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容易结束的三种婚姻,你中枪了吗?

你是否也曾觉得:“谈恋爱真的好累,远没有一个人的时候逍遥自在。”
有时候,我们想要和伴侣一起度过两个人的美好时光、分享人生的酸甜苦辣。
而有时候,我们想要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和自由,在孤独中探索和思考自我以及人生的意义。
那么,究竟这种“自我”究竟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自我是过去所有体验的总和。
你认为的“自我”,真是你需要的吗?

1.虚无的自我-一个痛苦却不敢离婚的女人
Ada成长在深受重男轻女思想荼毒的家庭来中,永远被要求:“让着弟弟”。成年后,Ada遇见小楠,温柔体贴,能给她全部,甚至填补了一些Ada在原生家庭中没能获得的“融合之爱”。
于是,Ada无时不刻地黏着小楠,这种爱太令人窒息。结婚3年后,小楠出轨了,Ada对出轨和不忠愤怒,却不敢脱离这段亲密关系,从融合的状态重新变成独处的状态。于是,这段婚姻就这样得过且过了下去。
她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就停留在了婴儿阶段的需要、即口欲期的需要。

口欲期,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用来描述婴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婴儿会希望母亲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来体验一种与母亲完全融为一体的感受,也就是获得所谓“融合”的体验。
然而,当婴儿慢慢的成长,他们才会发现母亲与自己终究不是一个人,母亲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于是他们慢慢的发展出了自我的概念,而如果一个婴儿在口欲期缺少与母亲完全融合的体验,他们就会将这种愿望投射到成年后的许多人际关系中,变得过于依赖、无法独处。
显然,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Ada无法体验到与母亲的完全融合之爱,于是将这种愿望投射到了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并且一辈子都在追求着能与伴侣完全的融为一体,以此来获得安全感。一旦失去了婚姻和亲密关系,她就会陷入毁灭性的焦虑中,毕竟,婴儿如果没有母亲的照顾是无法独自一人活下去的。 


2.虚假的自我-一个中年危机男人的故事
建成是我的来访者,今年37岁,在外人看来可谓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经过了多年职场的打拼和奋斗,他终于坐上了企业的部门经理,家中也有美丽的妻子和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可是,人到中年的他却越来越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工作如此,婚姻也是如此。
从小建成就是一个乖孩子,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听领导的话好好工作,青春期的他曾经有过一个女朋友,然而这段“早恋”却被父母强硬的手段给扼杀在摇篮中了。于是,叛逆期屡屡被压制的他,学会了不要和父母以及权威对抗,学会了臣服而不是相信自己的真实感受。
到了大学,他听父母的话选择了一个父母认为有前途的专业,谈恋爱的时候听父母的介绍和安排选择了相亲和结婚的对象,结婚后在家庭中做一个好男人和好爸爸,在公司里做一个好员工。
记得有一次在咨询室中,他曾经情绪失控地向我诉说:“我的专业、事业、家庭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我的人生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表面上看来,建成是一个成功人士,家庭美满,事业成功。可是,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一切都不是自己所选择的,他并非按照自己的感受、体验来做选择,而是单方面地服从权威、社会规则。
当一个人抛弃自己真实的感受而生活的时候,他也就抛弃了真正的自我,而只是虚假地活着。
虚假自我是指一个人教条式的、完全按照权威、社会所建立的标准生活、而放弃了真实的体验。比如:与父母喜欢的,而不是自己喜欢的另一半谈恋爱、结婚;或者做大家都认为好的工作,而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
当我们以虚假的自我进入亲密关系的时候,我们建立了虚假的融合、获得了虚假的亲密和安全感。可是,自欺欺人的泡沫总会破灭,真实的自我总会觉醒。
可喜的是,建成有一个好妻子,当我让他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分享给妻子听的时候,妻子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了他一个拥抱,说:“在我面前你不用伪装,只要表现出真正的你就好了,这些年,老公你辛苦了。”
听到妻子这些温柔的话语,建成一下子热泪盈眶:因为生活了这么多年,终于有这么一个人,可以完全地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批评他、控制他,并且想要改变他。
当一个时时刻刻按照教条来生活的人感到:不管我在亲密关系中表现的好、还是不好都是被接纳的,他将更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而不用时时刻刻假装成一个社会所规定的“好男人”或者“好女人”的形象,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够带给我们亲密感。 


3偏科的自我-早熟孩子的悲哀 
在日剧《Dr.伦太郎》中,伦太郎是一个精神科的医生,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觉。
在一次吃饭时,他遇到了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女主角明良。明良成长于单亲家庭,童年时的她有一个好赌家暴和不负责任的母亲,于是脆弱的明良分裂出了另一个人格-梦乃来保护弱小的自己。而另一个人格梦乃处事圆滑、深谙男人的心理,周转与不同的有钱男人之间。
当原生家庭中的我们被过度忽视或者虐待的时候,我们会过早地形成一个成人的自我来保护自己,从而抛弃自己心中天真、善良的一部分。
剧中的明良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由于父母的过度无能和不负责任,她甚至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分裂出了一个另一个人格——艺妓梦乃来保护弱小的自己。     
如果说,早年的创伤性的体验和过多的规条,让我们的自我不那么完整,使我们不能在亲密关系中真正的“做自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是:在关系中受过的伤害,只有另一段关系才能够治愈。而基于爱的亲密关系能够给予我们被爱、被接纳的体验,从而治愈我们的创伤,使我们的自我变得更加完整。 
剧中的伦太郎医生所做的正是如此,当他的爱犬弥助失踪了,家里也被不明身份的人搞得乱七八糟,而所有人都觉得是明良干的时候,他选择了相信她; 当明良为了保护自己,而指责伦太郎欺骗病人、违反医学伦理的时候,伦太郎医生仍然可以温和地对待她。
于是,深受感动的明良落泪了,因为,她其实并不是想要伤害医生,而只是想要找到一个可以完全接纳她、包容她所有缺点的那个人而已,就像是婴儿被母亲完全接纳一样,而当找到了那个人的时候,她也就被治愈了。
不管是明良也好,之前的建成也好,当在治疗关系和亲密关系中得到了真正的信任、接纳的体验后,他们的自我都获得了成长。
而在亲密关系中,当伴侣双方都可以做到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而不去评价对错、控制对方的时候,我相信,双方都可以像建成和明良一样,在亲密关系中真正的做自己。

当你不再需要在亲密关系中,假装成一个“好男人”、“好女人”,也不在一个人的独处的时候,感到恐惧,这样的亲密关系很真实也很美好,不是吗?

本文作者:王春晖、卢悦,文章已获公众号心之助授权发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容易死掉的三种婚姻
性关系的终极追求:安全感
羊皮卷全书之11《爱的能力》艾伦·佛罗
孩子对妈妈的三种依恋模式,看一个孩子的今天就知道他的过去
英国心理学家:所谓的谈恋爱,其实是在寻找可以扮演母亲角色的人
大部分的时候 我们都像个不想长大的小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