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杂病穴法歌新释

杂病随症选杂穴,仍兼原合与八脉,经络原会别论详,藏府俞募当谨始,根结标本理玄微,四关三部识其处。

,为五脏之腧及六府之原。,即十二经之合穴。八脉,即奇经八脉之主穴。,直行曰经,此指十二经。,横行曰络,此指十五络。,指五会,即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骨会大,髓会绝骨。,穴也。穴之在于背者曰俞,如心俞、肝俞之类。募者,五脏之募穴,肺之募为中府穴,肝之募为期门,心之募为巨阙,脾之募为章门,肾之募为京门。此言经气之结聚处谓之募,俞亦同;惟募在胸腹,俞在背部。《难经·六十七难》曰:“五藏募皆在阴,俞皆在阳。”俞穴可常针,能散其风寒,能补其脏气。募则宜少针,以能泄其脏气也。根、结、标、本者,经脉在下端一穴为根,在上端一穴为结,经脉起处为本,行处为标。上下循行,理似玄微。四关者,指四大关节肘、肩、碑枢、膝。三部者,指上、中、下三部也。

伤寒一日刺风府,阴阳分经次第取。

伤寒一日见太阳证,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先刺风府,继刺他穴。二日见阳明证,头痛发热自汗,不恶寒,反恶热,先刺阳明之荥穴内庭,再刺他穴。三日见少阳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痛,寒热往来,先刺少阳之输穴足临泣,再刺他穴。四日见太阴证,腹满而痛,食不下,自利不渴,先刺太阴之井隐白穴。五日见少阴证,脉微细,但欲寐,身重恶寒,先刺少阴之输太溪穴,再刺他穴。六日见厥阴证,腹中拘急,下利清谷,呕吐酸苦,甚则吐蛔,先刺厥阴之经中封穴,再针他穴。一日、二日、三日者,计数也。非一日必见太阳证,二日必见阳明证也。惟伤寒见太阳证,不拘其日数之多寡,病尚未传,则刺其风府可也。证见阳明,则刺其荣穴,不必问其日数,余皆同。在表之病则刺阳经之穴,在里之病则刺阴经之穴。所谓:“在表刺三阳经,在里刺三阴经。”病经六日未汗,当刺期门、三里。惟阴经之病久,宜灸关元为妙。

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关阴交杵。

汗法;针合谷行九九数,得汗行泻法,汗止身温出针。

如汗不止,针阴市,补合谷。泻法:针三阴交,行六阴数。一方使病者口鼻闭气,吞鼓腹中,即泻;泻不止,补合谷,行九阳数。吐法:针内关,先补六次,泻三次。一方使病者作欲吐之状,即吐;吐不止,补九阳数,使其调匀呼吸即止。

按汗、吐、下三法,非行于平人能得效者。必病者表病无汗,有汗之资,无汗之机,始发生汗之效力,岑潜而出矣。吐亦须胸膈闭闷不堪,欲吐不能者,施之方有效。泻亦必具有必须泻之条件,如腹满矢气,大解欲解而不得,行之乃有效。虽然,汗、吐、下为行针之功力所致,但医者无绝对之暗示,以坚其必得汗吐下之心理,则其功亦不著。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头疼发热,病属外感,不论其为风寒暑湿之所中,概先针外关,再及其他各穴,如风府、风池、太阳、大椎各经之荣穴等。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

头面耳目口鼻之病,由气火血热而发红肿痛之疾苦,乃以曲池、合谷为治疗之穴。

偏正头痛左右针,列缺太渊不用补。

列缺、太渊之治偏正头痛,系指外感风邪所致,或大肠经气火太过所致。与血虚头痛成肝胆气火太过所致之偏正头痛不同,希注意之。除针列缺、太渊二穴之外,加针风池,以收捷效。

头风目眩项接强,申脉金门手三里。

太阳经之风邪稍涉阳明经病,故此三穴能治之。

赤眼迎香分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

此赤眼当为胆与大肠两经之火上炎所致。

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

此条耳聋,为风火所扰之暴聋。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

此条亦属于风热性所致之病,否则合谷、太冲未必有效。尚宜加针上星或灸。

口崇歪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

此为中风所致,地仓、颊车二穴宜灸。歪左灸右,歪右灸左。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出血非粗鲁。

舌部病而属红肿痛者,前贤谓为心热,如舌之局部充血,刺其舌下两边之紫络,放去静脉瘀血,其病即愈。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

