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鄂妃:顺治帝一生最钟爱的宠妃,中国最后一位独立谥号的皇后




沉静的读书人



做一个



在喧嚣的世界里




优雅    品位    教养    尊严    见识    独立


灵魂的高贵

在于阅读


董鄂妃 来自女神书馆 25:08

主播:留声

(中央电视台配音员)



这是女神书馆的66期文章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by

香蕉鱼


情深若为利刃,相爱之人定当生死相随。

 

爱妃去世后三天,顺治下诏礼部封董鄂妃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聚集在一处哭丧,哭得不痛之人要受处罚。


他还把过去伺候过董鄂妃的太监、宫女等30人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

 

不仅如此,为了纪念他心中最温婉淑德的爱妃,顺治让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让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

 

批阅奏折时,顺治改用了蓝批。按照清庭规矩,平日里皇帝批阅奏折都用朱批,唯有皇帝与太后驾崩的时候才改用蓝批,而蓝批的时间限制也仅限于27天之内。


这一次,董鄂妃去世,大臣们接到了连续两个多月的蓝批奏折。大臣们都猜测,皇帝恐有性命之忧。

 

宫里闹得人心惶惶,宫外的老百姓们也被弄得晕头转向。董鄂妃的丧事,丧葬礼仪之隆重,铺张浪费之程度,前所未有,几乎超过帝王驾崩的国丧。

 

流言纷纷,董鄂妃究竟何方神圣?

 

有人说,她是明末清初的江南名妓董小宛。

 

当时清军南下,董小宛因为才貌双全,知书达理被士兵们掠回皇宫,之后就成了顺治的宠妃。然而,清军冲进董小宛与冒辟疆的家里将家财洗掠一空倒是真的,但董小宛并未送进宫中。顺治八年,董小宛因肺结核医治无效死亡。当时顺治才14岁。时间对不上。

 

由此,董鄂妃并非董小宛。

 

(《少年天子》版董鄂妃)


《清史稿·后妃传》里记载:“董鄂氏,内大臣鄂硕女,年十八入侍,上眷之特厚,宠冠三宫,十三年八月立为贤妃,十二月进为皇贵妃,行册立礼,特赦。”

 

初次陪伴,顺治已对她一见倾心。此前顺治有过两位皇后,但都不合心意,第一位博尔济吉特氏被废,降为静妃。后来的孝惠章皇后虽没被废,也等同与静妃一样,长期得不到宠爱。

 

两次立皇后均没有特赦天下,董鄂妃只不过被封为妃子就实行大赦,她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可谓独一无二。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清军已入关十几年,可无论是满族还是汉族,都盛行早婚,女子一般在十三岁左右就会结婚,为何董鄂妃进宫的时间是18岁?即便是通过选秀进宫,也已经超龄了。

 

清宫正史里,对董鄂妃进宫前空白的那五年没有记录,身世传记也写的支支吾吾。倒是在传教士的传记里,能让人能窥探一二。

 

《汤若望传》里,曾有过一段描述:“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怜,当这位军人因此斥责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斥责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而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后来,陈恒先生考证:这位军人的夫人就是皇贵妃董鄂氏,而董鄂氏的前夫就是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


据《清世祖实录》记载,拟立董鄂氏为贤妃的当天,以及后来拟立皇贵妃的前四天,清庭都曾派遣官员至祭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礼部择吉于八月十九日册妃,上以和硕襄亲王薨世,不忍举行。”

 

其实,董鄂氏与顺治的相遇并非机缘巧合。那时候,住在宫外的命妇要轮流到后宫里侍奉妃子,每逢国家庆典,命妇们也要前去行礼。这是清初独有的命妇入侍制度。

 

皇后妃子、宫外来的命妇齐聚一堂,顺治自然能见到董鄂氏——而且他一眼就能看出她。


顺治曾说,他把第一位皇后降为静妃是因为她心术不正,嫉妒心强,容貌举止上都堪称佳丽,手巧聪慧,可就是喜欢奢靡,凡是穿戴,没有不是珍玉锦绣,哪怕有一个餐具不是金制的,她都会不高兴。

