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磅 |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的南京城

撰文&摄影丨邢颖 编辑 | 张伟

“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毫不掩饰自己的南京情结。

南京对于孙中山的意义不言而喻,虽然他一生辗转多地,待在南京的时间并不长。如今,他安息于此的六朝古都,正散发着21世纪现代都市的活力。

1912年的冬天,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实现对国家对民族的梦想似乎只有半步之遥。而在1929年的夏天,南京迎来了这位“国父”的灵柩,紫金山麓为壮志未酬的他提供了永恒的安息之所。

今天距离那个男孩降生的日子已经过去整整150年,距离他与世长辞也过去了91年光景。中山陵、中山大道、中山门、逸仙桥、孙中山雕像……孙中山的印记缀满了这座城市。

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际,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踏入的,依旧是一座“中山之城”。

总统府树影

“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到4月1日宣布解职、4月3日离开南京,孙中山在南京的94天是他人生中最光辉的时刻,而他在南京的绝大部分时间正是在总统府度过的”,总统府行政事务部副部长陈宁骏对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说道。

正是在如今总统府门楼正前方的大堂里,孙中山以一个庄重简单的典礼,宣告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诞生。如今,大堂正中横梁上悬挂着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的匾额。

从大堂穿过回廊往西走,是孙中山当年工作和生活的总统府西区。其中,典型的江南园林西花园保留着石舫、夕佳楼、忘飞阁、印心石屋和漪澜阁等亭台楼阁,伴有小桥流水。

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位于总统府的西花厅,与西花园仅一墙之隔。临时政府成立初期,他曾在此夜以继日工作生活了一个多月。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到来时,这里的保洁人员正在用湿抹布擦拭栏杆,“最近的工作很繁忙,栏杆、窗户和墙壁上都不能有灰尘,现在正是落叶的季节,院子里的落叶要反复清理。”

西花厅的前方建成了孙中山广场,有两三名工匠站在脚手架上,使用黄色的油漆粉刷墙壁。其中一位粉刷匠告诉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原先的墙壁经风吹日晒后变得斑驳,需要重新粉刷。

“11月12日,总统府里面举办《孙中山诞生一百五十周年》邮票的发行仪式,上午,总统府的工作人员前往中山陵拜谒,下午总统府接待孙中山的后人团。”陈宁骏表示。

目前,西花厅的前方建成了孙中山广场,有孙中山的坐像供人瞻仰。正值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总统府的客流明显增加。

西花园的东北角处,有一座两层的晚清小楼,孙中山曾与原配夫人卢慕贞和3个孩子居住在这里。这座小院落环境清幽,树木繁盛,有高大的玉兰和挺拔的女贞。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斑驳的光影和落叶洒满一地。

车站风霜

一座火车站,与一座城隔江相望。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见到的浦口火车站已经饱经风霜。它位于南京长江北岸,建于1914年,又称南京北站,是当年津浦铁路的终点。1929年5月28日上午,运送孙中山灵柩的专列正是在抵达南京浦口车站后,于浦口码头转乘轮船过江,到对岸下关码头登陆。

目前,浦口火车站已经停用,早已没有了往昔的喧嚣。只剩下斑驳的门窗,锈迹斑斑的铁轨,和站前那座有着典型民国建筑风格的拱形连廊。售票大楼门窗的油漆已经斑驳脱落,被历年风风雨雨侵染上了灰暗的颜色。走近看,门窗都关着,透过积满尘垢的玻璃向里面看去,黑洞洞的,显而易见它已经被弃用很久。

火车站的铁门是打开的,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试图走进去,但被工作人员阻止,只远远地拍了一张铁轨的照片。

一位附近居民告诉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浦口火车站已经弃用十几年了,此前的保护工作做得并不好,“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里,我们这些周围的居民不久后都得搬走。”

浦口码头与浦口火车站毗邻,一同静静注视着长江对岸南京城的繁华。如今,从浦口码头开往对岸中山码头的轮渡,每20分钟一班,票价2元,每天都有很多人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登船往来两岸。这些骑车登船的乘客行色匆匆,穿过锈迹斑驳的码头,在汽笛与摩托车发动机的混合声中排队登船。

