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颌关节脱位
颞下颌关节位于耳屏前部,是可以旋转和滑动的屈戌关节。颞下颌关节连接下颌骨和颅骨并得以进行张口和闭口运动。
颞下颌关节脱位的一个常见原因是过度开口,如打哈欠,长时间的牙科治疗或插管,或者由于机体碰撞或意外造成的创伤。分为单侧脱位和双侧脱位。
手法整复前准备:
患者座靠背椅,须低位,以便医者施术。助手双手固定患者头部。
1. 口内复位法:
医者用纱布或胶布裹住双拇指,拇指伸入患者口腔内,指腹分别置于两侧最后下臼齿的嚼面上,其余各指放于口外两侧颌骨下缘,示指托住下颌角并起固定作用,中、环、小指扣住下颌体。医者两手下压下颌骨,感觉肌肉松弛时,乘势用力下压、后推,中、环、小指向上端提下颌骨,利用杠杠力作用,迈过关节结节,最后收向后一送,可听到“咯噔”声响,已经复位。
2. 口外复位法:
手法前的准备如同口腔内复位,拇指不需要纱布包缠。医者双拇指分别置于两侧下颌角处,其余手指托住下颌体。首先,双手拇指向下按压下颌骨,用力由轻到重,当下颌骨有滑动时,余指协调地向后推送,髁状突可滑到下颌关节窝内即复位。
中外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the dislocation of shoulder),亦称肩肱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占全身关节脱位的4%以上,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创伤是肩关节脱位主要原因,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临床分前、后、上、下脱位。前脱位常见,因腋窝部肌力较弱,当侧身摔或受到撞击,上肢外展、外旋位手掌着地时,间接暴力上达肱骨头,推向腋窝部冲破关节囊前壁致前脱位,肱骨头可能位于锁骨下、喙突下及关节盂下,以喙突下脱位最常见。
肩关节脱位特有的体征:Dugas征阳性、直尺试验阳性和方肩畸形。
【复位】
1.手牵足蹬法(Hippocrates法)---最经典
1.不麻醉,或者局部浸润麻醉或静脉复合麻醉。
2.患者平卧位。
3.术者立于患侧,足蹬患者腋窝以反牵引,双手抓握患肢手腕略外侧展位做持续平衡牵引。
4.内收、内旋患肢可感肱骨头滑入肩盂。
5.各向运动关节确认复位后做外固定3周。
2.悬垂法(Stimson法)
1.局麻或全麻。
2.患者俯卧位。
3.复位床升高,患肢自然下垂,用皮牵引5~6kg,持续20分钟左右,或术者采用手法牵引亦可望复位。
4.复位后外固定3周。
3.椅背整复法
让患者坐在靠背椅上,把患肢放在椅背上外,腋肱紧靠椅背,用衣服(或大卷脱脂棉)垫于腋部,然后一助手扶住患者和椅背,医者握住患肢,先外展、外旋拔伸牵引,再慢慢内收患肢下垂,然后内旋屈肘复位。
4.膝顶推拉法
让患者坐凳上,医者与患者同一方向立于患侧。以左侧脱位为例,医者左足立地,右足踏于患者坐凳上,将患肢外展80-90°,并以拦腰状绕过术者身后,医者以左手握其左腕,紧贴于左胯上,右手拿擒住患者左肩峰,右膝屈曲小于90°,膝部顶于患者腋窝,右膝顶右手推左手拉,并同时左身转,徐徐用力,然后右膝顶柱肱骨头部向上用力一顶即可复位。
5.牵引回旋法(Kocfer法)
1.多用局麻。
2.患者采用坐位。
3.助手用宽布带绕患者腋窝做反牵引,术者抓握患肢手腕及肘部,肘关节位于90°位做平衡牵引。
4.做肩关节外展、外旋牵引后内收、内旋即可望复位。
5.复位后外固定3周。
6.肩胛骨复位法
该方法是使肩胛骨内旋和向内移位。患者俯卧位,将患肢悬挂在担架旁边。予患肢轻柔的纵向牵引,同时医生使用手指稳定肩胛骨上缘,并用拇指将肩胛下角向内推。
【固定】
肩关节根据前后脱位的不同,固定方式也不一样:
前脱位:患肢屈肘60°-90°上臂内收、内旋,前臂用颈腕带或三角巾悬吊胸前2-3w(周);
后脱位:用肩人字石膏固定于上臂外展40°,后伸40°和适当外旋位,3周。
骨今中外
肘关节脱位
外伤是导致肘关节脱位的主要原因,占全身关节脱位第一位,多见于青壮年。间接暴力所致后脱位常因肘关节直立跃倒,手掌着地,暴力上达尺骨鹰嘴撞击鹰嘴窝,产生杠杆作用,肱骨下端突破关节囊滑向前方,尺骨鹰嘴则滑向后方。肘关节前脱位常由直接暴力造成尺骨鹰嘴骨折引起。
肘关节脱位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侧方脱位。
肘关节脱位特有体征:肘后三角关系异常、靴状畸形。
【复位】
复位前一般不需要麻醉,如有侧方移位,首先矫正侧方移位,然后再矫正前后脱位。
