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悠久而深厚的赣南杨公风水文化
文章来源:    中华永清堂
风水是中国独树一帜的文化现象,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民俗乃至生态观念于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应当说博大精深。这是由于中国古人深信天、地、人三者之间存在一种深奥莫测的因果关系,为在选择阳宅和阴宅时找到一块顺天应人,得地脉之吉利的风水宝地而创建的一种理论体系,而深受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影响。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一种从古代沿袭至今的择吉避凶的术数。风水产生于中国的远古时期,翻开《诗经·大雅·公刘》就能看到对公刘相土尝水的描写,但风水真正同客家搭上联系,是唐代以后的事。自唐末黄巢起义,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窃取宫禁风水秘籍,奔昆仑,辗转到赣南,最后以赣州市杨仙岭为中心,观形势,察龙脉,授门徒,使服务于皇室的风水走向民间。
风水文化能够走出深宫禁院,在传播到客家地区之后,没有自生自灭,却在灵山秀水的滋润下,在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土壤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孕育了一个全新的风水流派――江西派〔赣派或峦体派〕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风水理论的新篇章。究其原因,风水满足了客家人安居乐业,宁静致远的心理需求,也正是是由于风水的终极目标与客家人求生存、求发展,崇拜祖先,追求天人合一意境的心理相吻合,客家人普遍接受了风水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并用之实践中趋吉避凶,客家人每逢婚丧喜庆,盖房子、打灶、挖井、选坟地乃至于修桥筑路等,都要请风水先生堪地利,看风水,择良辰吉日。这种风俗,自古至今,长盛不衰,以致积淀为颇具特色的“赣南客家风水文化”。如果说世界风水在中国,那么中国风水在赣州。要说赣南风水的发展不能不讲中国风水的发展的来龙去脉.
风水术的发生与发展
“风水”一语,最早见于晋郭璞所作的《葬经》,其云:“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本是古代相地术的两大要素,它的核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古人迷信,认为人死灵魂不灭,因此死后的葬所,是生前住所的延伸和继续,因而居住环境又有阳宅和阴宅之分。风水的寻求,从根本上说是为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需要。
风水的发展,演变大至经历了先秦孕育时期,秦汉萌芽时期,魏晋发扬时期,唐宋成熟盛行时期,元代低落时期,明清流变衰退时期。
先秦时期,阴阳五行学说与易经融合流传发展并应用,风水与自然崇拜,鬼魂迷信,征兆占卜有关。那时已有相地、卜墓之术;但多以占卜有关。秦代建长城时已有地脉之观念。是风水孕育时期。
到了汉代,易学卦理的流行,畅大精深,使风水学得到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化发展。“堪舆”一词最早出地汉淮南王刘标《淮南子》一书。汉代许慎曰:“堪,天道;舆,地道也。”天道是指天文,地道是指地理。《易系辞传》:“仰以观地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故堪舆,即洞察研究宇宙天地山川与日月星辰,斗转星移交汇变化现象之意。因此,风水学也叫“堪舆”术。“堪舆”也就是风水的最古老、最正宗的名词。这一时期,相地、相宅、相墓主要是在土大夫、达官贵族等上层阶级流行传开,而深处下层的广大百姓却无缘问及,风水只作皇家术为宦官阶层服务。是风水的萌芽的时期。秦汉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有关风水的专著,如《堪舆金匮》、《宫宅地形》、《周公卜宅经》、《图宅术》、《大衍元基》、《葬历》等等。这表明,秦汉时期风水术已经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形成过程。因而,也可以称为风水学了。
