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视课本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校本教材教研成果系列

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把握传授知识与增减能力的关系,动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本的功能,就可以事半功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抓住课本这个“纲”,在课本教学上狠下功夫,减少复习资料,不搞题海战术,既减轻学生负担,又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

1、 重视课本概念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除了数学难以读懂以外,另外一个原因是我们许多数学教师在讲课时,也很少阅读课本,喜欢滔滔不绝的讲,满满黑板的写,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本上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正确理解书中的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从书中字里行间挖掘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可以发挥课本使用文字的垂范作用,潜移默化培养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

重视阅读数学课本,首先要教师引导,特别在讲授新课时,应当纠正那种“学生闭着书,光听教师讲”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概念时,应让学生翻开课本,教师按课本原文逐字,逐句,逐节的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反复琢磨,认真思考,对书中的叙述的概念,定理,定义中有本质特征的关键词句要仔细品味,深刻理解其语意,并不时地提出一些反问:如,换成其它词语行吗?省略某某字行吗?加上某某字行吗?等等,要读出书中的要点,难点和疑点,读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内容,读出从课文中提炼的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阅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而且可以防止因口误,笔误所产生的概念错误,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外或课内阅读,教师可以列出读书提纲,以便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在立体肉体中平面的基本性质一节,笔者拟了以下读书提纲,让学生阅读自学:

三个定理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定理中的“有且只有”说明的事物的什么性?

定理3的推论1证明分几点步?

定理3的推论2及推论3你会证明吗?

平面几何中的公理,定理等,在空间图形中是否仍然成立?

你能试举一例吗?通过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重视课本隐含知识的挖掘,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中学数学教材中知识点的抽象性和隐含性比其它学科显得更为突出。数学中的知识点要通过想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才能提示,由于少于受思维和推理能力的限制,以及没有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许多学生对数学教材看不懂,不理解,为了完成中学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那些隐含的知识点挖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例如,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等式就隐含着定义域关于 轴或原点对称这个前提,而学生往往忽视这个重要前提而导致失误。

又如在推导圆锥曲线极坐标统一方程时,教材上文字很少,而隐含知识却很多,如:

这样的坐标统一方程是指直角坐标系中的标准方程吗?

时为什么方程只表示双曲线的右支,而不表示两支?

如果允许 ,方程就表示整个双曲线,此时这个统一方程适用吗?

对于①我们暂时不去研究,对于②,③的回答,让我们先看下面这个例题,已知双曲线离心率 ,右焦点在极点,右顶点的极坐标为(-1,0),求此双曲线方程,[误]解:设所双曲线极坐标方程为 ,右顶点(-1,0)在双曲线上, ,即 ,所求的双曲线极坐标方程为 。

错误原因就是不理解方程中的 应为正,对于 是不适合这个方程的。这是因为在推导统一方程时,设 ,若 表示两支,那么取一个 值,应有两个不同的 的值对应,这是不符合 的映射定义的,故 只表示双曲线右支。因此,该题正确解法应把双曲线的右顶点(-1,0)改写成(1,π)后代入所设的方程求得: 那么,如果允许 ,方程就表示整个双曲线又是什么意识呢?由于统一方程中的 ,所以函数 的定义域是 ,若 时表示双曲线左支,则θ的取值范围是 ,显然已超出了函数的定义域,故加上“若允许”的特定词来说明方程包括左支的特定条件,经过教师对教材隐含知识的挖掘,激发了学生学习学的积极性,增减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3重视课本例题的剖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中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是经过精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中学数学教学中,例题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搞好课本例题的剖析教学,不仅能加深概念、法则、定理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能发挥其独特的功效。例题的剖析主要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3.1纵向剖析

即分析这个例题从已知到结论涉及哪些知识点;例题中哪些是重点、难点和疑点;例题所用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是什么等等。甚至哪一步是解题关键,哪一步是学生容易犯错误的,事先都要有周密的考虑,我们以高中代数第一册P55例2为例: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而且在 上是增函数,f(x)在 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这个例题难度虽然不大,但对刚步入高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其解法的。本例涉及的知识点有区间概念,不等式性质,函数奇偶性,函数单调性;本例重点是比较大小,难点是区间转化,疑点是变量代换;本例所用数学方法是定义法。数学思想是转化思想,本例的成败关键,也就是防止学生犯错误的是如何突破难点和疑点。因为转化思想和变量代换是高中数学的一个质的飞跃,对于高一学生是很陌生和不习惯的。如果我们把该例看得很简单,讲解时轻描淡写,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践证明,如果数学教师能把课本中的例题剖析得透一些,讲解得精一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领悟,则必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摆脱题海的困境。

3、2 横向剖析

即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课本上的例题一般只给出一种解法,而实际上许多例题经过认真的横向剖析,能给出多种解法,如果我们对课本例题的解法来一个拓宽,探索其多解性,就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点形成网络。这样,一方面起到强化知识点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堂上剖析例题的多解性,还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培养学生“目不旁骛”的良好学习习惯。

3、3 “变题”剖析

即改变原来例题中的某些条件或结论,使之成为一个新例题。这种新例题是由原来例题改编而来的,称之为“变题”。改编例题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因此,教师如果要对课本例题进行改编,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变题”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每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识题”,这种“似曾相识题”实际上就是“变题”。如1994年的高考试卷文史类25题:高数列 的前n项和为 ,若对于所有的自然数n,都有 ,证明 是等差数列。该题就是把课本上的原命题改成逆命题,是一个“变题”的范例。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如果也能象高考命题一样去研究“变题”,那么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当然,在研究“变题”时,除了上面所述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外,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即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辩。②要变化有度。即注意审时度势,适可而止,防止枯蔓过多,画蛇添足。③要因材而异。即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变题”,防止任意拔高,乱加扩充。

4、重视课本知识的归纳,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在授完教材一节或一章内容后,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其它思维能力,它是通过对众多事物的观察,以及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经过概括的知识易、易懂,例如,高一代数中关于幂函数 的图象和性质一节,教材篇幅较长,图象规律难懂,学生难以接受。这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完课本中 时的性质以后,与学生一起通过对课本八个图象的观察以后,概括出关于幂函数图象的四条规律:①定点: 时,图象过定点 ;②方向:在第一象限,当 时图象向上递增伸展;当 时,图象向右递增伸展;当 时,图象向两条坐标轴无限靠近。③象限: 为奇函数时,图象颁布在一、三象限,关于原点对称;为偶函数时,图象颁布在一、二象限,关于y轴对称;为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颁布在第一象限;在第四象限没有图象。④特殊: 时,平行于x轴的一条直线,除去点 时,平分一、三象限的一条直线。经过这样的概括,同学们对幂函数的性质和图象规律已基本掌握,对适应知识的归纳,概括不仅是学习的需要,乃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这种概括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初三备战2011中考数学的9个要素
2013中考专题:谈谈初中数学复习方法与解题技巧
问题解觉数学三法
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总复习
中考数学备考围着双基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