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海明威:怎样处理小说人物之间的对话?


人物与人物间对话的写作,用什么手法?

寒木钓萌


斯蒂芬·金的名言“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这句话我先是在一篇网文中看到。


我当时极其的不明白,为什么是副词?凭什么是副词?后来看了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我感觉斯蒂芬·金他自己也没有说完全说清楚,这是为什么。


直到后来,学习了解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后,我想,我应该明白了。


海明威的对话描写极其强悍,尤其是《老人与海》中的对话非常有力量,如下: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时,孩子对他说。'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我家挣到了一点儿钱。”


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不过你该记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条鱼,跟着有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


“是爸爸叫我走的。我是孩子,不能不听从他。”


“我明白,”老人说。“这是理该如此的。”


“他没多大的信心。”


“是啊,”老人说。“可是我们有。可不是吗?”


“对,'孩子说。'我请你到露台饭店去喝杯啤酒,然后一起把打鱼的家什带回去。”


“那敢情好,”老人说。“都是打鱼人嘛。”


你看,海明威在写对话的时候,很少在“他说”“我说”之前加上一些修饰语。假如加了修饰语,可能就会像这样:


“不,”老人坚定地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为什么海明威没有加修饰语?


因为,任何一篇小说,都有三个要素:作者,小说的人物,读者。


“小说中的人物”如果与“读者”的距离越短,就越有展示力,就越真实。


可是,就像上句对话中的【坚定地】这个词,很明显,他是作者的主观描述,得,这下问题来了,读者是根据作者的主观来了解人物,而不是人物的对话,这中间多了一个中介(作者)。


中介越多,读者到人物的距离就会越长。


另外,我自己的另一个理解是,如果在“我说”“他说”之前加上很多修饰语,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做法,这很不好。为什么?我们举例来说一说。


如果作者要表现一个角色的愤怒,比如,他可以这样【他愤怒地说:“你给我滚开!”】


你看,你直接在“他说”里面加上了“愤怒”这个修饰语,那么你会认为,你已经充分表达了人物的愤怒。


从而,你不会再搜肠刮肚地找一些更适合人物的对话。总而言之就是这样,要想办法用对话表现人物,而不是偷懒地加上一些修饰语来表现人物。


还有一个,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样一句话,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如果作者强制加上一些修饰语,就把这种蕴含在背后的美妙感觉锁死了,这会造成挂一漏万。比如这句话: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假如你改成:


“不,”老人坚定地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这好吗?这是相当的不好。原因如下:


一、难道老人说那句话时,内心只是“坚定”?可能海明威还会认为,老人内心应该还夹着一种期盼,期盼孩子跟他一起捕鱼,同时还夹着一层对孩子的关心。


那么,你说海明威现在应该怎么做?难道他应该这样写对话:


“不,”老人坚定地、期盼地、关心地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二、假设,这是可能的,这是读者喜欢的,那么,你能说海明威的描述已经完美了吗?


也没有,小说写出来后,有时候作者甚至都难以百分之百地把人物的内心猜透。


人物说那句话时,可能还有别的心里,但作者不知道,这就会导致挂一漏万。


三、现在再假设,任何时候,作者都能百分之百地猜透人物的内心,并在“他说”里面加上5个副词来描述。


这样就完美了吗?显然,这也不完美。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怎么可能完全猜得透读者读到这句话时,会怎样琢磨人物?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结论是,无论你用多少个词来描述“他说”,都是不完备的。既然不完备,何苦做无用功。

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一个副词也不加。哪怕加上一个,都是不好的。因为这会限制读者的想象。比如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假如你加了一个“坚定地”来描述老人说,那么就等于是宣告了老人此刻的内心只有“坚定”。


但其实,人物的内心是复杂的,读者看到这句对话时,内心也是复杂的,可是因为你的臭水平,擅自加上“坚定”,一切便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坚定”这个感觉。


这不就是捡个芝麻丢个西瓜吗?


一篇小说,如果读者没有想象的空间,那就不是一篇好小说。


最后,小说的本质是一种展示,而不是一堆形容词的描述。你要说人物此刻很恐惧,那你不能只是找几个关于“恐惧”的形容词来告诉读者,人物此刻很恐惧。


而是要用人物的行动和对话向读者展示出来,让读者就像看电影一样。


最后,关于冰山理论,要求作者只写出八分之一,留八分之七给读者去想象。想象是美好的,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专有的想象。


好小说就是要让人回味无穷,假如作者把八分之八全写了出来,这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做法,而且很没有技术含量。


这就是我对“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要想发挥效力,对话必须是短小精悍,极富信息,如果对话就像王大妈的裹脚,又臭又长,那,再谈什么副词,就没有意义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底有没有“作文神技”?反正“副词”是个事儿!
古风素材
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人物对话描写堪称一绝,他这十句格言,真犀利
短篇小说写作指南(三)
《桥边的老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日本畅销作家大揭秘,这些写作技巧你知道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