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近现代史考研精华笔记开更!②


今天小编继续为大家推送世界近代史考研精华笔记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在复习中好好把握这些考点,尽快背完笔记哦!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很重要)

第一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1、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阶级矛盾的变化:进入17世纪之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农场经济都已发展到相当水平,然而封建统治的限制却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冲破这些限制已成为当务之急。而要做到这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首先要得到相应的权力。则就必然会引起政治冲突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2、清教运动与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从1603年起,统治英国的是斯图亚特王朝,国王是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是王权至上论者奉行“君权神授”的信条。17世纪时,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在下院中已占有大量席位,就形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以国会为阵地,封建贵族和高级教士以王权为总代表两方尖锐对峙的局面。同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也具有了政治色彩,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方面举起的就是宗教旗帜。由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后确立的国教(又叫圣公会教)保留了许多的天主教残余。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就掀起了清除天主教残余的清教运动,并以次作为反封建的现成思想武器。清教派别复杂,在反王权斗争中分化成独立派和长老派。国会同王权的冲突最经常地表现在财政问题上。其次是查理一世的宗教政策也激起人们的反抗。最大的结果是激起了1637年的苏格兰起义。在此期间召开了“短期国会”。

二、革命的爆发与内战

1、革命的开始(1640年):1640年11月3日召开“长期国会”,以对付声势浩大的苏格兰起义,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于是长期国会开始斗争,迫使国王解散了星室法庭和高等法庭,并终于在1641年11月通过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大抗议书》。

2、第一次内战(1642—1646年):查理拒绝该决议,并于8月向国会宣战,内战爆发。在第一次内战中,国王军在军事素质和军事战斗力方面明显胜于国会军。后来在克伦威尔的“铁骑军”(又“称勇士军”)引导下,才有战绩。于1644年7月在马斯顿草原战役中开始扭转战局。1644年12月又通过《自抑法》和1645年1月通过《新模范军法》,使军权转入独立派手中,并加强了国会军战斗力和克伦威尔的地位。

3、革命阵营的分裂与第二次内战(1648年):1648年春,王党武装重新掀起叛乱,又开始了第二次内战。9月查理一世再次被俘,战争以国会军完全胜利而结束。

4、内战期间的社会改造:内战期间,长期国会颁布和施行了一系列反封建法令,对整个国家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重要的是1646年废除了骑士领地制,保障工商业的发展、没收封建地产;在政治领域,是对旧的国家机构进行改造;在宗教政策上,废除主教制,以长老教派取代圣公会教。但这些政策更多的是代表和维护大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革命内部的激进派和下层群众不满,于是出现了平等派运动。其代表人物利尔本及其《人民公约》展开了与长老派和平等派的斗争,并最终于1949年1月30日迫使国会处死了查理一世,5月建立共和国。

三、从共和国到护国政治

1、共和国的内外政策:主要表现在:镇压平等派、掘地派运动,远征爱尔兰,征服苏格兰,镇压国内王党复辟活动,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进行三次英荷战争,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

2、克伦威尔护国政府的建立(1653年):1653年12月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建立独裁统治,其《统治文件》就是护国政治时期的宪法。

四、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及其反动统治:克伦威尔死后,英国国内秩序混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失去了利益的保护者,最后与斯图亚特王朝谈判,达成妥协,于是1660年查理二世发布《布雷达宣言》。君权主义者蒙克发动政变,迎回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注意复辟的含义。

2、1688年“光荣政变”:查理二世稳固其位之后,实行亲法的外交方针和着手恢复国教,引起人民不满。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排斥法案》和《人身保护法》来对抗。但是詹姆斯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力图公开恢复天主教。为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光荣政变,并通过《权利法案》,最后确立起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第二节  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17—18世纪的殖民扩张