 

董鄂氏与别人没有不同,但有一点让顺治眼前一亮,那就是她的简朴。数次偶遇,皇帝只见她不施粉黛,头上的簪子也只用骨头兽角而已。

 

这与顺治的性情非常符合。

 

两人往来多时,都借着命妇进宫的机会。皇帝要让她入宫,她不敢不从,只好委婉前行。不久,两人微妙关系被孝庄察觉,她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为由,停止了这个清朝独有的命妇入侍的制度。

 

孝庄不得不出手,因为顺治第二任皇后的册封礼即将举行。

 

孝庄了解顺治,他固执、清高、一身浪漫文人情怀,理想主义风度,这段萍水相逢发展成熟后他必定会做出不可理喻之事来。而他的弟弟博穆博果尔又是个重礼法之人,年龄小却也多情,得知自己妃子爱上了别人,精神上肯定备受打击。

 

可越是阻拦,顺治内心的反抗越盛。董鄂妃进宫前的那两年里,皇帝新立了皇后,仍然在找机会见董鄂氏,他或许还让贴身太监传信出去。


日日夜夜的强烈思念,总会让人干出些露马脚的荒唐事来。不久,皇帝与董鄂氏的交往传到了博穆博果尔的耳中。博果尔斥责了董鄂氏,结果招来了皇帝一掌耳光。

 

他几乎是倾尽国本与个人心血去爱她,仿佛她就是他注定要跳下的悬崖,一定会粉身碎骨的深渊。可是,一个全身珠翠全无,只以兽角作佩的小妇人为何对顺治有如此致命的吸引力?

 

大多是因为才学与人品。

 

在顺治亲自撰写的《董鄂妃行状》里,他提到她能背诵《四书》和《易经》,时不时的还练习书法。她向来不信佛,可就在顺治与她说一些禅宗经典,解释《心经》的深层含义时,她像是如获至宝似的捧在心头,以后好几天都用来研习禅学。

 

顺治称帝时,清军基本上在北京稳定下来了,他从小浸润在汉人师傅的教导里,自幼熟读汉文化经典,会说满蒙汗三种语言,才情可说是相当高了,然而妃子大多是从蒙古和满洲世家选来,几乎是目不识丁。肉体横陈,要多少有多少,心灵上还是一片沙漠。


当然,顺治并非对女人不感兴趣,只不过长大后的他已经过了最狂热的时期。顺治曾患有肺结核,像很多肺结核病人一样,在患病初期他表现出病态的亢进,也就是中医所说的阴虚阳亢,当时他正好处在青春期,从欲之事时有发生。到了二十出头,已是气血两亏。

 

此时的他更希望的是精神上的慰藉,仿佛只有心灵不受任何外力控制,更不会任凭疾病操纵而失控。

 

所以,董鄂氏的到来,对于顺治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孝庄秘史》版董鄂妃)


顺治对她太过宠爱,一进宫封了贤妃,一个月后他就打算废掉新立的皇后,在孝庄的劝解下,他迫不得已“降”董鄂氏为皇贵妃。


她进宫四年,病了三年,顺治却依然非常宠爱,生了孩子后,爱屋及乌,立即册封为皇太子。

 

她未必是最有才学的女子,比起当时明末清初的汉家才女,或许还差得远,可对顺治来说,已经足够了。

 

而她呢,从未恃宠而骄。面对皇帝的怜爱,她的反应仿佛惊弓之鸟,每每皇帝又添恩宠,她就像还债一般,加倍努力的侍奉他。

 

皇帝有些累了,她便尽心查问,关心他,爱护他,还令人准备夜宵。夜宵一到,她便亲自奉上,然后立在一边看着皇帝吃完。


皇帝怜惜她,请她一同进餐,得到的回答都是,“陛下如此厚待,已经是我的福分。”说完,便将话题转向,劝说皇帝找机会与大臣们一起吃饭,拉近关系。

 

