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21条几乎概括了运营人存在的所有问题,很多人看后都恍然大悟!

前段时间跟部门同事和很多其他做运营的小伙伴做了深入的沟通了解,发现大家在做运营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了一一总结和列举,以便大家结合自身来进行对照看是否存在相应的问题,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出针对性的改变。


总结了21个问题,大家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回想一下,有哪些问题你中招了~

 

1、做了一段时间运营总发现没有什么沉淀,没有可总结的经验,同样的问题在下一个运营阶段中会再次出现。


2、运营工作碎片化,运营没章法,同时处理各种事情,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工作不明确。经常感觉自己忙的飞起,但是写周报和月报的时候发现没啥可写。


3、在拿到一个新项目的时候,一开始就直接想具体的运营策略,对项目无全局性的掌控和系统化的思路梳理。


4、做很多事情经常出现结果偏离预期,想A变B,无法掌控事情的发展。


5、感觉很努力在工作,但是一直出不了成果,经常在一件事情上耗费太长时间,导致原计划的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推进。


6、对每天和每周周要做的事情没有时间预估,实际完成时间和预估时间没对比。


7、做了一段时间运营发现电脑存下来的文档没多少,没有留存的运营工具表格。


8、写运营方案经常在思路上绞尽脑汁,追求各种模板套用,或者写到一半发现不知道如何往下写,思路全无,然后开始纠结于前半部分内容,方案从开始撰写到最终确定可能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


9、在运营策略和活动创意上经常无头绪,但是领导或者其他人总能够头脑清晰的,头条有理快速的给出诸多可行性策略,每到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


10、把运营工作做成了抗震救灾,总是陷入被动的去处理各种运营问题。


11、做了十几次活动,发起几十个话题讨论,依然没形成系统化的流程和思路。


12、发了100多条PGC帖子,几十篇公众号文章,依然还是每天到处找素材、为出什么类型的帖子或者文章绞尽脑汁。


13、跟用户沟通依然停留在与用户的瞎聊上,跟很多人都聊过但又感觉什么都没聊到!


14、一提到用户需求调研就只想到问卷和访谈,对产品的最核心用户,没浏览过他们的朋友圈或者QQ空间,没跟踪过他们的产品使用行为,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兴趣、偏好、需求依然不明确,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基本资料。


15、一个活动上线后或者做推广把渠道铺开后,就认为工作完成了一大半,没有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和过程管控,运营工作变成了运行工作。


16、做了一年多运营没详细了解过竞品情况或者对竞品的了解只停留在产品名称上。


17、到了写周报的时候才去看数据,打开后台数据报表一脸懵逼,看不出什么门道?数据分析不知道从何入手?


18、做运营总结时,面对异常数据经常出现“好像做了什么?好像发生了什么?所以可能造成了影响”的主观臆测。


19、消息PUSH只关注单次效果的评估,而未能对历史消息PUSH做完整记录和纵向的分析总结。


20、整个运营状态是运营驱动数据,而不是数据驱动运营。


21、运营工作总是事务导向型,而不是目标导向型,所以基本上每周都是重复的去完成看似一件件独立的事情。


在超哥把这共性问题做了列举之后,又重新发给了其他小伙伴进行了测试,结果很多人都反馈大部分中招,甚至有全部中招。

 

不知道大家在看了这篇文章是否有相同的感觉,如果看完之后发现上面的问题你都没中招,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迈入了高阶运营行列,你一定是一名有经验的老司机了。但我相信很多小伙伴,尤其是刚接触运营工作或者运营经验不超过三年的小伙伴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上述的问题。

 

读到这里,我估计很多小伙伴急迫的往下看有没有针对这21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的问题又增加了一条,那就是缺乏对问题的归纳、总结、分析和分类能力。


面对这21个问题你第一要务不是急于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要对这21个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因为上面的问题我只是罗列并且完全没考虑问题的顺序、主次和重要紧急程度。

 

其实大家看完上面21个问题后,即使全部中招也没必要担心,因为上面21个问题只反映了三类问题,那就是思维层面(目标导向意识、思路拆解、逻辑梳理、归纳总结、推理演绎),运营的节奏感层面(目标、工作统筹和过程管控)和精细化层面(数据化、工具化、表格化、规范化),我们可以对上面21个问题重新分类如下:

 

第一类:思维层面(目标导向意识、思路拆解、逻辑梳理、归纳总结、推理演绎)

● 做了一段时间运营总发现没有什么沉淀,没有可总结的经验,同样的问题在下一个运营阶段中会再次出现(总结)


● 做了十几次活动,发起几十个话题讨论,依然没形成系统化的流程和思路,(总结归纳,方法论沉淀)


