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上十二大军事重地,二十三大险关,看一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userphoto

2024.01.27 重庆

关注

一、关中——五关

关中背靠黄土高坡,面朝秦岭,东临中原腹地,西接河西走廊,阻山河四塞。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潼关、函谷关,西有大散关,五关守望,易守难攻,其地理位置之优越不做二者想。

关中内有八百里关中平原,有咸阳、长安,历史N朝古都,又有泾水、渭水穿行而过,水源丰富,农业发达,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张仪献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乃天府雄国也,比成都平原的天府之国还要早上百年。张良劝刘邦定都长安,也用“金地千里”来形容关中。

因此关中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帝王发家开基之所。

1、武关

关中要想直接越过秦岭,抵达长江流域(襄樊),必经武关。而武关在秦岭一条狭长谷道之中,易守难攻,因此显得尤其重要。

当年白起由咸阳攻楚之郢都,就是秘密走的这条道,经蓝田,过武关,直达南阳,奇袭襄阳。沛公先入关中为王,七绕八拐走的也是武关,靠张良重金贿赂守将才涉险通过。

2、潼关、函谷关

潼关、函谷关坐落在关中连接中原的交通要道——“崤函通道”上,此路由黄河河道冲击而成,是由北部的中条山和南部的秦岭余脉,“两山夹一河”形成的的天然峡谷。战国时秦魏争夺河西之地必先争夺此地,秦据六国合纵也是在函谷关。

“崤函通道”长达五十多公里,东头是函谷关,西头是潼关。历史上发生在两关的重大战事高达60余次。“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这段峡谷在军事上的作用被历代君主所铭记,当然也对此地能避则避。当年刘邦宁愿绕远路,走武关也不想走此地,南北朝东魏攻西魏,宁愿走有重兵把守的黄河古渡口蒲津渡,也要绕过潼关天险。崤函通道的险要可见一斑。

3、散关

由关中到隔秦岭相望的汉中,有四条狭窄的谷道,其中最主要的一条陈仓道,关中一侧的出口就是散关。其他几条如傥骆道,是三国时才修筑,由少部分栈道、大部分山路构成,路况极差,而以子午谷奇谋出名的子午谷通道则太过凶险,没几人敢走。

所以,散关几乎是关中到汉中的必经之路。韩信暗度陈仓,诸葛亮出川就多次走此路。

4、萧关

萧关位于关中盆地西北部,坐落在西域甘肃通向关中的一个狭长谷底之中,直接防御西域少民对关中的进攻威胁。

二、上党——两关

上党地区是古代四大塞地之一,由长治盆地和泽州盆地组成,东西被太行山脉和太岳山脉夹在中间,南边则是王屋山。

上党西出太岳可以进入关中盆地威胁长安,往东越过太行山可直接进入中原威胁邯郸。往南出王屋山谷口则直面黄河,中原洛阳就在眼前。作为一个如此重要的十字交通要道,上党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就为此举国大争。

上党作为四塞之地,西有上党关,东南有壶关,还有一个军事重镇长平。廉颇守长平守了三年,赵括守了三个月,就被战神白起坑杀了四十万降卒,使赵国几十年都喘不过气来。

1、上党关

上党关位于屯留境内的摩诃岭上,是上党西通平阳的古道必经之路,也是上党的西大门。上党关山高地险,关城雄伟,东西两侧还有吴寨、华寨、边寨等要塞关卡为其屏障,易守难攻。

2、壶关

壶关位于长治东南,是南下进入中原腹地的重要关隘,也是上党地区的东大门。北有百谷山,南有双龙山,两山夹峙,形似壶口。

三、襄樊——三关

襄樊位于连接北部关中盆地,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荆州江夏),西部四川盆地汉中盆地,东部中原腹地的十字大动脉上,是中国古代中西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军事重地。

从襄阳沿汉江逆流而上可以进入汉中,不过水流有些急,一般人不敢走这条水道。西北经武关,过蓝田可到关中长安。

从襄阳向北经南阳,过谷道可直达洛阳,春秋楚庄王问鼎中原走的就是此路。往北过南阳,经两山之间的方城通道可直抵中原,威胁许昌、开封,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北上襄樊吓得曹丞相要迁都,原因就在于此。

