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健康保健大作战 甲流的防线

 

  “从病毒的角度来说,现在的甲流和(2009年)5月份的是同一个疫情,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差别只是,目前传染的范围更广,感染的人群更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流感中心主任舒跃龙。

  甲流的防线

  甲流,其全名是甲型H1N1流感,在2009年6月、7月的时候,它曾经猖獗过一段时间,让人们心有余悸,甚至将它与SARS并提。到了2009年底,即11月、12月,甲流又开始大规模蔓延,弄得人心惶惶,人人自危。自从卫生部提出“我国流感中的百分之八十是甲流,疫情仍在扩大”的说法后,人们对甲流的恐慌更是剧增。很显然,在普通人的心目中,甲流的规模比普通流感可是要大得多。公交车上、地铁里,不少人都戴上了口罩。的确,此波甲流来势汹汹,大有横扫神州的气概。可是,仅仅戴上口罩,就能预防甲流吗?

  第一道防线:“傍”甲流,真实还是虚妄?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上医治未病”。在甲流到来而自己尚未被感染的时候,人们已经有了强烈的预防意识。除了这句老话外,我们还有个老传统,叫做“求医不如求己”。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很多人是不愿意去医院的。除了昂贵的医疗费外,挂号排队也是个运气活,这使人们对医院望而却步。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预防甲流更倾向于依赖一些既简单又有效,而且无毒无害的东西,比如口罩、大蒜、辣椒、醋和维生素等。于是,这些东西“依傍”甲流应声涨价。

  但是,这些东西本身能起到多大的预防效果,我们并不知道。当然,我们不否认它们的确有用,但我们怀疑这些东西的用处到底有多大,是不是用了之后就一定能预防,一定能保险?

  脱销的口罩

  药店里口罩价格飞涨,也抵不住民众购买的浪潮,不少药店口罩脱销,供不应求。口罩到底能不能防甲流?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在一些医院,发热科的医生曾经认为,普通口罩对甲流基本上没有作用,戴上口罩反而会使呼吸不畅。只有特定的人群或处于特殊场所,才需要戴口罩。这里说的特殊人群,即指已经感冒发热的病人,戴上口罩可以防止打喷嚏时传染他人。而正常人群是没有太大必要戴口罩的。即使要戴,也只有特殊的口罩才可以防止病毒入侵,比如防护级别较高的N92、N95等专业口罩。

  但是,这样的说法现在看来并不完全正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明确表示,他不同意“戴口罩对于防治甲型H1N1流感并不具有重要意义”的说法。同时,他用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调查数据,说明这次的甲流以飞沫传播为主,而气溶胶传播未被证实(此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发传染性疾病》刊物上)。这表明,虽然这次甲流造成了大范围的蔓延,但和之前引起人们恐慌的SARS不同,并不是难以控制的。因为飞沫传播的距离有限,戴上普通口罩,就可以起到一定的物理预防作用。

  换句话说,当年SARS来袭的时候,只要和SARS病人同坐一趟车,都有被传染的风险。而对于甲流,这种传染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只有面对面交流的时候,甲流病人才可以通过说话、打喷嚏或咳嗽的飞沫,近距离传染给对面的人;而距离相对远的人,即使大家同在一辆车、一个机舱、一间房屋里,都没有找到能被传染的证据。所以,甲流与SARS是有所区别的,戴口罩防甲流的意义更重大。

  千算万算不如大蒜?

  从中医理论来说,大蒜的确可以防病治病。《唐本草》对大蒜就有这样的记载:“下气消谷除风破冷。”这是什么意思呢?下气消谷,即行滞气,指大蒜可用于治疗饮食积滞;除风破冷,即祛风、祛寒,指大蒜可用于治疗感冒。除了《唐本草》外,《食疗本草》中也有大蒜“除风”的说法。另外,《本草纲目拾遗》中也说其“破冷气,伏邪恶”。这样看来,大蒜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就有确切的依据了。

  然而,事实是否就是如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吉军,发表了一篇博文,文中称“:食用葱、姜、蒜不但不能预防甲流,还可能诱发甲流。”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蒜能诱发甲流的理论,老百姓可谓闻所未闻。对这个看似耸人听闻的理论,吉军也讲出了一番道理:“体内素有阳热者,极易遇温热之邪而发病,原本体质平和之人,为了预防流感而多吃葱、姜、蒜,便会导致体质逐步转向阳热亢盛,此种情况下,人反而容易遇到温热之邪而发病。在中医看来,流感(包括甲流)发病原理正属于此类。”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关于甲流实际上是由“温热之邪”而导致的理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感发热专科沈强教授也曾经提出,久服辛温辣椒等物,只有使内火更盛,抵御邪气的能力更差,对流感病毒等外邪反而更加易感。关于沈强教授的观点,详见后文中医部分。

