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的地缘政治特征系列文章(十九)
userphoto

2022.12.05 重庆

关注

两片海

(5)两千多年的农耕-游牧从对抗到统一、融合

(文化分布)中华文明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发展壮大,不断与周边民族融合。秦汉时期,人口麋集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基本是森林,分布点状中华文化区。

(气候带)中原有两大季风节律相似气候带。中原属东西向大陆轴线和南北向大陆轴线混合。东西向轴线近两千千米,东西部日照一致,气候带差异小,动植物的物种很容易跨域传播;北南向轴线,两千多千米,跨越多个气候带,给物种的传播带来了天然障碍。

昼夜长短、温度和降雨等现象都会影响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和植物成熟之后开花结果的情况。不同纬度的气候差异甚大。低纬度的植物难以适应高纬度的环境。《枪炮、病菌与钢铁》177页。

中原的南北差异对作物的传播有所阻碍,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中国南北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枪炮、病菌与钢铁》354页

 (安土重迁)农业生产在一年大多数时间都离不开土地,土地的拥有与垄断对农业生产者相当重要。《游牧者的抉择》58页

中原农耕民要等待庄稼成熟,要守护灌溉网、等待耕地上的庄稼成熟,农耕民靠辛勤耕作,收成有可靠的保证。所以,农耕民爱好和平,安土重迁成为农耕民的特点。中原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宁愿挖山不止,也不迁徙。中古,中原农耕民惊恐的注视着北方阴山-燕山隘口。

(农耕民迁徙)蒙古高原严酷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和东北森林的湿冷,让无数游牧民和猎人有迁徙的愿望。

两千年来长城一线边患不断,北方草原游牧民、东北森林狩猎民的入侵、骚扰,肆意劫掠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两次中原农耕帝国全面亡于北方游牧民-蒙古和东北狩猎民-满洲。蒙古、满洲建立全国性政权。

历史上,游牧民翻越阴山-燕山向中原挺进,东北契丹等游牧民、女真等狩猎民不断向中原扩张。

中原几度被游牧民和猎人占领,中原板荡,驱使农耕民大量南迁。也有政府强制迁徙,有环境破坏而不得不迁徙,但是,游牧、狩猎政权占据中原导致农耕民南迁占大多数,历史上有名的三次大迁徙。

游牧民、狩猎民内迁中原,驱动黄河中下游安土重迁的中原农耕民带着他们的铁制农具和植物种子不得不跨越气候带迁徙到南方雨水丰沛、阳光充足的森林地带。

江南多山和丘陵,水路交通便利,气候炎热,降水丰沛,古代一般都把犯人流放到南方。

长江流域大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与黄河流域季风节律基本一致。依赖夏季风降雨,但比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量更多、光照更强烈,更湿润。中原农耕民扶老携幼迁徙到南方森林地带,逐渐与南方华夏族融合。

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游牧民内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驰骋激战,驱动黄河中下游农耕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到南方光照充足多雨的森林地带,史称“衣冠南渡”。

唐安史之乱,胡族叛军驰骋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民大量南迁长江流域。

1127年靖康之难,东北狩猎民女真建立金国,入主中原,女真把落后的“谋克猛安”制度强加于中原农耕民身上,中原农耕民举国南迁,西北州县为之一空。据估计此次南迁人口有500万之多。

13世纪蒙元入侵,长江中下游的农耕民继续南迁到珠江流域。

南方的汉文明分布区原来呈点状、随着北方移民的到来,发展成带状、再发展成面状。移民深刻影响了中华大地上文化分布和人口结构。

南方民族是中华先民的一个分支,他们在长江流域创造了同样优秀的文化,后来和黄河流域文明融为一体,形成了早期的中华文明,再往南,由于大山的阻隔和炎热的气候不易到达。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典型全盘汉化的例子。

蒙元入主中原后采取高压统治,拒绝与中原文明融合,只存在了97年就灭亡了,蒙元成建制的返回草原。定居与财富让一个游牧帝国腐化;财富让建立王国的游牧部落失去机动性,而机动力是一游牧部落得以战胜定居政权的主要优势。《游牧者的抉择》296页

满清主动与中原融合,为了彰显其合法性,满族知识分子甚至比汉族地主知识分子还保守,清朝持续了267年。

北方草原游牧民、东北森林狩猎民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中原不断吸纳利用异质文化以丰富自己,游牧文化相对落后于中原农耕文明,游牧民、狩猎民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原文明中,被人数众多的中原农耕民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文明表现在一次又一次从衰落走向复兴。中华文明让游牧民主动融入,来丰富自己的文明,中华文明一次次从衰落走向复兴。这是中华文明绵延4000年的原因所在。当然,最伟大的复兴是在西方异质文明冲击下的文明更新带来的。这伟大的复兴现仍在进行中。《文明的表现》358页

(6)二元帝国公元900年左右,西辽河流域有另一波的温暖湿润期的来临;在此环境背景下,辽代契丹人在本地进行农业垦植。《游牧者的抉择》252页

936年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燕山防线尽失,北方门户洞开,影响以后中原400年。中原人才领会到游牧民与以前不同,他们已有相当的农业经验。契丹辽不愿意全盘汉化,契丹将所割受之地当做一种训练场所,建立二元帝国。造成了继续向南发展的态势。以番汉分治模式来治理国家,出现了二元体制帝国;被金元清继承和发展,满清演化发展为“多元一体”的多元帝国。到现代发展为“一国两制”。在一个政治体中发展一套二元体系,以分别管理定居农民及游牧部落。《游牧者的抉择》294页

农牧二元帝国-在农耕区征收贡赋或获得辅助性经济来源赎买游牧贵族。

契丹辽、女真金、蒙元、满清等帝国,靠近长城因而经常得借着互市、贡赐从长城内获得资源。出于此地区的混合经济政权,由于有兼管定居农业与游牧社群的经验,常能建立起兼领中原与草原的大帝国。《游牧者的抉择》293

在统御体系上,蒙元虽有二元体系但不弱满洲那样依赖汉人官僚。在面临政权存亡危机时,蒙元也不弱满洲那样极力维护中原领域,而是6万骑兵成建制的很快退回草原。一个游牧政治帝国征服并统治中原,他们便逐渐失去草原部落优势,失去移动所带来的机动战斗力,并安于农业定居生活。

明王朝宁愿忍受多股草原部落掠扰而不愿对草原部族联盟妥协,多次发动对草原的打击,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资源,让这些草原部落联盟难以维持《游牧者的抉择》29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匈奴:是故事还是历史 4
为何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如此之多?
【边疆时空】何一民 | 农牧文明冲突融合视域下的辽代城市变迁与特点
割地认父: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
【枉言 | 随笔】长城
蒙元文化概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