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零战与野猫的瓜岛对决:读后感和可以深挖的话题

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Osprey(鱼鹰社)版权推出的对决系列(Duel)是一套很不错的丛书。上个月我有幸去北京拜会了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孟编辑,并十分诚(mei)惶(lian)诚(mei)恐(pi)地接受了赠书,对决系列的《斯大林VS虎王》,还有《F4F野猫 VS A6M零式》。其中,关于前者的内容在尼伯龙根工厂5月25日的推文中有所涉及,那么本文想谈谈后者,也就是“零战对决野猫”的话题。

《二战巅峰对决:F4F野猫 VS A6M零式》的封面效果图。

这本书后来就一直放在我的案头和包里没事就翻翻,这算是我看书的习惯吧。当然我看书的另一个习惯就是并不想把自己单纯地只放在读者的位置上,于是就会冒出许多问题,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虽然我这人大约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干不好,但我的一些朋友还是鼓励我把这些东西写出来。

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这样的:在二战的那么多空战中,零战和野猫的对决有什么特殊之处么?

然后我想到的答案大致是这样的:  

二战当中的空战大致分成这么两类:战斗机拦截轰炸机的作战,以及战斗机之间的缠斗。战斗机拦截轰炸机的作战,以德国二战后期的本土防空战为例,因为盟军的轰炸机都飞行在高空(B-17的飞行高度是7500米),所以对双方而言,飞机的高空性能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个高度很容易超出大部分战斗机的引擎最佳工作范围。所以,这样的拦截战更多的看点在于双方工业潜能和研发能力的博弈,更像下棋时候的后手,谁能开发出有效的高空战斗机,谁就能在博弈中暂时处于上风。

而战斗机之间的缠斗往往发生在中低空。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的飞机都会在一个“设计师设想的最佳引擎出力范围”内飞行。这样的情况下,谁的战斗机在先手设计设计的时候更优秀,谁的飞行员训练更好,谁的既定战术更加得当,谁就有更大的胜算。

具体到零战对决野猫,可能很少有哪种战斗机能像零战这样,对交战双方的士气和心灵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为了对抗零战,美军的野猫在技术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合适的战术能够和零战进行旗鼓相当的战斗,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传奇了,值得永远铭记。  

图书部分内页,零战和野猫的对决更多取决于战前的设计和训练,这种一锤子买卖很难在战争中边打边调整。

然后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作为战斗机设计史上的经典,零战的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出武器设计中的一些通用准则?——这是我个人一个非常标志性的习惯,希望从一个个具体的案例中总结出一些比较普适性的东西,哪怕一开始这些是错的,那就再通过新的案例研究调整嘛。

我的看法大概是这样:  首先呢,就是“形式服从功能”,用英语讲,更准确点就是Form Follows Function.一款武器一定是针对某些需求而开发出来的。零式战斗机开发的时候,日本海军的需求是一款大航程,高速且机动性良好的战斗机,所以零战所有的设计都在围绕这个进行。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飞机的推重比就要很高,重量就要尽量减轻,所以设计团队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减重。普通飞机的组装都是左右机翼插在机身上,而零战呢,是一整片机翼构件加工好,机身给嵌进去。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为了减重。日后这种组装工艺也出现在日后美军的P-51野马上,也是同样的道理。

零式战斗机的组装过程,在机身和机翼结合的时候,机身是“坐在”机翼的构件上的,这样可以有效减轻重量,增大发动机推重比。

 其实所有的武器设计都要符合这个“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这个不妨称为“武器设计的第一原则”吧。任何武器的任何一个零件,都一定是有用的。这个原则呢,说起来是我从一篇讲建筑学的英文文章中看到的,后来发现,建筑学,商业,工业设计,甚至生物学,这个原则虽然朴素,但普适性非常好——反正不符合这个原则的物种大约灭绝了,而不符合这个原则的设计和商业思路也基本都只能作为反例,绝无一点点成功的可能。

