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原郡所辖古城 定名浅析

五原郡所辖古城 定名浅析

 梁 坚

包头地处黄河冲击形成的平原,北面有大青山环抱,南面有黄河缠绕,因昆都仑沟是穿越阴山南北的主要通道,战汉时期包头地区就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交汇的主要地点。包头地区最早的古城如固阳城,九原城,西安阳城等,都是为了防守阴山通道而建

   

故宫博物院藏“五原侯印”“五原都尉章”两面铅印


引言

《水经》中记录的五原郡很简略,但《水经注》中,记载五原郡所辖的古城十分详细,这看出郦道元很了解五原郡。

第一,出现了两次西安阳县,两次稒阳县,两次九原县

有些是《水经》的原文抄录,会在《水经注》的注文中重复。有些是旧县改建或又选址重建,县名还用旧的县名,用的是“县”与“故县”来区分。

     地处塞外边疆的五原郡,设立的“县”都是守护和保卫阴山南北通道的,战国和秦的旧县以占据了当地最好的位置,汉武帝时期,也只能是扩建旧县来增加边民,毕竟扩建至少能节约一道边墙,故而很多古城都经过扩建并非是方形的。

第二,“县”或“故县”旁必有都尉治的“城”,这应该是汉代边疆地区的标配,城里住的是保卫县里百姓的军队,城的面积必定小于县。

本文以《水经注》为主线,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探讨包头周边的战汉古城遗址的定名,顺序由西往东,不当请谅解。

史料关于五原郡的记载;

据《二年律令·秩律》(公元前186年) 中记载;九原郡下辖七县:九原、西安阳、河阴、曼柏、莫<黑旦>、南舆、武都。①

《汉书·地理志》班固(32年—92年)中记载;五原郡,秦九原郡,县十七:(23万人)九原,固陵,五源,临沃,文国,河阴,南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原高,田辟,稒阳,莫<黑旦>,西安阳,河目(原文 县十六:笔者发现少了田辟城,应该是县十七)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东汉末年)“东汉州郡治所及人口分布”载;五原郡治九原人口(2.3万)。领9县:九原、河阴、临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武都、曼柏。

据北魏 郦道元(约466—527)《水经注》所载;五原郡所辖县,城共16个。河目县故城, 西安阳县, 西安阳县故城,田辟城, 九原县, 成宜县故城, 原亭城, 宜梁县故城 ,稒阳城,河阴县故城, 九原县故城,五原县,临沃县 ,光禄城, 稠阳县故城,塞泉城。

从这些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五原郡繁盛于西汉,衰落于东汉末年。至北魏时期有些古城故县如;(固阳县,九原县,西安阳县)都沿用了近600多年。

从这些连续的料记载中可以看出,《水经注》中没有延续记录到的古城,应该是郦道元也没有看到过,也许是消失了,有些章城太小也没有被记录。

《水经注 河水三》五原郡段;

1)河水“至河目县西 ;。南屈径柯目县,在北假中。地名也。

河目县;《汉书·地理志》记载;属五原郡所辖,南屈径柯目县,

柯目县应是河目县,笔者认为河目县是,五原县丰裕乡的五份桥村古城,此城边长(1000x700)。


2)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河水又东,径西安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漳安矣。

这段记载了几座朔方郡的古城与五原郡无关。“北河又南合南河。南河上承西河”,南河与北河合并流入了五原郡所辖的范围,流过乌拉山南,《水经注》记载的第一个西安阳县是《水经》原文的抄录,与第二个西安阳县故城是同一城。

河水东流,经乌拉山的第一座古城遗址是,蓿亥乡 张连喜店古城。此城边长1100米x1170米,是一座较大的古城,应与西安阳对应。②

笔者认为;西安阳县应建于战国的赵国,西安阳之名是取自于赵武灵王的大儿子,安阳君赵章。赵武灵王扩地至代郡西至云中九原,将这些土地分封给了安阳君赵章,代县被称为是东安阳,张连喜店古城是赵章最西边的领地,故名西安阳。

张连喜店古城边长1100米x1170米,在边疆地区,又不是郡府,不可能是一次建成的。

张连喜店古城位置

张家山汉简 《二年律令·秩律》中记载;“九原是二等县 吏食禄(八百石)、西安阳也是二等县 吏食禄(八百石)”,其余的县都次之。

可以看出,九原县和西安阳县,在汉初官吏的食禄和县的品级是一样的,城址面积也应该相似。但在汉初,九原县是郡府,那时还没有五原县,面积只是麻池古城南城的面积,边长600米左右。(后期汉武帝西北接对一城,才是现在的麻池古城)。

