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正确认识收藏观

【君和艺品】轻触订阅 

有人认为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清静;有人认为收藏要不断突破,享受积聚精品带来的成就感;有人认为收藏要名利具备,享受各方以物换财而来的精品收获;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获利,享受过手即是拥有的物利精神快感;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养藏,享受去粗留精和眼力不断精炼、藏品不断精稀的高境界;有人认为收藏就是保护遇到的所有藏品不流失,享受社会大众赞许的荣誉感。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来研究,享受揭示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内涵;还有人认为收藏的最终目的就是投资升值,享受通过收藏形式带来的正当财富谋求。


仔细思考这些对收藏观的性质和意义的探索,我们不难发现,收藏是非常特殊的一种修行,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门类积聚。从古化石、古陶器、古玉器、青铜器、原始瓷器、秦砖汉瓦、漆器、三国至隋朝时期的南北瓷器、唐宋时期的南北瓷器、辽金时期的瓷器、元代时期的瓷器、明清时期的瓷器;北魏至明清的石雕壁画、唐宋元明金银器、唐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画、明清时期的家具等等。要想博纳群藏,逐类精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瓷器而言,能彻底搞精通一两个朝代窑口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作为一个务实的收藏家,选择门类非常重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对收藏对象,就会藏有所成。


我们无论选择那几个门类,其收藏的意义不能仅仅用一种形式来体现,更不能以一种自己喜欢的收藏形式来否定其他收藏形式。综合考量,我们不能轻易定义那些对,那些不对,那些有意义,那些并无意义。面对今天多渠道、多平台、多层次、多文化的收藏局面,也许我们只能寻找最终适合自己的一种形式,在保证遵从收藏真品的前提下,保证不长年累月走在邪道收藏的情况下,喜爱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行为,无论哪种行为,只要真正体现藏品的价值,在一段时期完好的保存了它们,不至于损坏,就是有意义收藏形式。我们不妨来仔细剖析上诉各种形式的性质,通过这些收藏形式的性质解析,让更多人去理解和思索。


1、淡薄名利的收藏价值观

收藏要淡泊名利,享受一份清静,从清静中细细品味藏品和收藏的过程。这种收藏首先是一种境界,建立在普遍认可和遵从的文化价值观范畴。但这种价值观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藏有所成之后的淡定,在衣食无忧和生存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淡出社会干扰,对收藏品消化和品味其内涵,享受藏品给自己带来的文化沉淀;第二种情况是低调、循序渐进的入藏入行观,淡薄名利是为了更专注寻求获取收藏的真知理念和真正辨别藏品特质的本领,在人们不知不觉得情况下,利用所学来收藏没有进入社会视野的珍贵藏品。第三种情况是一些藏友的纯粹业余收藏休闲,与名和利均无关系。因为有收藏这种嗜好,无所谓藏精或者藏粗,无所谓大藏或者小藏,有些人更无所谓真品还是赝品,这种收藏休闲形式,总比无所事事好,总比赌博和玩女人的业余休闲方式更有人生积极意义。关键的是既获得因收藏带来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真正有思想、有文化的资深收藏家,当收藏到令自己满意的精品和绝品,思想境界无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内心的强大,思想的升华,做人的低调,对名利的淡然,对藏欲的节制,对学问学术的无限追求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2、不断进取和突破的收藏观

