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听后感

早上和小胖妞(大学密友)挤在我宿舍的小床上,分给她一只耳机,听李笑来老师除夕之夜的分享,主题是“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

分享的主要内容(重点):

1、“感受细微变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2、这一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加强的,并提供了几种参考的训练方法:1/10倍速观看从前看过的电影、逐字逐句或刻意放慢速度读自己读过的书等;

3、“感受自己的细微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情绪就多一点点开心;感受到自己一点点退步,情绪就多一点点痛苦;而这一点点的情绪反应会成为你的动力;录自己的声音(唱歌或者读英文),一段时间后再对比前后差异。

4、你认为“这个世界是逐步演进的还是一成不变的?”大部分人会认为当然是逐步演进的,但同时,大部分人同样认为“人的智商是不变的,我就是没天分干好这件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可以在一个人脑子里共存却没有冲突,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两个观念实在太隐蔽了。

5、元认知能力,在科学诞生之前即被释迦牟尼发现并想出了锻炼方法:坐享(李笑来老师自创的词,即正念、打坐、冥想)。

预警:今天这篇文章会格外地长,因为本意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所以如果你不小心点开了,请忍耐一下我无比的啰嗦,允许放飞一下我奔逸的思维流。

PART 1“不伤害原则”

心理治疗当中,有一个原则叫做“不伤害原则”。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是在马弘老师的课上,讲到一个心理危机干预案例(经过隐私处理):在一次重大事故中,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去世,家人和朋友都选择欺骗孩子说母亲去国外执行任务了,孩子问妈妈多久回来,家人说10个月。孩子于是相信了,正常上学,但每天都在日历上标记妈妈回来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家人绷不住,10个月之后怎么面对孩子?于是找了当时被派过去的心理治疗师。治疗师提供的建议是最好告诉孩子,一起面对这个事情。当时一位家属突然开始大哭、自责,责备自己不该欺骗孩子,好心办坏事,情绪失控,场面一度很尴尬。马老师说,当时第一反应是:坏了,我们给人家造成伤害了。

我一开始没理解,啥叫这就伤害了?谁伤害谁了?转而理解过来,治疗师的干预对这位家属造成了伤害。

马老师问大家:如果是你们,你们这时候要怎么办?教室里一圈懵逼脸。

马老师说,当时想到的补救办法是,对家属说(大意):你看,绝大多数人面对这个情况会和你们一样的做法,但是你们现在就意识到可能有问题,并请心理治疗师来干预,这就比大多数人的做法要进步很多了。家人情绪安抚下来,成功补救。(有没有觉得太厉害了?!)

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呢?

上一篇文章《英语之痛》发出去之后,有个小朋友留言:

我之前也定了很多计划,每天坚持做点什么,不过都废了。现在看看自己的课表,每一天满满当当,每一个时间段都有要做的事情,根本没有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啊。

我回复了一句话“你会想到办法的/微笑”。

然后被回复了一个“晕”的大表情。

今天我回想了一下,发现我的文字可能给一部分读者造成了一点点“情绪伤害”,让读者产生了不满意、以至于不太舒服的感觉。

然而,这个不太舒服的感觉,我也没什么办法补救。不过我在后面的文字中会分享一下我自己怎么处理这种不太舒服的感觉的(以示我的努力)。

PART 2关于李笑来老师分享的感想(针对每一点展开):

一、“感受细微变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首先,暂时把形容词去掉(强调:这个形容词是本分享的精华),剩下“感受变化”,补上主语“我”,宾语呢?(该你们发挥了少男少女们~)

我的宾语候选:我感受外界/自己的变化。

感受外界的变化,往低说是生存必备,往高说是通往上层(敢问上层是哪里?)的武装。

举一个往低的例子:我决定今天穿多少衣服,是通过把手探到窗户外面感受气温来决定的(此处屏蔽嘲笑声),由于我一直不能在气温和穿什么衣服之间建立正常的联结,导致上次去杭州直接冻感冒了(手太短,没办法伸到杭州)。

往高的例子,哎嘛,我也没这个技能(此处求分享,在线等)。

李笑来老师讲的非常具体,他讲的主题补全了是:我感受我自己身心的细微变化。

举例子:昨天有个高中同学在我的朋友圈评论:“去北京上学以后,气质变化好大呀!”(本少女满心期待的其实是:变漂亮了啊!结果是气质。。。)

气质是一个多暧昧的词呀!