 另一条原则呢,我自己管这个叫“武器设计的第二原则”吧,那就是取舍(Tradeoff)。为了实现一些性能指标,武器的设计必定会在另一些指标上有所牺牲。零战是一个特别好的案例。为了满足那些机动性和航程的需求,零战就必须牺牲防护,否则就无法减重了。这个原则我们经常能看到,其他一些重武装战斗机为了追求火力牺牲机动性,或者一些高速截击机为了追求速度牺牲航程,都是这个原则的体现。我和朋友聊天,会经常谈到这些,我说,在看待一件武器时,不要贸然得出“这件武器厉害不厉害”的结论,可以多去想想,这件武器为了实现它的主要功能,牺牲了哪些,这些牺牲是否值得。当你在考虑这些问题时,那就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初步掌握了科学的思维”了。

零战减重之后带来了很多额外的好处,比如起飞的滑跑距离非常短,作为舰载战斗机这是很重要的性能。事实上二战期间日本航空母舰放飞舰载机时,零战的起飞序列都是第一位的,有资料显示航母逆风全速航行时,零战的起飞滑跑距离只需要80米,相当惊人的数据了——此图摄于1941年12月7日晨,日本航母翔鹤号准备放飞为第二攻击波护航的零式战斗机。

我想到的第三个问题是这样的,都说战争初期零战的性能凌驾于野猫之上,那么野猫之所以在瓜岛同零战的对决中不落下风,是否只是因为战术得当?还有没有别的因素?

 我的回答是“不完全是”。野猫的设计和零战比起来,并不是完全居于下风(起码是没有代差的产物),至少发动机功率更大,这就为更好的装甲保护和更好的武器,甚至无线电系统留下了可能。说到这里,武器设计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结构上的冗余度(Tolerance)。具体而言,一款武器,特别是重型武器,在设计的时候能够为后续的改进提供的空间越大,冗余度也就越高。

像飞机这样的武器,结构上的冗余度很大程度上是靠着大推力的发动机实现的。野猫飞机发动机的功率比零战高很多(1200马力对比950马力),这样就可以加上更厚的装甲,更好的武器和无线电这都是这种飞机同零式战斗机周旋的本钱,野猫虽然初始那个脱胎于双翼机的设计性能很差,但几经修改后的野猫性能已经很出色了,英国采购的野猫同德国空军JG5的Bf-109G交火拿到了3:0的交换比即为明证。

反观零式战斗机,在开发的过程中这种冗余度就没有留出多少,在这种情况下想对后续机体进行改进就非常困难了。有一个虽然对飞行性能影响不大但很有趣的案例,颇能体现美日双方对“冗余度”的理解——那就是机翼的折叠。在日本人看来,零式战斗机的机翼只要翼尖稍稍折起能上升降机就够了,一点都没有“占地空间冗余度”的概念(这还只能是大型航母最靠前的一号升降机,在翔鹤级航空母舰上,一号升降机为零式战斗机专用,二号和三号升降机尺寸较小,是为轰炸机预留的——轰炸机的机翼折叠更多,占地面积更小,不似零战,这也是日本舰船设计上不留冗余度的案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在战场上执行灵活机动的任务,还是给航母升级舰载机,这样的升降机尺寸就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了),这点上美国人就要做得好得多,野猫的机翼可以从根部整个折起,这就大大减少了飞机在宝贵的航母上的占地面积,所以美军航母的飞机搭载量一般而言比日军航母高出不少。

除了这个案例,零战到了后期面对盟军的诸多新锐战机,想要在一开始“不留冗余度”  的机身设计上加这个改那个,就非常困难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颇可以作为教训的事情。

野猫是一种被后世低估的战斗机,实际上它的设计留下的冗余度为美国海军飞行员提供了同零战对决的充足本钱。

野猫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在航母狭小的空间里存放的问题,所以整个机翼都可以翻折起来,不像零式战斗机21型那样“只是可以折起翼尖上航母的升降机”。此图摄于1942年11月,盟军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中护航航母上的野猫。

