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一样的元宵夜:亲朋结伴上坟山,燃灯烧纸祭祖先!

全国罕见:大别山麓的元宵夜,亲朋结伴上坟山送灯祭祖。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由于时代的关系,传统的年俗也渐渐被淡化。不管你接不接受,这都是一个不断告别的时代。

1)禁燃:渐行渐远的烟火

过年,在我们老家,有个不同的叫法——“新正月”。懂不?整个正月都是“节”。

对于春节(或叫“年”)来说,年三十只是老家年味的一小部分。更精彩的部分,则在于“年三十”之前和之后的日子。“年三十”之前的日子,我也写了篇《在郑州街头邂逅信阳糍粑》在郑州街头邂逅信阳糍粑的小稿子,虽然,那都是儿时的记忆,但,飘荡而来的浓浓年味却抵挡不住。“年三十”之后呢,最隆重的就是“正月十五”了。

说到春节,一直有一首儿歌回荡在耳边,每到这个时刻,赶都赶不走的——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玩红灯, 人家的红灯玩罢了,我家的红灯将起升……”

看,正月十五,是“玩灯”的日子,且,一家玩罢,玩另家。但,这只是十五“正餐”后的小“点心”,老家的“十五”,过得那真个叫火树银花不眠夜,异彩纷呈遍地金。

但是,今年的“正月十五”将不再“辉煌”,为了抗击“新冠”,县里下了最严禁令,就连全国独有的“正月十五夜上坟送灯”风俗,今年的元宵节将不再登场。

农历的正月十五,大家都叫它“元宵节”,而在我们老家,则叫它“正月十五”。这不只是名称的差异,还有文化与情感的错落。因为,在我们老家,有着与全国大多数地方所不同的“元宵习俗”。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国家假日办却没把这天当成法定节假日,说明,在全国人民心中,这个节日连清明节都赶不上,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不是周末,该上班的得上班,该骂街的照骂街。

可是,在我们老家,这个节日,比春节更隆重。老家有句俗话,叫“十五大似年”。意思很明白,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比过年还要隆重。

吃吃喝喝这事,所有的节日都是一样的,现在呢,吃也吃不出想吃的味道了,但,一喝,肯定能喝出百醉不同的丑态。但,在我们老家,过十五,还有着比吃吃喝喝更神圣的事情要做——给已逝的先人烧钱、送灯。

每年的正月十五夜,在河南省光山县的山山坎坎间,无边的暗夜会骤然被灯火照亮,沉睡的大地会被鞭炮唤醒,点点灯火逶迤于乡野山间……

2)元宵:渐行渐远的记忆

老家光山的习俗,十五大于年,学校、机关单位都放假。

所以,午饭过后,家长会拿出提前已准备好粗细均匀的竹签,糊灯笼需要的彩纸,活好面糊,男孩子们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忙活起来。竹签的竹节处要用刀削平,以免刮破纸灯,竹签一头要削尖,以便插入尚未开化的冻土。纸灯要等裁好纸张,计算好一张彩纸能裁几个,避免浪费。同时还要准备一组大灯,一般是4-6个,是主坟前祭祀用的。除去竹签、纸灯之外,还要备好蜡烛。大约是多少座祖坟、备多少纸灯、多少根蜡烛。准备工作虔诚而细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主坟前的大纸灯要配以大蜡烛,竹签也要相应的长一些。一切准备就绪后,孩子们便在家长的带领下,带上送灯的用品——烧纸、鞭炮、烟花等出发去墓地了。 

人们根据祖坟的远近、祖坟的数量多少,决定下午出发时间的早晚。距离远一些的要早一些出发,祖坟不在同一处的,需安排不同的人去往不同的地方。道路好的地方可以开车或摩托车去,不太远的地方就一起走着去。送灯的人们在乡间、在山岗的路上相遇,熟悉的人们相互打着招呼,一两句的话语介绍着自己的祖坟大致的地方,然后又匆匆赶路。

来到祖坟地后,先在主坟前放下竹签、纸张、烟花、爆竹,并不立即工作。一般是家长先带孩子们在祖坟旁转一转,介绍哪座坟是自家的,哪些坟是别人家的,自家坟哪座是哪位先祖的。然后指导如何插竹签、如何套纸灯,如何安置蜡烛。明确分工,谁负责哪几座坟。任务明确后,便各自趁夜色到来之前完成各自的任务。

