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为何始终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原因真不是没有战马

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来说一度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名字。自从938年石敬瑭将它割让给契丹起,直到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北伐将其收复,这片土地离开了中原王朝的怀抱长达400余年。

这中间,去除五代十国的乱世和元朝的统治,中间还隔着一个大宋。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宋朝却为何始终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源头通常被指向石敬瑭。

正是由于石敬瑭认契丹为父,献上燕云十六州寻求庇护,使得后世的北宋开国后,由于缺乏战马,缺少战略要地。所以,北宋才一再挨打,无法收复燕云也成为理所当然。

但这种说法其实是个死循环。由于缺乏战马打不过契丹,打不过契丹更没有战马,这样来看,北宋的灭亡也显得顺理成章。问题是,北宋那么多皇帝大臣,没人看出问题吗,如果有,又为什么不加以解决?

虽然失去了北方战马的产地,但北宋也并不是就没有了获取战马的手段,它主要有五种战马来源。

一是饲养所得。

饲养所得,包括国家的饲养和民间的饲养。

国家饲养,也就是宋朝的“马政”。

从宋太祖到宋真宗订立檀渊之盟之间的近半个世纪,北宋通过官府饲养的军马,仅在京城诸州就有二十多万匹,养马人员16318人。

《文献通考》:即大名、洺、卫、相州凡七监,多择善马为种,牝牡为群,岁遣判官一人巡行点印,二岁已上者岁约八千馀匹,凡京城诸州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坊监及诸军马二十馀万匹。

此外,还有河南、河北、江浙、福建一带都有养马的牧监。区别是南方马较中原马和北方马的品种较为矮小,不利于骑乘,不过耐力并不差,历来是很好的驮马。

《宋会要辑稿》:又泉、福州、兴化军亦有洲屿马,皆低弱不被甲,唯以本道厢军及江浙诸处铺马。福州四牧曰永峭、龙湖、沥崎、海澶,泉州二牧曰湄州、烈屿,兴化军二牧曰东越、候屿。

除了官方饲养,还有民间饲养。

由于气候、地区原因,民间养马主要集中在北方。

民间养马的数量,同样不少,并且品种与西北马不相上下。

《宋会要辑稿》:齐、淄等州民号多马,禹城一县养马三千,牝马居三之一。臣近因巡历,密视按民马,虽土产,亦骨格高大,可备驰突之用。兼齐州第六将骑兵多是东马,与西马无异。

禹城在今天隶属于山东德州,仅禹城一地,就养马三千匹,其中公马两千匹。战马一般都是用公马阉割后的骟马训练而来,也就是说,禹城一县民间就能提供2000匹战马。

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一次性就在民间购买了173579匹马匹。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使赵守伦优给价和市在京及诸州民间私马,于是得十七万三千五百七十九匹。

每当遇到紧急战事,民间的私马是官马很好的补充。军事需要时,官方经常从民间征购大量马匹,私马多在北方,数量既多,品质也好,都可以作为军马使用。在多个时间段,都有官府购买民间马匹的记录。

二是贸易所得。

劵马是宋朝独具特色的交易方式,它专为马匹交易而生。

《宋史·兵志十二》:戎人驱马至边,总数十、百为一券,一马预给钱千,官给刍粟,续食至京师,有司售之,分隶诸监,曰券马。

可以看到,券马的交易对象是边区各部族,交易地点在京师,得到马券后,卖方先收取一部分定金,然后自行将马匹送到京师进行交易。

券马的交易量同样不小,嘉佑年间,仅秦州的券马交易量,一年就达到15000匹。

《宋史》:嘉祐以前,……秦州券马岁至万五千匹。

除了券马,还有直接交易的省马,也称为榷马。

省马的设立,与马监基本同步,同在宋太祖时期就已开始。

与券马一样,省马的交易对象同样是边境少数民族,省马与券马是两种互相补充的交易方式。

《宋史》:边州置场,市蕃汉马团纲,遣殿侍部送赴阙,或就配诸军,曰省马。

起先,省马的马市很多,到了宋真宗时期,由于与契丹的限制和党项的崛起,北方的马市难以为继,即使这样,全国也还是有十九个马市,分别在河东和川陕。

失去了北方和西北方向的马市来源,宋朝又把目光投向了吐蕃,设立估马司,派遣官员,提高价格收购吐蕃的马匹。

《宋会要辑稿》:每岁皆给以空名敕书,委缘边长吏择牙吏入蕃招募诣京师,至则估马司定其直。其蕃部又有直进者...有献尚乘者...