收藏要不断进取和突破,享受积聚精品带来的成就感。说到不断进取和突破,一种是低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一种是高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低调的基本依靠自己的悟性和学识,这要求自己必须具备非凡的自学和反思能力。也就是说你不依靠别人经验交流和别人的指导,通过大量自己的实践行为,从诸多的打眼或被骗的深刻教训中找寻到正确的收藏道路。昨天也许你是走村串巷的扫货贩子,今天你也许是建筑工地或者田间地头的游击铲子,明天也许你是周旋于各个收藏渠道和市场以及收藏圈子(网络论坛)的“潜伏黑客“,力求艺精眼毒,谙熟收藏江湖,入仓时不露声色,出仓时不留痕迹。这类人虽然游离于黑白两道,但多数居精藏珍,深居简出。不是非常特殊的关系,你根本不知道他笑看世间云雨的庐山真面目。属于收藏界聚精不言谈,杀人不见血的江湖黑马;高调的不断进取和突破,普遍具有正当性,也就是说相比前者从来遵从眼力精绝,通过正当途径获得藏品。他们经验的获得,不但通过自己长期的实践磨练,大量搜集各类标本和资料,大量参与各种交流聚会,掌握精品下落,热潮的时候收山磨刀,低潮的时候廉价求货。这类人信奉道义,痛恨邪道,讲求圈子和平台,愿意奉献收藏经验。属于收藏界主流推崇的”君子求物,来之有道”务实派中流砥柱。


3、名利之下聚精散财的收藏观

收藏要名利具备,享受各方以物换财而来的精品收获。人们往往看重名利,多数一生都在谋求名利。但名利双收之后,精神追求往往很空虚,所以很多社会名流和富翁多都愿意玩收藏。通过收藏不但可以让自己提升文化品位,更可以通过收藏提升社会地位,参与和结交更高、更多的精英群体。这些人群要自己具备精到的毒眼力很不现实,首先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付出。但他们具有社会知名度和财富,一旦他们热衷收藏,不难求到“实力派收藏诸葛亮”为其布局掌眼。即便求不到,他们往往都是国内外实力拍卖公司和实力收藏会所的座上宾,只要具备一定的收藏基础知识和文化品位,加上谦虚谨慎和广结善缘,高价或者中价收藏精品成就收藏事业都不是问题。另一种名利具备的人,由于贪婪自傲所致,近小人而远贤臣,总认为自己很幸运,往往被奸商、伪藏家和伪专家盯上而任其宰杀,成为名副其实“山寨收藏馆”主人。这样的名流和富翁,一招不慎,便成为收藏界的大傻笑柄,确实值得深思。


4、眼力换取财富、过手即是拥有的收藏观

收藏要以藏过手,享受眼力换取财富和过手即是拥有的物利精神快感。这类收藏群体,一般情况下都具备一定的眼里和魄力,但他们不想为藏所累,为名所累,混迹于江湖而图个逍遥自在。现实社会中这样思维的人很多,比如古代春秋战国的鬼谷子和其徒弟孙膑,西汉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以及后来的“绍兴师爷”和现在一些具备非凡实力的“策划师”。从收藏领域来讲,国家性质的实力派文物专家,自己不收藏,但为国家收藏而倾尽全力,这也算国家性质的经纪人。民间收藏领域的实力派艺术品经纪人(含实力派行家),通过自己的眼力和渠道,成就别人的收藏事业,虽然眼前珍品进出只留过手而后的财富和经验积累,甚至说上升到“眼前无物而物在心里”的无物境界。从历史和长远来看,其实谁也最终不可能永久拥有,即便死后带到墓葬里,也会被盗走。这种心境和取舍,不是一般常人所为。既要具备非常的毒眼力和魄力,具备一定的渠道,又要革除藏欲的困扰,也就是说甘愿给别人做嫁衣而获取一定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仅用取物求财的纯粹财富观来衡量,更深的是一种收藏观。这种行为,当然不是固定的,当自己积累丰富经验、积聚一定量的财富和渠道,进而转换到收藏家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香港收藏家张宗宪就是从外行到古玩商,从古玩商到行家,从行家到实力经纪人,从实力经纪人到风云收藏家的一个传奇经历。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作为一个在圈子里混的艺术品经纪人,眼力和人品比财富更为重要,人品再好而眼力不行,不会有人找你,有眼力而人品不行,也是没有人信任你。所以真正的艺术品经纪人是在刀尖上过日子,时刻处于如履薄冰的状态,真要给客户买错打眼,必须自己承担客户损失,非一般人所能承受。尽管现在艺术品市场里的经纪人鱼目混珠,真正具备实战能力和职业操守的经纪人相当少,但我想随着古玩艺术品市场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具备这种特质的人才一定会脱颖而出。