1、荷兰的殖民活动:荷兰是由尼德兰演变而来的。16世纪初,尼德兰是西班牙的属地,包括17个省。16世纪的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经济繁荣促进了阶级分化。而西班牙的反动统治又严重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西班牙还利用天主教为其专制工具对尼德兰新教徒进行迫害。尼德兰的阶级矛盾、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1566年尼德兰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西班牙进行残酷镇压。尼德兰人民组织“森林游击队”和“海上游击队”进行反击和斗争。最后北方七省获得了独立,以奥兰治.威廉为总督组成了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尼德兰革命获得完全胜利。尼德兰革命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为革命主力,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反动统治,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荷兰的崛起及其殖民活动:17世纪前期,荷兰共和国使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迅速发展。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商业超过工业,对外贸易超过对内贸易。荷兰的造船业和航海业最发达。拥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与此同时,荷兰已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它于1602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贸易,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建立了殖民据点;在1621年创办西印度公司,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也在非洲南端进行殖民。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早在16世纪初,英国就建立了一系列贸易公司进行海外贸易与殖民活动。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是最积极和势力最雄厚的公司。它主要在印度、东南亚和日本进行扩张。17世纪还在中美洲和北美洲进行殖民。尤其是到18世纪上半期,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已有13块殖民地。

3、路易十四时代与法国的殖民活动: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时(1643-1715年)达到专制王权的鼎盛。就在17世纪后半期的路易十四时代,法国也由一些大公司开辟了大批殖民地,主要包括北美洲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南美洲的圭亚那,中美洲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岛屿,非洲的塞内加尔等地和印度的本地治里等地。

二、17—18世纪的殖民战争

这一时期,西欧各国,以英、法、尼德兰、西班牙和奥地利为主,为争夺霸权、商业利益和殖民地,展开了殖民战争。主要有:

1、英荷战争(1652-1674年)

2、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年)

3、法荷争霸战争(1671年、1688年)

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

5、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

6、七年战争(1756—1763年)

7、18世纪奥帝利玛丽亚.特蕾西亚母子的开明君主专制

8、18世纪普鲁士的开明君主专制

三、19世纪中叶以前的殖民扩张

1、英国殖民帝国的形成: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英国在早期海外殖民争夺中,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成为当时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除失去北美十三州外,继续扩大其殖民地。在非洲、亚洲、大洋洲许多地方进行扩张。19世纪是英国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时期。1880年其殖民地就增加到194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土面积的82倍。

2、法国的殖民扩张:法国是继荷兰之后,与英国同时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它也在亚、非、美占领了许多殖民地。其中,它在印度、北美洲的殖民地基本被英国所夺取。但在世界其他地方仍然占据大量殖民地。

3、沙皇俄国的殖民扩张:沙俄早在彼得一世时期,就开始大肆对外扩张。到叶卡特琳娜时期,沙俄已占据大片土地,而19世纪上半期是俄国疯狂扩张的重要阶段。它扩张的主要地方是:芬兰、波兰、土耳其、伊朗、中亚、中国等地。还夺得了波罗的海与黑海出海口。

四、19世纪中叶以前的殖民战争

1、“反法联盟”的战争:这主要指法国大革命时期,以英国为首的反法联盟与法国之间的争夺战。先后共有七次,最后以法国失败而结束。

2、“东方问题”和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年):所谓东方问题就是列强为争夺已衰落的奥斯曼帝国的“遗产”而引起的国际争端,其中以争夺黑海海峡为核心。伦敦条约和海峡公约就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出现的。最后于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与土、法、英三国发生了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以俄国失败而结束,双方签定了《巴黎和约》,从而遏制了俄国在欧洲的扩张。该战争是19世纪中期欧洲最重要的的国际战争。

3、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主要指破坏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对此要一分为二的看待。


第三节  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前提

1、资产阶级议会制的确立,作为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就更大地发挥出来,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2、18世纪圈地运动,18世纪中叶起,英国从私人圈地进入了国会圈地时期,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最终确立起来,农村的阶级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农业革命又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3、18世纪资本积累,包括对殖民地的掠夺、血腥的奴隶贸易、国债制度和税收政策。

4、手工工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二、工业革命的进程

1、棉纺织业技术革新与工业革命的开始:18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棉纺织业首先采用新的技术,标志工业革命开始。

