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肿
一、概述
[病名]  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沿革]  本病在《内经》中称为“水”,并根据不同症状分为风水、石水、
涌水。《金匮要略》称为水气,按病因、脉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类。又根据五脏证候分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肾水。直至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水肿》篇,才将水肿分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这一分类方法至今对指导临床辨证仍有重要意义。
二、病象
水肿初起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及全身,也可先从下肢开始,然后及于全身。如病势严重,可伴有胸腹水而见腹部膨胀、胸闷心悸、气喘不能平卧等症。
若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肿势以腰以上较甚,肤色光亮而薄,按之凹陷易于恢复,是为阳水;若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肿势以腰以下为甚,肤色萎黄或晦暗,按之恢复较慢,是为阴水。
三、病位
肺脾肾,其中以肾为本。
四、病类
分阳水和阴水两大类。
五、病性
阳水起病急骤,从面目先肿,腰以上较甚,肤色光亮而薄,按之凹陷易于恢复,多属实证;阴水起病缓慢,从下肢先肿,腰以下为甚,肤色萎黄或晦暗,按之恢复较慢,多属虚证。
六、病程
阳水病程较短,阴水病程较长。
七、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1.风邪外袭,肺失通调  风邪外袭,内舍于肺,肺失宣降,水道不通,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
2.湿毒浸淫,内归脾肺  因肌肤痈疡疮毒未能清解消透,疮毒内归脾肺,导致水液代谢受阻,溢于肌肤,而成水肿。
3.水湿浸渍,脾气受困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水湿之气内侵,或平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均可使脾为湿困,而失其健运之职,致水湿停聚不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
4.湿热内盛,三焦壅滞  湿热久羁,或湿郁化热,中焦脾胃失其升清降浊之能,三焦为之壅滞,水道不通,而成水肿。
5.饮食劳倦,伤及脾胃  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脾气受损,运化失司,水湿停聚不行,泛溢肌肤,而成水肿。
6.房劳过度,内伤肾元  生育不节,房劳过度,肾精亏耗,肾气内伐,不能化气行水,遂使膀胱气化失常,开阖不利,水液内停,形成水种。
上述各种原因,有单一原因发病者,亦有兼杂而致病者,从而使病情趋于复杂。此外,瘀血阻滞、三焦水道不利,往往可使水肿顽固难愈。
八、诊断与鉴别
(一)诊断
1. 可有乳蛾、心悸、疮毒、紫癜以及久病体虚病史。
2. 水肿先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四肢和全身。轻者仅眼睑或足胫浮肿,重者全身皆肿,甚则腹大胀满,气喘不能平卧。更严重者可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则头痛、抽搐、神昏、崐谵语等危象。
3.应作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常规、血沉、血浆白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体液免疫以及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肾B超等实验室检查,以助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本病须与鼓胀相鉴别。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面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以头面或下肢先肿,继及全身,面色  白,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聚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为病,而导致水液泛溢肌肤。
九、辨证 论 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阳水和阴水  阳水:多因风邪外袭,水湿浸渍导致肺不宣降,脾不健运而成。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上而下,继及全崐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见烦热、口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等表热、实证,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多逐渐发生,日积月累或由阳水转化而来。肿多由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兼见不烦渴、小便少但不赤涩、大便溏薄、神疲气怯等里、虚、寒证,病程较长。
阴水与阳水虽有区别,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可相互转化。如阳水久延不退,正气日渐耗伤,水邪日盛,可转为阴水;若阴水复感外邪,水肿剧增,也可急则治其标,先按阳水论治。
2.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等表证,病程短,起病急,以邪实为主;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感邪,失治或误治,损伤正气所致。水肿的同时多伴有气虚、阳虚甚或有阴伤见症,病程长,迁延反复,虚中夹实,以本虚为主。