当然还有战场选择和任务的性质。瓜达卡纳尔上空爆发的空战,美军依托亨德森机场,基本就是主场作战,而日军的零战虽然航程很远,但从拉包尔起飞后,零战在瓜岛上空停留的时间很有限,而且在相当时候,零战执行为己方轰炸机护航的任务,在这种任务中零战的机动性并不能很好地发挥。除此之外,美军的飞行员和地勤合理的更换轮值制度相比于日本方面对后勤的不重视还有对飞行员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使用,使得在瓜岛战役后期,零式战斗机很难在野猫面前讨到什么便宜了。所以又回到那个老问题——在不提这些条件的情况下,仅仅谈论哪个武器厉害,是一种相当无知的表现。

在拉包尔(Rabal)基地的零战,这个基地的后勤保障很难说有多好,且此处相距瓜达卡纳尔过于遥远,执行护航任务的零战很难在这种环境下发挥出全部战力。

日本电影《永远的零》剧照,如主人公宫部久藏这样的老鸟在几次大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日本帝国海军是根本无力弥补这样的损失的。

瓜达卡纳尔岛上亨德森机场的野猫战斗机,凭借美军良好的土木施工能力,亨德森机场的条件比之于日军好到不知道哪里去了,且历次的日军轰炸炮击都没有让这个机场丧失功能。

地勤在维修野猫的发动机。

然后,针对这本书的另一个问题——野猫和零战对决时,使用的战术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野猫和零式的对战中,最著名的两个战术是“萨奇剪”(Thach Weave)和弗拉特利少校的“打了就跑”战术,下面分别具体说明一下。

先说说萨奇剪,这是两个双机编队协同作战的战术。这个战术要求分成两个小队的4架战斗机的协作。从后世的影响来看,由两个双机编队组成的四机编队战斗效率的确比日本飞机采用的三机编队作战效率高得多。更重要的是,包括萨奇剪在内,体现的是一种体系化作战的思想。美国在二战期间,所有的武器都是一个作战体系的组成部分,就以太平洋战场上的航母防空战为例,美国可以在航母上凭借着雷达发现日本飞机,随即战斗机引导员会指引己方战斗机到达拦截空域,在拦截过程中,几架战斗机又可以用萨奇剪或者别的战术最大化自己的战斗力。很显然,这样的体系化战斗可以极大提升作战效率,美军在二战和日后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靠着这样的作战体系。

当然,这个作战体系一开始可能很不完善,但随着技术进步和对战术的反思,这个体系会愈发完善。从二战之后,美军的所有武器都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这也就是二战时期美军可能没有最好的坦克,没有最好的飞机,没有最大的战舰,但能打赢战争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到了现在,作战体系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

萨奇剪的一个很直观的示意图。

再说说弗拉特利那个“打了就跑”的战术。这个战术并非粗看起来那么简单,而是充分运用了势能和高度。在过去,战斗机的机动性被特别看重,且机动性,速度,爬升率这些指标都是被单独对待的。但是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速度和机动性是可以被综合起来看待的数据。后来又经过美军在朝鲜和越南的实战经验总结,博伊德总结出了著名的“能量机动理论”,并且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了划时代的F-16战斗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弗拉特利“打了就跑”的战术,其意义远不止“永远不要与日本战斗机狗斗”或者“拯救了无数飞行员的生命”那么简单。说句不夸张的话,这个战术重新定义了空战。

弗拉特利少校,他在珊瑚海海战后开始着手研究对零战行之有效的空战战术。

在过去,空战一般是盘旋和追逐,但弗拉特利的战术之后,立体的空战特别强调对高度的利用。有种说法,日本战斗机是水平战斗机,而美国战斗机是垂直战斗机。那么考虑到这样立体空战的现实,后者对前者真的可以进行字面意义上的降维打击了。

看这本书的时候冒出来的最后一个问题大约是这样:  零战和野猫的设计,在当时是否是最优的设计呢?对后世的影响又有哪些?