如果皇帝在宴席上喝醉了酒,她会告诉太监,一定要保持寝宫凉爽通透,这样有助于散发酒力。可每每到了夜里,她总是放心不下,怕太监们侍奉不周,亲自跑到皇帝寝宫侍奉,连夜不眠,十分细心。

 

顺治后宫三千,从未有一人在生活上如此尽心侍奉,在心灵上又如此沟通顺畅。


他懂她的好,也享受着她的好,而且,他也看得出这一重尽心尽力的背后,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只是为了创造机会与他长相守。

 

然而,顺治又何尝理解董鄂妃。

 

冲冠三宫的荣耀背后,是无尽而漫长的嫉妒眼光,她不会置若罔闻,更不敢置若罔闻。

 

她的朴素本是个人喜好,到了宫中就成了生存必需品。

 

她很有自知之明,又带有女性特有的敏感,知道是因为自己的存在,才挑起了众妃妒恨,皇帝母子关系进一步恶化,以至在博尔济吉特氏皇后立废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她太懂事,太谨慎,一身荣耀,却活得如履薄冰,生不如死。

 

她在宫中的态度十分拘谨,异常谦逊,恭顺温婉,对孝庄与皇后尤其。

 

而只要是宫中同辈姐妹患病,她也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全力以赴的侍奉,废寝忘食,以求软化别人的敌意,为自己争取顺治宠爱以外的生存空间。

 

如此卑微,谨慎,就连父亲的去世竟也让她松一口气。原来她一直担心父亲会借着自己的权势与宠爱,在外头过分狂妄引火烧身,如今父亲随风而去,她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她是如此矛盾,顺治的爱既让她有了内心温煦,也把她推向了刀山剑林之巅。她入宫数载,日日夜夜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在人面前,她依然要强颜欢笑,事必躬亲,各方周全,她想从宫廷政治斗争中解脱,从旋涡泥沼中自拔,可一个弱女子,还是一个多病的弱女子如何能不向命运低头?


那年(1657年)冬天,她产子在前,孝庄突染恶疾在后,本想孝庄只是小染风寒,最后却拖成了重病。她不顾自己尚在月子期需要休养,在未收到任何强迫性旨意的情况下,坚持“朝夕奉侍废寝食”,而皇后作为孝庄的亲侄女却心安理得不管不顾。

 

最终,她尽力侍奉之后,等来的却是孩子的夭折。

 

她万念俱灰。

 

可就在她最悲痛之时,她依然是理智的。

 

孝庄病重时,皇后看没来看过一眼——这一拙劣做法,让人当作把柄牢牢抓在手中。顺治恨得牙痒痒,一度想废了她,就连孝庄也烦透了,此后近三年也不愿再见她。

 

可就在董鄂妃得知顺治已停止向皇后进笺奏后,她惶恐不已,决定以命相博,力劝皇帝不要废皇后。

 

离最终的辉煌只有一步之遥,她不加以利用,反倒自动退出。

 

她放弃,是真的放弃,从来没有以退为进。

 

她“长跪顿首固请”力劝皇帝切勿鲁莽:“陛下若是遂废皇后,妾必不敢再生。”

 

孝庄知道满蒙联姻溃散的凶险,聪慧的董鄂妃又怎会不知个中厉害。

 

顺治怜惜和疼爱像一把对准她自己的利刃,一不小心就要刺入血肉,而她的理智就是要将那利刃的刀尖调转,让自己获得喘息的机会,哪怕只是一时。

 

如此理智,近乎冷血,近乎无情。可保持理智要耗费大量心血,周旋于人事之内更让她呕心沥血,心力交瘁的她最终病倒,于顺治17年(1660年9月23日)去世,享年22岁。

 