汉水连贯襄樊与长江,襄阳沿汉水顺江而下可达武汉,控制长江中下游。自古自襄樊越秦岭北进关中较难,越大巴山西进也不易,但顺汉水南下却非常便利,当年晋灭吴之战,益州刺史王浚就由汉水后发先至,直攻建业,抢了大将王浑的灭吴之功。

苏代在策划合纵时,就曾谈到秦自汉中下汉水击郢鄢之地的便利:“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

如果从襄阳南下随州,然后经大别山北上中原,或者由中原经义阳南下武汉,走长江水道攻石头城,则需经过大别山与桐柏山之间的著名三关——九里关,平靖关,武胜关。

三关中的武胜关为中国十大名关之一,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最终导致“三关尽毁”。五代时南平政权又以山为障,凿山成隘,重建武胜关。后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武胜关,宋军凭关据守半年有余,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逼宋求和。

四、川蜀——剑门关

川蜀是“金角银边草肚皮”中的四大金角之一,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秦国得此富甲七国,老蒋据此抗了小日本整八年。

蜀地也是四塞之地,所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论山川险固,无如四川。青藏高原巍峨其西,秦巴山地横亘其北,巫山分布其东。这些山脉今日徒步尚且困难,放在古代那就是绝对的禁地。

而在盆地内部又是一片平地,河流密布,交通条件比较好。涪江、沱江、岷江、嘉陵江纵贯期内,成都与江州(重庆)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水运枢纽和军事重地。

川蜀往东过三峡,沿江而下可到长江中下游,石头城对于川蜀来说简直就是不设防的小姑娘。往北经剑门关、五丁关,走1500公里的金牛道,经阳平关可到汉中。往东北走米仓道,可翻越米仓山,直抵汉中郡治南郑。

蜀地被四面大山包围,等于是“自带护甲”,所以险关要隘并不多,只有一个剑门关最为出名。

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大、小剑山中断处,是“蜀之门户”,此关为三国时所建,诸葛亮在大剑山中段,依崖砌石为门,筑栈道30里,并设关守卫,故又称“剑阁”。

剑门之险为天下险关之最,两旁断崖峭壁,峰峦似剑,两壁对峙如门,有“剑门天下险”之美誉。李白就称赞:“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五、汉中——两关

汉中地处关中之南,巴蜀之北,北面的秦岭高峻险拔,南面的大巴山浑厚绵长,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横亘,以为南北之屏障。汉水贯穿其中,“川原尽沃野,天府如关中。”

汉中北有陈仓、褒斜、子午等古道和仙人、斜谷、骆谷等谷口可以据险;南有金牛、米仓等古道和阳平、五丁等关隘可以扼守。粮草丰盈,险关庇蔽,进可攻,退可守。

汉中相比川蜀、关中唯一的缺憾就是面积过小,承载能力有限,只能作为两者争霸天下的辅助、缓冲之地,而不能作为帝王将相厉兵秣马、养精蓄锐、拓展疆土的根据地。

1、阳平关

阳平关位于汉中盆地西部,北边是秦岭,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是川陕间最重要的关隘之一,也是汉中的西大门,无论是关中走陈仓道进攻汉中,还是川蜀走金牛道进攻汉中,都需要经过此关。

虽然川蜀由米仓道进攻汉中可绕过阳平关,但米仓山太过于险峻,米仓道相比金牛道,要难走百倍,并不是进攻汉中的首选,当年的汉中之战,刘备在阳平关下受制于夏侯渊,宁愿率军强渡汉水,再冒险翻越米仓山西北段,绕过阳平关,也不愿走米仓道。

2、五丁关

五丁关位于剑门关以北,金牛栈道之间,为秦巴蜀道之咽喉要塞,古来兵家必争之险关要隘。相传是秦惠文王进攻蜀国,用五头藏有金豆的石牛引诱蜀王派五丁力士劈山开岭所修筑,故称“五丁关”。

六、幽云十六州——七关

所谓的幽云十六州,指的是幽(北京)、云(大同)、蓟(天津)、涿(保定)、蔚(张家口)等十六州,它们分布在太行山脉周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由于位处长城一带,幽云十六州一直充当着抗击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而且也是中原王朝除河套平原以外最重要的养马之地。

但是如此险要的地方,却因为石敬瑭的一己之私,拱手送给了契丹,导致契丹势力进入中原腹地。北宋就是在少数民族的包围中建国的,许多重要关口皆掌握在辽人手中。北宋真心不易!

