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摘要】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面师表;坚持本色,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贵在得法,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透过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也能促进学生人生境界的提升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实现。

人文素养是则指人对于语文素养所包含的语文知识的学习而由这些知识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如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因此语文素养是人文素养的内涵。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初中阶段中所形成的人文素养必定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在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改进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多元化语文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面师表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人格是是影响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保证。教师不仅需要坦率、幽默、耐性等内在的人文素养,也需要良好的仪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外在人文素养。新教材对教师有以下六方面的要求:国家意识、目标意识、文体意识、读书意识、主体意识和科研意识。首先,教师应热爱祖国、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即:把自己平凡而又坚定的心奉献给自己喜爱的教育事业。其次,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理解掌握教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本身是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再次,在听说读写书悟能力的培养中,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二、坚持本色,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以新课标为依据编写的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着眼于学习的主体——学生;其目标为服务于人的终身发展;立足于学生思维力的多元发展、立足于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道德取舍、个人修养等多视角的人文精神熏陶。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和运用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内涵,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感知课文文化内涵的同时,培养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滋养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立意高,弘扬了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与爱国主义思想的传承。

(二)新教材重构了语文知识体系,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质。

(三)注重社会意识和时代精神的贴近。

(四)注重理性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弘扬。

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单元导语、课文注释介绍了许多有关的人文信息;从故事情节入手可以挖掘整篇著作的人文内涵;课文主题的主题体现着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三、贵在得法,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一)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注重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学生是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积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通过调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来唤起许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情感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长处并及时予以鼓励,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鼓励其勇于尝试,对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委婉的提醒,要多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同时还要着重表扬进步者,树立榜样,来促进学生信心的树立和提升。

(二)注重课堂教学艺术,注意环节的衔接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法等,要建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就必须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与教学目标进行设置。教师进行备课的时候要善于独立钻研与思考,选择最佳的方案,才能使教学方案实现最优化。教师应当善于运用讲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之下进行有效学习。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多疑。通过“定向—自学—讨论—释疑—自测”的步骤,使学生“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将学习教材而形成的阅读能力应用于教材之外,更加促进了他们阅读、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我们只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具有文化气息的内容,就能让祖国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文化,透过一堂堂氤氲着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展现出来,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初中语文教读课教学的思考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邓清林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与实践
和网络草根语文人的一次分享
怎样提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
必备!统编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与指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