前贤有言曰,舌为心之苗,舌裂出血为心经血热上涌,其血热之上升,每挟肝气而逆。内关、大冲所以平心肝逆上之火。三阴交为脾经穴,脾脉络舌下,舌裂出血,亦有心脾之热者,故亦须针三阴交。

舌上生苔合谷当,手三里治舌风舞。

舌苔之厚,由于肠胃之浊热上泛使然,合谷所以泻其浊热也。舌风舞即热病,心热太过,舌伸出齿外,鼓动如蛇舌,手三里刺之有特效,其理不明。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牙风即牙痛,三穴俱宜刺,用泻法。

二陵二跷与二交,头项手足互相与。两井两商二三间,手上诸风得其所。

二陵即阴陵泉、阳陵泉,二跷即阳跷申脉、阴跷照海,二交即阳交、三阴交。上列六穴可治头项手足之病。两井即天井、肩井,两商即少商、商阳,二三间即二间、三间。此六穴,可治手上诸风病或麻痹。

手指连肩相引痛,合谷太冲能救苦。

手指与肩臂俱痛,为大肠经病。

手三里治肩连脐,脊肩心后感中诸。

肩痛与脐腹俱痛,手三里可治之。肩痛及脊,则中渚可已之。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

合谷所以补肺气,三阴交所以泻脾气。补肺即所以助肺之肃降而嗽已。泻脾,殆泻其上冲之气软?鄙意冷嗽都属痰饮,由于脾失温运。嗽是标,脾失温运是本。治病必求其本,冷嗽当补三阴交而不当泻,泻则犯虚虚之弊。并须温灸肺脾二俞,斯为根治。

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霍乱上吐下泻,中宫清浊混淆,挥霍撩乱,胃肠神经剧烈之反射作用,中脘一穴,颇具特效。盖可以止神经之反射,而使之安静,吐泻立止。三里、内庭,平胃气也。

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灸手指。

前贤云:心为君主之官,不可受邪之侵袭,故心不能病。所病者,俱属心包络病。且心不可泻,须泻心者,都泻心包络。劳宫,心包络脉之荥穴也。泻劳宫即泻心也。心中寒而满者补小肠井穴少泽,助心火也。

心痛手战少海求,若欲除根觅阴市。

少海用补法,阴市为胃经穴,实则泻其子软?其理不明;在经穴主治各病之原理,未能畅明以前,颇多难解之处。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

两乳,亦为肺经分野之所及;太渊、列缺,泻肺气也。曾针有效。

胁痛只须阳陵泉,腹痛公孙内关尔。

胁为肝胆经之分野,故刺阳陵泉有效。公孙、内关为治心胸腹痛胀闷之特效穴。胁痛针足临泣亦灵,腹痛气海、上中下脘亦可针。

疟疾素问分各经,危氏刺指舌红紫。

足太阳疟,先寒后热,汗出不已,刺金门。足少阳疟,寒热心惕汗多,刺侠溪。足阳明疟,寒久乃热,汗出喜见日光火气,刺冲阳。足太阴疟,寒热善呕,色乃衰,刺公孙。足少阴疟,呕吐甚,欲闭户而居,刺大钟。足厥阴疟,少腹满,小便不利,刺太冲。

肺疟,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刺列缺。心疟,令人烦心,甚则得清水,反寒多不热,刺神门。

肝疟,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中封。脾疟,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商丘。肾疟,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手足寒,刺太溪。胃疟,令人将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厉兑;危氏复制十指尖出血,及舌下紫筋出血。

又按刺疟之法,必于疟发前一小时刺之,方可有效。过远则效不彰。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膏。

白痢病在气,刺合谷;赤痢病在血,刺小肠俞;赤白痢气血皆病,刺足三里、中。

心胸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

此症由脾家湿热挟胆热失于疏化而成之痞满,故阴陵泉、承山治之。宜观其舌苔,舌质红者刺泻之,淡者加灸。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

