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辅资料的泛滥带来了什么
前几天,我到本地区最大的一家书店去看看有没有什么新书上市,在书店的收银台前,有上百名的小学生在排队交费。他们有的有家长陪同,有的和小伙伴一起,有的则是独自一人,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套《××小状元》的教辅材料。
这所书店的附近就是一所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学校,听一位小朋友说,每学期开学后和期末考试前,老师都要要求大家购买教辅资料,为了老师批改和上课讲解的方便,老师要求学生购买相同的书籍。老师不插手此事,只是告诉学生教辅读物的名字,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购买。这几天刚开学,班里的很多其他孩子都已经按照老师的要求买过了。除此以外,家长还要给自己买一些读本。连续这几天以来,书店里的孩子、家长一直是络绎不绝。尤其是放学后,孩子和家长从这里路过,顺便捎带买一本所需要的书籍,所以这时候人声鼎沸。几乎每学期开学时都是这样。
我到学生用书的区域转了转。这里的图书是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有各种各样的习题集《××练王》、《每日一练》、《课后×分钟》;有名目繁多的教材解读:《××全解》、《××兵法》、《×点×测》;有花样翻新的辅助读物《×老师帮你学数学》、《××作文》、《××战术》等等不一而足。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样式设计,一本本装帧精美,静卧在书店的醒目位置,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等待着他们的挑选。而那些传统的经典之作也夹杂其中。翻开一看,早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缩略本》、《××精华本》、《图解××》、《××普及本》、《××少儿读本》等等,一本本让人目不暇接。有时候,一本经典之作可能被演绎成几十种不同形式的版本。
想想当是我们读书的那个年代,这些现象简直不可想象。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入小学读书的。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辅读物,一、二年级就只有语文、数学两本教材,三年级多了思想品德,四年级加了自然和地理,五年级地理变成了历史。就这样,小学就读完了。
那时候,我们上课并不像现在这么紧张。老师都是村里的民办教师,
还要张罗家里的那几亩薄田。老师到校后用铁锤敲击挂在墙角的一段钢管,这便是预备钟声。全村的人都能听到,谁家要是做饭晚了,那个孩子要是在路上贪玩,一听到这个钟声,就开始拼命地向学校奔跑。过一会再敲一阵钢管,那便开始上课了。
随然没有正式的音乐课和体育课,老师总是组织我们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游戏,斗拐拐、丢沙包、玩玻璃珠子,摔三角,器具都是就地取材自己制作,游戏虽然简单却很投入,让我们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上课时,老师也南腔北调地领着我们唱一些革命老歌,尽管节奏和音高都有点走调,但仍然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那时候,安全意识没有现在这么强,也没有发生太多的安全事故,在同伴们相互推搡玩乐时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闹个鼻青脸肿也不足为奇,大人孩子都习以为常,绝不会大惊小怪。
我们几乎不留家庭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很小,除了上黑板做题以外,就是抄两遍生字,做几道习题,基本上在课堂上就能完成。小学生作文,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胡乱扯起来,模仿着学过的课文胡拼乱凑成一篇文章,就这样,也不乏佳作,被老师拿到课堂上读给大家听。放了学,根本没有时间写作业,因为我们要照看幼小的弟妹,我们要到山坡上给驴割草,我们还要到树林里找蝉蜕、掀开石头捉全虫。全虫的毒刺特别厉害,蜇人很痛,但一只大个的就可以换一个作业本和一只铅笔,还是要铤而走险。
要是星期天,我们则成群结队,到山上放牛牧驴去。胆大的骑上驴背,胆小的跟在牛尾,边走边喊着“牧童骑黄牛”的诗句;头脑里想像着神笔马良的神奇故事,幻想自己也能得到一支神笔,画出自己想要的一件新衣;做着英雄王二小的游戏,在山岗上、草丛中开展游击。
没有暑假,因为我们要在夏忙和秋收时帮助父母干农活。没有补习班,也没有假期作业,要是闲的无聊了,就翻开姐姐哥哥高年级的课本逐字逐句读起来,借助拼音倒也读得下来。要是在家里的箱子底部翻出一本大部头,那是爷爷经常看的书籍,就喜出望外,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也不管理解不理解,只是把它当成一种乐趣,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隔过、请教父母或者比自己大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凭这种方式,我们读完了《水浒传》、《七侠五义》《西游记》等大书,还在上学的路上给小朋友像模像样地讲书中的情节。
没有作业,也没有考试。只有到一学期结束时,老师才组织考试一次。到时候,学区或学校的几位同科老师聚在一起,商量着出几道题,然后垫着钢板,用铁笔在蜡纸上精雕细刻,再用油印机一张一张地印在白纸上,到考试时,试卷上还散发着淡淡的油墨的清香。有时候,天气热,试卷上的油墨粘到手上,用手擦脸时又粘到脸上,一场下来我们都成了花猫脸。考试并没有什么可怕,我们反而从中得到更多的是快乐。考试成绩到不是最重要的,时至今日,我们对每次考试的分数早已忘记,考试的乐趣却留在了记忆深处。
目光再回到眼下。孩子们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长,读到的课外书籍却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各种各样的习题集上;上学的科目越来越多,锻炼身体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以至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胖墩和近视眼;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培养出来的拔尖人才却没有几个,季羡林、钱学森、钱伟长等老一辈科学家去世后,我们不得不面对后继无人的无奈;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学生的厌学情绪却越来越强烈,以至于很多孩子逃课到网吧里寻求解脱。
时间太宝贵了,现在的孩子读不完原汁原味的文学著作,连最基本的那几本名著也来不及品读,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体。读这样的书籍,这就好像孩子吃饭时没有时间咀嚼,就由别人代劳,咀嚼好了再吐给他吃,这样吃不到食物的味道,也吸取不到应得的营养一样,孩子根本体验不到那种读书的乐趣,享受不到其中的兴味。人们越来越浮躁了,已经没有耐心坐下来读完一篇完整的文章;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了,开始在一些传统的名著上打起了孩子的主意。而越来越多的考试,反复的练习,都是为了一个数字,而这个数字,将影响到老师和自己的命运。
人家都这么做,如果你不跟着这么做,你就是另类和异端。这样,就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链。教辅资料的编写、出版、印刷、销售,在这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人都是这个产业的受益者,他们因为这个产业的繁荣兴盛转的盆溢钵满。然而,我们输了,把祖国的明天输掉了,把民族的竞争力输掉了。因为我们的孩子已经变成了做题的机器、考试的工具、分数的载体。而将来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素质、一种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习篇No.3|买课外书得看孩子的需求
第十次书店之旅
老师布置作业所用教辅书 学生被迫“自愿购买”
如何给孩子挑选合适的图书?
当儿童阅读被做成营养套餐
新学期开始,你家孩子配发的教辅资料够用吗?孩子老师是怎么解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