5、以藏养藏、去粗留精的收藏观

收藏要以藏养藏,享受去粗压精留珍,享受眼力不断毒辣、藏品不断精稀的高境界。这种收藏观,首先是良性发展的收藏观。但往往会被人们误解其意图和理念。人们普遍都有要求藏家的藏品上规模,好像大而全、多而广才能算得上实力收藏家。但却往往忽视万假不如一真,百粗不如一精,十精不如一珍的收藏至尊精髓。作为一个在实战基础上不断成熟的收藏家,过去难免收藏大量粗品和路份不好的藏品,也藏有同类重复的行货和精品。如果只进不出,首先没有地方陈列,再就是粗精混杂,影响整体的收藏水平。如果把精品而外的开门藏品让出去给新入行的藏家磨练学习,第一是能腾出一定的资金,第二是资源共享,减少地下文物盗挖的进程,可谓是两全其美的善举。可是绝大多数收藏家,即便有这个精简的想法,就是难以真正实施,总怕被同行或者社会冠以穷到要卖藏品的“恶名”。我们从很多资深藏家家里,总会看到满屋子的普品和粗品,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无论普品、粗品或是重复精品,这些资源毕竟有限,鉴赏水平提高了,仍然留住不放,就没有那个必要。一个真正有作为的收藏家,主要是靠具有价值的文物和精品珍品来体现的,并不是说你有多大的规模和多少数量的老藏品来体现。所以,去粗、压精和留珍是必须的,否则你如何积聚资金去收藏发现的精品和珍品?精简是必须的,尤其对于工薪阶层藏家和职业藏家,是必过的一道门槛。至于怎样出货?其实也很简单,打包卖给跑地皮的贩子,或者放在朋友开的古玩店里带卖,再或者开网店和让给自己的圈子里新入行的藏友。只要东西开门到代,不愁精简不了。


6、研究揭示藏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收藏观

有人认为收藏要以藏来研究,享受揭示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艺术内涵。作为大多数收藏家,最开始让收藏品吸引的是藏品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实收藏的最终意义也是体现在藏品的品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真、精、稀藏品)上面。当然,也有很多收藏家主要看重藏品的市场投资升值价值,有人为此付出沉痛代价。最可悲的是一些“收藏家”和一些并无道行的文物研究专家,总拿赝品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此来著书立说,实乃缺乏真正的鉴赏经验,真是害人不浅。以藏促学,以学养藏的学术道路,古今亦有。藏家总结实战历练而成的经验教训和鉴藏知识,总比那些闭门造车、毫无实战经验的研究学者和专家要好。如果理论来自于实践,方能应用到实战领域,理论来自于凭空想象,则害人害己。具备实战经验的藏家通过出版著作、写专栏文章、办讲座、教授学生、鉴定和顾问等方式来正当的获取经费,也可以以独立研究某些重要领域的学术项目来获得企业家、社会基金和收藏机构的支持。以此来收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和参考价值的标本以及残整器。这种形式,虽然不是直接形式的收藏,但对整个收藏的成熟发展和学术研究有着积极意义。要知道一个真正务实藏家的成就不仅仅只是收藏的藏品,更重要的是他对收藏学术的贡献。