2、瓦特蒸汽机的问世:18世纪8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才真正使英国工业进入机械化时代。

3、煤炭和冶金工业的技术革新:机器的大量制造推动了冶金和采煤等工业的发展。

4、农业、交通业的技术革新:工业产量的提高,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大改进。

三、工业革命的后果

1、生产力的发展获得巨大进步。

2、阶级关系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3、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开始为获得政治权利而斗争,即表现为进入国会而斗争。

四、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议会改革的前提: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资产阶级的壮大,要求国家适应这种新状况,实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要想参与政权管理,就必须取得进入国会的资格。但是,英国国会的选举制度却是中世纪确定下来的,它将国会下院的议席固定分配给各个选区,这些选区不包括新兴工业城市和经济地区,而且有许多已成为荒地。从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资产阶级和人民开始了以要求国会选举制度为中心的民主运动。1815年的《谷物法》导致粮价上涨,引起民主运动的高涨。经过托利党、辉格党之间的斗争与“彼得卢之役”,使改革势在必行。

2、1832年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调整选区、确定选民资格和重新分配各选区的议员名额。

3、议会改革的意义:1832年改革是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到来在时在政治上的典型表现。矛盾以改革的方式得到解决,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英国不久后进入工业高度民主发达阶段开辟了道路。而且这次改革也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进入国会,直接参与政权管理,并在1846年废除了《谷物法》,从而让工业资产阶级永久地取得了“对土地贵族的优势”。


第四节  美国独立战争(很重要)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及其社会经济状况

1、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607-1733年,英国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起13个殖民地。

2、殖民地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资本主义经济主要集中在北部4个殖民地。封建经济成分主要在中部4个殖民地,属于自由小农所有制经济。南部5个殖民地属于种植园黑人奴隶制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密切相连。总之,北美社会经济是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在性质上,北美殖民地分为皇家、业主和自治三类,都建立有自己的代议制机构。独立前,已形成共同的地域、语言和文化,美利坚民族正在形成。

二、殖民地与英国矛盾的激化

1、英国在北美的殖民政策:英国殖民者力图使北美成为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为此,颁布了一系列损害北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2、波士顿惨案和波士顿倾茶事件: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税收问题上。殖民地人民坚决反对《印花税法》和《汤森法案》,后来于1770年发生了波士顿惨案。1773年又发生了波士顿倾茶事件。于是,英国颁布了“不可容忍法”来惩治马萨诸塞州。

3、第一届大陆会议(1774年):1774年9月5日至10月22日,12个殖民地的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一届大陆会议。会议通过了《殖民地权利和怨情陈情书》及呈交英王的请愿书。

三、独立战争(1775—1781年)

1、独立战争的爆发:1774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打响了对战争的第一枪。为了应付紧急局势,1775年5月13个殖民地的代表又云集费城召开了第二届大陆会议。会议组织了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这期间,潘恩的《常识》发表,给人民以巨大鼓舞。1776年7月4日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发表,宣告殖民地脱离英国。这一天被定为美国独立日。

2、独立战争的进程:战争初期,交战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英军装备精良,大陆军装备十分不足,且缺乏训练。所以战争初期,大陆军处于接连失败的境地,直到1777年大陆军取得了萨拉托加大捷,才扭转了战局。与此同时,美国还得到了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支持。1781年大陆军终于迫使英军在约克镇投降。1783年美英订立《巴黎和约》。

四、从《邦联条例》到《1787年宪法》

1、《邦联条例》:1777年大陆会议起草了《邦联和永久性联合条例》,于1777年11月通过。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但它所建立的是13个独立国家的松散联盟,无法适应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2、制宪会议与《1787年宪法》: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它取代了邦联条例,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使13个州真正联合成为统一的国家实体。根据宪法,美国选出了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及国会和最高法院,实行三权分离。


第五节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很重要)

一、革命前法国社会状况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进入18世纪,法国的封建制度进入了没落时期,即“旧制度时期”。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税收加重、国债增加和频繁的对外战争。