  另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也认为:“大蒜确实有杀菌的作用,但吃大蒜能防甲流的证据不太够!”如此看来,人们追捧大蒜、辣椒,无疑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大蒜虽然有祛风、祛寒之功,可对于甲流而言,作用似乎不是很大。

  所以,不仅是“蒜疯子”,包括紧接着大蒜而上演天价行情的“姜傻子”“辣癫子”之类,其实都是毫无理由地“傍”上甲流而已。

  维生素,提高免疫力?

  多补充维生素可以预防甲流,这仿佛也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维生素 C、维生素 D和维生素 E,成了人们心目中预防甲流的良药,大部分人相信,服用维生素可以让他们的免疫力提高,抵御病毒侵入。

  维生素能提高免疫力,这种说法本来也无可非议,但是,应该服用多少,网上众说纷纭。著名营养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副主任蔡美琴教授认为,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 C,能帮助免疫系统发挥最佳功效。研究发现,大剂量维生素C(500~1000毫克)可提高机体应激能力,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已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辅助治疗,以及健康人预防疾病。作为一种水溶性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破坏病毒的核酸成分,有助于提高免疫细胞的噬菌能力,减轻病毒对体内细胞的侵害。此外,维生素C还可增加干扰素的产生,杀灭人体内的病毒,并清除自由基,维持身体健康。

  但是,又有另一种声音告诉大家,长期大剂量补充维生素对人体会产生危害。补充每种维生素都有一个最大剂量。比如维生素C,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为100毫克/天。如果大量摄入维生素C,如剂量达到2~8克/天,可使正常人受到伤害,出现恶心、腹泻、红细胞破坏及泌尿道结石等症状或疾病。

  另外,该补哪种维生素,也是需要根据身体情况来选择的。维生素不是万能药,不是网络上流传补维生素A好,你就补维生素A,也不是朋友说补维生素C有效就跟着补维生素C。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这种个体差异决定了该如何去补。

  所以,在补充维生素之前,一定要问一下医生,你应该如何补。毕竟,增强免疫力不是单靠吃维生素就可以的。提高免疫力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合理膳食,心情愉快,这才是重要的。

  第二道防线:中医药预防方案

  外感疾病一直是中医的重点研究对象,如东汉伤寒学,清代温病学,皆为后人留下了防治外感疾病的宝贵经验。所以,中医对甲型H1N1流感的反应极其迅速。2009年5月1日香港确诊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5月5日《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2009版)》(以下简称《方案》)便已出炉。

  锦囊妙“药”

  根据中医和民间传统,多用芳香化浊类中药制成香囊或香薰,具有除瘴避秽的作用,如苍术、艾叶、藿香、当归、白芷、山柰等。———《方案》

  香囊,是目前最热门的一种防治方法。佩戴香囊防治疾病的传统,古已有之。老百姓或许还能记起端午节佩戴香囊的民俗,以及姑娘为情郎绣荷包的故事,可见,香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抹亮色。可惜,时过境迁,这抹亮色也被遗忘,逐渐灰蒙、暗淡,直到2008年,情况才有了逆转。

  2008年,儿童手足口病大肆蔓延,各地父母忧心忡忡,当时以藿香、艾叶、肉桂、山柰四种中药制成的香囊,风靡大江南北。最先大规模应用此香囊的是浙江省中医院。由于当时香囊供不应求,有人居为奇货,家长甚至为此发生冲突,浙江省中医院不得不由原来的免费供应香囊,改成每个 8元出售,并且每人限购 1个。如今流感来袭,中药香囊再次风光出场,各地医院、药店,甚至一些莫名其妙的网店,都打出了“防流感香囊”的招牌。难道只是噱头

  这年月,人们动不动就说“防流感”,大蒜、辣椒都披挂上阵,听起来,似乎重庆人都不感冒了、湖南人都不生病了。中药香囊,会不会只是个噱头?