魏晋时期,则是风水学原理的初步形成,发扬光大时期。这一时期,政治黑暗,战乱频繁,人们普遍感到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风水观念趁虚而入,从民间渗透进高层文化圈,并被许多人所接受。如三国时著名的魏国方士管辂,以占筮、相术著称于世,也能相墓,据说他随军西行经过魏将母丘俭的墓,曾“倚树哀吟”,人问其故,他说:“树木虽茂,无形可久,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已备,法当死族。”后“不过二载,其应至矣。”管辂此人,后世风水先生甚为推崇,很多风水书籍托名于他。又如晋代陶渊明的祖父陶侃,李白很欣赏的襄阳太守羊祜都是很相信风水的。陶侃曾听信相墓人的话,葬己父于卧牛地。羊祜信相墓方士的话,怕自己的祖墓有帝王之气遭皇帝猜忌惹祸,派人凿去风水。这一时期,南北文化和外来文化处于大融汇状态,玄学的兴盛和山水美学的发展,把风水学理论又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风水学著作如魏管辂的《管氏地理指蒙》,南北朝王征的《黄帝宅经》等。而最值得一提的是晋代郭璞,得青乌子老人的风水之学作《葬经》,亦即《葬书》。“葬乘生气”这一堪舆术精髓,历经千年来,是各派风水学保持不变的运用的原理和宗旨。
唐宋时期,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则奠定了而更加完善风水学坚实庞大的框架和系统化的基础,对汉晋时期以来的风水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风水术空前盛行。唐杨筠松(字救贫),开创了一派风水术新理论,在堪舆学上主张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位置,从而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因此被后世堪舆界尊为江西派风水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其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等名著流传于世。其在赣南的活动轨迹与学术发展后面详述。
元代,是风水术低落时期,没有什么惊人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风水界开宗立派者众多,纷纷著书立说。但是闭门造车,妄自臆测的江湖风水大行其道,祸害甚烈。
解放初期,由于特定历史政治环境的影响,风水被打上“封建”帽子,发展处于徘徊不前的停滞阶段,多是一些地下研究,兴趣研究。而港台等地区学术外围气氛环境的宽松、明智、活跃、风水等术得到较快、跨跃式的繁荣,研究交流和提高。高度化的成熟市场经济,也使得风水术推广和研究,带有商业化的特点。
风水学是一门实用科学,其实用价值大到无法估量的地步。这一点是国门大开之后的可喜现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国家科技界研究中国风水学后,惊奇地发现它是一门研究天地时空环境对人类生存影响的尖端科学,并科学地称其为“生态环境学”、“天地环境学”。八十年代末,美国及西欧不少国家兴起了“宇宙气场养生学”、“环境气场优选学”、“生态建筑学”等类似中国风水的现代科学研究。美国城市规划权威开文·林其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书中高度评价中国的环境哲学,称风水理论是一门“前途无量的学问”。
国外研究风水热有个背景,那就是随着人类违背风水学原理,肆意破坏生存环境与宇宙时空能量场的和谐关系,造成大自然报复人类的现象日益严重,全球范围内的地震、飓风、洪水、旱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人类将遭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地球环境温度升高,将导致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自然植被遭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山体滑坡等综合性后遗症严重;沙漠面积迅速扩大,人类生存面积荒漠化,沙尘暴频繁袭击许多国家;许多动、植物已灭绝或面临灭绝的边缘。触目惊心的事实挑战人类,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风水学所强调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符合现代生态环境学的理念。
赣南风水学术的形成
风水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首先发生、形成、发展于中原地区。隋唐以前,它也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两岸地区,尚没有传播到现在的客家地区。风水术是何时传播到客家地区的?这与客家先民的南迁直接相关。惟术家口耳相传和方志的零星记载。如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云:“杨益,字筠松,窦州人,官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益窃秘方中禁术,与仆都监自长安奔虔化怀德乡。爱其山水,遂家焉。以其术授曾文辿,刘江东诸徒,世称救贫仙人。卒葬雩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著有《青襄》、《疑龙撼龙》、《穴法》、《倒杖》诸书传世。”类似的记载还见于《江西通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籍中。
