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报社40周年|莫愁前路无知己

2018年年中,《语文报》(高中版)总第3001期姗姗到来!一期报纸叠起来不超过5毫米,3000期报纸有多少厚度?作为周报,一周才有一次相见,3000期经历了多少周周月月年年?一份报纸只有8个版面,一个版面至多有5位作者的5篇文章,3000期见证了多少位文学少年、痴心教师的苦心孤诣?

这一个个问题串联起语文报人伏在案头编辑、校对的一个个普通的日子,这一个个答案激发出语文报人积蓄在胸中的对这份工作与事业的爱恋。我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真是三生有幸!

如果问我对上述哪一个问题最有感触,我觉得是第三个问题。都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可是,我想说,是作者书写着文字,是作者填充了空白,是作者激励着报人去编辑更优质更精美的那一期期报纸。我与作者,总有一种高山流水的情谊。因为《语文报》的行业属性,她的作者大多为教师,特别是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因着《语文报》这份报纸,因着编辑这份工作,我与五湖四海的教师相识、相知。

因缘际会,我取得了莫砺锋教授的联系方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台上,莫砺锋教授将唐诗的伟大与瑰丽娓娓道来,对一位位殿堂级诗人的身世、成就如数家珍。作为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作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莫砺锋教授是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心目中的一座灯塔。不揣浅陋和冒昧,在深入思考后,我去信邀请莫教授从“古代文学带给我们的美感、诗意和心灵的慰藉”这一角度谈谈他的看法。因为在此之前从未与莫教授有过联系,也深知教授事务繁忙,原不敢想能够顺利获得应允。惴惴中,期待中,不过月余,邮箱中突然收到一封邮件,先生的大作《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古典诗词?》已经完成并发来了。按捺着激动的心情,全篇6000余字的长文,我用了不到10分钟时间就通读了一遍。先生首先讲起自己接受此次约稿的缘由,接着讲述自己与古代文学、与诗词歌赋结缘的悠悠往事,那段过往,令先生此时忆起,仍是“百感交集”。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是先生的专长,先生从为后人提供了诗意人生范式的六位古代诗人谈起。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精练而精彩的概述让六位诗国英豪的形象如在眼前。6000字,说短不短,可是却总感觉看不够,古典诗词在眼前穿梭、闪回,“为什么要阅读古典诗词”的疑问,也在先生的妙语中得到了最释然的解答——因为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实在是多得举不胜举;也因为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巨细无遗地覆盖了诗意人生的各种形态和细节。况且最好的做法是请大家自行从古诗宝库中寻找那些长期沉埋在尘土中的明珠,拂去灰尘,让它们重新焕发熠熠光辉,那样最能在你内心深处引起一见如故的惊喜。

在收到来稿后不久,我又收到先生的一封邮件。原来,先生在审读来稿时,因为担心其中的两处用词给中学生读者造成误解,还专门来信告知详情,并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先生之严谨确实名不虚传,不单单在学术上,在这样一篇文章中也处处留心,并考虑读者的感受。如此学养,确实令人敬佩!

虽然只是在电视中、书籍中、邮件往来中与莫教授有过接触,但从字里行间也可以感受到先生的品格、操守。我在编辑工作中遇到一些难题和困惑,向先生请教时,总能很快获得答复和惊喜。虽是一点小事,但可见先生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后学晚辈的提携。

记得在编辑过程中,看到一篇介绍《诗经·唐风·葛生》《诗经·邶风·绿衣》的文章,文中谈到这两首诗常被视为“悼亡诗之祖”,分析中引用了一些前人对《葛生》的论述,如清郝懿行:“《葛生》,悼亡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不仅知为悼亡之祖,亦悼亡诗之绝唱也。”周蒙、冯宇《诗经百首译释》:“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诗杰作”,“不出此诗窠臼”。这些引用的文字中均指《葛生》为悼亡之作。查看《现代汉语词典》,“悼亡”解释为:“书面语,动词。悼念死去的妻子,也指死了妻子。”两相比照,前人论述,悼亡即悼念死去的人,不区分丈夫或妻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专指妻子。称《葛生》为“悼亡诗之祖”是否可行?“悼亡”一词在如今该如何理解、使用?

为了确保报纸内容的正确性,也为了解答心中的疑惑,我将收集到的资料和疑问整理后发给莫教授,希望先生能拨冗解答。未曾想,仅仅间隔一天,我就收到了回复:“从词义自身而言,‘悼亡’当然兼指追悼各类亡者,查《汉语大辞典》的释义,就是‘悼念亡者’。但从事实逻辑而言,则专指追悼妻子,已成为古诗文中的通则。《诗经》年代早,当然不受后人观念的局限,但对《诗经》的释义,几乎每篇都有异解,很难成为定论。所以我认为如只谈《葛生》,当然可以这样说。如指晋以后的诗文,则只能将悼亡理解成追悼亡妻。”这样的解答简练而直指要害,清晰明了,令我读后茅塞顿开,在编辑文稿时更有信心。

莫教授治学严谨,关爱后学,《语文报》的作者队伍中有此高人,实是读者之幸、编者之幸!

在作者中,专家学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工作在高中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曾坤老师,可算是其中的一位代表。曾老师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时,就经常将所思所想写成文字投来报社。一来二往,逐渐熟识。曾老师学习刻苦,涉猎广泛,所写文章常有惊人之语,来稿总能被选用。取得硕士学位后,曾老师凭借满腹学识受聘于国家级示范高中——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进入教学一线,积累了教学经验后,曾老师的写作更有针对性。我负责的栏目“字里乾坤”连续选用了曾老师撰写的多篇文章,《释“夷”》《释“突”》《释“爽”》《释“豫”》……十数篇梳理文字含义及其发展脉络的文章,考据扎实、资料丰富、言语顺畅,令中学生读者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可以尽览一个汉字的义项变化轨迹,加深印象和理解。这一系列文章不单单在报纸上发表,服务于读者,且在广东省举办的教学评比活动中,被视为成果取得了一等奖的佳绩。

如果仅仅是看哪位作者文章写得好,那么我可以数出几十位来。之所以提到曾坤老师,是因为曾老师与作为编者的我之间的情谊,是因为曾老师对《语文报》的情意。曾老师出身名校,任教于名校,且因为自身热爱钻研,著述颇丰,结识了很多的专家学者、著名教师。每每结识有名望有学识的人后,曾老师总是尽可能地向他们谈起《语文报》,并希望他们给我投稿。此后,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楠教授在内的多位学界才俊,将自己的作品发来,使得报纸的品质更上层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报纸)号外”的由来
语文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蔡智敏:其笨无比的智慧
人大教授冯其庸:学语文一定要多读书
胡增官:在苦难的人生中开花
有声读物 | 师恩不敢忘(上)
珠海的一份感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