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论解读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王培生注:% r+ r/ j" U# b; Y5 m4 ]0 o
8 T: y8 q) _+ W2 s! t
当练太极拳时,不论一举手一投足,处处均应任其自然,而不应有任何使用拙力的地方,这样全身才轻灵,在动作方面,尤须要保持连续绵绵不断,象河里的水一样,川流不息。

李先五注:
j" o! u* k
凡起势时,不可着力,而身自圆活,劲由内起。贯穿着,即演式时宜连绵不断谓之也;盖不贯穿则式断,式断,则劲断,则人乘隙而入矣。故轻灵贯穿,学者宜家意矣。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姚馥春;姜榕樵注:
 W/ a1 n/ q6 Y- {3 ?
7 U6 N0 A6 |3 R/ Q4 T$ J
! S% b$ U1 c5 x/ M
气宜鼓荡者天然之深呼吸,不可间断,凝神敛志,当于斯则心意专一,演式时须要心平气和,动作姿势皆不可有凸凹处,更不可有断续时,心不平,式不平,易为人制,有断续,易为人乘,皆太极之病也。

王培生注:
太极拳以精气为最要紧,所谓精气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指呼吸,另一种是指身上的感觉。练到功夫深时身上感到有一股热气到处周流,比如掌心、脚心、腰部等处很易觉出发热而蠕动。这种热气的感觉,有人叫他为“精气”。这是一种体内的能量流,功夫深的人,贮藏的能量多,所以用起来力量大而有余,精神也充沛。这种能量周流全身,给全身肌体一种动力,促进它的新陈代谢。% a! K' ^/ \5 k3 A! J+ }+ Q

]* ^8 a0 U
太极拳的动作,并不是简单的四肢动作,而是听命精气的进退,必须通过意识指挥气的进退,而推动四肢的动作。因此必须使精气不断的动,要像水波的荡漾一般川流不息。此外,呼吸也要顺其自然,一呼一吸,绵绵不绝,不可勉强。7 v7 ?# }9 d" D0 ~, R3 K7 u

其次,眼神除了应随手指转动以及看着必须注视的方向外,万不可被外物所吸引,以致分散了注意力,产生身心散乱的毛病。必须将神收敛于内,集中注意力,才能取得锻炼的功效。                                             

李先五注:! Y! ]. _) Z0 r5 d1 \1 v# [
/ I$ f4 \1 K- P8 x: e/ z
( w1 ]; ^# n' h5 ~& e2 A& L# Q
$ a0 K7 H* k, w2 P) O
气鼓荡,则呼吸无间,身内敛则手法不乱,故心平气和,姿势自正,无一切凸凹断续之弊。苟心不专,式不平正,必易为人所致;有断有续,更宜为人所乘,此皆至败之由,为太极拳所忌。7 X
) C. g- I% R! Z2 Y- ]
& T% O+ T8 W5 O5 t4 D& l* H
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凸凹处,勿使有断续处) x1 {+ a. R8 G6 H
% l, O! c& w6 S% f! ]

陈微明注:
 u2 m( p( {9 _" t
有凹处有凸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为不能圆满也。凸凹之处易为人所制;断续之时易为人所乘,皆致败之由也。

G3 H5 b9 Z! c7 f& Z. D! k1 [
- d( H" U  z# p7 K6 G# {- L6 t0 z6 ]
: L) ?4 A& C; G/ w) [1 G: x
王培生注:% m$ P: n' e% C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中间均含有一个圆圈,在练习时,必须注意要使这个圆圈保持完整,没有突然变化,才合乎要求。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陈微明注:% t, i# K; D* `. t
    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蹱。”太极拳术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蹱。故变动其根在脚,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上至手指,完整一气。故太极拳以手指放人而跌出者,并非仅手指之力,其力仍发于足跟,而人不知也。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响应,自然能得机得势。

B2 t
姚馥春,姜榕樵注:
演式时,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其根由脚而发于腿,由腿而腰,由腰而颈项颅顶,至于手指臂腕,总如一气之完整,遇敌时,任恁前进后退,无不得心应手,以足为根。形意、八卦亦然,太极则更不可忽视也。* ]. y# F* j! \; a