一个流浪落魄高官来到穷乡僻壤,第一要解决生存问题,赣州的风水发展史,是从杨筠松先生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的杨仙岭授徒传艺开始的。他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卢光稠请杨救贫为其母亲择地建墓。此墓在宁都县洛口乡麻田村圩场西北约3华里的山坡上。卢光稠母亲墓位于麻田村下排村下组龙马形。墓为两拱,分别安葬卢光稠的母亲和妻子。
杨筠松先后为卢光稠父母择地建墓二处,足证他们关系密切。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也就顺理成章了。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筑的土城,唐末卢光稠乘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头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从风水学来看,赣州城有两条来龙,一是南方九连山(离方,属火)发脉,从崆峒山起始,蜿蜒而至城内的贺兰山落穴聚气,结成一处立州设府的大穴位,这支龙还有一个小支落在欧潭。此外,赣州的北龙脉来自武夷山,经宁都、万安、赣县,分成数小支,落穴于储潭、汶潭。这三潭是赣州的三处水口,和赣州城外的峰山、马祖岩、杨仙岭、摇篮山等山峰一起形成赣州城山环水抱的局势。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与杨救贫同时来到赣南的风水大师,还有一个叫“仆都监”的人。志书载:“仆都监,逸其名,官司天监都监。黄巢之乱,与杨筠松避地虔化,遂以其术传中坝廖三传。”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风水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的大量建筑实践,杨救贫的风水术有了用武之地,赣派风水得以兴起。
中国风水按清代赵翼之《陔余丛考》分为两大流派,即江西形势派和福建理气派,是欠妥的。据研究杨公风水六十年的李定信学者介绍,人们所称的江西之法,如其称为江西派,不如称为赣州派来得更为实在,因为中国风水自唐代以来,成为正统的,古代科学的,有系统理论的,有具体实践、操作规范化的郭杨曾古法风水术是源于赣州,风水界都尊称为风水宗师的杨筠松是赣州人,也有认为他为窦州人,不管他是哪里人,杨筠松于黄巢之乱时携“禁中玉函秘术”来到赣州杨仙岭观音堂断发为僧,从事于风水术,传艺授徒是千真万确的。在赣州民间,自古迄今流传有许多有关杨救贫的风水故事。在《赣州府志》都有记载,建筑赣州古城的风水定向布局是杨筠松所为(后面有更为详细的介绍),全国各地都以“赣州地理”著称,就是铁证。虽然有少数地区也有以“江西地理”著称的,那是因为自古以来,从事于风水术的,著书立说的以江西人为最多。
自古到今还有不少人认为江西派是否主于形势的,其实不然。江西之法是主于郭璞《葬书》的“乘生气”。即主于形法(即形势)也重于理法(即理气)。《葬书》说“势为难,形次之,方又次之”说的势与形,就是形法。方,就是理气。杨筠松著的《疑龙经》和《撼龙经》说的是形法。《青囊奥语》、《玉尺经》及曾文辿著《天玉经序》说的是理法。杨筠松和曾文辿从事风水实践,用肉眼直观寻龙点穴,观龙察水,就是形法。用罗盘格龙乘气,消砂纳水……就是理气。杨筠松创制的风水实践工具——中国罗盘,其中的磁针方位的地盘,称为正针;以日景方位的天盘,称为逢针的两大圈;以及杨筠松徒裔赖文俊创制的以极星方位的人盘,称为中针的;前者称为杨盘,后者称为赖盘,都是江西之法创造的,因此,江西派不可以单纯的称为形法派,应该称为形法理法并重派,最实在的名称,应该称乘生气派。
杨筠松继承和发展了风水术中的形法理论,创立了江西形势派(实际上是赣南派)。其理论的特点是主形势,定向位,强调龙、穴、砂、水的配合。实质上就是因地制宜,因形选择,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特别看重分析地表、地势、地场、地气、土壤及方向,尽可能使宅基于山灵水秀之处。相传杨筠松阐发形法理论的著作有《正龙子经》、《疑龙经》、《撼龙经》、《黑囊经》、《青囊奥语》、《葬法十二杖》等。但据专家学者们考证,“杨筠松本人创作的风水著作并不很多,《宋史·艺文志》载有杨救贫《正龙子经》一卷,现似乎已失传。后世托名杨筠松所作的风水著作甚多,都不可信。因为据《江西通志》引《安志》云,江西派初起时,杨曾等人并不著文字,只稍有口诀而已。所以,杨筠松的主要活动是传业授徒。                         赣南客家风水人才辈出