1. 肘关节后脱位整复手法
(1)拔伸屈肘法一:
患者坐靠于靠背椅上,助手立于患者背后,以双手握其上臂,术者站在患者前面,一手握伤肢腕部,与助手相对拔伸,另一手的拇指抵住肱骨下端向后推按,其余四指抵住鹰嘴向前端提,并慢慢将肘关节屈曲,若听到或感觉到入臼声,说明已复位。
(2)拔伸屈肘法二:
患者卧位,患肢上臂靠床边,术者一手按其上段,另一手握住患肢前臂顺势拔伸,有入臼声后,屈曲肘关节。
(3)膝顶复位法:
患者端坐于椅上,术者立于伤侧前方,一手握其前臂,一手握其腕部,同时以一足踏于椅面上,以膝顶在患肢肘窝上,沿前臂纵轴方向用力拔伸,有入臼感后,逐渐屈肘。
2.肘关节前脱位整复手法
前脱位较少见,复位手法简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肢上臂,另一助手握住患肢腕部,顺势牵引前臂,术者用两手拇指由肘前顶住脱出的尺桡骨上端向下后推入,余手指由肘后抵住肱骨下端向上向前端提,有入臼声,说明已复位。
【固定】
肘关节脱位复位后的固定:一般用绷带做肘关节“8”字固定;1周后采用肘屈曲90度前臂中立位,三角巾悬吊或直角夹板固定,2周后去固定。
骨中外
桡骨小头半脱位
桡骨头半脱位多见于5岁以下的小儿,男性多于女性,左侧略多于右侧。小儿环状韧带松弛薄弱,桡骨头发育不全,在前臂受到突然牵拉时,桡骨头可从环状韧带中拖出,牵引力去除时,环韧带即可卡于桡骨头与肱骨小头之间,形成半脱位。
【复位】
手法复位,不必任何麻醉。术者一手握住小儿腕部,另一手托住肘部,以拇指压在桡骨头部位,肘关节屈曲90°,并作旋前旋后活动,反复几次,可感到轻微的弹响声。肘关节旋转、屈伸活动正常,恢复取物活动是复位成功的标志。
注:复位后不必固定,嘱其家长避免再次牵拉患肢,不可再暴力牵拉。
骨今中外
髋关节脱位
髋关节是全身最深、也是最完善的球窝关节(杵臼关节),髋关节位于全身的中间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负重及维持相当大范围的运动,因此髋关节的特点是稳定、有力而灵活。当髋关节处于屈曲、内收位,间接暴力、如弯腰劳动时重物压背或坐车膝部受到猛然碰撞,可将股骨头推向后上方而致后脱位;前脱位或中心型脱位即股骨头冲破髋臼穿入盆腔内,均很少见。
髋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后脱位、中心型脱位。
【复位】
髋关节脱位复位时需肌松弛,尽早在全麻(老年、小儿)或持硬、腰麻(青壮)下。复位位宜早,最初24~48h时复位的黄金时期,最好尽可能24h内复位完毕,48~72h后再行复位十分困难,并发症增多,关节功能亦明显减退。
1、后脱位整复手法
(1)屈髋拔伸法 (Allis法):
患者仰卧于地上,一助手蹲下用双手按住髂嵴以固定骨盆。术者面对患者站立,先使髋关节及膝关节各屈曲至90°,然后以双手握住患者的腘窝做持续的牵引,也可以前臂的上段套住腘窝做牵引,待肌肉松弛后 ,略作外旋,便可以使股骨头还纳至髋臼内。能感到明显的弹跳和响声,提示复位成功。畸形消失,髋关节活动亦恢复。
(2)旋转复位法(Bigelow):
患者仰卧位,助手固定患肢踝部,以对侧肘窝部托住腘窝部,顺股骨轴线方向作屈膝屈髋90°牵引,然后在牵引下,使髋关节内旋、内收,使股骨头与髋臼上缘分离,再作屈髋,尽量使大腿贴及腹部,使股骨头向前下方滑动,再将患肢大腿外展外旋,使股骨头滑至100°左右时,即可听到入臼声或感到复位时入臼感,复位成功。
(3)Stimson法:
以椎管内麻醉为宜,患者取俯卧位,下肢悬吊于床缘;助手扶住健肢让其略避开,术者握住患肢小腿,置髋、踝各于90°位。通过肢体重力并在腘窝处向下加力,通常可以复。
(4)East Baltimore手法复位
患者仰卧,医师一手从患侧小腿下穿过搭于助手肩上,同理助手也把自己的手搭于主诊医师肩上。第2助手固定患者的骨盆。用偏向患者下肢的手抓住患者的踝部,必要时控制肢体的旋转;医师和第1助手随后起身(沿着牵拉髋部和膝部的方向),从而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使关节复位。
2.前脱位的复位
全麻或椎管内麻醉,患者取平卧位,置患髋于外展,屈曲各90°位,助手握住小腿向肢体远端牵引。术者在腹股沟韧带处触摸股骨头并向上、向外推挤,可望复位。
【固定】
1.髋关节后脱位:患肢外展30°-40°位,足尖向上或稍外旋,以皮牵可维持固定,重量4-5kg,牵引3~6周。
2.髋关节前脱位:方法同后脱位,但患肢不外展,固定在内旋伸直位3-6周。
3.髋关节中心性脱位:因合并骨折,故须牵引固定8~10周。