2、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第一、二等级的僧侣和贵族是不纳税的特权阶级,他们没落腐朽,对纳税的第三等级以资产阶级进行压榨,此时,三个等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二、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财政危机与三级会议的召开:到1789年路易十六统治时,财政危机已成为封建制度命运攸关的症结之所在。旧制度只好求助于三级会议。从1302年开始的三级会议,到1614年就不再召开了。而此时,三个等级的矛盾加剧,三级会议演变成第三等级的国民议会。

2、攻陷巴士底狱(1789年7月14日):从西哀耶斯的《什么是第三等级》到《网球场宣誓》,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已开始形成,并标志着资产阶级政治纲领已形成。但是封建王朝不同意第三等级的改革与要求,最后于1789年7月14日发生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革命事件。

3、“1789年大恐慌”:由巴黎革命引起了一些人的打家劫舍和人心恐慌等,就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1789年大恐慌”。

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89年7月—1792年8月)

1、君主立宪派对旧制度的改造:主要指1789年《人权宣言》、八月法令与“八九年原则”

2、国王出逃事件与革命阵营的分裂:制宪会议对旧制度的改造使路易十六出逃,又在1791年被人识破,解回巴黎。国王出逃事件引起了群众的愤怒。革命派发生了分裂,以马斯教场事件为标志。

3、《1791年宪法》的制定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制宪会议制定了《1791年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前言,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

4、八月十日起义:按照宪法,召开了立法会议,结果又面临着国内物价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前线失败最终引起了8月10日起义,这是大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君主立宪整体,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四、吉伦特派的统治(1791年8月—1793年6月)

1、国民公会和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1791年9月):吉伦特派的国民公会颁布了一批新的土地法令,进一步土地改造土地所有制。9月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2、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1月):围绕国王问题,吉伦特派与山岳派发生了激烈争论。最后于1793年1月21日处死了路易十六。

2、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的斗争:吉伦特派反对雅各宾派的政策与主张,并对之进行镇压。

3、革命形势恶化与六月二日起义:1793年的形势出现危机,国外有反法同盟,国内有反革命叛乱。终于爆发了6月2日群众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起义。

五、雅各宾派的统治(1793年6月—1794年7月)

1、雅各宾派的土地法和《1793年宪法》:雅各宾派在人民压力下,颁布了一系列土地法,并制定了《1793年宪法》。

2、1793-1794年的恐怖政策:包括政治恐怖、经济恐怖。

3、对外战争和雅各宾派内部的分裂:镇压埃贝尔派(1794年3月)和丹东派(1794年4月)

4、热月政变与雅各宾派专政的结束(1794年7月27日):反雅各宾派联合起来反动政变,逮捕了罗伯斯庇尔,称热月政变。从而结束了雅各宾专政。

六、热月党和督政府的统治(1794年7月—1799年11月)

1、热月党人的施政措施:热月党不是一个党,而是反罗伯斯庇尔的各派人物的联合。释放在押的嫌疑犯;召回吉伦特派;建立稳定的秩序;镇压封建势力的叛乱。

2、《1795年宪法》与督政府成立:国民公会制定了《1795年宪法》,依该宪法组成了以巴拉斯为首的督政府。

3、督政府统治与雾月十八日政变(1799年11月):督政府的督政官们各行其是,加上他们更换频繁,以致无法稳定局势,这使正在崛起的拿破仑于1799年11月9日(共和历8年雾月18日)发动了政变,结束了督政府的统治。

七、拿破仑的统治(1799年11月—1814年4月)

1、从执政府到拿破仑帝国建立(1804年12月):拿破仑上台后建立了执政府,他自己任第一执政,开始了波拿巴的独裁统治。他在政治、经济和宗教上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法国很快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其地位与名声崛起,使他得以在1804年颁布《拿破仑法典》,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2、拿破仑帝国内政:册封一批新贵族和元帅;废除公和历,恢复公历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与法兰西帝国体系的形成:从1805年起拿破仑先后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耶拿战役等胜利后,击败反法同盟,占领西欧绝大部分国家,搞家天下。还于1806到1807年实施大陆封锁政策(包括柏林敕令和米兰敕令),到打败第五次反法同盟后,拿破仑占领的土地已相当于本土面积的3倍,形成了法兰西帝国体系。