自从杨筠松在赣南授业传徒之后,风水术士就成为客家地区世代相传的职业,杨筠松也因此成了历代风水术士共同尊奉的祖师。宋代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有云:“江西有风水之学,往往人能道之。”由此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江西赣南等地风水术兴盛之一斑。其次,这一时期赣南等地风水术名流辈出,这些风水术士不仅在本地看风水,而且声名远播,被请去外地看风水。杨救贫的高徒除了上述的曾文辿、廖瑀、刘江东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赖文俊. “赖文俊,字太素,宋时人。精地理,人呼赖布衣。著《催官篇》,以天星阐龙穴砂水秘,至今传诵。”赖文俊是宁都人,曾文辿之婿,为江西派的第三代传人。他浪迹江湖,以“先知山人”的别号在福建相地,有很名气。
另外,《古今图书集成·堪舆部》列传的宋时江西派名流尚有刘潜、傅伯通、邹宽等人。他们在风水术的理论和实践上都很有成就。刘潜为南康人,著有《地理诸说》行世。傅伯通师从廖瑀,其术颇精,闻达于朝廷。宋室南迁后,傅伯通奉诏去相看杭州是否适合做都城。他相看后上表说,杭州过去虽然曾经称雄,实际上无论从形势或局面来看都是弱小的,只适宜做一方巨镇,而不能做百祀的京畿。否则,皇帝来此驻跸只能维持偏安局面,在此建都则难奄九有。这份奏表呈上后,南宋朝廷乃升杭州为临安府而称为行在,南宋最后竟偏安于此。邹宽与傅伯通同师廖瑀,深得推崇。他曾为汪伯彦卜地葬亲,因为墓地卜选得好,汪伯彦果然于丁未年拜相。他还借谈堪舆寄信劝说汪伯彦抗金,但不果。
古代研究风水者大多为一些士大夫,他们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形成文字。宋代形势派风水学理论著作大量涌现。综合各种资料,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除上述廖瑀的《怀玉经》、赖文俊的《催官篇》和刘潜的《地理诸说》外,尚有:黄妙的《博山篇》;廖瑀的《九星穴法》、《十六葬法》、《鳌极精金》;谢和卿的《神宝经》、《天宝经》;刘见道的《承生秘宝经》;孙泊刚的《琼林国宝经》;胡矮仙的《三十六穴图至宝经》;以及托名杨筠松的《撼龙经》和《疑龙经》,二书中对山龙、脉络、形势的论述,典型地反映出杨公风水术的特色。
北宋后期至南宋,是客家民系形成后的第一次发展时期。客家人由于自身的发展繁衍,原居地已不足生计,于是由赣南东北部、中部向西南部发展;由闽西的西北部、中部向闽西纵深和闽西南部发展。这两股势力并推进到了粤东和粤北。
随着客家民系的发展,形势派风水术也迅速向广大客家地区播延。到南宋时,并从中衍生出一个新的流派——理法派。理法派由王伋等人创立。王伋为南宋时江西赣州人,他因科举失利,弃家浪游江湖,后居福建建瓯,利用其风水术使其迁居地出了何太宰诸人,因此声名大振,其所用的风水术遂被称之为福建派。
赣州杨公风水发展到20世纪八十年代,可谓群星闪烁,但是有颗璀灿的星,那就是李定信先生。笔者多次采访过李定信,从他目前风水造诣和业绩来说,可谓是功成名就,但是八五高龄的他,还孜孜不倦地地治学和带徒到野外考察风水。从他从事风水研究的历程来看,不难发现是一种振兴弘扬郭杨风水术的责任感,驱使他耐得寂寞坐冷板凳,从历史文献中整理郭杨风水理论,从国内外风水考察实践中规范了罗盘操作方法.
杨 公风水遗迹
随着风水热的兴起,国内外从事风水研究者络绎不绝来赣州寻找杨公及其传人从事风水活动的遗迹,现择其几处重点介绍:
一、杨仙岭  杨仙岭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沙河乡东北部,西北濒贡江,沿江走向;海拔412米,地域约2平方公里。山上灌木丛生,峰顶岩石裸露。登临山顶,赣县县城尽收眼底。风水祖师杨筠松(号救贫仙人,俗称“杨仙”)曾修炼于此,故名“杨仙岭”。
一些风水研究者认为,杨仙岭就是杨筠松授徒传术,阐发形势派风水理论的地方。山顶曾建有杨仙祠,后毁,仅见遗址,现仍有信徒前往烧香祭拜。
二、杨公坝  根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卷二十六“方伎志”的记载,杨筠松死后安葬在“雩都寒信峡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的地方。杨公坝位于于都境内梅江东岸的河滩上,地属于都县宽田乡,现为一行政村。关于杨筠松之死,清代兴国县志《潋水志林》“遗闻”条中载为被卢光稠毒死。但前于此的明万历二十年版《宁都县志》却记为:“(杨)为卢光稠卜地,道雩都寒信峡,疾发薨,遗命其徒曾文辿等葬之于药口坝,今呼为杨公坝。”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六“轶事”亦载:“杨筠松卒于邑之药口,其徒曾文辿即于坝上扦地葬之,因名杨公坝,人欲寻其冢不可得。”两书所载均未言及杨筠松之死与卢光稠有关,而是死于疾病。两说孰是孰非?尚难考证,故存疑。杨筠松死于药口坝,并由其高徒曾文辿就地安葬,又将药口坝更名为杨公坝,则是明白无疑的。
