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轮到你背锅的时候,你偏要辩论

众所周知,冰临神下是我最喜欢的当代中文作家之一。他写过三本书《死人经》《拔魔》《孺子帝》,都发在起点上。

鲜为人知,冰临神下的书,最大的问题是:它出现在错误的地方,被一群错误的读者看。

真正需要他书中思想的人,根本就不会去起点看书。

起点是一个情绪厕所,冰临神下是一个统治者学校

大概率上,在起点看修仙的人,和正在真实人生中攀爬的人毫无交集。

于是,真正需要它的那群人要看到它,只能靠缘分。而我想成为这个缘分。(我可以说是一个圣人了……)

经冰临神下本人授权,转载他这篇文章,本文原名《皇后的自辨》。

读懂这篇文章,你会明白我也常说的那句话:“你永远没必要和别人辩论对错”。

《皇后的自辨》

文/冰临神下微博/冰临神下

别人都没惹事,所以只能是你惹事。

《汉书》里的一段记载有些意思。

皇帝通常不喜欢将宫中秘事传扬出去,越到后世控制得越严。关于后妃的记载,正史往往不如民间野史内容丰富,二十多部官方史书,留给后妃的文字大多简约而模糊,与皇帝并列的皇后,有形象而无特点,有功过而无性格。

《汉书》里的孝成许皇后算是一个小小的例外吧。

许皇后出身外戚,是汉元帝的表妹,嫁给小自己一辈的汉成帝,在汉朝,这不算古怪。

古代的皇帝大都迷信,西汉诸帝尤甚,所谓“仰观天象、俯察地理”,最后都要归结为“人事”。

汉成帝时,发生了几次灾异事件,朝中大臣认为“咎在后宫”,皇帝相信了,但他对皇后尚存爱意,没有直接责备,而是传旨“省减椒房掖庭用度”,大概意思是让后宫不要太奢侈,用度不要超过“竟宁故事”——竟宁是上一代皇帝汉元帝的年号之一,汉成帝要求后宫向父皇的时代看齐。

从汉朝以至清朝,类似的旨意非常多,许皇后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她不服,还写了一封条理清晰的自辨书,皇帝不得不给予正式回应。

我读史不多,印象中,像这样被正史原样照录的帝后交流经过,这应该是独一份。

许皇后的疏开头很普通,主要是说自己浅薄无知,中国几千年来,下级向上级差不多都是这么说话的,非得先将自己贬得一无是处,才能提到正事。

接下来,许皇后照录了一段皇帝的旨意,随后表达自己的疑惑。

她认为,时移事异,今代不同于前代,前代又不同于前前代,制度大致相同就可以,如果非要让宫中的每件小事都效仿前代,真是“臣妾做不到啊”。

许皇后拥有一块封地,她觉得自己有权力随意使用封地的收入,不会增加宫中的支出,因此不应受到制约。

接下来,许皇后又提出一条有力的反驳理由:前代并非节俭的楷模,就在竟宁年间,宫中偶尔也有过奢的行为,一切效仿“竟宁故事”,难道也要恢复当时的奢靡吗?

许皇后还埋怨宫中官吏不知变通,事事拿皇帝的旨意逼迫自己,不近人情。

许皇后不只是反驳,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表示在大略上遵守“竟宁故事”就可以了,日常小事应该让皇后做主,她举了一个例子,自己想给先帝的一位妃子多一些赏赐,此为孝行,没必要刻板地效仿前代吧。

许皇后的这篇疏有理有据,汉成帝竟不能立刻驳斥,要找两位大臣帮忙,才写了一封回信。

回信在情理上远逊于许皇后的疏,主要内容有两条。

一是灾异不断,查来查去,不是外戚之祸,并非夷族之乱,更没有大臣谋逆,只能应在深居后宫的皇后身上。即使是在普遍迷信的古代,这条理由也有点无耻:别人都没惹事,所以只能是你惹事,好像皇后是班级里最淘气的惹祸精,无需证据就能定罪。

第二条相对合理些,皇帝指责许皇后过于吹毛求疵,当代肯定不能与前代完全相同,身为皇后,择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朝廷的本意是要节俭,皇后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细究起来,皇帝最初的旨意有一条重大漏洞,那就是以含糊的言辞代替清晰的指示,“竟宁故事”四个字没法落实。

汉朝皇帝以孝治国,普遍尊崇先帝,竟宁是元帝的年号,在成帝看来,“竟宁故事”代表了自己对父亲的尊重与怀思,同时也是在表明前代比当代更节俭、更完美。

可是对皇后和宫中诸多官吏来说,“竟宁故事”中的深意离自己太远,他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在调用一匹布帛这样的琐事上,能与“竟宁故事”契合。

皇后做不到,于是陈情自辨。

许皇后的疏几乎懈可击,但是上疏本身就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她指出旨意中的不合理,令皇帝难堪,更致命的是,她没有认清形势,旨意中的最大不合理,在当时恰恰最合理。

当时有两大外戚,一家是许氏,另一家是王氏,将天灾异象归咎于皇后,是王家夺权的重要手段。

王、许两大外戚的斗争,最终导致王莽篡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我对这段记录感兴趣,是因为它罕见地体现了汉代皇宫中的一些细节。

皇宫是另一个朝廷,皇帝与皇后表面上是夫妻,实际上仍是君臣,遇有分歧,要通过正式的公文解决,而不是坐在床头面对面的交流。

皇后的权力不小,能够分派宫中许多财物,而且有自己的私人封地,能够避开宫中的规矩,自由使用。

许皇后在疏中举过一个反面例子,前代有些皇后会截取宫中放发的布帛,用来换取其它财物,颇有些王熙凤弄权贾府的意思。

人就是人,并不会因为戴上“皇帝”、“皇后”的名号而从此与众不同,许皇后与汉成帝争来争去的都是一些琐事,至于背后的外戚争权,不宜过分夸大。

许皇后失宠是因,被对手利用是果。

对了,汉成帝就是那个宠爱赵飞燕姐妹的皇帝。

许皇后最终被废,幽居数年之后被迫自杀。

有理有据终究不敌有权有势。

完。

晴予的话:1、官方历史几乎不记载后妃的故事,所以朋友们千万别把宫斗戏当成真历史。2、哪怕你说的话再有道理,你跟人感情不到位,一切等于零。3、哪怕你说的话再有道理,形势需要你背锅,你就老实背着,等风头过去。你非要蹦哒,只会死得更难看。


我读过几千本书,走过几万里路。见识过云端星辰,也品尝过泥土尘埃。我要把这一切讲给你听。
女士争霸指南男士逐鹿向标最真实的职场思路最残酷的做人法则只有在这里,你能看到那些别人不肯说的真相


▼贪心记,最高端的读者全在这里▼



本文全部赞赏会如数转给冰临神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史鉴帝》之四
有名字记载的后妃(西汉),《史记》、《汉...
职场树敌太多,往往下场都会很惨
冷知识:西汉帝王立后纳妃制度有何特点?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风流皇帝娶了最美姐妹花 最后竟死在她们身上
最招黑的宠妃,皇帝死了赖她,皇帝生不出儿子也赖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