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抗清英雄张苍水,名列“西湖三杰”,墓碑为何刻的是“王先生”?

最后的抗清英雄,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姓名却鲜为人知!抗清英雄张苍水,名列“西湖三杰”,墓碑为何刻的是“王先生”?

杭州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在章太炎纪念馆与太子湾公园之间,有座粉墙青瓦、江南民居风格、庄重古朴的建筑,就是张苍水祠。祠后为张苍水墓,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张苍水墓前的墓碑上,镂刻的却是“王先生墓”。张苍水是谁?他的墓碑为何不刻“张”却刻“王”?

1/西湖有幸埋忠骨

提起张苍水的名字,一般读者或许相对陌生,但凡去过杭州西湖的朋友,对张苍水无不钦佩之至。因为,张苍水是与岳飞、于谦齐名的“西湖三杰”之一。

“西湖三杰”之岳飞,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其祖世代务农,虽家贫,但好学,自幼喜读 《左传》和孙武、吴起的兵书。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书法家、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代表词作《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绍兴十年(1140年),挥师北伐,大败金军,逼近北宋故都开封,后被诬陷入狱。1142年1月,赵构、秦桧等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与其长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一同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名列“西湖三杰”的另一位历史名人于谦,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曾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击退破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和议后,挑选京军精锐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于谦虽然有功于朝,但因其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于谦最终安葬于西湖乌龟潭畔、三台山麓。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读书人出身的于谦,诗文俱佳,有《于忠肃集》传世。因为是岳飞的崇拜者,在游历了岳飞庙后,挥笔写下了一首追慕先贤的《岳忠武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
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
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而他的另一首短诗,则更为读者所熟悉,可以说是人人成诵,那就是他的那首七言绝句《咏石灰》(亦名《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于谦17岁时写的一首石灰的赞歌。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于谦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他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清白正直的崇高志向。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诠释了这一切。

2/侠义忠魂代有人

于谦是岳飞的粉丝,“西湖三杰”中的后来者张苍水,却又是岳飞与于谦的共同粉丝。

张苍水,原名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张煌言出生于浙江宁波府鄞县一个官僚家庭,父张圭章,天启四年(1624年)举人,曾任山西盐运司判官,官至刑部员外郎。母赵氏,于张煌言十二岁时病卒,故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长大。张煌言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为人慷慨并且喜爱讨论兵法之道。

崇祯十五年(1642年),张苍水考中举人。当时,闯王等人领导的义军已席卷大半个中国,明朝的统治岌岌可危,于是朝廷开始重视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材,张苍水虽考文举,但仍须加试一些战事急需的武备科目。在考试时,朝廷“以兵事急”,令考生“兼试射”,而张苍水竟“三发皆中”,使在场者十分惊服。崇祯九年(1636年),张煌言十六岁参加县试,并考察骑射,张苍水射三箭皆中靶,与他一起应试的人没有不惊叹的。

在国事纷乱之际,张苍水处处以岳飞与于谦为榜样,平日留心时局,“慷慨好论兵事”,因而,他的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志报国的青年。为此,他还写下了著名的《忆西湖》,在诗中表达了立志要以岳飞与于谦为榜样,为国为民,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其诗曰: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诗中的“武穆”,系指岳飞(武穆为岳飞谥号),而“忠肃”则指于谦(忠肃为于谦的谥号)。“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说的是,想借二位先贤的席埋葬忠魂之地,添得自己的一座新坟。这两句诗,表达的正是作者为国殉难的决心,这才是真正的“铁粉”。

3/愿效赵苞,勿为徐庶

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南下,连破扬州、南京、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杭州等城。宁波城中文武官员有的仓惶出逃,有的策划献城投降。时年二十五岁的张苍水挺身而出,投笔从戎,以拯救家国为己任。他首先在家乡宁波组织了抗清义军,与同乡人、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等共同起兵,并奉表到天台(今浙江台州天台县)请鲁王朱以海北上监国。

张苍水随鲁王据守淅东山地和沿海一带,在时局动荡维艰的明朝末年,张苍水历任后部侍郎、后部尚书等职。据淅期间,他联合张名振、郑成功等人多次北伐,曾率部攻入长江沿岸的崇明、镇江、扬州、芜湖等城市,满清王朝的统治者一直视其为“心腹大患”。