因杨筠松是风水祖师,在赣南地域影响深远,其墓葬虽寻之不可得,但却留下了一些后人凭吊的文物。如,清同治《雩都县志》卷十二“茔墓志”载:“都监杨筠松墓,县东北八十里,地名跃口,今称杨公坝。明万历初,太守叶梦熊竖碑表之。”这块万历碑石,已于1992年由于都县博物馆征集收藏。于都县博物馆还收藏有清代的石碑一块。该碑原立于车溪乡黄沙村梅江边,与杨公坝隔河相望。碑文虽多有脱漏,但仍可辨其大意是:清代嘉庆十八年,段道轩、吴肇龙两位风水师前来祭奠祖师杨筠松,并祈求祖师护佑操业遂心如愿。
三. 古代赣州城区重要场所规划布局由杨公亲自操作。
赣州城的祖山是崆峒山,经石船山(今杨仙岭)蜿延至天竺山,直延郁孤台为龙尽气钟。章江贡江汇合处下游的储潭就是赣州城区风水的水口处,天盘测定为壬子火局。
1、阳宅风水
道台(今赣州公园)、府台(原地区老百货公司)、县台(原地委)、舟汝王府(今地区公安处)、拜将台(今儿童公园内)均立子山午向,坐戍子火穴。魏家大院,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南市街“亦吾庐”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新扩城的诚信街,西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东立艮山坤向兼寅申,丙申火穴,今之中山路、建春门段立申山寅向,丙申火穴。
2、寺庙风水(赣州城内)
郁孤台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亥小空亡
八境台正殿:亥壬山已丙向,坐辛亥癸亥小空亡
文庙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小空亡
海会寺正殿:亥壬山已丙向,坐辛亥癸亥小空亡
光孝寺大门:已丙山亥壬向,坐乙巳丁巳小空亡(因关闭未测正殿)
寿量寺正门(指原大门,非今大门)和正殿:乾亥山巽巳向,坐乙亥丁亥小空亡
3、城门风水
东门,原名东门,街称东门街,有城门二道,内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外立子山兼癸,坐庚子土穴。
小南门,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
南门,原称南门,街称南门街(1931-1932年李振球部驻赣州,南门改为镇南门,街称文清路),建有三道城门,内立丑山未向,坐已丑火穴,中立丑山兼癸,坐己丑土穴,外立子山午向,坐戊子火穴,中道城门刘伯温(?-1375)为制赣州火灾,在墙面砌了一个大坎卦。
西津门,甲山庚向兼卯酉,坐穴丁卯火穴。
北门,(刘伯温扦)巳山亥向兼丙壬,坐穴乙巳火穴。
涌金门,丁山癸向兼午子,坐穴戊午火穴(现为申山寅向)。
建春门,申山寅向,坐穴丙申(现仍为申山寅向)。
上述坐穴定向全部是依据杨筠松《青囊奥语》的“颠,颠倒”及“金龙,一经,一纬义不同”而订的,凡属卢光稠扩城而建者,为杨筠松亲自布局,含寿量寺在内。其余清初以前所建者,均为杨筠松徒裔所建,阳宅和阴宅都属内外四局,寺观庙宇均坐穴小空亡。此属中国风水源于赣州之佐证一也。
传承杨公风水任重而道远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涵,不认识风水就不能够准确把握中国传统文化,而研究中国风水不从源头着手就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中国风水的源头在赣州,杨公风水是一份极其丰富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
传承杨公风水需要在挖掘整理杨公风水来龙去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科学研究风水,然而,风水之学不能只靠科学分析,还需要进行哲学研究和美学研究,只有对风水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才可以得出真正科学的结论。基于此,传承杨公风水任重而道远。所幸的是,风水研究正从象牙塔走向社会, 二00六年第一期《中国国家地理.风水专辑》,以“风水,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这一醒目标题,延请专业人士,分别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风水的真实面目和价值,并通过个案的阐释,提供了很多有启迪意义的思考方向,对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探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生态环保与工业高速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大有裨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祥裕:《赣南堪舆文化理论的研究》
风水流派简介
赣南阴宅风水与杨公风水之间的关系
走进赣州客家地
中国风水特色之赣南堪舆文化
中国风水史:赣南有哪些四大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