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浪速”与“高千穗”号穹甲巡洋舰[ZT]



19世纪80年代,当日本帝国海军惟一的官方船厂——横须贺海军船厂还在建造1,500吨级的复合结构军舰时,帝国海军就向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米彻尔有限公司(Armstrong, Mitchell, & Co. Ltd.)的沃克船厂(Low Walker Yard)订购了两艘全钢的防护巡洋舰。阿姆斯特朗防护巡洋舰设计原则的考虑因素是将其作为铁甲舰的替代舰来使用,主要特点是:1)航速高,机动性强,能够在与铁甲舰遭遇时抢占最有利的战术位置;2)以带弧度的横向与纵向结构的装甲甲板作为防护体系的基础覆盖全舰,再以隔舱和燃煤舱作为辅助防护结构;3)采用火力异常强大的炮备。

此外,与铁甲舰相比,巡洋舰舰体尺度相对较小,这不仅可以缩短建造时间而且还节省了大笔的经费。当时盛行的理解是一艘铁甲舰的费用可以建造三艘防护巡洋舰,而且后者可以利用前面提的三个优势在与铁甲舰的对抗中取得胜利。

当德国建造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加入北洋舰队时,日本海军还处于非常弱小的状态,因此,国力有限的日本很自然地接受了阿姆斯特朗的防护巡洋舰概念。当时,日本海军值得一提的作战舰艇是英国建造的“扶桑”号小型铁甲舰,但该舰无法与“定远”号和“镇远”号对阵。日本于1883年制订的第五次海军扩张计划案中就包括3艘防护巡洋舰,其中两艘就是“浪速”号(IJN Naniwa)与“高千穗”号(IJN Takachiho),第三艘舰就是短命的“亩傍”号(IJN Unebi)防护巡洋舰,由法国的勒·阿弗尔船厂(Société des Forges et Chantiers, Le Havre)建造。由此可见,日本海军在建军之初就以快速巡洋舰为主力来对抗北洋水师的铁甲舰。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最初的防护巡洋舰从性能上讲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在世界海军新巡洋舰时代开始的时候,日本就将防护巡洋舰视为铁甲舰的替代舰,作为舰队主力舰来使用。

当“浪速”号完工时,伦敦的“泰晤士”报(Times)就称赞该舰的优异性能,特别指出其航速,称该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战舰,不仅火力异常强大,而且防护也很全面。“泰晤士”报甚至预言,由于“浪速”号装备了最先进的配有液压操作机械的大口径火炮、配备了鱼雷以及电力照明系统,因此,在未来与中国可能的战争中,该舰将获得可观的战绩。

正如新闻预言的那样,“浪速”号成为中日甲午战争中第一艘开火的军舰,而该舰舰长东乡平八郎在11年后指挥联合舰队在对马海战中一举击败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将日本带入了世界一流海军强国的时代。


法国“新学派”思想的影响

由于水雷和撑杆鱼雷在1861~65年间美国内战的成功应用,促使了水鱼雷兵器的发展。当自航鱼雷逐渐成熟后,一种以鱼雷为主要突击兵器的海战思想也开始形成。在19世纪80年代初,自航鱼雷和装载鱼雷的舰艇开始在世界海军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鱼雷武器的出现与发展,在法国海军内外逐渐产生了一种影响力深远的思想,这种新的海军思想使法国海军找到了对付拥有强大主力舰队的皇家海军的方法,对法国的普通民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是在一段时期里成为决定海军发展方向的法国议会进行决策的主导思想。这种思想理论被其追随者称为“新学派”(Jeune école),鱼雷武器在这种新理论中起了重要作用。这种思想以鱼雷战和巡洋作战为基础,是一种专门以铁甲舰为主要作战对象的海战思想。因此,这种廉价、数量庞大的鱼雷作战舰艇(鱼雷艇和巡洋舰),以及可以对海上航运产生威胁的巡洋作战的战略思想对于无法在主力舰上与英国竞争的法国海军来说,这确实是一种可行的作战方式。