三是少数民族朝贡所得。

朝贡是既是古代王朝的外交手段,也是交易手段,它并不对等。向中原王朝表示臣服的地区或部族,派遣使团,携带礼物前来,中原王朝则都回馈于数倍乃至更高价值的物品以示天朝大度。

少数民族往往携带特产而来,对于女真等少数民族,马匹就是他们的特产。

《宋史》:“女直在宋初屡贡名马。”

女真的贡马数量不小,每年不下万匹。

《续资治通鉴长编》:张齐贤言……,旧日女真卖马,岁不下万匹……。

契丹灭掉渤海国后,女真朝贡的道路断绝,不过还是能借道高丽交易到一些马匹。

贡马的来源并非仅仅来自女真,还有回鹘、党项、吐蕃等部族,加起来交易量也不小。

比如吐蕃的一个部落六谷,一次朝贡就带来五千匹马。

《续资治通鉴长编》:六谷首领潘啰支遣使来贡马五千匹,诏厚给其直,别赐彩百疋、茶百斤,仍宴犒其部族。

四是少数民族内附所得。

契丹、党项等民族,和宋朝除了战争,也有交流,还有多个部落的内附。内附的原因,有朝廷的利诱、武力的征服、天灾或是人祸、内部的动荡、对物质的向往等诸多原因。

比如:

天禧二年,泾原路言樊家族九门都首领客厮铎内属,以厮铎为军主。

刘赟等以继迁残虐,蕃部灾旱,率其属来归。

太平兴国七年闰十二月,银州羌部拓跋遇来诉本州赋役苛虐,乞移居内陆。

鄜延路钤辖言扑咩族、马讹等,先为北界所略,今率众来归。

这些少数民族都以畜牧业为生,部族的马匹数量众多,正好给宋朝以大量的补充。

景德三年的一次内附,带来了牛马数万。治平四年的一次内附,更有牲畜十余万。

五是战争中的缴获。

虽然宋军一向给人以积弱的印象,但开国之初的宋军,也是一支百战精兵,东征西讨,平定全国,武功赫赫。到了中后期虽然禁军战斗力下降,西北边军还是一支精锐,他们取胜的战役同样不少。

打了胜仗,就有缴获,与少数民族交战,缴获最多的还是牲畜。

太平兴国七年,契丹兵分多路大举入寇,都被宋将潘美、折御卿、崔彦进击败,总计缴获牛马不下十万。

胜仗当然不止于此,每次取胜,或大或小,总有缴获,其中必定包括马匹,这也是对马匹来源的一个补充。

非马之罪

看上去,北宋时期宋军的马匹数量就算不如契丹,也大不至于穷得连骑兵都没有。

失去了燕云十八州,固然失去了优良的军马产地,也失去了关隘的屏障。但北宋的马匹来源并不算少,为何始终拿不下燕云呢?

北宋并不是不想拿下燕云,至少在开国之初,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还频繁发动北伐,攻灭南汗以后,兵锋直指幽云,大有一举收复之势。

就战果来说,历次北伐,开始至少都收复过一州或几州,宋太宗发动雍熙北伐,更是收复了云、应、寰、朔四州之地,并大有席卷燕云,以完成太祖未竞之愿之势。

可惜,由于种种战略或是战术的失误,即使拿下,也没能守住,最后还是全部丢失。

归根结底,北伐之所以失败,并不在于马匹或是地利,根本原因还在宋军本身。

第一代宋军,是开国百战之师,战斗力可称强悍,田重进、曹彬、潘美、杨业等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没能一鼓作气拿下燕云,主要是组织和指挥的问题,确实可惜。

随后的宋军,战斗力呈逐代下降的趋势,马并不是没有,而是马背上的将士已不是原来的将士,再多再好的马,战士不强,也等于白搭。

太祖太宗时期,数次御驾亲征,倾举国之力,虽然失败也不忘卷土重来,刘继元的北汉就是这样硬啃下来的。

他们的子孙,却一代不如一代,仅仅到了真宗时期,面对契丹深入国境,就再也没有了亲征的勇气,还是在寇准连哄带骗之下,才到了澶州,面对将士的请战,却早已打定了议和的主意。

