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将锦瑟记流年(八)

聊将锦瑟记流年(八)

                                             来源—曲宏波

百无一用是书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逢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难成,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仲则《杂感》


    《两当轩集》仲则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景仁四岁而孤,鲜伯仲,家壁立,太夫人督之读。稍长,从塾师受制艺,心块然不知其可好。先是,应试无韵语,老生宿儒,鲜谈及五字学者,旧藏一二古今诗集,束置高阁,尘寸许积,窃取翻视,不甚解,偶以为可解,则栩栩自得曰:可好者在是矣。间一为之,人且笑姗,且以其好作幽苦语,益唾弃之,而好益甚也。”


    四岁而孤的情形,前文已有交代。而少小时候在私塾学习,仲则的叛逆、倔强的个性就有所体现了。他分不清老师教的东西好不好,在清朝的考试中,已经没有韵语,而包括老师和一些社会名流,也很少有人谈诗论词了。偏偏仲则家里又有着两本过去的诗集,具体是什么书如今无从考证,但是仲则看到了这个书的时候,这书上已经累积了寸许厚的尘土,可见从父亲过世前后,大约这书就没有人肯看。这也表明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学术风气里,诗歌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但是偏偏仲则就喜欢上了这个。


    一个人研究诗歌,有些地方当然有些迷惑难解;而一旦有了可以接纳并且自以为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句子,仲则就喜不自禁。认为这才是好东西,是自己希望学习的。因此偶尔仲则也会效仿着写些诗歌,这个时候就有人挑出来笑话他,等到仲则更喜欢学习、创作一些相当幽苦的句子,这时候人们的讥笑已经转化为唾弃,认为仲则是不务正业。但是在别人的讥笑和唾弃的境地里,仲则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爱好,而是更加专心地开始在这一方领域钻研。而这也是为什么他的母亲,一直不想让他学诗的一个原因,正如当今社会一样,应试教育的体制往往会决定学生们死记硬背,但是最终能够学以致用的,却只能是凤毛麟角。


    而在中国的文学传统里,从来人们都认为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这一点钱钟书先生在他的《七缀集·诗可以怨》之中已经交代得很清楚。


    尼采曾把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提并论,说都是“痛苦使然”(Der Schmerz macht Huhner und Dichter gackern)。这个家常而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一个流行的意见:苦痛比快乐更能产生诗歌,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穷愁”的表现和发泄。


    《论语·阳货》讲: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怨”只是四个作用里的一个,而且是末了一个。《诗·大序》并举“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没有侧重或倾向哪一种“音”。《汉书·艺文志》申说“诗言志”,也不偏不倚:“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


    至于《上品》里对李陵的评语:“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更明白指出了刘勰所谓“蚌病成珠”,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诗必穷而后工”。

 

    节选了钱钟书先生几句,有些断章取义的嫌疑;因为钱先生当然不会不写孟襄阳在李隆基面前吟出的那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被人誉为“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而钱先生也列举白居易、刘禹锡等等,最终推出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不病而呻包含一个人生希望:有那么便宜或侥幸的事,假病会产生真珠。假病能不能装来像真。假珠子能不能造得乱真,这也许要看个人的本领或艺术。诗曾经和形而上学、政治并列为三种哄人的玩意儿,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当然,作诗者也在哄自己。”

 

    而在一个以学诗为另类的时代,仲则学诗本身,无疑就惹人讪笑,认为他在消磨大好青春——仲则最终诗才高远但是一生凄苦,事实上也验证了时人的眼光,那就是仲则如果改换一个方向,那和可能就高官得做骏马得骑,只是人世间可能就多出一个俗世官吏,文学史上则少了一颗熠熠明珠。

 

    而钱先生最后的观点,恕本人在写黄仲则的时候不能完全同意。仲则的诗作,符合了“诗必穷而后工”,也符合了“蚌病成珠”,但是他并非在“造假”。

 

    家贫、丧多、才高、学诗为人唾弃,诸多原因夹杂一起,仲则的郁郁之气,实在是发之于心,动之于情。而在十九岁那年秋天,第一次应江宁试不中,满腔的悲愤无从发泄之余,次年春日夜凉如水之际,仲则的思想忽然就如同长江大河忽泄闸门,情感奔放而出,仲则带着微醺的酒意,在纸上泼墨狂歌,写下了这首《杂感》。

 

    九霄之外,仙山难觅;四海之间,佛道何求?无从登上那金碧辉煌的桂殿兰宫,也只能对着这孤独的夜晚,孤独的酒杯,发出自己一声不平的呐喊;四海为家的日子,泛舟江河上,快乐总是太少,悲歌总是太多;尽管也因为一些文章给自己增加了一些名气,但是这远远不是我的理想啊!


