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成祖迁都北京是破坏了国家防御体系吗?

朱棣迁都幽燕,就长期来说非但没有起到加强北方防御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朱元璋创建的完备的北防体系,大大削弱了对北方蛮族的韧性抵抗力:

由于长城一线大致是游猎和农耕的气候分界线,故长城内外,是历史上中国防御北方蛮族天然的前线;迁都北平,就等于把国家的政治中心迁到北方前线附近,从此保卫首都的需要,取代了一切防务,成为国家的头等大事;从此重点防卫(防卫北京)取代了原先朱元璋制定的均衡防卫,成为长期国策,这就造成了以下重大弊端:
一是破坏了北防系统的均衡。首都决不能被攻破,否则就有覆国之危,此乃政治常识;为了防护北京,万无一失,明朝不得不在全面翻修长城的基础上,增筑由晋北到山海关的“九边”——长城支线,来拱卫北京,并沿九边遍设军事要塞——“卫所”。
由于一国财力和人力是有限的,“彼涨”必然导致“此消”,新增拱卫北京的重头需要,迫使明廷不得不很快由西、东两面向北京方向收缩长城防线,并将塞外的防线由北向南内收:先是废撤西线,由哈密卫撤退到嘉峪关,再缩到河套,明中期以后又放弃河套,退守到晋北;在东(北)面,明中期后退到松花江以南,明末再缩到辽宁中部以南,山海——吉林——鸭绿江的卫所废弛,为建州女真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而为了重点防守北京,迁都北平不久(朱棣死后),明廷就不得不放弃由常遇春创立、能同时俯瞰蒙、满地的开平卫,以及前辽王卫所,向南退守至居庸关至山海关一线。

拱卫北京的重点需要,导致明朝北防系统向幽燕退缩内守,西、北、东三面日益空虚,此不仅招致其后蒙古瓦剌部、鞑靼部的进逼、肆虐,更埋下了辽东后金(满清)崛起的巨祸。
二是破坏了中国对北防蛮族的韧性防卫能力:
首都迁到北平后,明朝的国防力量,倾注于拱卫幽燕的重头需要,而无力顾及长城以南的二、三线防御。原来明朝苦心经营的晋冀鲁二线防御、黄河三线防御、淮防、江防,在朱棣死后很快废弛了;明朝的国防能力,从此集中于北京“九边”一线,一旦突破了这一线,就等于突破了全线,这样的国防,也就完全丧失了韧性,如景德瓷器般的易碎:表面上看明朝在北京附近军威颇壮,但只要“九边”的军队一失败(或投降),外敌就长驱直入,如无人之境。

1645年满清渡黄、淮进攻南明,南明之所以连南宋十分之一的抵抗能力都没有,简单归咎于腐败是大而无当的(宋朝并不比明朝廉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因为定都北京,早已抛却了宋朝的内线防御系统。
而朱元璋在开国之初设立的北防系统,就不存在以上诸种大弊:
由于当时的国都在南京,距长城一线在1200公里左右,这是防御北方蛮族的理想纵深空间——蛮族即使突破了长城一线,也难形成致命威胁;蛮族若长驱直入直取南京,则有孤军深入和不习水战、气候的艰难;因此,朱元璋可以打造均衡的北防体系。事实上,朱棣北迁之前,明朝的北方防御体系取法于汉,而与明成祖以后的体系有很大的区别:就是重在经营长城以外卫所系统,以哈密、河套、定襄(山西以北)、开平、辽阳等战略要地为据点,编织抗北系统,并未被动依凭宋以后已经破败不堪的长城。
由于定都南京问题,所以朱元璋在设立北防系统的时候,特别考虑了一旦长城防线被胡人突破,该如何防御的问题,为此精心设立了贯穿山西、河北中部直到山东沿海的二道防线;再设立黄河防线、效法南宋设立淮河到大散关三道防线;且在太平府到江阴设立防卫南京的长江水师。。。这些部署,都是非常有远见的,可以,这些有远见的内线纵深防御部署,都随着朱棣北迁而废弃了。
当然,定都南京也有着相当大的弊端,就是距长城一线偏远,有“偏安”之嫌,故朱元璋对定都南京并不满意,曾立志迁都关中;但这个遗愿,随着朱棣的“靖难”上台,而被永远抛弃了。
朱棣迁都北平,在毁坏朱元璋均衡北防系统的同时,也是在以民族、国家为赌注,剑走偏锋地弄险。在冷兵器时代长城一线是天然前线的当时,迁都幽燕,如同迁都于虎口。由于北京城距长城一线最近处仅四十公里(八达岭),从前线到首都没有纵深防御的空间,外敌一旦突破长城,便立即可形成致命威胁。