4、民族运动与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令给法国带来了消极影响,同时被他侵占的国家也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拿破仑在1812年又冒险远征俄国,导致失败。1813年又在莱比锡战役中被第六次反法同盟击败。只好被迫退位。拿破仑帝国终于崩溃。虽然他再次于1815年重新建立“百日政权”,但在滑特卢决战中最后失败。

5、法国大革命的意义:开创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播撒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火种;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第六节  欧洲1848年革命(一般掌握)

一、法国二月革命和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建立

1、波旁王朝复辟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波旁王朝复辟,进行反动统治。尤其是查理十世的反动政策激起了法国自由主义运动的重新高涨。1830年7月查理十世反动的“七月敕令”终于引发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革命取得胜利。

2、“七月王朝”反动统治与共和运动:七月王朝是三权分立的金融资产阶级王朝,国王掌握行政权,实行议会政治。由于金融寡头专擅的排他性统治,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大小资产阶级要求根本改变国家体制的共和主义运动,并以宴会运动边线出来,最终演变为革命。

3、1848年二月革命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建立:1848年2月大宴会活动受到政府禁止,然后变成游行示威,并进一步变成为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并组成了包括资产阶级共和派、资产阶级民主派和社会主义者的临时政府。

4、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2月28日正式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在正式制定出宪法前,临时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财政改革和对外的和平政策,但是由于对工人与农民的压制,又激化了矛盾,并于1848年6月发生了工人的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镇压。局势得到缓和后,1848年11月又制定了新的宪法,选举成立了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二共和国的总统由路易.波拿巴担任。1852年12月,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建立了帝制,史称法兰西第二帝国。

二、德意志各邦国的革命

1、德意志三月革命: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影响下,奥帝利维也纳发生了三月革命。并提出了统一的要求。

2、法兰克福议会:各邦国的资产阶级纷纷提出成立全德国民议会,制定统一的宪法,以建立同意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848年5月18日在法兰克福召开了法兰克福议会。在如何实现国家统一的问题上,明显分为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最后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随着三月革命的失败而废除。

三、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1、捷克的民族独立运动

2、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

3、意大利反奥独立战争

4、波兰民族独立运动


第七节  美国内战(1861—1865年)(很重要)

一、19世纪上半期的美国

1、两种制度的矛盾与冲突:美国在殖民地时代就存在的北部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制度和南部黑人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在独立后随着美国西部的开发逐渐显示出对立矛盾。到19世纪时,这两种矛盾更达到尖锐的程度。主要表现在对西部土地的争夺、对国会议席的争夺、总统的竞选、奴隶制的存废等问题上。

2、废奴运动:其中围绕废除与保存奴隶制的问题,美国北方与南方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从19世纪初就开始了废奴运动,到30年代发展成“地下铁道“运动,50年代达到高潮,并伴随着奴隶的起义。

二、内战进程

1、林肯当选总统与内战爆发:1854年共和党成立后就以反对奴隶制扩张为宗旨。1860年林肯被推举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他的品德与政治主张使他当选为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的当选使南方奴隶主陷于绝望,首先从联邦分裂出去,并主动挑起内战。

2、内战的两个阶段和北方胜利:第一阶段1861年4月-1862年底 、第二阶段1862年底-1865年4月。在第一阶段,由于没有废除奴隶制,北方处于不利境地。在第二阶段,由于林肯政府颁布了《解放宣言》和《宅地法》,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扭转了战局,并最终战胜了南方,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三、战后南方重建(1865—1877年)

1、约翰逊重建时期:从1865-1866年,在约翰逊任总统时期,实施宽容南方奴隶主的重建方案,结果引起南方奴隶主的复辟,导致黑人和广大白人群众的不满,共和党激进派结束了约翰逊的重建。