夹热者宜泻,因伤生冷或寒者宜灸。天枢一穴亦不可少。

水肿水分与复溜。

水肿放水法,先用小针,次用大针,以鸡钢管透之。最好用放水针。水出浑浊者死,清者生。足上水肿大者,于复溜穴上放之。

泻瘀血法:先用针补入地部,少停泻出人部,少停复补入地部。少停泻出针,其瘀血自出。虚者仅出黄水。

胀满中脘三里揣。

胀满多属胃不消化,挟湿挟滞,中脘、三里有大效。

腰痛环跳委中求,若连背痛昆仑式。

环跳、委中,善治腰部闪痛不能俯仰。腰痛连背者,再刺昆仑,宜加刺人中甚效。

腰连腿疼腕骨升,三里降下随拜跪。

腰连腿疼,系指腰背部痛及腿部。

腰连脚病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脚膝诸痛美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两足酸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跟楚,脚连胁腋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烧针尾。

上节悉属筋骨酸痛之症,只须审其病苦之在何经而刺之可也。

七病大敦与太冲,五淋血海男女通。

疝都属厥阴病,大敦、太冲所以泻其气也。五淋者,劳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是也。血海虽能治五淋,亦宜兼刺他穴,如涌泉、阴陵泉、气海、中极等穴。

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

虚秘者,补支沟,泻足三里,宜再按摩肠部。

热闭气闭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

热闭、气闭,为猝失人事,昏不知人。热闭者,身热如灼,舌绛赤而干。气闭者,身或热或不热,舌亦不甚绛。中医所谓闭厥之证,都属肝经之病。肝为风脏,其性刚强,易于厥逆。肝胆互为表里,故长强、大敦、阳陵泉能治闭厥。

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

小便不通,刺阴陵泉、三里外,宜再刺关元。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相应块亦消。

三里系手三里与足三里,对于食积,二穴皆须针。

脾病气血先合谷,后刺三阴针用烧。

原文为“脾病气血先合谷”颇费解,恐“病”系“痛”字之误。脾部痛,非血寒即气滞,合谷所以疏其气,三阴交所以温其血。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内关善治胸中病,内伤多为情志之病,其病多在胸胁上腹部,故内关一穴能治之。

吐血尺泽功无比,纽血上星与禾髎。

吐血每因咳逆上气而发生,故尺泽降肺气之冲逆而止血。上星、禾谬止衄血,不使血外溢。

喘急列缺足三里,呕喳阴交不可饶。

肺与胃之气化宜降,升则喘逆呕吐之病生。列缺、足三里,所以降肺胃之气,而喘急可已。呕噎亦是胃逆,阴交亦降其逆也。此穴有谓足三阴交,有谓任脉阴交穴,鄙意二穴皆是,都不可非。

劳宫能治五般痛,更刺涌泉疾若挑。

五痫为猪、羊、鸡、马、牛痫,都为痰涎阻塞咽喉声带所发出之各种声音。以其声似何种畜声,即以何痫名之。

神门专治心痴呆,人中间使祛癫妖。

痴呆癫狂,如癫、如狂、如鬼祟,神门、人中、间使刺之颇具神效。

尸厥百会一穴美,更针隐白效昭昭。

尸厥者,猝然昏乱,不知人事,四肢逆冷,其状若死。

妇人痛经泻合谷,三里至阴催孕妊。

妇女经阻不通,泻合谷,补三阴交,经可通(此指实症经闭)。足三里与至阴催产,理难解。

死胎阴交不可缓,胞衣照海内关寻。

死胎不下,先泻阴交,再补之。胞衣不下,于照海、内关亦如之。

小儿惊风刺少商,人中涌泉泻莫深。

人中通督脉太阳经,凡急惊风都病在太阳,见背反张,四肢胞疯,下寒上热。人中缓太阳之拘急,涌泉引热下行,故惊风能已。

痈疽初起审其穴,只刺阳经不刺阴。

痈疽从背出者太阳经,从鬓出者少阳经,从出者阳明经,以上俱以各经井荥俞经合针治之。从胸出者,以绝骨一穴治之。

伤寒流注分手足,太冲内庭可浮沉。

前贤谓伤寒传足不传手。太冲、内庭,一为肝经穴,一为胃经穴,厥阴为阴之盛,阳明为阳之盛,病由阳经传入阴经为逆,由阴退出阳经为顺。顺者,浮也。逆者,沉也。病之移转吉凶,以二经为机枢。太冲、内庭,防其逆也。

熟此签请手要活,得后方可废金针。又有一言真妙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全文,黄帝内经译文
《针灸大成》针灸杂病穴法歌新释
《针灸大成》针灸杂病穴法歌
​​​道家密传《太乙版黄帝内经》(太昊)十
神针黄石屏的秘籍
医学入门1(2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