张苍水转战江淅诸地十九年,为明末小朝廷提供了喘息之机,也给予清廷以沉重地打击,但是,最终由于郑成功远走福建,张苍水孤掌难鸣,他最后的根据地舟山被清兵攻陷。张苍水又到福建去联络郑成功,准备从海路自崇明登陆,意图攻打南京,结果仍不幸失败。

是役之后,郑成功更是远走台岛,不久,便病逝了。郑成功病逝后,他的儿子郑经接手了郑成功的部曲,但是,郑经并无乃父的博大胸怀,只想偷安一隅,不思光复。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鲁王朱以海病逝,面对大势已去而又“群龙无首”的乱局,无可奈何的张苍水,只好遣散了残余的军队,自己带着参军罗子木、门生王居敬、家僮杨冠玉以及一个船夫,退居到浙江南田附近一个名叫悬嶴的小岛上。由于事出仓促,他连家人都没顾上一同带出。

悬嶴岛孤零零地处在海中,荒凉无人,山的南面有汊港,可通舟楫,山的北面是峭壁,不易攀登,是个适合隐居的好地方。他们一行几人在岛上自建茅屋,开荒种地,希望能长期隐居。但是,有人却向清廷告密,要抄他的家。但是,康熙帝没有接受臣子的建议,他要招抚张苍水,因为,明廷虽亡,但是,张苍水在江南民众心中,仍是明朝复兴的希望与精神象征,如果能将这一位“尽忠之士”罗为己用,那会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为此,康熙下旨让地方官说服张苍水的家人出面劝降。收到老父的信札后,张苍水坚定地回复道:“愿大人有儿如李通,勿为徐庶,儿他日不惮作赵苞以自赎。”回信中,张苍水用三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向父亲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誓死不降,为尽人臣之责,即使是连累家人性命,也在所不惜。

李通是东汉开国功臣,其先曾为王莽治下的五威将军从事,当他看到百姓忧愁怨恨的现实后,自动辞职回家。后辅佐光武帝,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东汉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徐庶本是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因母降归曹操,并仕于曹魏。像徐庶这样一身事二主的事,张苍水是屑于做的。

赵苞也是东汉官吏,其从兄赵忠为十常侍之一,他深以为耻辱,不与往来。初仕州郡。熹平末,升任辽西太守。谴人迎母及妻子赴辽西,途经柳城,为鲜卑所虏,作为人质,载以进攻辽西。其母说:“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他即时进战,击败鲜卑军,母、妻皆遇害。

果然,张苍水的妻儿先后为浙江提督张杰所杀(其父在收到儿子的回信后,很快就抑郁而逝)。

4/敢为丹心借一枝

害死张苍水的家人后,张杰还决意要除掉隐居孤岛的张苍水。为此,张杰专门了张苍水一个叛变的部下,到普陀山削发为僧,伺机逮捕张苍水等人。一天,张苍水派人到普陀山籴米,被叛徒侦知,并持刀威胁籴米人,逼问出嶴岛的防备弱点。了解了嶴岛的真实情况后,那个叛徒就趁夜带兵沿岛北的峭壁攀藤爬到岛上,将张苍水、罗子木及杨冠玉三人逮捕了。

当时是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农历的甲辰年。是年七月,张煌言在其隐居处南田悬岙岛 (今浙江象山县南) 被俘,押至鄞县;八月初,解往杭州。临近出发的时候,为张煌言送行的有几千人,张煌言辞别故乡父老,赴杭就义。临行慷慨写下两首《甲辰八月辞故里》(又名《入武林》)诗:

其一

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
桐江空系严光钓,震泽难回范蠡船。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
忠贞自是孤臣事, 敢望千秋春史传。

其二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向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义帜纵横二十年”,作者从开始起义到被捕,先后共十九年,这里是取整数。“岂知闰位在于阗”,闰位,《汉书.王莽传》:“余分闰位,”说王莽不得正王之命,象积累若干年多余的天数而成闰月,不是正规的月份一样,不能当正统的皇帝;这里有王运、天命的意思。于阗,汉朝时候西域国家之一,这里借指满清。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诗中的“我师”,就是指的长眠于西子湖畔的岳飞与于谦。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日月,指明朝,也有光辉的意思。于氏,指于谦(于谦墓在西湖三台山麓)。乾坤,犹天地。岳家,指岳飞(岳飞祠在西湖栖霞岭下)。

