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该如何走进焦虑孩子的内心?
01
你读懂孩子背后的焦虑了吗?

疫情期间,一位高三学子的妈妈曾在网上分享过自己和女儿的故事。

她说那段时间,自己特别担心女儿的学习,高三再加上网课,这两种状态让全家进入到了战时状态。

大家说话靠耳语,电视不出声,饭菜永远是精心搭配,水果牛奶都随时送到女儿的身边。

每日的精心准备,目的是为了给女儿创造出完美的环境,但这一系列的动作却让家里出现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氛围。

最重要的一点是,女儿对此并不感激,反而表现出非常不耐烦,总是板着脸,生硬地和她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对于女儿的表现,妈妈心里也是非常恼火的,她偶尔会批评孩子几句,不懂大人的付出和用心良苦

其实妈妈每个晚上都在担心女儿的未来,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怎么去做才能真正帮到女儿,只能以传统笨拙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关心。

直到有天晚上,她照例端着水果送去给正在学习的女儿,顺便问了句:“女儿,今天学了什么啊,学得还好吧?”

可是女儿瞬间勃然大怒,很少发脾气的她冲着妈妈大喊:“妈!你能别监督我吗?我不停地学,不停地转,累得连气都喘不上来,快学疯了……


妈妈愣在原地,下意识的想要反驳,和女儿讲道理,但随即女儿的举动却彻底吓到了她。

女儿将桌上的书本一扫全部摔在地上,果盘被打碎,妈妈看着女儿眼神红肿,佝偻着身体,带着哭腔,沉默了几秒后情绪崩溃,伏桌大哭起来。

那天晚上,她罕见的没有发火,而是静静地关上了门,走了出去。
在女儿平静后,妈妈带着一盘新的水果进来,和女儿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

那是一次让她心绪复杂,自责不已的谈话。

女儿说到了学业压力,未来的迷茫,自己对于高考的恐惧,以及来自父母无时无刻直接或间接给予的紧迫感。

对于这种紧迫感,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在高中这个阶段正是朦胧地意识到,家人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自己也希望能承担家庭责任,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爱护家人。

是这种负担一旦过重,孩子无力承受,可能就会选择一口气把它卸掉,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比如自杀。

当孩子敞开内心去表达时,她终于看到了那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心已经被拉扯的支离破碎,情绪也被焦虑无助逼到了悬崖边上,妈妈对觉得自己能及时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而心怀感恩。

那位妈妈说:那一刻她忽然就懂了,为何有那么多的孩子选择自杀,他们焦虑的原罪,有一大部分竟然来源于父母


02
焦虑的原罪,是亲子间的沟通出现问题

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双向输送有多重要?

当两者间的沟通有效且畅通时,父母输送的爱和力量会被孩子接受,而孩子也会反馈给父母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

这会让家庭教育呈现出积极正向的趋势,让孩子变得更加强大和优秀,家庭的氛围也会水到渠成一样变得和乐融融。

但当双向沟通变成仅有父母单向输送,孩子失语时,那些看似充满爱和希望的批评或鼓励,都会变成孩子心里的负担

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疏导,进而形成巨大的压力,成了压倒孩子还不坚强的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孩子只能迅速逃脱肩上的担子,走上极端道路。

而父母的单向输送,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

1、压迫式沟通,让孩子失语。

每个焦虑孩子的背后,都背负着学校、家庭、社会几座大山,最重的就是源自于父母的那座,因为父母始终是孩子最亲近的人。

“玩什么玩,现在都什么时候你心里没数吗?”
“你能不能让我们省点心,我们养大你容易吗!”
“赶紧去把你的作业完成了,不然这一课又落下了!”

这样的对话相信在很多家庭里都是常态。

因为父母通常觉得,孩子长大就不需要表扬了,这会助长孩子的骄傲,反而批评能够让他认清自己,从而更加努力的学习,来符合父母的要求。

但你还记得自己被领导,家人批评后,没有人来指引你,只能自舐伤口,那种沮丧难过的情绪吗?

而你的孩子要在这样的情绪中包围十几年,这些痛苦还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给予的,更加无从述说。

所以,他会慢慢自我否定,陷入失语的痛苦中,焦虑的种子也会生根发芽,慢慢长大,最终形成焦虑型人格。


2、奉为至宝的激将法,让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好。

“你看隔壁家的小明,成绩多好,回回第一!”

“你能不能有点出息,向人家多学学!”

“我什么时候才能看你争气一回,我脸上也有一点光!”

这样恨铁不成钢话看似爱得深沉,但却是一根扎在孩子心中的钉子:我一无长处,什么都不行

这带来的自卑让孩子作茧自缚,把自己蜷缩在层层脆弱的包裹之中,又或者掉入暗坑。

因为当他鼓起勇气爬起时,父母会再次将他击倒,告诉他你不行。

而当孩子的自愈力赶不上激将伤害时,一点小事足以让他崩溃,一蹶不振。

3、面对逆境时,无法成为孩子的引导者。

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你会跟孩子说什么?