家长通常在孩子们完成任务后,还要到各处去检查一番,看位置是否正确,竹签纸灯是否平正,蜡烛是否安稳。祖坟纸灯有无遗漏等。在各项准备工作都就绪后,如果天色还早,则不急于点灯、放炮,因为要在夜色降临后,效果才更好。这时候,各位送灯的人们,因为年年送灯的缘故,多相互认识,因为平时也不多见,此时正是交流的好时间,相互聊一聊工作、生活,聊一聊国家的形势。家长通常只负责主坟前的大灯、组灯,烧纸钱、燃放烟花炮竹一般也是在主坟前进行。 

夜色降临时,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孩子们先点亮各自负责的纸灯中的蜡烛,然后聚到家长负责的主坟前,家长虔诚地点上蜡烛,为祖先烧纸钱,三拜九叩的仪式完结之后,才给孩子们指令,可以燃放了。于是乎,各家祖坟前,鞭炮齐鸣,烟花升空,山腰、原野,到处灯火闪亮,烟花绽放。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后,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色的灯,一片片,一串串,像天上的星空。你会听见到处都是炮声,到处都是盛开的礼花,你真正才会感到什么是节日,什么是发至内心的喜悦,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

按旧俗,成年妇女一般是不去祖坟的,她们在家庭留守。但她们也有她们祭奠的对象,在这一天,在男人们去祖坟送灯的时刻,妇女们通常也备些灯笼、备些纸钱,或对她亡去的先祖或对她夭折的小儿或她牵挂的已逝去的亲人,在道上、在水塘傍,烧点纸钱、献上自己的一份哀思。

送灯归来,孩子们还沉浸在燃放烟花爆竹的兴奋中,而母亲此时已在家中备好饺子,大家从祭奠先人的情感中转移过来,一家人点亮各房屋的灯,看着元宵节晚会,憧憬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正月十六过后,家乡的年才算是真的过完呢!(摘自刘强《《大别山民俗:送灯》“老炊微观”)

3)篾匠:渐行渐远的职业

儿时的记忆是顽固的。尤其是对于灯笼的记忆。

那时穷,灯笼都是纸糊的。为此,乡下产生了一批以扎纸灯笼为业的手艺人。我们都叫他们为篾匠。

扎灯笼,只是他们职业生涯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时间是编个筐啊、簸箕、箩筐啥的。

自从有了工业化生产后,手工业者的生意就受到了大挤压。比如,这小小的灯笼,以前都是竹编纸糊的,现在都塑料整形外加电子电灯加电“音”了。

但,心里一直对那些传统的、手工的、带有个人体温的灯笼心怀依恋。

记得,那时并不是所有的孩子过十五时都可以拥有一只从篾匠那里买回的竹编纸糊的灯笼的,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家,做父亲的,元宵节的下午,会各显身手,给自家孩子手制灯笼的。

这个,得就地取材。在我们老家,主料是“麻杆”(一种植物的茎,外皮做“麻”绳之麻)的白纸,辅料是竹签和红绿颜料。做法看似简单,操作还真麻烦。

先是把麻杆截成长短不一的小棍棍,然后用竹签把它们连到一起(就像现在的简易衣柜,打过工的朋友都用过的,从超市买回来自己组装的那种),都是四方型的。成型后,再糊上白纸,白纸上画些红红绿绿的花鸟鱼虫,一个家农版灯笼就OK了。

看,那时我们的父辈就知道抢篾匠饭碗了,现在的那些千奇百怪的灯笼,至少得把篾匠们秒杀好几回。

4)乡村:渐行渐远的风景

不光是职业,就连我曾经热爱的乡村,也已容颜不再。

每年春节回乡,面对更多的是一天天老去的乡亲。还有那些因年久失修,而日益荒芜的旧居。虽然,也有新楼拔地而起,但,它们的主人却常年拼搏外地,屋内,也是尘土遍地。

也许是时间的脚步太快,我已跟不上它的步伐。只有望乡兴叹。但是,不管,乡村离得多么遥远,不管,人情变得多么冷淡,故乡那明明灭灭的纸灯笼,会永远闪亮在我的心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山非遗:元宵送灯
命理杂谈:四柱是怎样看阴宅风水的?
家乡的元宵节
创意手工,幼儿园中秋系列纸灯手工制作!
梅霞道人四柱看阴宅
毁人祖坟为祸甚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