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将锦瑟记流年(四)

聊将锦瑟记流年(四)

                                                     来源—曲宏波

 三,一第登天,一生潦倒

 

    人去兼春去,今年似旧年。半酣休斫地,一第比登天。世业书充栋,归装月满船。连床十年事,话到烛花偏。
                           ——黄仲则《送邵元直归里即题其享帚楼》

 

    仲则一生命运多蹇,失意落魄,贫病交加。才高八斗,却屡次乡试不中,这是导致诗人最终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而悲剧从何时开始?如果说少小时的贫苦,是这一切因果的引线,那么从结识洪亮吉,两人冬游扬州;次年联袂重返常州龙城书院,结识了邵齐焘,仲则首次秋应江宁乡试不中,这悲剧就已经像一幕多幕剧,一幕幕并行着展开剧情。

    《两当轩集》,搜录的诗歌起于仲则15岁,他为此书写下《自序》的时候,是在二十七岁时。“应试无韵语,老生宿儒,鲜谈及五字学者,旧藏一二古今诗集,束置高阁,尘寸许积,窃取翻视,不甚解,偶以为可解,则栩栩自得曰:可好者在是矣。间一为之,人且笑姗,且以其好作幽苦语,益唾弃之,而好益甚也。”

    这段自述,其实已经将仲则一生愁苦,落魄江湖的原因说出了。清代的科举考试,已经不再如同大唐盛世,以诗文取功名——尽管在康乾时期,诗文一度有中兴迹象——这和统治者的意愿有关。

    “自古一代之兴,必有博学鸿儒,备顾问著作之选。我朝定鼎以来,崇儒重道,培养人才。四海之广,岂无奇才硕彦、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追踪前哲者。凡有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不论已仕、未仕、在京三品以上及科、道官,在外督、抚、布、按,各举所知,朕亲试录用。其内外各官,果有真知灼见,在内开送吏部,在外开报督、抚,代为题荐。”这是康熙下的诏书,在民间开始追寻“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士,而朱彝尊、冯勖等人次年皆以布衣入选翰林官。这是清初博学鸿词科首次出现的“以诗取士”的现象。然而,康熙亲自考验、录用,又有几个能够如此幸运,得以平步青云?清初的乡试、会试内容虽屡有变更,但仍在经义,或论、表、判、诏、诰、策诸文章(文体)之间增删变化,都与诗赋无关。且沿袭明代的八股文风。

    到雍正年代,有朝试一说:“殿试后,集诸进士保和殿考试……考试用论、诏、奏议、诗四题。是为朝考之始。”这也是到了皇帝老子面前,诗文是必备之用。士子们在民间一步步走来,还是先行经过八股取仕,方才能一步步走上康庄大道——这时候才需要学诗。

    乾隆年间,诗歌开始向着考试进一步靠拢。“二十二年,诏剔旧习、求实效,移经文于二场,罢论、表、判,增五言八韵律诗……四十七年,移置律诗于首场试艺后,性理论于二场经文后。”(《清史稿》)诏、经文,其实都是八股遗风,而乾隆看不惯的是士子多有“强记抄袭之弊”,于是决心改革科举制度。减掉了论、表、判,增加了五言八韵诗。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只是五言八韵,将诗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格式之内,也确实难以发挥出诗人真正的性质和灵感。而乾隆四十七年的律诗改进,也算是进步,只是这个时候的黄仲则,已经即将走到了他的人生路尽头……

    应该说,康雍乾时代,清政府大力推行的是“应试诗”。所谓“应制诗”,就是限定五言,限定六韵或八韵,于是这一时期,有关唐诗应制诗的选排本接踵问世,不过对于这种局限且须顺应统治者需要的体裁,恐怕纪晓岚出版的《唐人试律说》的自序中评价得最为中肯:“诗至试律而体卑。虽极工,论者弗尚也。”且“然同源别派,其法与诗通迩来选本至伙,大抵笺注故实,供初学者之剽窃。初学纷纷剽窃,亦遂纷然争购之。于抄袭诚便矣,如诗法何?”其实这话已经说得明白,这时候就是天下应制诗一大抄,看看谁的水平高了,而诸如仲则这样醉心于诗之人,反而在其中难有大成——原因他的诗词,和应试的需求实在是有着天壤之别。

    仲则醉心于“五字学”也就是诗学,这是他能够在清代诗人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脱颖而出并不被时代认同,因为他的诗是为了自己而写,绝对不要那种四平八稳、内容枯燥、千篇一律的应制诗题材。这样一来,才华满腹的黄仲则更多遭致的只能是他人冷眼,这是他自己的选择,却也让他一生艰苦,于功名上终无所成。

    在这个真正的诗词受不到足够重视的年代,仲则只能有些孤独地在这片他心仪的天地里独自翱翔。别人的冷眼和嘲笑,他都不屑一顾;乃至后来客游京师,竟也因为这份傲骨天成、不容他人轻易亲近的性格,最终无法在那官场党朋营私的人群中混迹,最终的悲剧也像是性格使然,水到渠成。

    有关仲则的性格,无论是《清史稿》还是《稗官野史》等记载,都大体相同。仲则从小就落落难合,很少交朋好友,即使后来仰慕他的人希望与他交善,但是和他熟悉后也都会逐渐和他疏远。而仲则对此并不在意。但是无一例外,所有的记载都有着洪稚存太史亮吉与仲则交往十八年,期间洪亮吉屡次规劝仲则,尽管也屡次惹得仲则火冒三丈,但是两人却一直没有绝交。

    《送邵元直归里即题其享帚楼》,作于仲则三十三岁,属于仲则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了。而一直到了那个时候,他在孜孜以求了十几年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从学诗、到发轫,乃至名满天下、一夕纸贵等事情,都在他身上发生过,可惜这所有的传奇,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只是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是真的贵族阶层,用来沽名钓誉、用来取乐的工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 卷二百十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眷眷乡愁背后,其实是一个文人的龌龊
诗文与题画诗
应制 古诗文大全
乾隆御用文房珍玩
《再生缘》杂剧作者考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