汉初的张连喜店古城,边长不可能达到1100米x1170米,更不可能大过九原县一倍,只能是后期扩建形成的,故而认为西安阳县应是两座相连的县城,一座新城和一座废弃的老城,我们现在的城市也有新城和老城之分,更何况故城建于汉代前,在《水经注》成书时以有近600多年的历史了。

 张连喜店古城的西边 黄河向南拐了湾,后又向东流过古城

张连喜店古城应是西安阳县。


3)河水又东,径田辟城南。《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

田辟城,《地理志》曰:“故西部都尉治也”。大的县城旁必定有都尉治的“城”在保护。西安阳县在五原郡的西面,护卫县的军队故曰;“西部都尉”。

河水东流,经乌拉山的第二座古城遗址是公庙子古城,边长(150米x150米)。

公庙子古城位置

              公庙子古城应是《水经注》中记载的田辟城。


4)屈东过九原县南,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王莽更曰文虏也。

九原县是秦朝三十六郡之一,故县是麻池古城南城,《水经注》大约写于(公元500年左右),

至《水经注》记录九原县时,九原县以有800年左右的历史,《水经注》记载九原县于此处,被后世的很多学者认为是郦道元的笔误。

笔者认为;战汉时期边疆的百姓流离失所,大批迁移很正常,一般情况百姓走到哪,县名也带到哪。九原县出于此处,应该是西汉以后,九原县的百姓由于某种原因搬迁于此,将县名也带来过来,(下文对应有九原县故城)。

紧接着记录了成宜县故城,成宜县在汉初的《二年律令》中没有记载,在《地理志》和“东汉州郡治所及人口分布”中有记载,应建于西汉中期。

九原县与成宜县故城,两个县紧挨着,一个是废弃无人居住的成宜县故城,一个是九原县,笔者认为;与西安阳县和西安阳县故城一样,这两县也应该是在一座城里,一城两县。

   三顶帐房古城位置

河水东流,经过五原郡的第三座县级古城遗址,是三顶帐房古城,边长(1017米x1120米),是一座较大的战汉古城。

包头博物馆图片

从三顶帐房古城的面积,及《水经注》记载古城的顺序可以断定,三顶帐房古城应是一城两县,九原县与成宜县故城的所在地。


5)河水又东径原亭城南。阚駰《十三州志》曰:中部都尉治。

《水经注》记载的是原亭;中部都尉治与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原高城 中部都尉治,一字之差。

《汉书》早于《水经》,笔者认为准确的是原高城。

原高城是守卫沟口,保护周边县城屯兵的城,是五原郡所辖的中部都尉治。

哈德门沟古城位置

河水东流,经乌拉山的第四座古城遗址,是哈德门沟古城,(面积太小的城不计),哈德门沟古城依山建造,边长不规则,东墙300米,西墙211米,南墙194米,北墙293米,曾出土过战国的刀币,应建于赵国,是守卫哈德门沟通行的战汉古城。

《水经注》记载古城的顺序分析,哈德门沟古城应是原高城的所在地。


6) 河水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

宜梁县,在《二年律令》记载中;有曼柏县而无宜梁县,

《地理志》中;有曼柏县有宜梁县,并记录了宜梁,曼柏,莽曰延柏。

可以看出;宜梁县,曼柏县因该是挨着的两个县,或同城的两县。不然王莽时期也不会给两个县起一个名。

曼柏县记载于《二年律令》中,应建于战国或秦,宜梁县首见于《地理志》中,大至应是建于西汉中期。算上九原县和五原县的“一城两县”,五原郡已有四个“一城两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笔者认为;西汉中期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加强了边疆建设。在北方边疆以有的城池中,增加边民扩建县城,但武帝不愿意将扩建的城还延用秦朝的县名,故而起了新名,如九原西北接对一城,起新名为五原县,曼柏扩建的县起新名为宜梁县。