“惭将赤手分三席”,“赤手”,空手,指手中无物(功绩),惭愧自己功业未建,不能跟岳飞、于谦三足鼎立。

“敢向丹心借一枝”,借一枝,即借一枝栖,李义府《咏鸟》:“上林无限树,不借一枝栖”。希望能借西湖一席之地作葬身之处,好与“我师”长久相伴。

“怒涛岂必属鸱夷”,鸱夷,革囊,《国语》:吴国忠臣申胥(伍子胥)死谏吴王,吴王不悦,“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后人传说,伍子胥尸体投江之日,天也被激怒了,江潮特别汹涌,也有说怒潮是伍子胥的忠魂所化。

面对死亡的命运,张苍水在诗中所抒发的,不是对生的留念,也不见半点悲戚。充塞全诗的是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以及身虽死而志不移的豪壮情怀。

5/依依送别不“惜别”

康熙三年七月十七日,张苍水等人被押解到宁波,淅江提督张杰假惺惺地摆酒为张苍水接风,并举杯相邀说:“下官恭候台驾已多日了!”张苍水回敬道:“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现在别无他言,只求速死罢了。”

几天后,张苍水等人又要被押解到省城杭州,闻讯赶来送行的宁波民众达数千人之多。张苍水一拜再拜,痛悔道:“苍水不肖,辜负了故乡父老二十年来的期望。”

行程中,张苍水忽然听到一个防守的士兵唱起了苏武牧羊歌。张苍水知其心意,对那人说道:“你大可不必担心,我决不会屈膝做降臣的。”于是,也跟着那直士兵一起合唱起来。

当解送船在钱塘江流江时,又有一个和尚向张苍水的船舱中投进一块包纸的石头。张苍水拆开纸条一看,原来是首送别诗,其中的两句诗是:“此行莫作黄冠想,静听先生《正气歌》。”张苍水看罢,微笑着对罗子森与杨冠玉说,这个人是王炎午的后身。

王炎午是干啥的,张苍水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这个王炎午曾经也干了一件奇事。王炎午初名应梅,字鼎翁,别号梅边,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刻苦读书,曾从事《春秋》研究。宋理宗淳佑年间,补中大学上舍生。当时,正是宋朝危亡之秋,王炎午跟随丞相文天祥起兵勤王,颇多建树,深受文丞相器重,本拟留军重用,王炎午因父死未葬,母又病危,是以辞谢而归。

文天祥被执,特作生祭文以励其死。生祭文既历陈其有可死之义,又反复阐述古今所以死节之道,激昂愤发,约千五百言,忠肝义胆,凛然如秋霜烈日。及至文丞相英勇就义,炎午又痛苦撰文以祭。不久宋亡,世移运改,因痛国家败亡,改名炎午,终身不仕。

看看,这些人,看似是送别的,其实是来“送死”的,因为,人人心中都将他当成“明朝的象征”,是一种精神,不能跨的。

6/“煌言死而明亡”

张苍水被押解到杭州后,清廷内部对于如何处置他也意见不一,有主张解京正法以震慑天下的,有主张永远监禁浙江以免激起事端的,有主张优待借以招徕未降人的……最后,是刑部的裁决决定了张苍水等人的命运——就地处杀。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九月七日,成为张苍水等人的赴难日。当天,张苍水从容地束好冠带,迈出牢门……当时,杭州城如临大敌,戒备森严,位于官巷口的刑场上布满清兵,城中百姓观者如堵。张苍水到了刑场后,抬头遥望了一眼不远处的凤凰山,赞了句:“好山色,可惜沦于腥膻!”并当场赋下《绝命诗》一首:

我年适五九,复逢九月七。
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临刑时,他拒绝跪而受戮,“坐而受刃”,时年仅四十五岁(“我年适五九”,是言其年寿四十五春)。罗子森、杨冠玉及船夫三人也一同殉难。

值得一提的是,监斩官见杨冠玉年幼,有心为他开脱。杨冠玉却断然拒绝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要杀便杀,不必多言。”言罢跪在张煌言面前引颈受刑。

数年后,一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史家,一字一字地写下:“煌言死而明亡。”一个朝代,从它被宣布灭亡起,整整残喘了20年。而张煌言,是这20年最后的孤胆英雄,最后那个坚毅而悲伤的句号。

对于张苍水,顾城曾有如此评价:人们习惯于把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列为南明最堪称赞的政治家,其实,他们不过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锡、张煌言(张苍水)相提并论。在南明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有两位,一位是堵胤锡,另一位是张煌言。堵胤锡在永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腾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挤,无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终于赍志以殁;张煌言偏处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实力派郑成功的支持,空怀报国之志。

