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导读

声明:本系列文章全部来自南京大学出版的《文学基础导读》。我在拿到电子版的时候找了别人花钱做成word版本,并且根据他们推荐的书目尽量给大家找齐。大家有想考南京大学戏文专业的可以多看看我每次发的各种导读。



《庄子》导读

(推荐书目:《庄子浅注》曹础基注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点击原文即可下载。

))

和儒家学者不同,庄子更像是一位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哲学家。他对政治没有 任何兴趣,任性体道,光风霁月,其言行学说富于诗意的浪漫色彩。他无意于“立言”, 但其文字汪洋恣肆,雄浑飞越,如云龙雾豹,不可窥测其端倪。鲁迅先生曾经高度评 价《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可以 说,《庄子》不仅是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位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写照。

与一般思想家、哲学家不同,庄子几乎不用刻板的概念和学理来诠释自己的观 念,而是独辟蹊径,采用生动鲜活而奇诡怪异的故事、传说去形象化地加以说明。他 的表达方式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_天下》)。“卮言”是 指无心的、自然流露的语言重言”是借助先贤圣哲之言来阐明自己的道理,“寓言” 则是虚拟的、有所寄托的言语。“三言”之中,“寓言十九”(《寓言》),“寓言”是《庄子》 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也使得《庄子》流露出神奇莫测、不可究诘的语言风度。

庄子生活在动荡的战国时期,与孟子同时而年岁略小,但二人从未谋面。庄子曾 当过漆园的小吏,生活很是穷困潦倒,但他又不肩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表面上 看,庄子淡泊名利,养性全真,似乎非常平静.远离尘世,但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当 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一个人精神上的超越并不代表他情感的冷漠。庄子对社会充 满着不满,但这种不满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怨怼和愤恨,而是走向了一种大的悲悯, 隐藏着对社会人生的终极关怀。

庄子认为人活在残暴冷酷的世间,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德充符》),危机四伏, 险象环生。庄子不愿从政为官,因为他意识到伴君如伴虎,只能顺从曲就,毫无个人 独立自由可言。他说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 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 也;故其杀者,逆也。”(《人间世》)意思是养虎的人从来不敢用活物去喂养老虎,因为 他担心扑杀活物会激起老虎凶残的怒气;他也不敢用整个的动物去喂养老虎,因为他担心撕裂动物也会诱发老虎凶残的怒气。饲养者知道老虎何时饥饱,通晓老虎凶残 的秉性。老虎与人不同类却向饲养者摇尾乞怜,原因在于养老虎的人能顺应老虎的 性子,而那些遭到虐杀的人,是因为违逆了老虎的性情。所以他认为做官必然戕害人 的自然本性,不如甘于贫贱,自得其乐。庄子对黑暗污秽的现实有着强烈的觉醒与深 刻的反思。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庄子退隐不仕;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体验,所以他 才清净自守,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的不自由,所以他才率性逍遥,放浪大化 之中。

基于对现实的深刻体察.庄子对人性也有着彻底的认识。庄子悲观地认为世上 的很多人都极其虚伪,所谓“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列御寇》)。他批评儒家用虚 伪的仁义之道控制人心,最后难免天下大乱:他还借助楚狂接舆之口,表达了他对惨 淡社会的失望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人间世》)祸福难期,总归于悲剧。庄子以深邃的眼光看到了常人不可避免的命运: “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 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 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 乎?”(《齐物论》)大意是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可能忘记自身去等待 最后的死亡,终年在外界事务中消磨时间,没有任何力量能使他们止步,这不是很可 悲吗!人们一辈子困顿疲劳却找不到成功和归宿,这能不悲哀吗!形骸逐渐衰竭,精 神和感情也跟着一起衰竭,这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难道就应该这样迷昧 无知吗?

为此,庄子力图开出自己的济世药方,希望把渺小的个体从世俗的、现实的名缰 利锁、道德束缚、意识偏见中解放出来.去注重生命本身的价值。庄子的哲学就本质 而言是一种人生哲学、生命哲学。为了追求本性的自由发展,庄子强调保全性情、珍 惜生命。本此自然哲学,庄子认为追求知识等其他欲念,都会影响人的本真,都应当 摒除。所谓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人不可将生命耗费在无尽的获取欲望中。只有安时 处顺,不假外求,才能自足自乐,保全性情之真。

庄子不仅珍视人类的生命,也将万物看得和人的生命同等重要,所谓“以道观之, 物无贵贱”。在庄子“齐物”思想中.一切都是平等自在的,并无大小高低贵贱之分。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异同也是 相对的。“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齐物论》)他将 自己融入到天地寰宇之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庄子甚至还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最后分不清哪一个是自己,哪一个是蝴蝶。《齐物论》末 尾讲到:“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 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 物化。”这里,庄子达到了物我同一的境界,简直逍遥游于“无何有之乡”了。庄子通过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师》)的“坐忘”、“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虚而待物”(《人间世》)的“心斋”,以内心的自盈自足,穿越了时空的限制.也超脱了 生死的牵挂。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性中那些虚伪造作的杂质。在庄子看来,真正的人 生,是率性而为,自然而然,无需任何刻意,也就是“真人”的境界。庄子形容说古之 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沂,其入不距;脩然而往,脩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 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 人。”(《大宗师》)庄子所谓真人,乃是以心合道,不假心机和思虑.达到天人相和谐的 自然而然。庄子主张精神上的独往超迈.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 力而能成就的自在境界。因此他热情地礼赞“绝云气,负青天”的鲲鹏,表达他逍遥遨 游的理想。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 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 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鲲鹏的巨大隐隐蕴含着一种无所不至的能力。所谓“背若太 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 也”,鲲鹏在九霄之上飞向一望无际的南冥,正是庄子自由精神的象征。

庄子站在天道环中和人生边上给予芸芸众生以深厚的关怀.他的精神和思考超 越了时空的限制,具有亘古常新的思想魅力。

【知识拓展】

1. 道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形成的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学派。思想上 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要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主张以虚 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为而无不为。汉武帝之后·由于独尊儒术,道家学派开始衰 落,但在魏晋时又出现复兴。道家与儒家的思想对立而互补,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和艺 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 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自然主义的思潮,主要以《老子》、 《庄子》和《周易》为研究、解说的对象,是当时融合道家和儒家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 由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也是在两汉经学衰落的基础上产生的。玄学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思维形式,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的本体为基 本内容,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目的。玄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 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3.道教: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 物的本原。主张脱离现实,炼丹成仙。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 之始。南北朝时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 (BN《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 德天尊)为最高的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哲學思維不應與情感和想象絕緣 WORD
21.《庄子》二则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诸子论水----庄子与水
读《庄子》有感
庄子的成就!(搜寻到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