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决胜网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为全面推进数字教育,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符合“数字浙江”发展需要的教育新生态。

基本建成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情境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智慧教育环境;形成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优质、灵活的教育供给和服务格局;教与学方式普遍优化,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智能治理水平大幅提高。《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浙江率先实现,全省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教育信息化有力促进浙江教育现代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增强人民群众对更多更好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项基本原则

育人为本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基于信息化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融合创新原则。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发挥技术对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方位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模式。

尊重首创原则。坚持问题导向,应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点。坚持实践创新驱动,尊重师生首创精神,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先行先试。

制度先行原则。把制度创新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坚持开放包容和统筹推进思想,加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建立符合信息时代的教育资源配置、教学管理和教育治理模式的制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主要行动

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行动

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推进教师评职评优、学生学籍、综合素质评价、校园安全、教育资助、考试报名、毕业就业、科研培训、督导评估、事业统计等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支持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开展特色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推进教育“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深化教育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根据“一数一源、动态更新”原则,完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推进教育政务数据省级集中,建成全省统一的“网上”和“掌上”办事大厅,并与浙江政务服务网深度融通,实现政务服务统一申请、集中办理、统一反馈和全程监督,到2020年底全省教育系统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掌上办理”。

开展教育大数据创新应用。广泛收集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数据,完善教育数据标准和管理规范,建设浙江省教育大数据仓,并依托省政府大数据中心共享相关行业数据,形成跨部门、跨层级、跨学段的学校、教师、学生大数据。

基础教育精准教学行动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应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合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丰富可选择的课程资源,通过记录和分析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支持教师实现精准的学情分析、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着力推进精准教学,让学生灵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绩效。

建设多样化课程资源。紧跟技术和社会发展步伐,结合学科实际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将新技术知识、技能和素养融入学科课程,调整学习内容。着力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特色化,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打破学科界限,开展综合课程、主题课程、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课程等跨学科、融合性课程。深入开展师生自制教具活动,鼓励师生按需自制教具,丰富课程载体。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与学方式。鼓励教师通过记录和分析学生特征、学习行为和学习表现数据,及时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增强师生有效互动,丰富学习工具支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基于技术的混合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移动学习、分层教学、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教育,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指导学生选择契合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应用传感器等技术对学习内容进行数据表征,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进深度学习。

开展数据驱动的学业诊断和评价。利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等技术,伴随式收集和分析学习者日常学习行为和过程数据。开展精准教学试点示范。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先行先试,积极开展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教育机器人应用、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评价、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精准教学。开展100个区域和学校整体推进智慧教育综合试点、300个基于技术的精准教学试点和1000个基于技术的教与学方式变革试点,形成一批精准教学示范典型。

“数字高校”建设行动

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积极探索与推动基于移动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学习空间建设,推进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推进“互联网+教学”。加强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建设,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推进跨校选课,逐步实现学分互认。建设20所省级“互联网+教学”示范性高校。鼓励高校共建优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1000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管理平台,认定1000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开展基于网络的课程教学与评价,建设100个省级在线教学名师空间,认定1000项“互联网+教学”省级教学改革案例、1000堂“互联网+教学”省级示范课和1000种新形态教材,促进“互联网+”课堂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等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加强信息化教学研究和实践,积极探索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的课堂教学新方法、新模式。

师生信息素养提升行动

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数据驱动、实时评估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实施新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能力以及信息意识、信息伦理等方面的培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移动学习终端、网络学习空间、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技术等促进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继续办好中小学电脑制作、智能机器人和创客比赛等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

四大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育信息化工作体系

强化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学校校长在制订愿景、构建制度、强化管理和技术认知四个维度的领导力。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以专业技术部门为支撑的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和意识,结合办学实际和特色,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以制度建设、实践创新、环境建设三位一体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机制。

(二)健全教育信息化制度体系

强化互联网思维,树立“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变革的内生变量”理念,建立健全符合信息时代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促进教育结构性和系统性变革。健全开放、众筹的教育服务供给制度,实现教育与社会的融合。基于技术重构教学业务流程、教育管理流程和教育组织体系。建立“问题导向、实践创新驱动”的激励制度,推进竞争性获得、按用付费等投入方式的应用。

(三)建立信息化评价体系

强化教育信息化督导评估,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本地区教育现代化、政府履职等考核评估工作,将“互联网+教学”纳入高校教学业绩和分类评价考核。建立健全区域和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开展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第三方评测。加强教育信息化发展经验总结和应用推广,定期发布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效益。

(四)构建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教育信息化发展伦理意识,关注技术伦理,正确处理教育技术应用效率和伦理之间的关系。以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出发点,严把技术应用的准入关。审慎引入和应用新技术,对大规模推广应用新技术建立科学实验和教育适应性审核评估制度。重视数据和信息安全,保护师生个人隐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
专家视角 I 王珠珠:信息技术为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信息化工作计划4篇
论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观
打造数字化校园 构筑教育新平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