其实,这种致命危险,在朱棣迁都北平后仅二十八年就显露无遗:1449年,西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统大军突破紫金关,逼近北京,明英宗朱祁镇率五十万明军仓皇迎战,结果土木堡一役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消息传来,明廷惊恐万状,一片混乱,甚至在北京朝堂上发生了群臣内侍撕咬打群架的内讧。。。但对明朝来说万幸的是,也先俘获朱祁镇后,高兴得昏了头,挟持大明天子退走,而没有第一时间进军北京,而当也先押着明英宗进抵北京城下的时候,明廷已经缓过气来:于谦等人已经拥立了新君、稳住了阵脚。。。明朝逃过一劫,有很大运气的成份。
后金(满清)皇太极时期,女真(满)人更是五次兵临北京城下,次次都是灭顶之灾:要不是皇太极因忧惧汉化、对入主中原兴趣不高,否则北京城必早已沦陷,而崇祯上吊的时间还会提前。
迁都北平,大方便塞外游猎民族对中国首都的突袭,而极不利于各地军队勤王。因为地理接近的原因,对华军本来就以机动见长的北方蛮族骑兵袭击北京,进可攻,退可守:胜则可以以北京为据点,从容向南进攻;败则可以便捷地一转身逃回关外;而甚少身后之忧,不会身陷孤军深入的险境。
但北京周边地区以外,中国各地勤王的军队就没有这样方便了,他们得千里迢迢地赶赴华北平原北端,到了也难以对外敌形成合围之势,每每事半功倍,甚至徒劳无功。
就经济来说,迁都北平长远也是大弊。虽然短时期内(在国势旺盛的时候),北迁对恢复华北经济有益,但国都远离经济重心长江流域,大幅增加了政府的成本——造成漕运重负;而且,为了支撑偏在华北北端的国都,必须在幽燕一带迁置大量人口、进行大量的投入,这就等于把财富资源搬到北方蛮族的虎口边,便于其掳掠屠杀,于是在国势转衰的时期,朝廷便成了蒙、满(女真)等蛮族侵略者的“运输大队长”:
明朝中后期,鞑靼在晋北、“九边”地区掳掠上百年;皇太极时期,后金(满清)五次入塞,每次都杀人如麻、饱掠而归,共掳走汉民上百万,分置各旗为奴。


北方蛮族政权,特别是游猎性质的女真政权,经济的主要来源就是掠夺。定都幽燕便于蛮族掠夺的特点,有利于北方蛮族不断自肥坐大,正是是明末后金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朱元璋在立国之初,将蒙元强迁入幽燕、以及晋北、陕北的汉民,大量地移往中原、关中,在试图复兴中原的同时,将元大都变作荒凉的边防城市北平,将长城一线变作荒僻之所。。。以此坚壁清野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阻遏蛮族掳掠成效,以达到遏制其兴起的目的。可惜的是,朱棣为一己之私完全反其道而行之,将这一富有远见的战略抛弃无遗。
与方便蛮族掳掠屠杀一样的效果,朱棣北迁之后,明朝投入巨资长期苦心营建全国第一大城市北京城,等于是为异族入侵者建设完美的据点,起了为北方蛮族征服中国主铺路搭桥的作用;这已经为满清入关所证明。
综上所述,朱棣迁都北平,是巨大的立国战略败着,它种下了中国后来被满洲轻易整体征服的祸根。历史上对朱棣迁都的“天子戍边”美誉,不过是朱棣残酷打击迁都反对者的结果而已,类同文字狱创造出来的满清“康乾盛世”。“天子戍边”说的荒谬显而易见的,皇宫设于于北方抗敌前沿,未必能够提升军队士气(因为大多数皇帝不可能象朱棣那样骁勇善战),却肯定成为军队的特殊负担:把国家中枢首脑迁置于易受外敌攻击的前沿地带,大大提升了政治风险、增加了国防的难度。这如同象棋博弈中无谓地坐出老帅,自找“将军”,自取被动。

朱棣迁都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农耕文明边缘带的幽燕地,完全违背了华夏民族的建都传统。发明《周易》、《黄帝内经》的华夏祖先,其实在诸多方面,有着高于现代中国人的智慧;祖先建都,讲究地理上的“不偏不倚”。
在朱棣之前,历史上除了封地局限于幽燕地的诸侯国燕国外,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本土王朝,建都于偏处蛮族牧猎边缘地带的幽燕地,周、秦、汉、晋、隋、唐、宋无一不建都于关中地区或中原地区,此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大智慧的讲究的:关中和中原,都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带,不偏不倚,且距中国主要的外患前线——北方长城一线有800公里左右的纵深空间,游猎民族即使突破长城一线,也难以迅速造成致命的威胁,蛮族若采取绕城不攻,长驱直入中原的战术(如突厥袭唐、辽袭后晋、金袭北宋),又得冒孤军深入的巨大风险;孤军深入无法深根,这就是契丹(辽)军攻取洛阳灭掉后晋后,未敢取而代之,而是匆匆退回塞外的原因,这也是金军攻陷东京后,不敢象满清那样迁都继续进攻,而是掳掠北去的原因。。。这就给了赵构一伙的喘息之机,这其实就是南宋成功,而南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历史,定都中原的本土王朝,从来没有哪一个王朝象明朝那样,被北方蛮族一鼓而灭亡的,即便是“偏安”杭州的南宋,抗蒙战争也打了四十四年之久;而唯一被北方胡人一口气端掉的本土王朝,唯有定都北平的明朝!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

文本由小编挚友科西嘉的拿破仑提供,时间仓促,排班比较粗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定都北京为什么是明朝致命的败笔?
明成祖迁都北京间接导致了满洲女真的崛起?上天曾打雷示警-今日头条
天子守国门的懦弱之举,为何成为明粉心中无上的荣耀?
明代两京及九边、九镇
UC头条:九边重镇:明军最强悍的战略重兵集团,遏制草原的“防火墙”
朱橞:封王展筑宣府镇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