昭君坟二沟湾村古城

《水经注》中的宜梁县在哪里呢,“阚駰曰:五原西南六十里,今世谓之石崖城”,在五原郡西南六十里的地方,现在(北魏时期)叫他“石崖城”。

麻池古城是五原郡,其西南六十里大约是昭君坟镇的二沟湾古城(此地别无它城)。

包头博物馆图片

昭君坟二沟湾村古城,东西长920米,南北现长245米(南城墙被黄河冲泡塌方以不见城墙,应大于245米),中间一道南北向城墙将古城一分为二,应该也是“一城分两县”。

笔者认为此地是;

1)汉代的宜梁县,“宜”是好的意思“梁”是高地,宜梁的县名与这片高地上的古城十分符合。

2)北魏时期的石崖城,也与高地上多石头十分符合。

二沟湾村古城

3)唐代的中受降城,从高大的土梁,及地表的唐代瓷片分析,都与古籍中记载的”中受降城”和”拂云堆”“拂云祠”相互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完全符合。

这片高地笔者认为;也是真正的昭君坟所在地,也是北魏时期花木兰的家乡。见笔者的《昭君坟 考证》《唐中受降城和拂云堆考证》《花木兰故乡 考证》

昭君坟镇的二沟湾村土梁上的古城有;

汉代的曼柏县和宜梁县故城,

北魏时期的石崖城,

唐代的中受降城遗址。


7)河水又东径稒阳城南,东部都尉治。

卜太古城位置

在距麻池古城西二公里,卜太村东有一座古城,现以被建为厂区,2012年春,笔者在建厂之前来过此地,此地被砖墙围了起来,围墙里的土地以被挖掘机推过,土堆上堆着被推出的,大块的坚硬的夯土块,发现有残缺的汉云纹瓦当,瓦片,残缺的北朝人面瓦饰(与包头博物馆北朝人面瓦饰一样),及灰坑的痕迹。

卜太古城瓦饰(左修)

包头博物馆北朝人面瓦饰

笔者认为:此地应是汉代和北魏时期的古城,曾经被洪水淹没,城墙被掩埋于地下未被人们发现。此城边长大约300米左右,应是护卫五原郡的东部都尉治所。

笔者认为:卜太古城与《水经注》中的,“稒阳城,东部都尉治”。的稒阳城对应,卜太古城是《水经注》中汉代的稒阳城,战国秦汉时期的固阳城是敖陶窑子古城


8)又径河阴县故城北,

河阴县在《二年律令·秩律》中就有了记载,是一个年代久远的县,很多学者专家认为二沟弯古城是河阴县,也有人认为早以消失于河水中了。

2017年夏,我与方金良、黄翔两位先生,相约去龙头拐探访,发现沟口两侧的台地上有汉代陶片分布,由于黄沙的掩埋,以看不出城址的面积。此地是库不其沙漠的进出口,战略位置重要,在此地出现古城池并不意外,由于古城在黄河以南,故我们都怀疑是河阴县故址。

         麻池古城距离龙头拐古城30公里 也被郦道元按顺序准确的排列

龙头拐古城是除二沟湾村古城以外,唯一的黄河以南符合河阴县故址的古城,如果此城真是河阴县,我不经要感叹郦道元的神奇。龙头拐古城距离麻池古城30公里,如果没有卫星地图,谁也不会相信,郦道元居然像是用坐标量过似的,将五原郡周边众多的古城由西向东,十分准确的按顺序一一排列。

  笔者认为;从龙头拐古城的所处地理位置,和古城排列的顺序上分析,应该是人们寻觅以久的河阴县故城。


9)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更名五原也。王莽之获降郡、成平县矣。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王莽之填河亭也。

九原县故城是包头市昆区南郊的麻池古城以无争议。

它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建的三十六郡之一,是蒙田修筑秦直道北方的终点。

麻池古城,向北边扼守着阴山南北往来的通道,向南保卫着通往秦汉都城的秦直道,战略位置十分的重要。秦汉时期都十分重视九原郡的建设,将九原城多次扩建,才形成了今天麻池古城的形状。

 麻池古城,一城分为九原县和五原两县,一直以来史学界都认为北城要早于南城,将北城定为九原县故城,南城定为五原县故城。

然而笔者从古载和实地考证中发现,正好相反,南城要早于北城。

据《水经注》载“河水又东径九原县故城南 秦始皇置九原郡,治此。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更名五原也---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

 