(二)治疗原则
水肿的治疗,《 素问·汤液醪醴论 》提出“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  ”三条基本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一直延用至今。现临床常用的方法,一是上下异治,上半身肿甚,以发汗为主;下半身肿甚者,须利小便为主。二是阴阳分治,阳水表现为表、热、实证,可发汗、利小便或攻逐,以祛邪为主;阴水表现为里、虚、寒证,治以健脾、温肾,以扶正为主。此外,如常规治法疗效不显著,或有瘀血征象者,可结合应用活血化瘀法。
(三)分证论治
阳水
1.风水泛滥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多有恶寒、发热、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脉浮滑数。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如水肿较甚,亦可见沉脉。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剂:越婢加术汤。
加减和备选方:(1)风热偏盛者,加连翘,板兰根,鲜芽根;(2)风寒偏盛者,去石膏,加苏叶,桂枝,防风;(3)咳嗽较甚者,加杏仁,前胡;(4)卫阳已虚,汗出恶风者,则用防己黄芪汤加减。
2.湿毒浸淫:
临床表现: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甚则溃烂,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加减和备选方:(1)脓毒甚者,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2)湿盛而糜烂者,加苦参,土茯苓;(3)血热而红肿者,加丹皮,赤乌;(4)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芒硝。
3.水湿浸渍
临床表现: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起病缓慢,病程较长。
治法:健脾化湿,通阳利水。
方剂:五皮饮合胃苓汤。
加减和备选方:(1)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2)腹胀而胸闷者,加厚朴,沉香。
4.湿热壅盛
临床表现:遍体浮肿,皮肤绷急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散。
治法:分利湿热。
方剂:疏凿饮子。
加减和备选方:(1)腹满不减,大便不通者,合用已椒苈黄丸;(2)尿痛尿血者,加大小蓟,血茅根,侧柏叶;(3)肿势严重,气粗喘满者,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阴水
1.脾阳虚衰
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不华,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治法:温运脾阳,以利水湿。
方剂:实脾饮。
加减和备选方:(1)气虚甚者,加黄芪,人参;(2)小便短少,加桂枝,泽泻,车前子;(3)阳虚甚者,酌情重用附子,另加肉桂。
2.肾阳衰微
临床表现:面浮身肿,腰以下尤者,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减少,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  白或灰滞,舌质淡
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
方剂: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加减:(1)水肿上逆,心阳被遏,瘀血内阻而见心悸,唇绀者,重用附子,另加丹参,炙甘草,赤芍,川芎。(2)水邪凌肺,肾不纳气而见喘促,汗出,脉虚者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芋肉等。
脾阳虚衰证与肾阳衰微证往往同时出现,而表现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因此健脾与温肾两法常同时并进,但需区别脾肾的轻重主次,施治当有所侧重。
若病至后期,因肾阳久衰,阳损及阴,可导致肾阴亏虚,症见水肿反复发出,精神疲惫,腰酸遗精,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等,治宜滋补肾阴为主,兼利水湿,但滋阴不宜过于凉腻,以防匡助水邪,伤害阳气,可用左归丸加泽泻、茯苓等。
水肿日久,瘀血阻滞,其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取血行水亦行之意,如《医门法律·胀病诸方》中指出用当归、大黄、桂心、赤芍等药。近代临床上常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实践证明可加强利尿效果。
十、转归及预后
(一)凡水肿初起不久,或由于营养障碍引起的浮肿,只要及时治疗,合理调养,预后一般较好。
(二)若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正虚邪恋,则缠绵难愈。甚则发展至水毒证而不易治愈。
(三)若肿势较甚,症见唇黑、缺盆平、脐突、足下平、背平或见心悸、唇绀、气急喘促不能平卧,甚至尿闭、下血,均属病情危重。
十一、预防与调护
(一)水肿初期,应吃无盐饮食,待肿势渐退后,逐步改为低盐,最后恢复普通饮食。
(二)忌食辛辣、烟酒等刺激性物品。
(三)注意摄生,起居有时,预防感冒,不宜过度疲劳,尤应节制房室,以防斫伤真元。
十二、小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疗顽固性水肿(脾肾两虚)经方
水肿的中医辨证治疗医案二则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医治疗
中医分享:慢性肾脏病,水肿常用哪些方剂?
名医释疑 水肿应健脾祛湿
【医案】下肢无力显水肿 ,灸两次消无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