你这成绩太差了,专科都上不了”或者“成绩不能代表一切,没事啊。”

当孩子身处逆境时,两种语言表达代表了两类家长。

第一类擅长语言打压;第二类擅长语言安慰。

但无论哪种,都无益于孩子走出逆境。

原因在于父母只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却没发现孩子深层次的渴求。

他拿着成绩单给你的时候,实际上在问你:“爸,妈,我该怎么做?我也想改变,可是我现在不知所措,你们能教我吗?”

像极了幼儿迷路时候等着父母出现,牵着手一起回家的场面。

而这个时候,需要的是作为父母的你,伸出你的援手。


03
亲子间高级的相处:彼此懂得

很多高中生陷入水深火热的焦虑中时,还有很多高中生平稳着陆,很少经历过这样的焦虑。

比如北大高材生尹晨析,她在分享成功经验时,特别提到了与父母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在她看来,孩子最喜欢的沟通方式,并非是父母严厉管教或无度顺从,而是作为引导者和陪伴

在倾听孩子的各种想法之后,能帮孩子衡量,然后和气地给出珍贵而有意义的人生建议,在孩子遇到各种困难能够在旁边给予适度帮助。

不会让孩子产生焦虑情绪的父母,一般都会具备这四种特质:

1. 协助孩子做好充分准备。包括高中学习,人际关系处理以及规划理想大学等等,用实际目标去打败未知恐惧;

2. 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沟通,不拘泥形式和内容。理想、体育、明星、游戏,只要孩子愿意沟通,就有办法;

3. 教给孩子一种可疏通情绪的方法。大喊,与人倾诉,唱歌,运动等等,不让坏情绪在心里堵塞,化深渊为细流;

4. 任何逆境都不急于批判。每次安慰过后都会与孩子一起分析,然后告诉孩子,调整方向方法和带有热爱的努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这些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亲子间最高级的相处应该是彼此懂得,下面这两种状态:

父母对于孩子的情况应该是:我们爱你,所以愿意去懂你,我们会选择用你喜欢的方式给你我们全部的爱和力量

孩子面对父母的情况应该是这样:我懂你们的爱,所以我愿意接受与信任,以我的路走出你们的期望

在邓超电影《银河补习班》中,孩子被牢牢烙印上了差生的标签,甚至被年级主任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开除学籍。

我们都曾经当过学生,一定知道其中的苦涩,可能是学生生涯里面最难以启齿的巨大隐痛

当所有人都嘲笑他时,他的父亲没有选择消沉,也不愿意把自己孩子往不归路上推,而是选择相信他

没有太多安慰,而是转向为心灵受伤的孩子细细规划起了人生。

当他的眼神充满期待与崇拜的看向儿子时,儿子内心的独白是:那一刻,我竟然相信了爸爸的话,我可以

他带着儿子尽情的游玩和运动,释放他内心焦虑沮丧的情绪;他帮着儿子找学习方法,带儿子走进大自然去感受万物,写出最真实的作文。

尽管此后一段时间里,他依旧是所有人口中的差生。

但是他不怕,因为他的爸爸相信他,他不用去想那些对他冷眼的目光,因为爸爸的温暖眼神一直在陪伴自己

几年以后,那个被爸爸以外全部人定义为差生的孩子站在主任的办公室里,可主任却对他说:你是我们学校唯一有希望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


这就是父母带来的力量,跌入谷底时把你拉扯上来,向前奔跑时做你最坚强的后盾。

而孩子自杀率的升高,不仅仅是内心脆弱,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得到父母应给的理解与引导

“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

每个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时候就开始担忧,直至自己生命的尽头。

但是父母在和孩子交流过程中,把这种担忧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孩子只能是无所适从。

所以复课之际,孩子们可能因为学习进度变快而展现出不适应,家长们切记将教育的脚步放缓,将姿态放低,慢慢走近孩子的内心,建立双向有效的沟通。

父母不要徒增紧张与困扰,最好的做法是协助孩子确立好适度的目标,做好可行的规划,及时引导和鼓励,培养一个良性的沟通循环

让他在高中乃至以后的人生阶段中都能有办法规避焦虑,最终顺利抵达梦想的终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控制不住自己打孩子,我该怎么办?
“考不好就别做我女儿!”焦虑的家长让孩子无所适从……
我爱你,我是这样爱你的
刘国梁女儿获国际大奖,挫折教育太重要,他的育儿经比夺冠还出彩
对自己的过度期待,其实是虐待
母亲情绪柔和,孩子大多很出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