1、蔚州(宣府、张家口)

宣府和张家口位于居庸关西北,太行山的山谷中,一起组成了北京的西大门,主要防御从草原上来的像匈奴,蒙古,辽等少民。

2、云州(大同)

位于大同盆地的交通要道上,向南可以攻打雁门关,沿桑干河河谷向东可以进攻宣府,向北可以抵抗少民。

3、偏关,宁武关,雁门关(俗称外三关)

古代为了抵御北方少民的进攻,中原政权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除了幽云十六州以北的外长城以外,还在代州至古北口一线修筑了蜿蜒1000多公里的内线长城。

以内长城为界,形成了中原防守的外边与内边。在河北境内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设偏关、宁武、雁门三关,称为外三关。

外三关之中,偏关为极边,最西北;雁门为冲要,最靠近内线;而宁武介于二关之间,形势最为重要,“控扼内边之首”。

偏关由于有黄河天险,只有冬季骑兵才可踏冰而过。雁门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只有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断流季节,骑兵可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所以宁武关是三关中爆发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

外三关相互配合,互为犄角,北抵黄河北岸的少民,南下太原可直抵关中,东北可达大同,攻击北京,所以非常重要。当年李自成出关中渡黄河,沿晋中谷地突破雁门关、宁武关后,大同、宣府吓得直接投降,农民军几乎兵不血刃的包围北京,灭亡明朝。

4、居庸关、倒马关和紫荆关(俗称内三关)

内三关处在太行山脉东部的山谷中,是北京的西大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防御着西北方来的少数民族。当年土木堡之变就发生在离居庸关100公里的土木堡。

5、平型关

地处恒山和五台山山谷之中,位于内三关和外三关之间,地势险要,控制着太原盆地、大同盆地和华北之间的交通要道,过了雁门关、平型关,就可以经灵丘和飞狐峪进而攻打紫荆关和倒马关,进而威胁北京。

七、太原盆地

太原地处大同盆地和关中盆地之间,既是帝王将相的开基之所,又是连接燕代之地与关中的战略要冲,是古代三大边防重镇之一(另两个是大同和河间),当年李渊就是在太原起兵,进而南下关中,占领长安的。后来东魏的高欢攻击西魏也是多次经太原,过黄河古渡口,绕过潼关天险攻击关中。

八、辽西走廊——山海关

东北与中原之间,由于横亘着燕山山脉,交通极不便利,只有辽东湾西岸的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狭长平原,即辽西走廊,相对比较平坦。

因为这个原因,辽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北地区如果有强大的势力想入主中原,不拿下咽喉之地的辽西走廊,是不太现实的。

但要想拿下它又极为不易。因为辽西走廊地势狭长,一侧是渤海湾,另一侧就是巍峨的燕山山脉,全长185公里,而且还有“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和军事重镇锦州。

1、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长城东北最重要的关隘之一,素有“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之称,山海关周长4千米,城高14米,厚7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易守难攻。当年吴三桂献关降清,才导致仅有十几万八旗兵的满清入主中原,如果山海关不失,李自成未尝不能坐天下。

2、古北口、喜峰口

北京东北部的两个重要关口,清军占领后,才得以避开山海关防线,两次兵临北京城下。

九、中原腹地

古语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实际的意思并不是占有中原就能得天下,只是说称霸天下,中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单论重要性,中原为最。

不过中原地形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太容易成为四战之地,想以此为大本营夺取天下实际是最难的。当年的密公就是一例,北宋定都开封也深受其害,赵匡胤晚年想迁都长安,也因为赵光义的一句“在德不在险”而作罢,最终落了个偏安之局。

如果问河南之地有什么险关要隘,只有虎牢关值得一说。

在宋代之前,至关重要的三关自东向西依次为:虎牢关、函谷关、潼关。有个词叫“连过三关”,寓意争夺天下困难重重,说得就是这三关。

虎牢关北靠黄河,南到嵩山,洛阳之东大门,开封之西大门。当年李世民长途奇袭战败窦建德就是在此,当然还有传说中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唐代因为避讳李渊祖父李虎亦称此关为武牢关,唐以后改称汜水关。