我可以告诉你,我哪里变化了,哼。我变得开心了~

事实上,这不是我自己发现的变化。半年前在和我姐视频聊天的时候,她突然说:我觉得你到北京以后,整个人都开心了不少,和以前不太一样。于是我自我感知了一下,嗯,确实是这样。还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条原因肯定是:不再伸手向家人要钱了!(幸福的第一要义:经济独立。)

这个变化的发现过程:我姐发现并告诉了我→我自己感受到并分析→别人发现了变化。(也就吃饱了撑着才会这么分析来分析去的)

这个变化不是一个细微的变化。因为细微的变化,他人基本不会发现。他人会认为:哎呀,还是那个老样子嘛!哈哈哈。(转念想想,几年十几年过去,怎么会有人一成不变?)

从①认为自己不会变→②感受自己的变化→③感受自己的细微变化,①→②,时间差可能是几年,②→③,习得此能力,每天都不一样啊!(速速习得)

此处补充一篇李松蔚老师的文章《你在做什么,保持让自己一成不变|心理学怪谈》(公众号“李松蔚”历史消息往前翻几条。→_→给点面子,看完我这篇再去。)

在习得这个技能上,需要注意两点(如何感受到细微):

1、变化的维度(哪里变了):

认知层面:我今天习得了一个新的认知:我擦,居然还有“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这么个概念;

情绪层面:兴奋——感觉像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东西;懊恼——我怎么现在才发现,这个分享是2月份的,我怎么这么晚才听。

意志行为层面:(对情绪层面的反应)哎呀,大多数人听过跟没听一样,白听,我写写听后感,深度加工一下这个认知,不就超越大多数人(至少一部分人)了?→引发意志行为:写!(本处回答了上面提到的一个问题:我如何面对这种不舒服的感觉。)

2、变化的强度(变了多少):

认知层面:我多大程度上认同这个新认知?0-10分打分;

情绪层面:多大程度的兴奋?多大强度的懊恼?一点点兴奋还是兴奋死了?一点点懊恼还是懊恼死了?0-10分打分;

意志行为:我是听完立刻就写听后感还是到晚上才写?我要不要和谁分享一下这个新的技能?我做什么来实践一下?

(此处仅仅是我的理解框架,这三个层面其实是精神检查的三个维度……)

二、这一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加强的。

认知层面:“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是可以训练强化的;

情绪层面:略微激动;

意志行为:我要试试看:①读自己读过的书(具体定位到某一本,定位到接下来的时间段去读)、②录自己朗读的声音(碰巧我已经录一年零三个月、一百多个音频了,只需要回听一下以前和现在的对比就可以感受变化)③1/10倍速观看看过的电影(我就问一句:要用哪种播放器?)

三、“感受自己身上的细微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到自己的一点点进步,情绪就多一点点开心,感受到自己一点点退步,情绪就多一点点痛苦;而这一点点的情绪反应会成为你的动力;录自己的声音(唱歌或者读英文),一段时间后再对比前后差异。

分析同上,略。

四、你认为“这个世界是逐步演进的还是一成不变的?”大部分人认为当然是逐步演进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但同时,大部分人同样认为“人的智商是不变的,我就是没天分干好这件事”。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观念可以在一个人脑子里共存却不冲突,原因可能是因为这两个观念实在太隐蔽了。

同学在我朋友圈的评论原话是:去北京上学以后,气质变化好大呀,羡慕不来。(前面引用时把后半句裁掉了,现在复原。)

前半句评论的是别人(即我),后半句“羡慕不来”是评论说话者自己。(此处只是为了方便,顺手拿来当分析材料,我对这个朋友一直是敬佩有加的。)