如果赵匡胤、赵光义也是这般光景,怕是北汉都拿不下来,晋阳还被契丹捏在手里。

统治者的不思进取,也反映在了马政上。

在北宋前期,战马供应有以上渠道,数量不能说少。然而,订立檀渊之盟后,北宋的马政逐渐起了变化。

宋仁宗时期,承平已久,战马需求降低,诸州的马市逐渐被废弃,“惟秦州一处券马尚行”。

到了神宗熙宁年间,券马制度被正式废弃。

《宋史·兵志》:熙宁中,罢券马而专与招市。

此后在哲宗年间,券马法曾短暂恢复,但没过几年,随着北宋与吐蕃发生战事,券马已形同虚设,“自青唐事梗,两年之间,一匹不买。”

没有了券马,北宋自己的马政同样搞得一团糟。

檀渊之盟后,天下罢兵,朝廷觉得花钱养着一支骑兵过于浪费,于是把大量军马卖给民间。

《文献通考》:宰相向敏中言:“国马之数,方先朝倍多,广费刍粟,若令群牧司度数出卖,散于民间,缓急取之,犹外厩耳。是秋,乃诏十三岁以上配军马估直出卖。”

卖出了军马,牧监的存在也成为了鸡肋,大臣们觉得太平时期无需养马,既浪费钱粮效果又不好,于是从天圣五年(1027年)起,各地牧监被陆续废止。

自打耳光的是,废止河南地区的牧监,使得京师取马也成了难题,于是经过朝议,又做了一些补救,恢复了为数不多的几个牧监。

此后,北宋的马政还有多次反复,总体来看,檀渊之后,马政已经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根据统计,宋神宗熙宁二年到五年的时间里,河南十二马监尚存,可是四年里只供应了1640匹马,里面能作为战马的只有264匹,其余的只能作为驿马,这简直如同玩笑了。

《宋史》:“河南北十二监,起熙宁二年至五年,岁出马一千六百四十匹,可给骑兵者二百六十四,余仅足配邮传。”

相比自身的马政,劵马的交易对象大多是边区部族,虽然有其弊端,比如马价较高,质量也参差不齐,但还算是比较稳定的马匹来源。北宋政府却双管齐下,双管齐废,相当于自废武功,堵死了自己马匹最大的两个来源。

除了牧监和券马,原来还有民间养马。

神宗年间,王安石变法,提出了富国强兵,意识到马匹不足,推行“保马法”,制度是由民间代替官府养马,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马匹由官方收购。

开始,政策执行地轰轰烈烈,民间热情很高。但王安石罢相后,“保马法”就被保守派废除。为了解决马匹问题,随后又先后推出户马法、都保养马法、给地牧马法等等眼花缭乱的方案,结果都是大同小异,最后都演变成民间为国家无偿养马。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亏本的事谁都不愿意干,民间养马的积极性一再被挫伤,数量与北宋初期不可同日而语。

一系列令人窒息的操作之后,带来的结果是——到了后期,北宋真的没马了。

小院之观

我们可以看到,在北宋前期,即使没有燕云十六州,政府也可以通过多种手段筹集到马匹,相对来说并不算短缺。

燕云十六州战略地位确实重要,也确实是良马产地。但这与宋军中后期的积弱并没有直接关系,也并不是北宋无法收复故土的原因。

不说别的,就在赵匡胤黄袍加身前不久,后唐庄宗李存勖仅仅拥有一隅之地,依然打得耶律阿保机狼狈万分,仓皇跑路。

以宋朝的国力,真正要富国强兵,不是搞不到战马。燕云十六州地势虽然险要,也远远不是无法攻克。

宋朝喊了三百多年都没能收复,到了明朝,徐达北伐,一年多以后,大都就被拿下,燕云十六州又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怀抱。

虽然元末元军战斗力也下降许多,但北宋初期,宋辽两国的军事实力也并不相差多少。

北宋北伐之前,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机已去世54年,开国名将和精兵早已荡然无存,辽国还经历了内乱,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这个对比,确实有点悬殊。

把锅甩给石敬瑭,看上去更像转移目标的策略。众所周知,石敬瑭并不是汉人,也谈不上汉奸,只是个“沙陀”奸,作为汉人大一统王朝的宋朝,把原因归咎于一个外族人,这更像是一种宣传策略。

和平时期养马,固然是要消耗财政,承平之时练兵,看上去也不那么急迫。但正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缺少良马并不能拿来当做积弱的借口,统治阶级的贪图安逸才是无法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内因。

最终,北宋也正是亡于自己的不思进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燕云十六州地形图,山川地势一目了然,北宋王朝永远的痛
燕云十六州地形图,北宋王朝永远的痛
宋朝军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论北宋军马供应
永宁镇的兴衰
北宋为何被游牧骑兵吊打,汉朝能够直捣漠北王庭,这政策哪能忽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