直到进入19世纪80年代,战列舰的发展仍处于自“光荣”号和“勇士”号铁甲舰诞生以来的不稳定发展期内,对于战列舰是否仍能在新兵器和新技术发展的情况下仍能生存,对于各国海军来说仍是个未知数。也正因为此,在自航鱼雷走向成熟,其射程和装药量逐渐增大后,“新学派”的思想也在这个时期对世界海军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日本海军在基于鱼雷战和巡洋舰发展,以及经费有限的现实情况下,接受了“新学派”的思想的影响。对于这个刚刚开始明治维新的岛国来说,国力还不强大,建造大型重炮铁甲主力舰不仅会消耗大笔的海军经费,而且建造时间会更久一些;同时,一旦损失将很能马上补充。相对而言,鱼雷艇和装有重炮的快速防护巡洋舰不仅造价低,而且有可能很快获得补充或替换,从海军初创阶段来说,这样的建军思想是合乎国情与当时海军思想理论发展的。

日本海军的技术本部分别于1884年5月19日和1885年2月21日向海军卿川村纯义(Kawamura Sumiyoshi)提出修改1883年制订的第五次海军扩张案。原方案中包括建造25艘铁甲舰、巡洋舰与炮舰,以及15艘鱼雷艇;在修正方案中取消了建造铁甲舰,改为建造5艘巡洋舰、14艘炮舰和3艘鱼雷支援舰,以及24艘二等鱼雷艇。技术本部在报告中提到一艘铁甲舰的经费可以建造25艘鱼雷艇,而这也是“新学派”始祖之一蒂奥菲尔·奥贝海军上将(Admiral Aube)的观点!我们现在不清楚当“浪速”号与“高千穗”号在建造时,日本的海军军官是否已经受到“新学派”思想的影响,但日本海军的官方出版物《海军杂志》却清楚地介绍了这种新的海军思想理论,而且从1885年提出的修改方案也可看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学派”思想实际上是以法国大陆派海军为代表的、用来对抗英国海洋依赖型国家的远洋派海军作战思想,这只是一种在蒸汽钢铁时代尚处于发展期的海军理论。在80年代之后,“新学派”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在维新逐渐取得成果之后,随着国力的强盛,技术的进步,再加上马汉的舰队决战思想,一支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远洋舰队最终成为其海军发展的主导战略。

在此之所以提“新学派”思想,主要是因为这是一个长期以来为国内海军史界所忽略的海军理论,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我们才可能解释日本为什么没有在80年代海军建成初期倾举国之力建造铁甲舰,同时这对于研究北洋水师的巡洋舰与鱼雷艇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日本海军巡洋舰与鱼雷艇在甲午战争期间的成功应用也从反面映证了“新学派”思想的闪光之处。

虽然“新学派”思想源自法国,但英国阿姆斯特朗的巡洋舰设计理念却在很多方面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早在1882年,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Sir William Armstrong)在民用工程师学会年会的报告中就鼓吹建造小型、快速、拥有装甲防护、装备重炮的巡洋舰,他认为:

1.如果要经受住战列舰重炮的打击,那么铁甲的厚度至少要达到600毫米以上。如此一来,由于重量的限制,没有任何一艘战舰能够在全部的重要区域覆盖如此厚的装甲;
2.由于战舰上有相当的区域是没有防护的,而且在受到鱼雷攻击或舰艏撞击时,铁甲舰与无防护战舰水线以下部分的防护力从本质上讲一样脆弱;
3.煤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装甲的防护,因此用于风力航行的帆桅索具必须取消,载煤量才会因而增加,煤舱防护的范围也会由此扩大;
4.迄今为止建造的巡洋舰只有覆盖重点部位的甲板装甲,此后巡洋舰的甲板装甲应该含盖整个舰长,并尽可能向下层布置,最好在水线以下。通过横向与纵向的隔水壁划分成细密的水密舱,形成水线以下软木塞防水墙与甲板装甲以上煤舱的共同防护体系;
5.一艘铁甲舰的经费可以建造三艘巡洋舰,虽然两者火力相当,但后者的航速更快,机动更灵活,可补充与替换性更强;
6.巡洋舰可以通过重炮轰击、鱼雷攻击,甚至舰艏撞击的形式对付铁甲舰;这样铁甲舰的作用与功能就可以通过大量的小型、快速、有防护甲板,以及装有强大炮备的巡洋舰所替代。