       麻池古城卫星图 南城的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

从这段记载中看出,九原县的西北对接一城是五原县,这与麻池古城的结构完全符合,麻池古城的南城应是九原县故城,北城应是五原县故城。

从多年的实地踏查中发现,麻池古城南城墙保留较好,夯土结实,在城墙的夯土中没有发现残砖瓦粒。

而在北城墙的夯土中,发现较多的残砖瓦粒和陶器的残片。这很明显的说明了,北城要晚于南城,南城要早于北城。

从史料记载与实地踏查分析,南城应是战国秦汉的九原县,北城应是五原县。见笔者的《九原郡新考》


10)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

位于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孟家梁村西的孟家梁古城,在麻池古城西北约6公里。城内陆表仅发现少量印有布纹的残瓦和素面陶器残片,其位置应与临沃城对应。

包头博物馆图片

据《水经注》载;

1)又东过临沃县南,王莽之振武也”。

2)“其水自障东南流,迳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

3)“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

《水经注》在这一段,为什么特意记录了三遍临沃城。

孟家梁古城在麻池古城的西北面,为什么《水经注》的临沃城却是记在九原的东面。

 孟家梁古城(上)在麻池古城的西北面

笔者认为;郦道元在这一段是先记录主河道的古城,后记录石门水支河道的古城的顺序,为了强调临沃城与九原县的位置关系,特意在此记录了三遍临沃城。

孟家梁古城是距石门水最近且最大的古城,“其水自障东南流,迳临沃城东”说明临沃城在石门水的西边,符合石门水经孟家梁东的实况,并与以上三点都相对应,可见孟家梁古城就是临沃城。


11)河水又东,枝津出焉。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西北趣光禄城。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还,诏遣长乐卫尉高昌侯 董忠,车骑都尉韩昌等,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故城得其名矣。城东北,即怀朔镇城也。

这一段记载了昆都仑河(石门水)沟里流出。石门沟是战汉时期往来阴山南北的主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秦、汉、北魏等朝代,都在沟口,沟内都设有城障烽燧来守卫。石门障就是沟口设的城障,位于昆都仑沟沟口。

光禄城的位置众说纷纭,笔者认为;

位于昆都仑沟内,明安火车站南2公里,被当地人称为套路壕与昆都仑沟相交的,三叉路口的西南坡地上,有一片古代遗址,现存城墙东西450米,南北300米③ ,城内陆表残陶片,残瓦片众多,发现有18厘米的大型云纹瓦当残片,带有“固”字戳记的陶片。

套路壕古城(上),石门障(下)

套路壕是古黄河的河道,当地老乡讲;“听祖辈人说黄河一夜之间从后山跑到了前山”,《水经注》载;《汉书音义》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谓是山也,而即实不在河南。郦道元在此地有点疑惑,为什么“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他看到的“而即实不在河南”。

笔者认为《水经》在记录乌拉山这段时,黄河的支流是在乌拉山山北的套路壕流淌,石门沟是古黄河的出水口,乌拉山古代称为阴山,乌拉山北面的后山古代称为阳山。故而《水经》曰;阳山在河北,阴山在河南。

套路壕是阴山与阳山的交界地带,向西可通往“北假”地带,向南顺着沟出石门障可到达九原县。据《地理志》载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

据《通鉴地理通释》记载;“北出石门障即光禄城,城东北有怀朔古城”,

光禄塞西城墙

光禄塞是记载的北出石门障的第一个古城,而套路豪古城(缸房梁古城)是现今发现北出石门障的第一个古城遗址,与光禄塞的位置相符,北魏怀朔镇遗址,正好在套路壕古城的东北面,与古书记载的位置也相符,见笔者的(光禄塞考证)。

笔者认为;套路壕古城,是光禄城并与固阳塞有关。


12)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其西南隅。

“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

笔者认为;稠阳应是稒阳,在《二年律令·秩律》中没有记录稒阳,可能是因为汉初固阳城的面积不够县的等级,包头在战国时期就有固阳城了,战国固阳城的“固”没有禾字旁,汉代加了禾字旁。

套路豪古城 带有“固”字的瓦片

据《史记》:“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筑长城,塞固阳,以备秦及西戎”。

    据《秦纪》云: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固阳。

固阳城是由魏国建于公元前351年,是魏北长城北方的终点,早于云中九原城应是”塞外第一城”。

《水经注》中稒阳县故城对应的是敖陶窑子古城。

 