    仲则以仙佛,暗示茫茫仕程,以江海,寄托平生思想。但是残酷的是现实,那就是身边多数人都在白眼相加,原因自己只是一个百无一用、手无缚鸡之力的穷书生。因此哀哀地感叹,诗卷难成之际,闲听春鸟秋虫,给这春这秋,平添若干声色。

 

    不平则鸣!这首诗整体就是这种不平则鸣的感慨,只是仲则此刻的思想里,完全没有体现更多的凄凉和伤感,而是还蕴藏着一种远志。那就是他仍然向往着有朝一日,能够折桂蟾宫,平步青云,因为他也知道,想要扭转目前的艰难局面,只能是走这样一条道路。

 

    不过,仲则此时无法想到,他这首诗更像一曲悲歌唱响,为他日后的人生,潜伏下一个悲剧的信号。并非百无一用,可恨生不逢时,纵然才高八斗,终是潦倒平生。这是仲则的悲剧,或者说他所处时代的一个悲剧。


    和穷困潦倒陪伴了一生一世的仲则,苦吟着自己的人生。忽然想起那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语到沧桑句始工”,生于康乾盛世,似乎本不该产生仲则这样的苦吟诗人的,但是他偏偏不合时宜一般地出现了,而且显得那样的耀眼生辉,一如比他早了近百年的纳兰。

 

    和当年锦衣玉食里哀哀叹息的纳兰比较起来,恐怕仲则的这种伤痛,纳兰永生也是无法体会的,因为他太顺了,顺得让老天都嫉妒。因此他的词传阅于社会名流之间,让众人看到一个贵胄公子,生活里感觉到的种种不如意,但是这种感觉,若和真正贫苦的寒门比较,其实是算不了什么的!

 

    纳兰为情而生,因此他的词有友情、有爱情、有亲情;这样的作品,是很容易打动人心的,包括他和顾贞观的交往,恐怕这样的江湖人士,就是纳兰接触社会最底层的观感了;而悼亡词,每每会让人心有戚戚焉,生死两茫茫,向来是中国的文学主题之一。没有人能够逃脱死亡的结局,于是前人只能是供后人追思缅怀的,这样的句子更如希露珍珠,让人感觉那是泪水凝成。


    等到这些情感,到了仲则的手中,在纳兰的基础上,他多出来的是家贫的窘迫、仕途的不顺、漂泊的苦涩;少了纳兰那种潜在的优越感和自然天成的大度,仲则则是过于坎坷了,坎坷得让人感觉到心痛。


    纳兰是无法体会十有九人堪白眼的感觉的,因为周遭的人,都在巴不得巴结他,因为他父亲炙手可热的地位,因为他特殊的身份和才华。周围的人,都像捧着一件宝贝一样呵护着他,但是纳兰是不满的,他不满宫廷里各种各样的束缚,不满自己不能像山野闲人一样去外界逍遥,这是一种富贵人才可以有的病征,纳兰不得不去结交一些“江湖人士”,听他们娓娓诉说江湖上的奇闻异事,然后用一颗赤子之心,去品味那种生活里的韵味和快乐。


    而纳兰耳中、眼中的快乐和韵味,在仲则身上则是现实的存在,只是快乐较少,更多是痛苦的折磨。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园·访谈|安意如:聊将锦瑟记流年
(2)清代诗人黄仲则
清代诗人黄景仁: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他的诗可比纳兰性德,面对心爱的人,自嘲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10首你只知道半句的诗词(建议收藏!)
恕我直言,百无一用是书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