十、石头城

石头城也是N朝古都,大多数偏安东南的政权多以此为都,但南京除了长江天险以外,就只有西南的安庆算是一道门户。

安庆位于长江上游,控制了安庆,就等于控制了南京的物资运输。如果安庆控制不了,以石头城的皮糙肉厚,则很难攻破。反过来安庆一旦被夺取,南京唾手可得。当年曾国荃拿下安庆后,直接一句:“贼破矣!”最能说明问题。

十一、徐州

徐州的重要性可以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来说。

宏观上,徐州地处传统政治中心的长安洛阳、北方边疆政治中心的幽燕、财政支柱的江南三个重要区域的结合部,徐州到长安、幽燕、石头城的距离几乎等同,而且地势平坦,无需绕路,一马平川,谁占有了徐州,谁就占得优势,等于是坐一望二。刘裕当年北伐灭秦燕,一打二毫无压力,淮海战役、老蒋北伐都是极好的例子。

微观上来说,徐州地处一个小盆地中,有天然的城墙。这种地形在中原的平原地带是非常少见的。城市周边的山地使军事防御非常便利,大兵团很难在城外直接发动攻击。而徐州城外又有汴河、泗河两条河流交汇南流,是天然的护城河,而且能够提供水运,这对徐州的防御又有极大的助益。

所以徐州又有“南国锁钥”、“北国门户”之称。

十二、河西走廊——两关

河西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形如走廊而得名,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它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和北山之间,长约1000公里。李白有诗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河西走廊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狼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它地势平坦,土质较好,又有黄河灌溉之利,自古就有塞上江南之称。

河西走廊向北就是古代游牧民族中心腹地,向东越过黄河过萧关,几天路程就可以直达关中长安,向西则可迅速抵达西域,控制丝绸之路要道。所以,河西走廊一旦落入北方游牧民族之手,将对中原王朝形成心腹之患,汉唐初年的匈奴、突厥、吐蕃都曾通过河西走廊直抵过长安。

而要控制河西走廊有三个战略要地尤为重要,一个是河西走廊东边的乌鞘岭,一个是中间最窄处的焉支山,最后一个是最西端的玉门关。

1、乌鞘岭

乌鞘岭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长约17公里,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三千多米,年均气温零下,“盛夏飞雪,寒气砭骨”。

乌鞘岭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除了气候恶劣以外,还是一座天然的界山,它南靠青藏高原,北接祁连山与腾格里沙漠,东边是陇中高原,河西走廊到了这里陡然变宽,是扼守关中的东门户。

当年霍去病带领一万精锐骑兵,就是自陇西出塞,越过乌鞘岭,进入的河西走廊。战后霍去病令人在此修筑长城,明朝也在此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古丝绸之路上西通长安的一座重要关隘。

2、焉支山

焉支山是祁连山的一条支脉,东西长34公里,南北宽20公里。焉支山以北、龙首山之南,是河西走廊最狭窄的一段,也是俗称的“峰腰地带”,最狭处只有2—4公里,自古就有“甘凉咽喉”之称。

千百年来,焉支山锁控着河西走廊的北路,是历代东西往来必经之地,也是匈奴梦寐以求的地方,当年霍去病夺取焉支山,匈奴就为悲叹:“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焉支山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还在于它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养育良马的绝佳之地,世界上最大的军马场——山丹军马场就位于此处。

所以,焉支山不仅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关键防线,也是游牧民族除漠南外最重要的牧场和生命线,谁掌握了焉支山谁就掌控了河西走廊。汉唐拥有河西走廊所以能成为强汉盛唐,两宋没有夺回河西走廊,连一块养马之地都没有。

3、玉门关、阳关

玉门关、阳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玉门关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阳关则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两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段,皆为汉唐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也是中原王朝的西门户,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宋元以后因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两关被逐渐废弃,如今甚至找不到具体位置。“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真是让人嗟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霸之基地-关中平原
关中盆地,汉中盆地,四川盆地
中国古代十大战略要地
如果调换秦岭淮河的位置,历史会发生什么?
一篇文章看懂中国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二)
割据蜀地的政权为何不能统一全国?因为矛盾太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