王培生注:
不论推手或盘架子,要想使身体稳定,其关键在于腰和腿。
在推手时,用手将对方放出,在表面看来好像完全是手的力量,其实不然,实际上他是以脚作为根基(犹如树木的根),通过腿而用腰的动作,作为主宰,指挥四肢及全身的动作,再达于手指,而给予对方(的力量)。% k$ [! o% S* @) u0 ~, e
, V" y/ `' i1 L7 z( G; ^
在外表看来好像是手的力量,其实他的动作是整体的,这样才能进退得力。力量集中,放人放得远。

李先五注:
    太极拳之呼吸,可至顶蹱,故其气力,系由脚跟而发于腿,由腿而腰,而顶,而手指,皆自然之呼吸联成一气,故遇敌时,进退变换,无不随意所遣,处处相应,自然得机得势。
0 T
/ z) V) d% O4 R3 }% H8 y

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1 Q# o, I; {0 R( W
4 `  F( ^, g" {" n4 D4 l

 B2 A
陈微明注:
. Q! t" b) r) `: G( b
不得机不得势,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手愈有力,而身愈散乱,故有不得力处,必留心腰腿。

姚馥春,姜榕樵注:
 Z
) O# x& ^/ v, ~! j6 S
1 ~+ J8 |/ w' K
上下不相连,手动脚不动,便是不得机不得势,因而身法散乱。凡演式不得力,其弊定在腰腿,当于斯求之。) c. y$ v$ w- ?& _. k9 P
5 ]" J. c   y6 {  ]+ J

王培生注:
倘若有不得力的地方,那毛病一定在于腰腿,必定是腰腿的动作与全身不配合,以致全身散乱,所以有这种现象发生,只要注意腰腿就能改进。. Z. ]0 ]+ Y- H( o5 s' o, g% i3 e

李先五注:
 所谓不得机不得势,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不相呼应也,故演式一有不得力之处,而致身形散乱者,当留心于腰腿间,弊在其中矣。

 

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 

陈微明注:
 欲上欲下,欲前欲后,欲左欲右,皆须动腰腿,然后能如意,随动腰腿,而内中有知己知彼,随机应变之意在。若无意,虽动腰腿,亦乱而已。

姚馥春,姜榕樵注:
      每欲上下左右前后,皆须先动腰腿,以上所论皆是心与意而非皮与骨,心意专一,上下前后左右乃能随机应变之妙,否则意志不专,易入旁门。

 

如意有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陈微明注:
此言与人交手时,随机应变,反复无常,令人不测,不可捉摸,使人顾此时不能顾彼,自然散乱,则我可以发劲矣。

王培生注:
无论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任何一个动作,均须要动腰腿。3 l( y. P/ i5 w3 i% f4 ~0 B1 l8 L
$ U; \% X9 S4 x( z  {1 Z$ n' F
这些腰腿的动作应该与全身动作配合,不能在外表看出腰腿动得厉害,也就是说腰腿不可乱动,必须以其他动作的需要而动,要有计划的恰如其分的动,而不是乱动。
在拿对方的时候,应该含有变化莫测随机应变的意思在内,表面上动作向上,其实他的意思欲向下,使对方不易捉摸。
假如把对方粘起,首先,应含有向下的意思,有如刨树桩先措断其根,根刨断之后不用力就可把它推倒了。所以说:“树无根自倒。”这句话正和我们想要把敌人放倒,必先用方法使其无根,重心不稳,之后才能任意发放。

怎样理解“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这句话是符合辩证法的,没有下,上就不存在,没有前,后就不存在,没有左也就没有右,反之亦然。无论盘架子或推手中,这一观点都是对的。譬如上面有“虚领顶劲”下面就有松腰垂臀,使上下似有对拉之感觉,有利于脊柱关节的轻活,从而以利于运动中姿势的变换。又如:右手上棚,左手下按,不管左右与对方是否接触,都应含有下按得弹性劲,较单纯用右手的棚劲威力要大的很多。这就叫“有左即有右”。如果用手臂的棚劲,再能同时使上腰腿劲,这就叫“有上即有下”。; w& b3 S- U( x! D) p! O2 N6 G9 ^

