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全力打造绿色东安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体系,既有利于农业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又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对落实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打造绿色东安、小康东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基础  

    1、良好生态环境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端,属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全年平均气温17.6~ 18.6℃ ,≥ 10℃ 的活动积温为5530~ 5860℃ ,年日照时数1360~1740小时,无霜期286~331天,年降水量1200~2000 mm,适合多种生物生长,农业物种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明显,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的自净、修复能力较强,污染源少,大气、水质较好,是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理想场所。  

    2、特色优势产业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初步形成了富有资源特色和比较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县建立了以东大线为主的柑桔产业基地,以井芦线为主的优质稻产业基地,以紫溪、大盛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产业基地,以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以南桥、大盛等乡镇为主的早熟梨产业基地,以川岩乡为主的楠竹产业基地,以石期市、横塘等乡镇为主的油茶产业基地,以大庙口鸭白片为主的银杏产业基地,以芦洪市、大庙口等乡镇为主的良种生猪产业基地,以井川片和芦新片为主的东安鸡产业基地,以横塘、水岭等乡镇为主的山羊产业基地,基地总规模达32万亩。逐步形成了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油茶、生猪、东安鸡等八大农业支柱产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高。2011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亿元,八大农业支柱产业产值占到了总产值的80%。  

    3、积极政策环境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2005年以来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把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和重要内容,相继提出了建设“两型社会”和“绿色湖南”、“绿色永州”的目标。东安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科教兴县、和谐安县、实干振县”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绿色东安、小康东安、法治东安、创新东安、幸福东安”的发展目标。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二、我县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制约。虽然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了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农民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由于年青人多外出打工,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陈旧保守,环保意识淡薄。大部分农民重个体经济利益、轻社会生态效益,重当前土地产出、轻长远持续发展,重数量外延增长、轻质量品质提升,为追求眼前经济效益,违背自然规律,以恶化环境为代价进行掠夺式的农业生产开发。  

    2、生产方式制约。当前我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比重低,农业仍以小规模、家庭分散式经营为主,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农业资源利用率、产出率偏低。一是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县水稻生产多采取漫灌方式,加之一家一户生产不便于统一管水致使水资源浪费大,据测算,我县晚稻从移栽至齐穗期间,每亩使用灌溉水约 880m3 左右,是正常用量的2倍多;二是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不充分。以农作物秸秆为例,现在的农民图省事,多是一烧了之,这不仅造成有机质和能源浪费,还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利用率偏低。据调查,目前我县水稻生产中的化肥利用率,氮、磷、钾肥分别为35.7%、15.6%、47.3%,接近于全国化肥利用率的中等值,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相当一部分农户出于加大“保险系数”的心理,往往不按农业部门的指导意见办,盲目用药,表现为单季作物用药次数过多、每次用药品种过滥、用量过大。  

    3、面源污染制约。导致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化肥、农药施用量逐年增加,引起了农业土壤、农村水体(山塘、河流等)和空气环境衰退,有的地方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成为突出问题;二是大部分农村,人畜同院、畜禽混养、散养等现象仍然比较普遍,80%的规模化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治理设施,畜禽粪便随地堆积,污水任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夏季到来后,一些养殖场周围臭气冲天、蚊蝇成群,养殖业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部分生活和工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农田,造成农田环境污染。  

    4、基础设施制约。尽管这几年通过实施农村通畅工程、农网改造工程、农村清洁工程、小农水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等强农惠农工程,农村生态、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农田水利设施失修老化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依然脆弱,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要求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县近年新增蓄、引水工程少,五、六、七十年代兴建的蓄、引水工程又大多年久失修,渗漏、淤积严重,蓄、引水量下降,部分中、小型水库灌溉渠道未能配套延伸,未达到设计灌溉面积;渠系利用系数多在0.5~ 0.6之间。全县尚有13.08万亩水田不能旱涝保收,因缺水只能种植旱粮或一季水稻,并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据统计,近几年,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导致每年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在2000万元以上,因灾减少粮食产量4.8万吨以上。 

    三、推进我县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要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须立足县情,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打造绿色东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八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为基础,以优质安全生态农产品这一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利用资源化和产品供给无害化为主线,以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为依托,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扶持为动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打造独具特色的东安生态循环农业。  

    ㈠ 提升生态环境,夯实发展基础  

    1、开展植树绿化,提高森林覆盖率。采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和绿化美化三大措施,强力推进我县生态建设。力争 “十二五”期内,全县新造林18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公益林保护100万亩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左右,县城中心城市绿化率达到60%以上,公路、铁路、水系绿化率达到95%以上,实现“开门见绿,人在花丛,城在林中,林城相辅”的绿色、生态、和谐东安。  