死对她来说无疑也是一种解脱,可这样的早亡,对顺治而言就不那么简单了。

 

她的死,成了他喝过最致命的毒药。

 

失去了孩子,如今又失去了爱妃,顺治生不如死。他立即追封董鄂妃为皇后,可她既不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也不是靠母凭子贵熬上来的,终究是不妥。孝庄担心顺治失去理智,被迫同意了。

 

他悲痛异常,情绪失控,本就孱弱的身体更岌岌可危。过去,他与董鄂妃相处,她病,他也病,于是两人经常分床而卧,在同一屋檐下,聊聊天,说说话,做彼此心灵上的知己。如今,却失去所有,一切皆空。

 

他想到了出家——这其中当然也包含了好友及出家人行森的蛊惑。

 

然而,出家也成了妄想。


 (清东陵之孝陵


他准备受戒时,行森的师父玉林及时赶到。玉林威胁顺治:如果皇帝不放弃出家,他就烧死行森。

 

他命弟子堆起柴火,将行森置于其上,大火在柴堆上熊熊燃烧。顺治看到后,只好放弃。

 

一生身不由己,出家也不能自行安排。可话又说回来,顺治在董鄂妃这件事上,又有几次是理智清醒,行事完全符合皇家规范?

 

他终归是太任性了。

 

宫廷安排了最得宠的大监吴良铺代替皇帝出家。参加了吴良铺剃度仪式的当天下午,顺治感到不适。

 

第二天,他感染了天花。

 

关外的部落对天花向来没有抵抗力,以往每年冬天顺治都要去南苑避一避,而这次他因为董鄂妃的死,悲戚交加,后又大张旗鼓的置办葬礼,天花病毒趁虚而入。

 

他正月初三得病,初六病危,当天凌晨写下遗诏,初七子刻在养心殿去世,正好24岁,离董鄂妃去世,仅半年时间。

 

自董鄂妃病重以来,孝庄就一直担心儿子的身心状况,她想挽回,想把他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最终还是失败了。

 

八个时辰后,经孝庄受意,顺治遗诏变成了罪己诏。为顺治撰写遗诏的王熙将原来的诏书和其他文字记录全部付之一炬,终生对此事守口如瓶。孝庄失去儿子,她或许也希望找人来出气,自己的亲侄女孝惠章皇后已经让她很头痛,暂且不想提她,于是孝庄就找到了董鄂妃。

 

罪己诏里的第十条就有“朕仰奉慈纶,追念贤淑,丧祭典礼,过从优厚,未能以礼聿修,诸事窬溃不经,朕之罪一也。”

 

孝庄讨厌侄女的所作所为,可还是想拉她一把,用诋毁董鄂妃来美化一下她的行为。

 

顺治去世后,按满族习俗被火化了,连同生前御用的物品都被大火吞噬殆尽。

 

一场深宫内苑的倾国之恋如宴席,终究散场。


馆长说


这里没有鸡汤,

没有空话与大话,

只有文艺的语言,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叙述。

在文字的流淌间,

多年以前的传奇,一个接一个地复活在你面前。


我们一起,打卡阅


每日黄昏时分


女神书馆


置顶



如果你喜欢,

欢迎置顶我们的公众号,

并推荐给你的朋友与家人,

让优质的内容传播得更远。

这一点,我们需要你的帮助,谢谢大家!





以文艺之笔

以详实的史料

以悲悯的视角

再现一个又一个传奇

女神书馆

陪你一起

做一个内心丰盈的读书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话)俱是红颜多薄命——董鄂妃是不是董小宛
揭顺治皇帝最爱的女人 董鄂妃身世之谜
顺治朝后宫的特征
兄弟相残、父子权争、姑侄共事一夫……奇闻、轶事、大案,一切尽在《大清秘史》中
董鄂妃为何能得到顺治皇帝的独宠
史上连皇后都无法比的3大妃子,她们生前都不是皇后却胜似皇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