敖陶窑子古城边长800米,位于包头市九原区共青农场敖陶窑子村北,麻池古城之东,文物部门将其定为唐代中受降城,但古城里没有发现唐代时期的遗留物,地表散落着大量的战汉时期的砖瓦陶片。

经过多年的寻访和考证,笔者认为;

麻池古城最近的两个古城遗址,孟家梁古城(临沃城)和敖陶窑子古城,临沃城是在九原城的西北面,但《水经注》记录的临沃县却是在九原城的东面,并在此处三次提到临沃县,可见北魏的郦道元在这一段是,先记录主河道古城,后记录石门水支河道古城的顺序来记述的。

《水经注》载“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稒)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地理志》曰:自县北出石门障,河水决其西南隅”。

这说明九原城往东就是稒阳县,麻池古城东面的第一座古城是敖陶窑子古城。

              临沃城(上)麻池古城(左下)敖陶窑子古城(右下)

敖陶窑子古城是一个较大的古城。古城现南距离黄河3公里,有“河水决其西南隅”的可能。

 

敖陶窑子古城卫星图位置

笔者在古城的北面发现了一段城墙遗址,后认识了敖陶窑子村民李常有先生,经李先生叔侄二人的回忆,找到了东西南城墙的位置,李先生讲“80年代南城墙还在,后被推平,当地人称为城坡,城坡有一房多高,800多米长,城内原先还有两个高大的瓦砖圪蛋”,这使我想到麻池古城里也有两个高大的土堆,可能是用于瞭望城外用的。

包头市南郊的敖陶窑子古城,距今已有2370多年的历史,也许是冥冥之中老天的安排,将包头市最古色古香宏伟的盛世宝鼎,建于敖陶窑子古城的东北侧,昭示着已被遗忘了的“塞外第一城固阳城”昔日的辉煌。

敖陶窑子古城建于战国时的魏国叫固阳塞(城),秦、汉时期叫稒阳县。见笔者的《敖陶窑子古城与固阳城考证》

13其水自障东南流,径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径稠阳县故城南,王莽之固阴也。;;又东南,枝津注焉,水上承大河于临沃县,东流七十里,北溉田,南北二十里,注于河。河水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过云中桢陵县南,

从这段记载中看出;临沃城往东是石门水,在往东是固阳县故城,石门水从临沃城东,向东流了七十里,南北宽二十里,灌溉田地,河水又经过塞泉城南而东注。又东出了五原郡。

临沃城是孟家梁古城,从孟家梁古城到古城湾古城的距离大约是29公里,约合古代七十里,与记载相符合。

包头博物馆图

从孟家梁古城到古城湾古城的距离大约古代七十里

梁坚认为;古城湾古城从遗址所处的位置分析,应是《水经注》中记载的塞泉城。

塞泉城是五原郡所辖东面最后的一个古城,在《水经注》之前没有记录,但古城湾古城的确也是一座汉代的县城。笔者猜测“塞泉城”应是北魏时期对其的称呼,就像“宜梁县,今世谓之石崖城”一样。

《水经注》之前的记载中应有此县,《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的应是最全面,而且有顺序,在五原的东面有“固陵,莽曰固调”,固陵县有可能是汉代古城湾古城的县名。

《水经注》中五原郡所辖县城位置简图

1)河目县,2)西安阳与西安阳故城,3)田辟城,4)九原县与成宜县故城,5)原高城,6)曼柏县与宜梁县,7)稒阳城,8)河阴县,9)五原郡10)临沃县,11)石门障,12)光禄城,13)稒阳县故城14)塞泉城。

                  2021年3月27日

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原创不易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梁坚:内蒙古包头人

内蒙古包头九原博物馆理事会副理事长

人社部注册艺术品评估鉴定师

市区级骨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参考文章

①辛德勇;张家山汉简所示汉初西北隅边境解析

——附论秦昭襄王长城北端走向与九原云中两郡战略地位

②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郭建中  车日格<黄河包头段沿岸汉代古城考>

③乌拉特前旗古城介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经注》里的包头
九原郡新考
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
河套文化‖倪玉明‖九原城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美景之乌拉特前旗历史文化景观【图文】
【边疆时空】张文平 | 从九原到五原——包头地区战国秦汉历史与考古若干问题考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