7、只进不出、极尽所能保护的收藏观

具有只进不出、极尽所能保护收藏观的藏家,大致有两类人群:一类是具备独到眼力,有目标的收藏,收藏一件精品算一件,普品、粗品、重复精品压根就不收藏。慢慢的积少成多,集精聚珍;另一类是不花钱就痒痒,见什么收什么,甚至为了维护来货渠道,无论什么全包圆。这类收藏家一年能收藏数百数千件藏品,但上一类收藏可能一两年就收藏一两件具备价值的藏品,用百粗不如一精的收藏理念来对比,银子花费加起来不少,虽然都是真品,却没有一件可称道的精品,这种理念肯定是劳命伤财、钱物两空。有些藏家因为只进不出,经常节衣缩食,生活非常简朴,藏品多则数万件,少则数千件,于是想尽一切办法搞博物馆,谋求各方支持,开馆看起来琳琅满目,仔细观看后却令人大失所望。这样既浪费社会资源,更浪费自己一生的心血。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并不是所有古代物品都值得收藏,既真、又精、更稀的古代文物和古玩艺术品才值得我们极力保护收藏。这也是真正体现一个收藏家历史使命感的价值所在。收藏就是保护遇到的所有藏品只进不出,享受巨大规模带来的社会大众赞许荣誉感。这种形式的收藏家不在少数,他们普遍具有历史使命感,无论粗品还是精品,有价值还是无价值,在他们心目中都应该是历史的遗物,都应当受到保护。即便因收藏而贫困潦倒,甚至妻离子散也不会出卖自己的任何藏品。他们往往见不得别的收藏家出让藏品,动不动就会给别人盖以商贩和虚伪收藏家的帽子。其实大可不必纠结,我们力求保护的是具有历史文物价值和古代艺术价值的藏品,并非收藏杂货店,见什么都收。要知道历史上遗留的普品和粗品何其之多,价格再便宜,你真的能全部保护起来吗?显然不行。再说所有收藏家都这样当收藏杂货店的老板,面对社会巨大的收藏需求,那只有靠盗墓盗挖和大量生产赝品来满足了广大的需求了。其实让一些藏品回归市场,一来可以繁荣市场,二来可以盘活收藏界不至于成为死水一潭。捐献国家当然好,但现在由于近些年赝品泛滥,高仿层出不穷,那个国营博物馆敢接收?最关键的是体制内专家们谁还能真正具备实力来鉴定社会文物艺术品(也许有具备实力的人,但不具备所谓的权威资格吧)?如果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能尽力收藏和保护更多的文物和古玩艺术品,当然值得称道。如果不具备就量力而行吧,不要把正常的生活因为收藏而搞的苦不堪言。这样就失去收藏的快乐。


8、收藏就是投资升值的收藏观

收藏的最终目的就是投资升值,享受通过收藏形式带来的正当财富谋求。这种收藏观的人占到收藏群体的很大一部分,甚至要占到80%左右。收藏有对文物历史和文化研究论证的属性,收藏也有对古玩艺术品观赏把玩的属性,收藏更有它的商品流通属性。人们把收藏看做就是投资升值商品,这也没有什么大错。从社会经济学来讲,如果收藏不具备投资升值价值,首先就不会有收藏热,更不会有如此繁荣的收藏市场。没有繁荣的收藏市场,收藏家就不会收藏到好的收藏品。但很多有识之士经常会担心,人们一味的把收藏的商品功能放大,会让很多人心灵扭曲,严重加速地下文物盗挖的进程,这种担心也不无道理。问题是,谁能阻止人们的这种收藏观?各类电视节目、各类报刊杂志等媒体都在引导和宣扬收藏投资升值的理念,很多文物专家和收藏家业是如此鼓吹。收藏领域绝大多数群体都灌输了这种理念,你让他们:收藏就是保护祖宗遗物,收藏就是保护文化,收藏就是提升修养素质,收藏就是揭示历史文化,收藏就是休闲把玩。能行吗?显然很不现实。要达到这些境界,必然是收藏者自身素质,自身修养,自身觉悟,以及知识结构等完全具备,并且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才会有实际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8条古玩收藏箴言(高人总结,值得品味)
血泪收藏二十六条
元宵节特辑:不想冒险的藏家不是好藏家,你是哪种收藏家?
踏入古玩收藏行业,成功的七个标志
古玩艺术品拍卖:收藏问鼎之地
张宗宪从古玩商到大收藏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