 先说说第一个问题,考虑到当时日本帝国的国力和处境,零战的确是当时他们能拿得出手的最优设计了。日本帝国对华和对美的作战一开始计划的就是速战速决,而零战在中国战场首秀的前后,日本相关人员的回忆录都或多或少提到了“迅速逼迫国民政府和谈”的意向。可以说,作为速战速决的兵器,零战是完全达标,甚至超额完成任务的,只是后来战况并没有按照日本方面设想的发展,零战才在战争的后期“沦为弃儿”。

作为一款速战速决的兵器,零战超额完成了任务,但当战争变成了持久战之后,零战就只能硬撑到二战结束了。

至于野猫,我不认为这是当时美国能拿出的最优设计。这点从战争中美国迅速开发出更优秀的地狱猫和海盗舰载战斗机就能看得出。对美国人来说幸运的是,日本贫弱的工业能力使得野猫这么个“不是最优的设计”还能够和零战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并且可以通过适合的战术不落下风。等到美国人有了更好的战斗机,零战就真的毫无优势了。

美军航母企业号上的野猫战斗机,注意机库上方悬挂的飞机机体。美军武器设计和作战思想的系统化使得野猫这种“单体性能不那么突出”的战斗机在一个既有的体系中发挥出了最大的战斗力。

在地狱猫和海盗这些更优秀的飞机服役之后,零战就很难在空战中讨到便宜了。

说到两款飞机对后世的影响,考虑到二战后迅速到来的喷气时代,这两种飞机的设计应用到战后飞机上的并不是很多,但一些思想还是保留了下来。

比如说,二战后的战争都是时间和范围有限的局部冲突(特别是中东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谁的飞机和武器在设计时哪怕有一点点的优势,在战场上就会体现得非常明显,且一次突袭之后就会让对方毫无还手之力。零战在二战最终是失败了,但零战设计时那种在速决战中占尽优势的思想,却在战后的很多战斗机中能够见到——一般情况下,质量优势是一定大于数量优势的。

另外,合理的训练和战术起到的作用非常大。这点在二战时期就有体现。当训练不足的零战飞行员使用落后的三机编队战术迎战美国人时,战争的天平倾斜就很明显了。到了二战之后,这种倾斜变得更加剧烈,甚至出现了贝卡谷地空战这样一边倒的屠杀。技术的进步只会放大训练和战术的差距,这种差距并不是数量和勇敢精神所能弥补的。

以色列空军的F-15机群,注意机头上击坠叙利亚飞机的标记。

一些碎碎念的读后感:

感谢孟编辑的赠书,让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又一次表现了自己的恶习(问些不找边际的问题并且自问自答)。自己虽然对于太平洋战争的许多东西只能说略懂皮毛,但可能比起刚开始接触这些的小白要稍微好些。倘若站在一个“有意愿去了解相关历史但苦于参考资料匮乏”的读者角度,书店是个不那么友好的地方。一般性的科普性书籍过于媚俗和误导(更重要的是,没有提供一种系统学术的思路),而稍有专业性的书籍呢,又都是假定读者“具备了一定的学术思考能力”,这就注定会有一些很重要的空白,幸运的是鱼鹰社的许多书都是对这个空白的填补,不只是二战的对决系列,这个出版社的各类科普与历史类书籍几乎涵盖了整个人类文明史。

所以怎么说呢,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慧眼识珠吧。

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讲,很多时候呢,可以不像一个“知道了很多事实”的教授那样去思考,但起码要像一个“具备一定学术能力的人”一样去思考。看到一幅画,可以不去问那些“这画值多少钱”这种让人无法回答的问题,而会去问问“这画的作者风格是怎样的,在当时,他受谁的影响?”之类可以让对话进行下去的问题,这点很重要。

那么类似的,科普读物中,事实的陈述是第二位的,能够让读者不再问“XX和XX比谁厉害”,而去从“形式服从功能”之类的角度出发展开对话,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我希望自己可以按着“形式服从功能”的原则,整理出一些武器进化的类似家谱一类的东西,这样的科普应该还是有人看的吧。之前我提到,希望借助一些著名飞机的设计案例讲一些很朴素的航空设计原则,看看能不能放这里面吧(华丽地立了个Fla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雅图飞行博物馆巡礼(5)
二战这艘悲催的美国航母,被一枚鱼雷击沉,弹药殉爆导致伤亡率达70%
舶来品的半壁江山,二战中英国舰队航空兵使用的美式舰载机
日本二战最骇人武器排行榜
以零战为镜:武器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 循迹晓讲
中途岛战役中的美日战机大对比:舰载机哪家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