轮渡售票员告诉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目前有三艘大型双体客轮来往于浦口码头和中山码头两岸,它们都叫做中山号,不同的是每艘轮渡的编号。”

船行江上,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不远处的南京长江大桥,甚至连狮子山顶的阅江楼都清晰可见。

干道博爱线

“从下关码头到鼓楼,是西北东南走向的中山北路,从鼓楼至新街口的一段是南北走向的中山路,再从新街口到陵园,是东西走向的中山东路。这条路修建的规格是很高的,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宽,两边都栽种着法国梧桐,现在还是这样,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条路仍然是南京城市结构中的主干道,一点都不落伍。”一位土生土长的南京市民这样说道。

1928年,为了恭迎孙中山的灵柩安葬中山陵,当时的国民政府专门在下关江边修建了新码头,并新修了一条从码头直接到达孙中山陵园的大道。

在大道沿途,每三至五米便植有一株法国梧桐。历经多年生长,这些法国梧桐的直径至少有二三十厘米,枝干向天空伸展,用繁盛的枝叶将当年的迎灵大道“包”了起来,是南京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由于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经过,目前中山东路上“中山标志”甚多。除了以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道路外,道路经过的两座桥被分别命名为“中山桥”、“逸仙桥”,原来的朝阳门也改为“中山门”。

南京市孙中山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卢立菊介绍称,“迎灵大道修好后,也配合着兴建了许多民国时期的建筑,如政府官署类的和公共文化类的,慢慢形成了南京民国建筑的规模和气势,现在这些民国的旧址掩盖在高楼大厦之间。”

“博爱”无疑是孙中山最推崇的精神之一,而如今的南京有条以此命名的公交线路——34路博爱线。值得一提的是,这条线路从西到东横穿南京城,走向和当年的迎灵大道基本吻合。

它从中山码头发车,穿过挹江门驶上中山北路,绕过鼓楼向南抵达新街口,然后东转,沿着中山东路,穿过中山门,到达终点站中山陵停车场。

乘坐以博爱命名的公交车,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穿城而过,抵达中山陵。

静默中山陵

紫金山位于南京市东郊。此时正值初冬,橙黄的乌桕,紫红的榉树,灿黄的银杏,落叶飘飞的法桐和马褂木顺着道路延伸。

依山凿建、气势磅礴的中山陵在其中静默无言,看着人群的熙熙攘攘。即使是工作日,来此参观的游人依然不少,上至满头华发的老者,下至“爬台阶”的幼童,游客操着不同的方言,谈论着与孙中山有关的种种。

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穿越博爱坊至祭堂,共需392级步,是为代表当时全国“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而设。

“从中山陵开始,陵墓不再是很阴森的地方或者只是为了祭祀祖先,中山陵建造者的初衷是把它建成公园的样子,普通民众可以在此活动,这具有开创意义,让人们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想到孙中山的‘博爱’‘天下为公’等思想”,卢立菊说。

在此,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遇到了一位散步的老者。“上世纪50年代我还是学生那会儿,我们常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雨花台,那里是纪念遇难共产党人的地方。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人们对于国民党的敌对情绪还没有消除,来中山陵的人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多”。

自2011年中山陵免费向公众开放后,来此参观拜谒的人数激增。“自开放后,现在工作日的客流量相当于以前周末的客流量,现在周末的客流量相当于以前黄金周的客流量。”卢立菊表示。

中山陵的祭堂与墓室相通,后者现已不向公众开放。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在祭堂看到,工作人员正在为孙中山坐像四周的绿植浇水。祭堂左侧,工作人员正忙着扎花篮,花篮中有黄色、粉色和白色的百合。

祭堂正中,是一尊大理石雕的孙中山先生坐像。

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手持一本长卷,凝视着前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吃喝玩乐,一起攻略美食
首都遗梦: 近代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南京的“中山”记忆
1937前的南京城,是这样安详!(彩色组图)
1949年刚解放的南京和杭州旧影
南京城市概况导游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