左手前击,往往右手后撤,才能使前击有力,做出转动腰脊的整劲。这就含有“有前即有后”的意味。但这里必须强调,有上下、前后、左右的多种矛盾中,还必须依据推手中,或走架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方面,重视动作的差别性,掌握正确的方法。

譬如,左手前击右手同时后撤时,前后成为上下、前后、左右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在前击与后撤这一矛盾中,前击往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等等。


李先五注:6 s' \* p1 R   k
每一动作,皆须动腰腿,乃能如意,且需上下前后左右,皆能随机应变,否则,腰腿虽动,亦失效用矣。又若意欲袭人上部,故作击下姿势,令人不测,防此失彼,斯能挫其根坏其本矣。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穿,勿令丝毫间断而。
 o! I9 Q


陈微明注:# F4 _( E1 [* w
: ?9 F3 ?) O. {. g
练架子要分清虚实,与人交手亦须分清虚实,虚实虽要分清,然全视来者之意而定。彼实我虚,彼虚我实,实者忽变而为虚,虚者忽变而为实,人不知我,我独之人,则无不胜矣。周身节节贯穿,节节之字,以言其能粉碎,能虚空粉碎,则处处不遇牵连,故必不能牵动我,而我稳如泰山矣。虽虚空粉碎不相牵连,而运用之时,又能节节贯穿,非不相顾,有似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夫如是,然后可谓之轻灵矣。又如千斤之铁棍非不重也,然有巨力者可持之起;以百斤之铁链,虽有巨力者不能全盘掌之而举也,以其分为若干节故也;其虽分若干节而仍贯穿,练太极拳亦犹如意耳。. A# |/ y8 P/ |4 h/ X6 v, e

姚馥春、姜榕樵注:
      演式时,要分别何处虚,何处实,敌实我虚,敌变虚则我变实,虽一处有一处虚实,然明此一虚实,处处亦皆此亦虚实也,彼重我轻,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去就伸。1 n& C2 c. L) Y1 k. W
5 p( h& D2 i0 K$ L8 `
      演式时,一面动作,一面呼吸,运用自然,节节又能贯串,如百节蜈蚣四处行动,百节灵活,决无间断之病,太极亦此耳。

      练架子时要分清何处为实何处为虚,敌实我虚,敌虚我实,全身处处都有虚实,同时整个虚实彼此都有联系,全身各关节要节节贯穿,象蜈蚣的身子一样,每一节每一节都能发挥它的作用,而各节之间彼此都有联系,形成了一个整体。不论前进或后退,拿人或化手,所有的动作,均须节节贯穿,并且虚实可以互相转换,转换时应没有间断的地方,才合乎太极拳的要求。

 李先五注:

每练一式必须分清虚实,能式式知虚实所在,则遇敌时,彼实我虚,彼虚我实,能虚自明,则胜负判矣。且演式时,运用最贵自然,呼吸尤须不断,四肢百体处处虚实,而劲蕴于内,则节节贯穿,有如机器枢纽然。机掣一开,则百处转动,绝无间断,自然灵活,太极亦犹斯意也。

周稔丰注:
 怎么做到处处均有一虚实?什么叫虚?虚就是灵活,松软的意思。什么叫实?实就是紧张、坚实的意思。在一定意义上讲,虚就是松,实就是紧张。虚实在太极拳运动中是相辅相成的,使矛盾的对立统一。

      在运动中,总是某一群肌肉收缩,另一群肌肉同时放松,缺少哪一个对立面也不能完成运动。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无论上肢、下肢、躯干,以及身体各部,都存在有虚实,“处处均有一虚实”也就是这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843期:武禹襄太极拳论注解
李亚萍:传统杨式太极拳胯的调整
太极拳论
《太极拳论》校勘注释
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及解析
牛春明《太极拳论》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