    2、实施清洁工程,减少农村环境污染。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造成的污染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扩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规模和范围。以村为基本单元,集成配套推广节水、节肥、节药、节能等实用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建立物业化服务体系,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的资源化利用。力争 “十二五”期内,全县50%以上的行政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房前屋后花园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创新农作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积极推进保护性耕作,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按照立体化、循环化、无害化的要求,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粮经饲轮作、间作套种、水旱轮作等实用、高效、生态农作制度。进一步推进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促进农村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实现品质改善、地力培肥、生态改良的共赢效果。  

    4、夯实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稳步推进小农水项目工程建设,加大病险水库治理,疏通、加固、整修排灌网络的主沟渠,提高抗旱、防洪、排灌能力。二是大力实施新增粮食能力建设项目、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新一轮沃土工程,全面建设高标准粮田,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产条件。三是加快建设和普及户用沼气,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示范建设力度,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四是扎实推进电话、电视、电脑网络“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多样、互交、个性化的农业信息服务。力争 “十二五”期内,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县逐步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的目标。  

    ㈡ 优化结构布局,做强优势产业  

    1、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增强产业集聚效应。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稳粮、优果、扩菜、造林、兴畜”的发展思路,按照东菜、南草、西果、北烟、中部养猪(鸡)和产优质粮的战略构想,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我县北部丘岗区的花桥、南桥、大盛、新圩江等镇,水稻耕作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应以发展烤烟、玉米等旱作为突破口;南部的横塘、紫溪等镇,草场资源丰富,重点发展良种羊、牛等草食动物养殖;西部山区的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泥洞林场、川岩乡,山场资源丰富,要狠抓白果和楠竹等林果业;中部的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镇,交通便利,重点发展蔬菜、油茶等高效经济作物;西南部的紫溪市、大庙口镇,柑桔面积较大,以发展柑桔生产为主;芦洪市、鹿马桥、端桥铺、井头圩、大江口等乡镇,畜禽养殖有较好基础,应以发展东安鸡、良种猪和优质稻为重点。  

    2、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坚持粮食生产不放松,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结合、种养加结合等新型高效生态农作模式,实现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农村沼气产业,促进农作物秸秆、农村垃圾、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我县“东安鸡”有较高的知名度、稻米和竹木加工相对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投入,有序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提升加工规模和档次,增强市场综合竞争力。充分利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树德山庄等名胜古迹资源优势,做足做好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休闲观光农业,弘扬农业生态文化,开发农业功能,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3、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标准农田易位管理、占补平衡各项规定,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鼓励和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和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集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奠定基础。  

    ㈢ 规范生产标准,保障消费安全  

    1、完善标准体系,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技术支撑。推行农科教协作,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和力量,加强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技术攻关,积极推进技术组装和集成配套,形成传统实用技术与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的技术体系,加快形成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废物利用、经营服务于一体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  

    2、加强技术培训,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人才支撑。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和科技入户工程,以专业大户、合作社技术骨干等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户,带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示范辐射。鼓励和支持基层农技人员以科技示范场、农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以提高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覆盖面和到位率。  

    3、强化投入品监管,为农产品质量提供安全支撑。加强农业投入品经销监管,实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测,推行建立农业投入品购销台帐制度和使用台帐制度,完善可追溯管理制度。积极支持发展农业投入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农资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确保优质农资占领市场。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知识,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完善农业、工商、公安、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整合执法资源,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使用禁用的高毒农药行为。  

    4、培育“三品一标”品牌,为农业增收增效提供品牌支撑。 “三品一标”作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代表和政府公共品牌,权威性已基本建立,品牌公信力已基本形成,品牌认知度全面提升。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安全农产品的代名词;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的形象深得社会各界的推崇,美誉度不断增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作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深得消费者的青睐。十二五”期间,我县要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五县”思路,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抓好生态循环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同时,重点抓好“三品一标”认定认证,使“三品一标”产品达100个以上,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将东安鸡、紫云腊肉、水岭羊肉、东安紫皮大蒜、花桥辣辣椒、都塘蒋家苦瓜、紫溪早辣椒、竹木町小枣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区域优势农产品申请地理标志保护。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博览会,抓好“三品一标”产品展示展销和推介,培植东安 “三品一标”农业品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五大着力点
呼玛县农村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农业部长韩长赋:农业转型升级要抓住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调优结构等关键词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兴农 提高农业绿色化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灵石金花葵|农产品|名特优新|投入品|灵石金花葵|生态环保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