  事实上,中药香囊在中国历史中流传千年,绝不是没有道理的。中药香囊在中医领域应用广泛,仅预防感冒的配方就不少,如川芎闻鼻散(《内病外治精要》)、三香散(《当代中药外治临床大全》)、山柰苍术散(《中医外治法集要》)等,还有用于冠心病保健的冠心病外用药袋《古今中药外治真传》),用于改善失眠的辰砂囊(《本草纲目》)等。

  沈强教授认为,本次甲流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与热邪共同作用于人体。预防外感疾病的香囊,采用芳香化浊、开通脑窍的中药为原料,能除瘴辟秽,使湿、热分离,则秽浊之邪势单力薄,对预防流感有一定帮助。现代实验证明,中药香囊并不能直接杀灭病原体,但其香味可刺激鼻黏膜产生免疫蛋白,还可改善鼻腔的酸碱环境,减少病原体侵入。

  小小香囊,多多注意

  目前,市面上的中药香囊可谓五花八门,几乎每一个医院或药店都有自己的特制配方,外形与价格皆不统一。但用得最多的依然是《方案》中的配方,苍术、艾叶、藿香、当归、白芷、山柰各等份,制成 3~20克大小不一的香囊。其实,老百姓大可自制香囊,上述中药每味抓 8克,请药店打成粗粉,以透气材料封起,再自行购买心仪的小袋子,即可制成 3个 16克重的香囊。在打粉过程中,注意不须烘干、不要打成细粉。这样的香囊,可有效维持 15~20天。据药量不同,有效期会有所出入。香囊的作用主要在其“香”,香气散发完毕,则失去药效。

  香囊可挂在车里,也可挂在手机、手袋上,或者放在床头、办公桌上,小孩子则可挂在身上。有些人认为香囊离鼻子越近越好,但芳香类中药具有走窜之性,虽可醒脑开窍,但香气太烈、接触太久则容易头晕,还是放在身边,偶尔闻闻即可。多数芳香开窍类中药不适用于孕妇,容易引起胎动,所以不建议孕妇佩戴香囊。对香囊气味过敏的人也不要尝试。

  预防有方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发热病人中,沈强教授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病人一起病几乎就是中度发热状态,体温高于38摄氏度。在发病第一天还有明显恶寒、咽痛等感冒初期的表证,第二天就发展成为身热,午后身热加重,遍身疼痛、神疲、咳嗽少痰、口干口苦。这是很典型的里热症状。从温病学的角度分析,这些病人发病在农历寒露至大寒前后(2009年10月8日~2010年1月20日),一发病便呈现里热炽盛夹湿的变化,应诊断为“伏暑”。

  伏暑是夏季感受的邪气潜伏于体内,在冬季强冷空气刺激下,机体防御功能尚未及时调节到位,引动内在伏邪,故骤然起病、变化迅速。伏暑为中医“伏气温病”的一种。甲流第一波疫情暴发在春夏之交,到寒露至大寒前后又有卷土之势,正合这种“伏气温病”的特点。

  针对外感疾病的种种特点,《方案》为我们提供了预防药方,怎么用,请专家来告诉您。

  1.成人

  (1)桑叶10克白茅根15克金银花12克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点评:药方寒凉,适用于热性体质人群,可疏散表邪、利尿。药味偏甘。

  (2)苏叶10克佩兰10克陈皮10克

  功能: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面晦无光,常有腹胀,大便偏溏。

  点评:药性芳香,适合于痰湿体质人群,症见痰多、大便不爽、肢体困重,能芳香化湿、开宣肺气。

  (3)大青叶5克紫草5克生甘草5克

  功能:解毒清热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点评:药性较成人(1)方更寒凉,作用更深入,偏于营分,适用于平素内热素盛者,可凉血、利咽、解毒。

  2.儿童

  藿香6克苏叶6克金银花10克生山楂10克

  功能:清热消滞

  适应人群:儿童易夹食夹滞者。此类儿童容易上火,口气酸腐,大便臭秽或干燥。

  点评:小儿体质纯阴纯阳,用药宜平,此方寒温适宜,宣肺、化湿、透热作用齐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儿流感高发季,这几点宝爸宝妈一定要提前了解
戴多层口罩可以更好地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常见9大误区要知道
易得流感,鼻炎反复发作?古方帮助您抵御外邪
许仙言医:流感与新冠的中医防疫大全与应用指南
阴雨绵绵,在倒秋寒的季节想要防流感,不妨试试中医3件宝
自制驱蚊小香囊 很好用 无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