2、共和党激进派重建时期:从1867年起至1877年,美国进入共和党激进派重建时期,颁布了《黑人公民权利法案》,并对南方进行军事管制。最后,共和党与民主党达成妥协而结束重建。

3、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扫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使美国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高潮,奠定了美国大国地位崛起的基础。


第八节  俄国农奴制改革(很重要)

一、俄罗斯的崛起

1、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到17世纪末,俄国已成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此时,俄国盛行封建农奴制,95%以上的农民是农奴。

2、17世纪彼得大帝的改革 :但是与西欧相比,俄国却十分落后。为此,彼得一世开始了大踏步的改革,在军事、工商业上进行了改革,还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从而使俄国迅速崛起。

3、18世纪叶卡特琳娜的统治:1725年彼得一世死后,俄国出现了争夺权利的混乱局面,直到叶卡特琳娜上台局势才稳定下来。她实施“开明君主制”,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农奴制,大肆对外进行扩张,使俄国成为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

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农奴制危机的加深

1、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期,俄国的工场企业有较大发展。雇佣工人的增加,新技术和机器的使用,工业生产显著增长,是封建农奴制经济走向世界崩溃的重要标志。

2、农奴制加速瓦解:随着商业性农业的发展,自由雇工的使用,破坏了农奴制经济的基础,农奴制经济趋于瓦解。但是农奴制度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俄国越来越落后于西欧。农奴制危机继续加深。

三、革命形势的出现

1、革命民主主义思潮: 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国解放运动由贵族革命家时期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时期,他门有一些代表人物,他们进行反对农奴制和专制主义的斗争。

2、阶级矛盾的激化与克里米亚战争的教训:1859-1861年,俄国曾出现农民运动的高涨。这种形式和俄国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中遭到惨败而留下深刻的教训,终于使沙皇政府进行了重大改革。

四、农奴制度的废除

1、2月19日法令(1861年):1861年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特别文告。2月19日法令包括《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一般法令》等17个文件。2月19日法令只适用于欧俄大部分地主农民。

2、1863—1874年其他领域的改革:随后,沙皇政府又在政治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包括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司法改革,军事改革,财政和教育改革等。

3、农奴制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但改革极不彻底。


第九节  日本明治维新(很重要)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的产生:在德川时代,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开始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以商人为代表的商业资本直接控制生产,是日本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一条重要途径。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工场手工业已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2、幕府统治的危机:表现在阶级矛盾的激化,主要指地主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之间的矛盾,指下级武士和上层武士之间的矛盾。下级武士进一步分化,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开始接触到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从而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就国际环境而言,日本此时又面临着半殖民地化,以美国开头,英、俄、荷等国相继迫使幕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二、倒幕运动

1、“尊王攘夷”与“公武合体”:改革的武士进行的倒幕运动首先经历了“尊王攘夷”,即抬出天皇反对幕府来对抗半殖民地化。后来又提出天皇与幕府合作来迫使幕府改革的“公武合体”。

2、倒幕派与幕府之间的斗争:主要有“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八一八政变”、“禁门之变”、二次征长战争。在这一过程中,尊攘派开始转化为倒幕派了。

3、“戊辰战争”(1868年):1867年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导致幕府发兵京都,于是在1868年幕府与以萨长为主力的政府军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发生激战,德川幕府失败。再经过历时一年半的国内战争,政府军彻底扫除了幕府的残余势力。这场战争被称为“戊辰战争”。

三、明治政府的资产阶级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

1、“奉还版籍”、“废藩置县”:

2、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

3、土地改革

4、“殖产兴业”

5、“文明开化”

6、制定宪法和召开国会

7、明治维新的意义


第十节  德意志的统一(很重要)

一、19世纪50—60年代的德意志

1、神圣罗马帝国的衰退与奥帝利帝国的形成:自中世纪后期起,神圣罗马帝国就开始一步步走向衰落。三十年战争更使它四分五裂。1806年8月拿破仑迫使奥国皇帝解散了“神圣罗马帝国”。之后,奥地利成为最大一个邦国,称奥地利帝国。