根据以上这些思想建造的第一艘现代防护巡洋舰的原型就是阿姆斯特朗为智利海军建造的“埃斯美拉达”号(Esmeralda)(1883年6月6日下水,后来卖给了日本,更名为“和泉”号)。该舰由乔治·伦道尔(George Rendel)设计,是第一艘阿姆斯特朗巡洋舰,其特征是高航速、灵活的机动性能、强大的炮备以及良好的防护,而排水量却只有2,950吨!虽然如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排水量偏小,在复杂海况条件下,该舰并不是254毫米主炮的理想射击平台;而且由于干舷低,不仅影响了航海性能,更是限制了火炮的使用。此外,该舰还有另外的弱点——没有采用双层底,煤舱容量偏小造成续航力不足。但是,由于该舰拥有以上提到的几个特点,因此在1884年建成后引起世界海军中的广泛关注,而此时高爆炸药与成熟的大口径速射炮还在发展中,因此该舰仍能在与铁甲舰对阵的过程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阿姆斯特朗在“埃斯美拉达”号之后又为意大利海军建造了“乔万尼·鲍桑”号(Giovanni Bausan)(1883年12月15日下水),然后是日本海军的“浪速”号与“高千穗”号。后三艘舰是19世纪末英国最好的战舰设计师威廉·怀特(William White)设计的,他在伦道尔“埃斯美拉达”号的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


购买“浪速”号与“高千穗”号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清军立即作出反应,派出水师登陆南阳,进入汉城,解决了朝鲜的政变。备感压力的日本海军立即找到英国的战舰设计师爱德华·里德(Edward Reed),请他出面帮助日本购买已建好的军舰。日本外务省通过驻伦敦的使节发出正式的请求,海军武官黒岡帯刀(Kurooka Tatewaki)也与里德进行直接的技术接触。当时秘鲁和智利爆发了战争,两国在欧洲国家都订造有军舰,里德告诉黒岡帯刀有三艘军舰已建成,其中有德国基尔的霍瓦兹船厂(Howaldswerke, Kiel)为秘鲁海军建造的两艘巡洋舰——“戴奥真尼斯”号(Diogenes)和“苏格拉底”号(Socrates),以及米彻尔公司沃克船厂为智利海军建造的“阿图罗·普拉特”号(Arturo Prat)巡洋舰。黒岡帯刀于1882年9月3日抵达柏林,参观了黑头鱼雷厂(Schwartzkopff Co.)并订购了鱼雷,然后到基尔港查看秘鲁的两艘巡洋舰。虽然他未能获准上舰检查,但他在报告中称这两艘舰适合于日本海军。

1882年底,日本海军扩张案获得内阁总理大臣三条実美(Sanjo Sanetomi)的批准,购买两艘巡洋舰的经费也在1883年2月列入了1883年预算(明治16年度计划),两舰分别被命名为“筑紫”号(原“戴奥真尼斯”号)和“笠置”号(原“苏格拉底”号)。但在试航时,两舰的航速并没有达到转让购买合同的要求,而且其战斗力只相当于通报舰的水平。因此,日本海军于3月3日取消了购买合同。

日本海军建军初期著名的造舰设计师佐双左仲(Saso Sachu)(曾于1871~78年间在英国学习舰艇设计,并随“比睿”号巡洋舰返回日本)专门去查看了“阿图罗·普拉特”号,认为其状态非常好,值得购买。于是海军卿川村纯义指令海军少将伊藤成祐(Ito Toshiyoshi)去讨价还价,将价格压到8万英磅。1883年4月,智利同意减至8.2万英磅,但此价格不包括一套电气设备、两条汽艇和其他配件。5月3日,海军部获得批准,允许将原用于购买秘鲁巡洋舰的经费改为购买“阿图罗·普拉特”号,川村纯义随即指示伊藤成祐在第二天以智利同意的价格购买该舰。可是,佐双左仲却非常想要电气设备(350英磅)和两条汽艇(960英磅),经一番还价后,智利愿意将价格降至1,200英磅,川村纯义于6月16日同意购买。同一天,海军部通知将“阿图罗·普拉特”号更名为“筑紫”号(即原计划用于秘鲁巡洋舰的舰名)。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技术本部于5月5日提交了6,500吨级铁甲舰以及5,500吨级巡洋舰的计划方案,之后又根据川村纯义的要求进行了修改,于7月13日再次提交了7,100吨级中央炮塔铁甲舰与5,200吨级防护巡洋舰的方案,铁甲舰方案类似“定远”号,装备有305毫米和240毫米主炮各两门。1883年7月19日,内阁总理大臣三条実美批准了按此方案各建造一艘的计划。