通常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看你好棒好厉害!哎呀,我就不行了啊。

这也没什么问题,不行就不行呗。

但是,大多数人是不能很好地接受自己不行的,在内心深处还是隐隐希望自己会变成一个牛逼的人。于是,冲突就产生了,表现为:不舒服、隐隐的焦虑、烦躁、懊恼。很多人不知道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来自哪里。

这种感觉来自“我觉得自己不行”和“我想变得行”之间的冲突,来自“我肯定不行”的信念和“我想要行”的欲望之间的冲突。

在“做点什么来改变化解这种冲突”和“焦虑、不舒服、失眠”之间,后者要容易一点,因为后者看起来即“什么都不做”。

五、元认知能力,在科学诞生之前,被释迦牟尼发现并想出了锻炼方法:坐享(李笑来老师自创的词,即正念、打坐、冥想,一个意思)。

心理学翻译成正念(mindfulness)。练习方法:打坐,观呼吸(找个地方坐好,闭眼,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如果发现自己的注意力从呼吸上离开了,就刻意再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一次练习几分钟到几小时,随意)。

元认知是啥意思呢?

意即认知的对象是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内容。(举个例子:元沟通,指的是两人沟通的内容是这两个人之间的沟通的相关问题如沟通模式等等)

再换一种说法:认知是一个主观的活动,将其客观化,转化成认知的对象。

(听不懂!能不能说人话?!)

(绞尽脑汁之后)之前看到一句话笑喷:

“之前我在想,大脑真是个神奇的器官,这么复杂,有一种独特的美感。然后我意识到这个念头是大脑想出来的。尼玛这小逼真不害臊。”

(完美注解~)

以上是对李笑来分享的“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的一个听后感。接下来扯一点别的。

PART 3

1、改变是很困难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可以拿来分析分析的认知)

①启动困难:正念冥想这个练习,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在十几本不同的书上看到过、六院的讲座听过两次、花学生折扣价500块参加正念工作坊,而变化始终停留在认知层面,未到达意志行为层面;

②维持困难:变化是一个结果,更是一个由细微变化不断累积的过程到达他人肉眼可见的结果。如果增加了对细微变化的感知,那么维持起来阻力有可能会小一点,动力会足一点(情绪在当中起到了作用)。

2、元认知

有一个词很接近元认知,叫做“反省”,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但是我觉得“反省”这个词包含有“对”、“错”的意思,元认知更中性,要好一点。

另一个区别在“时间差”:“反省”一般都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或者犯错误,或者犯罪分子被判刑的时候;而“元认知”,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认知发生的同时,就可以进行元认知,玩玩自己的大脑。

3、小插曲

早上听完这个分享我爬起来写这篇啰里啰嗦的长文,写了大约三分之二,给同学看。之后带她逛北大校园。她感叹道:“哎呀,北大真的好美啊!美得让人把早就忘记的诗句都想起来了。未名湖里的鸭子和鱼都比别处的幸福!可惜,我就是脑子…”她突然顿住,过了几秒钟接着说“我不能这么说,我以后也可以努力变得更优秀的!”没说完自己先笑成一团。她原来想说的是自己脑子不好使,没能考上北大。我也笑疯,不停打趣她。

我自己一直有个问题:自我评价低。早先和我姐聊这个问题,我说我遇到事儿,第一反应就是我肯定做不好,每次别人称我“学霸”“女神”,我的反应都是,哎呀肯定说的不是我。我姐说:“我也自我评价低啊。有一天我专门花了半天时间,拿张纸,把自己做过的牛逼的事情,比如出国啊、雅思考了7分啊、申请读研究生啊、不停地写作(虽然文笔一般)啊等等,一条一条写下来,贴在我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告诉自己,那个很低的自我评价不是事实,它就是个负性思维,时不时地来捣捣乱罢了,不用理它。

我笑疯:“这认知矫正做的,非常标准!”

是时候收回我奔逸的思维了。感谢阅读,感谢忍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本打通认知任督二脉的书,值得你读一读
学会用身体改变大脑
史上最实用的时间管理技能(汇总)
“我想放弃,反正继续下去也没有好结果”|习得性无助
为何我会因为想起糗事而突然抓狂?
为什么我会因为回忆起以前出丑的往事突然抓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