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港澳台通称正体字,欧美各国称传统中文),亦称繁体中文,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又称简体字)所代替的汉字。至今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二十世纪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书写标准。
近代汉字简化运动,最早源于太平天国。为提升识字率,在天国玉玺及官方文件都书写简体。民国时期,中国政府曾大规模推行简化汉字,后遭到各界的强烈反对遭到废止。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过一批二简字,后被废除。
目前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汉字文化圈诸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大陆地区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200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
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含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规范表为准。
1956年1月2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中国大陆开始全面推行简化汉字,但繁体字在教学、研究、出版、文化、商业等领域及一定的人群中还有学习使用需求,在古代历史文化研究、书法艺术创作等领域具有独特价值,在港澳台地区和部分海外华人社区也仍为主体用字。
2001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同时也明确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的范围:
(一)文物古迹;
(二)姓氏中的异体字;
(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使用繁体字的地区,主要是台湾地区、香港特区、澳门特区。
中国台湾地区:标准为《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
中国香港地区:以《常用字字形表》为准。
目前大陆出版繁体中文印刷品时,大多使用宋体新字形,《简化字总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收录的繁体字均为宋体新字形,不同于传统的明体(宋体),与港澳台使用的繁体字有些差异。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来推行"规范汉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表明当前推行的规范汉字为简化字和传承字。
用简识繁
在用好简体字的基础上,融通繁体字,“用简识繁”不失为对汉字与文化最好的尊重。
陕西师范大学语委主任党怀兴表示,“愛”在古代就有简体版,不是汉字简化时去掉的,无“心”是因为古人也觉得多个“心”,书写太麻烦。至于“親”则是个形声字,“亲”是声旁,“见”是行旁,在古代文献里,也早有古人丢掉了“见”,只保留“亲”。
对于繁体字回归, 陕西师范大学语委主党怀兴认为,简化字相当一部分都来自古代,是有根据的,而非另起炉灶,只有少部分是新造。当前,简化字已经深入人心,要恢复繁体字,那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不可估量,恢复繁体字不可能也没必要。在面对繁体字的问题上,最佳方案应该是“识繁写简”,在写简体字同时,认识相关繁体字以及背后的文化。
著名学者钱文忠也认为,“识繁用简”是对待繁体字最好的态度,不过“识”不仅是认识,还包括适度地书写和使用。不过,钱文忠指出,比起讨论“繁体字是否回归”,有一件事更有意义:“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是不是应该更敬畏?文化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要就毁,想要就简单恢复。在文化领域,很多东西错了是改不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