2、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勃兰登堡选帝侯从波兰国王处得到普鲁士公国,又利用战争机会,先后使普鲁士公国独立出波兰,并获得普鲁士王国的称号。

3、1848年革命后德国经济的发展:1848年革命没有使德国完成统一,也没有摧毁各邦国的封建统治。但是普鲁士维持了1848年以来的宪政形式,这十分有利于普鲁士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表明它正向通过改革的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

4、德国统一的道路问题:由于关于德国统一问题一直存在大德意志道路和小德意志道路的分歧,普鲁士与奥帝利之间展开了竞争与斗争。

二、俾斯麦的政策(1862年)

1、普鲁士的军事改革:普鲁士要担当统一大任,就必须加强实力。便于1860年开始了军事改革。

2、“宪法纠纷”(1862-1866年)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因为增强军事力量而大幅度增加军事预算,在议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于是发生了“宪法纠纷”。为此,俾斯麦实施强硬的“铁血政策”强制推行了军事改革,为德国统一做好了准备。

三、德国的统一

1、三次王朝战争:包括1864年对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

2、德国统一的历史意义:完成了向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


第十一节 19世纪后半叶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政治法律制度与社会政策(重要)

一、英国政党政治

1、两党政治的形成: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后,传统的托利党和辉格党转变成保守党与自由党,并开始两党轮流执政的萌芽。50-60年代,经济和政治上自由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了繁荣,于是工人阶级和中下资产阶级又提出了扩大选举权、完善议会制的要求。并在1867年进行了第二次议会改革,扩大了选民的范围。此后,两党制逐渐形成并完善。

2、自由主义改革:从19世纪后半起起,自由党和保守党比较固定的轮流执政,分别进行了自由主义改革。

自由党的改革是在首相格莱斯顿任上进行的,主要有:文官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军事、司法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调整同工人的关系。

保守党的改革是在首相迪斯累利任上进行的,有:社会改革(工人劳动立法和社会福利法规)、教育改革等。

英国自由主义的改革不仅促进了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也对其殖民地发挥了作用。

二、美国两党制与政治民主

1、美国两党制的形成:美国在南北战争之后,逐渐形成了共和党与民主党交替轮流执政的格局。两党的组成与施政日趋接近,都为垄断资产阶级服务。

2、美国两党的对内政策,主要表现在:

经济政策上,包括关税问题、垄断组织问题、货币问题。

政治政策上,包括黑人运动、劳工运动和农民运动。

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主要知识点有:(1)拿破仑三世的上台与第二帝国的建立(1852年12月)(2)拿破伦三世的改革:从集权统治到自由主义改革。(3)第二帝国的统治危机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1875年)

1871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巴黎 9月4日革命,法兰西第二帝国瓦解。之后,成立了巴黎公社。新上台的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与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巴黎和约》,法国同意割地和赔款。梯也尔政府在镇压了巴黎公社和稳定了局势后,与保王党各派、共和党各派达成协议,于1875年制定出,史称1875年宪法。依宪法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并不稳固,保王党各派总想建立君主制度,于是围绕共和制的巩固问题,各派展开了斗争。

3、法国多党制的产生与共和制的巩固

共和国前期(1879-1899年),由共和党温和派执政,主要进行了反教权主义斗争,颁布了1884年宪法,经历了布朗热事件(1887-1889年)、德雷福斯案件(1894年)和巴拿马丑闻(1892-1893年),基本使共和制稳定下来。

共和国后期后期(1899-1914年),由共和党激进派与其他党派联合执政,主要进行了反教权主义斗争、政教分离和镇压工人运动。

四、德意志帝国

1、1871年宪法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德国统一后,于1871年制定了宪法,建立起德意志帝国。这部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却又不受议会辖制的半专制制度。