骨今中外
膝关节脱位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由股骨髁、胫骨平台、髌骨构成,属屈戌关节。膝关节的稳定性主要靠关节囊、内外侧副韧带、十字交叉韧带、半月板等连接、加固和肌肉保护。
膝关节脱位可以分为前脱位、后脱位、旋转脱位、外侧脱位、内侧脱位。
【复位】
1. 膝关节前脱位:
采用牵拉提按复位法。患者仰卧,一名助手牵两侧腋窝或大腿部,另一名助手牵患肢踝部。术者站于患侧,在上下牵拉的情况下,一只手托股骨下端向前,另一只手按压胫骨上端向后即可复位,术者或以两手拇指按压胫骨近端向后,其余四指托提股骨远端向前即可复位。复位后,助手放松牵拉,术者一只手持膝,另一只手持踝,将膝关节屈曲再伸展至15°左右,使其复位落实。仔细检查关节缝,是否完全吻合。
2. 膝关节后脱位:
采用牵拉提按复位法。患者体位及助手同前,术者站于患侧,一只手托提胫骨上端向前,另一只手按压股骨下端向后即可复位。或术者两手拇指按压股骨下端向后,其余四指托提胫骨上端向前即可复位。
3. 膝关节侧方脱位:
采用牵拉推挤复位法。患者仰卧,一名助手固定大腿中段,另一名助手牵拉踝部。若为膝关节外脱位,术者一只手扳挤股骨下端向外,另一只手推挤胫骨上端向内,并使膝关节呈外翻位,即可复位。若是膝关节内脱位,术者一只手推股骨下端向内,一只手扳拉胫骨上端向外,并使膝关节呈内翻位,即可复位,膝关节外侧脱位复位时,牵拉力不能过大,避免在复位过程中,内侧韧带嵌夹于膝关节内侧间隙。
【固定】
膝关节前后脱位一般将膝关节固定于屈曲15°-20°中立位,固定4-6周;侧方脱位一般固定6-8周。
骨今中外
踝关节脱位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腿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构成的“门”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如走下坡路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做侧方运动,此时踝关节容易发生扭伤,其中以内翻损伤最多见,因为外踝比内踝长而低,可阻止距骨过度外翻。
踝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外侧脱位、内侧脱。一般情况下都伴随有骨折。
【复位】
1. 踝关节内脱位:采用牵拉推挤复位法。患者患侧卧位,膝关节半屈曲,一名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将小腿端起。医者一只手持足跖部,另一只手持足跟,顺势用力牵拉,并扩大畸形,然后以两手拇指按压内踝下骨突起部向外,其余指握足,在保持牵拉的情况下,使足极度内翻、背伸,即可复位。
2. 踝关节外脱位:患者健侧卧,患肢在上,膝关节屈曲,一名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将小腿端起。医者一只手持足跖部,另一只手持足跟,顺势用力牵拉,并扩大畸形。然后以两手拇指按压外踝下方突起部向内,其余指握足,在保持牵拉的情况下,使足极度外翻,即可复位。
3. 踝关节前脱位:采用牵拉提按复位法。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一名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将小腿端起。医者一只手握踝上,另一只手握足跖部,顺势牵拉的情况下,持踝上之手提胫腓骨下端向前,握足跖的手使足跖屈并向后推按,即可复位。然后跖屈踝关节。
4. 踝关节后脱位: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一名助手固定患肢小腿部,将小腿端起,另一名助手一只手持足跖,另一只手持足跟,顺势向远端牵拉,并扩大畸形。医者用力按压胫腓骨下端向后,同时牵足的助手在牵拉的情况下,提足向前并背屈,即可复位。
【固定】
1.踝关节内脱位复位后:用踝关节塑形夹板,将踝关节固定在内翻位3周;合并骨折者,固定5周。
2.踝关节外脱位复位后:用踝关节塑形夹板,将踝关节固定在外翻位3周;合并骨折者,固定5周。
3.踝关节前脱位:用石膏托将踝关节固定于背屈、中立位3~5周,注意塑形。
4.踝关节后脱位:用石膏托将踝关节固定于距屈、中立位3~5周,注意塑形。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