清末民初的大诗人柳亚子先生有感于张苍水的人生遭际,曾写过一首《题张苍水集》的诗:

北望中原涕泪多,胡尘惨淡汉山河。
盲风晦雨凄其夜,起读先生正气歌。

6/“王先生墓”与张苍水祠

张苍水遇难后,尸骨暴露荒郊,因为,张苍水被杀时,他的夫人董氏早已冤死狱中,其子张万祺也先于乃父三日在镇江受戮,因而无家人收殓。

后来,还是宁波人、故御史纪五昌捐金将张苍水的首级赎回,由宁波人万斯大等卜葬于西湖南岸的南屏山麓,罗子木、杨冠玉等三人也附葬在张公身边。恪遵张公遗愿,他的墓正好与岳坟南北遥遥相对。张苍水遂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后人称之为“西湖三杰”。

初下葬时,人们不敢公开说其墓是张苍水的,就假托是王先生之墓,所以,这才有了张苍水墓碑却刻着“王先生墓”。

在此后康、雍两朝的七十余年中,张苍水的墓名一直这样称呼。官府固然不明底细,民间也仅有少数人知情。而且,墓的外观也一直保持普通百姓墓葬的面貌,甚至常年埋没蒿莱,荒僻难寻,以致若干年后,撰写张苍水墓志铭的黄宗羲前来凭吊忠魂,到了南屏山下寻寻觅觅好长时间,才找到张墓,一洒追思战友的潸潸热泪。事后,他在《寻张司马墓》一诗中写道:

草荒树密路三叉,下马来寻日色斜。
顽石呜呼都作字,冬青憔悴未开花。
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
牡砺滩头当日客,茫然隔世数年华。

“夜台不敢留真姓,萍梗还来酹晚鸦。”“夜台”意即坟墓,“不敢留真姓”正是指张墓“姓”王的严酷境遇。

“王先生墓”恢复原姓,是清乾隆初年的事。那时,清朝统治已相当稳固,政治迫害代之以笼络人心。大约至迟不晚于乾隆八年(一七四三),杭州一位叫吴乾阳的道士,筹资重修张苍水墓,辟筑墓道,竖立神道碑,碑上刻由乾隆元年(一七三六)进士、著名学者鄞县人全祖望撰写的《明故权兵部尚书兼翰林院侍讲学士鄞县张公神道碑铭》,详述张苍水一生经历,誉之为“啼鹃带血归南屏”。“王先生墓”的真相,这才大白天下,人们知悉后不胜唏嘘而又快慰,张苍水可能含笑九泉了!

清朝为笼络人心,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高宗命录前朝“殉节诸臣”,并加以褒谥和祭祀。收入《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清廷对张煌言加谥“忠烈”,且将其牌位入“祀忠义祠”,得享定期供祭。

墓建成后屡经修缮,渐成规模,墓坐南朝北,三墓成品字形布列,张煌言墓居中,西侧为参军罗子木墓,东侧为侍童杨冠玉及舟子墓。但是,张苍水墓在十年动乱期间,同于谦墓一样,也遭到人为破坏,坟墓连同祠宇统统被损毁。人们现在看到的张苍水祠及墓,是1983年按1920年重修时旧貌重新修复的。

张苍水等人的墓坐南朝北,张煌言墓居中,西侧为参军罗子木墓,东侧为侍童杨冠玉及舟子墓,三墓成品字形布列。三墓皆圆形拱顶,墓壁清水砖砌,上封土植草。张氏墓前立“皇清赐谥忠烈明兵部尚书苍水张公之墓”碑一方。罗氏墓前竖“故明参军溧阳罗子木墓”碑一方。杨氏及舟子墓前立“故明张公侍者杨冠玉及舟子墓”碑一方。前有神道,中部竖八十年代整修时新建青石牌坊,两侧分立七组石象生,系明代遗物。

墓区东侧有1992年新建“张苍水先生祠”。张苍水先生祠由碑、像、匾、画、楹联组成,具有强烈的时代氛围和艺术感染力。祠内有碑十方,分别刻有张苍水先生的事迹、诗文、后人的铭文等,八幅壁画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张苍水忧国爱民的一生,供后人瞻仰。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过于谦墓
张苍水先生墓祠
西湖三杰
[转贴]北有岳坟,南有于墓 、同德比义,而相旦暮——纪念抗清民族英雄张苍水 | 华夏历史 ...
柔美西湖决然不同的另一面杭州人真得知道!
十年勾留是西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