2、俾斯麦的专制主义高压政策:在帝国宰相俾斯麦执政时,一面加强普鲁士的地位,另一面强化皇帝的专制主义。为此,他进行了反对自由主义、反对反普鲁士化政治势力(“文化斗争”)和反对社会主义(颁布《非常法》)的一系列斗争。

3、俾斯麦的改革:他还注意缓和社会矛盾,所以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包括:

经济政策方面:发展资本主义

政治政策方面:承认政党合法和政党议会政治

社会文化教育政策方面:实施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政策

4、威廉二世的专制

五、日本近代天皇制

1、自由民权运动(1874—1884年)

发生背景:因为明治维新后,日本保留了太多的封建残余,富农、中小资产阶级、底层的广大群众、知识分子与自由职业者对此不满,再加上西方启蒙思想在日本的传播,于是,中小资产阶级、农民和知识分子掀起了一场压迫宪政、要人权、要自由主义的运动,即自由民权运动。

运动主体及要求:中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农民、要求宪政、人权、减轻地税、修改不平等条约

代表人物与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板垣退助和片冈健吉、大隈重信等人。该运动分民权主义和立宪主义两派。

运动过程及影响:从创立“立志社”到全国性的民权组织“爱国社”成立,再到提出建议书,迫使天皇开国会和公布宪法。于是相继产生了自由、改进和帝政三个政党。板垣等人最后与政府妥协,自由民权运动以失败告终。

帝国宪法与天皇制的确立:自由民权运动虽然失败,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走宪政道路。最后决定仿效德国,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了天皇制政体。

天皇制的特点:属于立宪君主制,但保留有明显的专制主义。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又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


第十二节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基础知识了解)

一、科学技术革命

1、科学技术革命的前提条件:自然科学在19世纪的空前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所要求的新技术革命准备了条件。

2、动力革命: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为发电机提供了理论基础。以致最终有了电力的应用。还有内燃机的发明,也是一大动力。

3、传统工业的革命和新兴工业的产生:老的工业的革新和新兴工业的出现,共同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革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电气时代

2、以重工业为主

3、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

4、同时发生与数个资本主义国家

5、两次工业革命交错进行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结构的变化:开始以重工业为主导取代以轻工业为主导,工厂制度代替了工场制度。

2、垄断的产生:新兴工业部门的复杂化和重工业资金的大量需求,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于是由股份公司演变为垄断的产生。

3、生产管理的变革:生产的科学管理化出现。即所谓“泰罗制”、“福特制”。

4、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大大增加,人民的收入提高,物质条件改善。

5、城市化与欧洲人口的下降:工业大城市开始出现,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欧洲出现家庭规模变小,整个人口减少。


第十三节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一般重要)

一、垄断组织的出现

1、垄断组织的含义

2、各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组织发展的程度与形式:美国以托拉斯为主,德国以康采恩、辛迪加等为主,英国、法国的垄断组织主要属于卡特尔、辛迪加等低级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

1、垄断阶段的标志: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垄断组织,并影响和决定了国家的经济生活与政治。

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超过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却占有比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多得多的殖民地,这与他们的实力不相称。


第十四节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很重要)

一、19世纪后半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

1、英国的扩张     2、法国的扩张

3、俄国的扩张     4、德国的扩张

5、日本的扩张     6、美国的扩张

二、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重点。掌握帝国主义国家侵占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情况,尤其是掌握对非洲的瓜分状况)

1、对亚洲的侵占:到20世纪末初占领了亚洲的56%左右。

2、对拉丁美洲的侵占:主要体现在资本输出的侵略。

3、瓜分非洲:20世纪初99%左右被瓜分完毕。(最好记住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地图,这对学习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大有帮助)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主要是1898年美西战争、1904-1905年日俄战争、1899年英布战争

三、世界资本主义贸易体系的确立

体现在金本位制确立、世界金融中心出现、世界贸易网形成和资本输出几个方面。

回复“00”下载考研新手大礼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近代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上册重点知识
九上历史表格知识提纲(13-21课)
第六节??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历史部分)(七)
【历史】第一次月考重难知识点汇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