此时智利有意出售仍在阿姆斯特朗沃克船厂建造的“埃斯美拉达”号,佐双左仲对该舰强大的炮备、优美的线型以及合理的总体设计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向海军部推荐购买此舰,海军部也决定以该舰替代计划建造的5,200吨级防护巡洋舰。但就在双方达成交易之前,还未和秘鲁结束战争的智利决定拒绝出售该舰。虽然阿姆斯特朗提出了抗议,但“埃斯美拉达”号完工之后还是挂上了智利海军的军旗。

虽然收购“埃斯美拉达”号的企图落了空,但时任阿姆斯特朗公司总设计师的威廉·怀特向日本提出建造两艘新的防护巡洋舰的计划,设计方案以英国海军“默西”级(Mercey Class)巡洋舰为基础进行改进。这可以说是“浪速”号和“高千穗”号两舰最早的设计发展线索。

日本海军部将前面提到的由技术本部设计的7,100吨级铁甲舰方案于9月1日寄到英国伦敦并交给怀特审阅,他认为这个设计“已经落后”,反过来向日本推荐与英国海军“科林伍德”号(HMS Collingwood)类似的露炮塔型战列舰。但这样的战舰对于日本来说实在是太昂贵了!

另一方面,伊藤成祐向海军部报告了威廉·怀特为日本建造新防护巡洋舰的提议并开始与厂商进行谈判。10月7日,伊藤成祐报告价格为21万英磅。10月16日,海军部同意按“默西”级改进型设计建造一艘新舰,取代原计划的5,200吨级防护巡洋舰,这就是“浪速”号的由来。就在同一天,川村纯义指示伊藤成祐进行技术谈判并发回相关的细节报告,因为伊藤成祐原来的报价中并没有列明是否包括武备,但其回复却拖延了一个多月。

其间,日本海军仍在尝试与英国人商谈,将“科林伍德”型战列舰的价格再降下来,但这仍大大超过日本的预算。如果真的造一艘这样的主力舰,那么日本国内建造的巡洋舰和炮舰都将要停下来。由于财政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川村纯义决定推迟至10月6日讨论预算案时再拍板。10月10日,他向总理大臣通报了最终的决定,再建一艘“默西”级改进型舰来替代昂贵的战列舰。这个方案获得了三条実美的同意,而这就是“高千穗”号的由来。

此时的川村纯义也接到伊藤成祐延误了的回复,他于12月16日指示准备新造两艘防护巡洋舰的合同,每艘造价不超过22.5万英磅。日本驻英代理公使大山浩右(Oyama Kosuke)于1884年3月22日在伦敦签订了建造合同,总价40.6万英磅(不包括从德国克虏伯直接订购的主炮及副炮)。由海军少将伊藤成祐负责监造“浪速”号,而这也是日本向海外船厂派出监造官的开始。

“高千穗”号建成后由英国舰长及水手负责操纵驶向日本,舰上的日本官兵仅作为见习随舰返国,其中包括10名横须贺海军船厂的技师,他们于1884年就被派往阿姆斯特朗公司学习新型战舰的建造工艺。毫无疑问,这对于随后建造全钢制战舰的横须贺海军船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日本海军造舰工业从混合材料战舰、铁壳战舰向建造全钢制战舰过渡进行技术准备的具体表现。

与“高千穗”号不同的是,“浪速”号在完工后完全由日本舰员操纵,这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将外造战舰接回日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小博大,小船扛大炮的“浪速”级防护巡洋舰
德国档案解码:甲午海战为什么大清国败了?
水面战斗舰艇分类标准的历史沿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 武器装备篇(七)战巡之前 德国的装甲巡洋舰
经远级是不是除定远镇远外最强的?1
“浪速”级快速穹甲巡洋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