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颠覆你常识的十条名言

1、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君子温润如玉)

中国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孔子说︰“君子如玉”。古人喜欢佩玉,因为他们认为玉的品质是与君子的品质最为近似,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时时警醒自己,道德修养与品格应像玉石一样。但老子却说:“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并不想做一个如玉的君子,而是想做一块平凡的石头。

原因很简单,玉石很珍贵,但它只能让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石头遍地都是,却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最珍贵的东西,看起来反而不珍贵。就像水、空气一样,它们是免费的,但远远比玉石黄金珍贵多了。因此道家的高人,修为越高,就越像一个平凡人,是谓“返朴归真”。

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人往高处走)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其大,是因为它位置低下,所以能容纳天下溪流来归,故而“大国者下流”。但我们有句俗话却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往下流,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不求上进的颓废姿态。那么到底是该“下流”,还是该“上进”?

水流低处,再低低不过海底;人行高处,再高高不过山巅。因为它们最终都需要有根基来承载,否则就会成为无根之水,空中楼阁。山巅仅能容一人,而山谷可容万人。一个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高,其容纳能力就越有限。大地承载万物,圣人承载万民,所以它们都必须要“下流”。

3、清静以为天下正(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多跑多跳多运动,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在老子看来,最重要的却是保持清静。他不但认为“静胜躁”,“静为躁君”,更认为“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才足以成为天下的根本。

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每天转动的门轴,连虫子都不愿意在里面安家;每天流动的水,里面连细菌都生长不出来。种在马路旁边的小树往往难以存活,因为来往车辆扰动太多。唯有清静,方能畜民,方能止争,方能养生,方能成为天下的根本。

4、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狭路相逢勇者胜)

我们常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方能取得胜利。但老子却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轻易前进,而总像是在主动退让,不敢主动去进攻,而总像是在被动防守。双方相抗而避无可避的时候,那么“哀者胜矣”。

哀者,就像是被逼上了绝路一样,兵法上讲“围三阙一”,正是不想把对方逼上绝路,变成哀兵。因为勇者,不一定是哀者,但哀者,一定是勇者。所以与其把人鼓舞得心情亢奋激昂去战斗,远不如让人心情悲愤沉痛上战场。之所以悲愤沉痛,是因为心中有“慈”,有自己想要守卫保护不被侵害的东西。“慈,故能勇”,“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5、不敢为天下先(敢为天下先)

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原意是指不敢站在天下人的前面号令天下,不敢用个人的主观意愿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敢因为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去损害天下人的利益。不过我们现在所认知的“敢为天下先”,却是指敢于尝试,敢于挑战,敢于出头。意义虽已发生改变,但这种行为仍然是道家所忌讳的。

对于一件完全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的事情,无所畏惧而挺身犯险,这就是“敢”,就像我们只说你敢不敢跳楼,而不说你敢不敢走路一样。敢,是要用生命作代价的。“不敢”,是不赌,是面对未知情况下的小心谨慎,是不轻易以身犯险。所以“勇于敢则杀,勇 于不敢则活”。

6、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人定胜天)

我们常说“人定胜天”,意思是人力定能战胜上天,改造大自然,让它按照我们的意愿来发展。然而老子却说道“独立不改”,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又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天下任何木器,都来源于没有加工过的木料;任何人,都成长自婴儿。这本源的木料和婴儿,就是“朴”,它是万器之祖,源始于上天,并不臣服于人的意志。就像天真淳朴不能人为培养,而只能保护不丢失;自然而然不能人为创造,而只能保证不破坏;不丢失不破坏,这就是无为。所以面对上天,老子的做法是“无为”,而不是“人定胜天”。

7、天道无亲,恒予善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我们常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但老子却说“天道无亲,恒予善人”,什么是善人,就是善于用对的方法去做事的人。如果方法错了,怕是再如何的锲而不舍,也终究会遭受失败。

俗话说“先有付出,才有收获”,然而付出也是有讲究的。大地沉稳厚实,德行宽广,所以能承载万物,向它付出,就会有收获;雨后积水浅薄见底,朝不保夕,就连蚊子都不愿意在里面产卵,因为不可能有收获。大道深不可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生养天下万物的母亲,所以向它付出必有收获;而如果向浅见薄知之说,朝生暮死之辈,身死骨枯之人付出,皓首穷经也只能是一场空。

8、不出户,知天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已经是我们的一个共识了,但老子推崇的却是“不出户,知天下”。“不出户,知天下”——不要脱离自己的根本,走出自己赖以生存的门户,而去向外追求那些复杂的经验见识,恪守住天下万物的本源即能知晓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不要被外物复杂的声色变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把握住天下万物的内在规律方能明知天道。

而一些经验丰富,经历广博的闯荡江湖之辈,不过是多了一些经验之谈,添了几分口舌之便罢了,算不得真正有智慧。所以老子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因为他们的初始方向就错了。

9、曲则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为玉碎,品质何其高洁!但庄子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埋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被鱼鳖吃掉。介子推被晋文公背弃了,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抱着桥柱子而淹死。这以上的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拿着瓢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

老子说“曲则全”,只有懂得向“曲”中求,才能保全自身,同时顺利解决问题,而不是张口就“宁为玉碎”,这样是对自己生命的不负责任。老子并不推崇不知变通的正面对抗,而是主张避开障碍,另寻途径,也就是“曲”。这样哪怕看似绕了远路,也比直奔目标要更快达到目的。

10、报怨以德(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觉得不怎么样,直言道:“以德报怨,那拿什么来回报别人的德呢?用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现在谁还能做到以德报怨呢?不以怨报德就已经不错了。所以以德报怨,也渐渐被人看作是软弱和犯贱的象征。

但老子说的“报怨以德”,这个“报”却并不是回报的意思。“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真正具备德的行为,本身就不是以求回报为目的的。所以这个“报”,是“持”的意思,修持。真正的修持,与对象无关,并不会因为对象的不同而改变自己持守的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行事,对于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同样以符合于道(“善”)的行为去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把道施行于天下,让天下人都得到“道”。同样,对于诚信的人,我以诚信待之;对于不诚信的人,我仍然待之以诚信,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信”。“报怨以德”,对于心怀怨恨的人,和心地良善的人,我都同样待之以德,这样才可以让天下人都得到“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十七章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道者,万物之奥”
它是万经之王,版本繁多,到底哪个才是老子原版?(十五)
《老子修经基础篇》(二十一)——难作于易
黄老之术:《道德经》19至27章注释、译文,道家处世哲学
试论老子“道法自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