● 在拿到一个新项目的时候,一开始就直接想具体的运营策略,对项目无全局性的掌控和系统化的思路梳理(系统化思维)


● 感觉很努力在工作,但是一直出不了成果,所以会在一件事情上耗费太长时间,导致原计划的很多事情都得不到推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问题)


● 写运营方案经常在思路上绞尽脑汁,追求各种模板套用,或者写到一半发现不知道如何往下写,思路全无,然后开始怀疑前半部分内容,方案从开始撰写到最终确定可能需要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基于目标的思路拆解)


● 在运营策略和活动创意上经常无头绪,开怀疑自己的思维敏捷度,但是领导或者其他人总能够头脑清晰的,有条有理快速的给出诸多可行性策略,每到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逻辑推理能力、思维推演方式)


● 跟用户沟通依然停留在跟用户的瞎聊上,感觉跟很多人都聊过但又感觉什么都没聊到!(目的和目标不明确,沟通技巧)


● 一提到用户需求调研就只想到问卷和访谈,对产品的最核心用户,没浏览过他们的朋友圈或者QQ空间,没跟踪过他们的产品使用行为,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兴趣、偏好、需求依然不明确,甚至不清楚他们的基本资料。(思维认知层面、系统化思维)


● 做了一年多运营没详细了解过竞品情况或者对竞品的了解只停留在产品名称上(思维意识层面)


● 事务导向型,而不是目标导向型,所以基本上每周都是重复的去完成看似一件件独立的事情。(思维意识层面)


第二类:运营的节奏感层面(目标、工作统筹和过程管控)

● 运营工作碎片化,运营没章法,同时处理各种事情,阶段性目标和重点工作不明确。经常感觉自己忙的飞起,但是写周报和月报的时候发现没啥可写。(工作统筹,主次紧急,运营的节奏化)


● 对每天和每周周要做的事情没有时间预估,实际完成时间和预估时间没对比(工作的统筹安排)


● 做很多事情经常出现结果偏离预期,想A变B,无法掌控事情的发展(目标设定和管控)


● 把运营工作做成了抗震救灾,总是陷入被动的去处理各种运营问题。


● 一个活动上线后或者做推广把渠道铺开后,就认为工作完成了一大半,没有阶段性目标的设定和过程管控,运营工作变成了运行工作。(目标设置和阶段目标的拆解、实时效果的管控、评估和优化)

 

第三类:精细化层面(数据化、工具化、表格化、规范化)

● 发了100多条PGC帖子,几十篇公众号文章,依然还是每天到处找素材、为出什么类型的帖子或者文章绞尽脑汁(优化源表)


● 到了写周报的时候才想起去看数据,打开后台数据报表一脸懵逼,看不出什么门道?数据分析不知道从何入手?(数据分析意识和分析思路)


● 做运营总结时,面对异常数据经常出现“好像做了什么?好像发生了什么?所以可能造成了影响”的主观臆测。


● 消息PUSH只关注单次效果的评估,而未能对历史消息PUSH做完整记录和纵向的分析总结。


● 整个运营状态是运营驱动数据,而不是数据驱动运营


● 做了一段时间运营发现电脑存下来的文档没多少,没有留存的运营工具表格。

 

其实我在上一篇文章《思维+节奏感+精细化,看优秀运营是如何拉开与普通运营的差距?》就对这三类问题做了概括性的分析阐述,而这三类正式普通运营和高级运营的差距所在,所以对于很多刚迈入运营或者运营经验相对缺乏的小伙伴来说,要想成为高级运营的目标就很明确了,就是要解决上述的三类问题(21项小问题)。上面所列举的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在思维层面,大家在运营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的自己的运营思维意识和习惯。

 

运营思维思维意识和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平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有意识的进行思维的培养:


1、培养目标导向意识:做任何事首先要想到的这件事处于什么背景、有什么样的目的,围绕目的我们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做目标拆解。后续的所有工作一定是围绕这个目标达成来进行的,能够有效促进目标达成的工作一定要作为重点工作(行政命令性的工作除外)。


2、多阅读:阅读是培养思维最好的方式 ,读了0本书和读了30以上的书的人思维方式肯定会有很大不同的。多读一些思维策略方面的书籍,比如《金字塔原理》《麦肯锡方法》。


3、掌握一些思维方法和工具:如5W2H、SOWT分析、PDCA循环、AARRR模型、WBS工作结构分解法等,多使用类似Xmind思维导图工具和Visio流程工具。


4、总结思考: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定要学会总结和思考 ,对阶段性工作成果的复盘总结和方法论沉淀,多去思考生活中的运营逻辑。


5、多跟优秀的人一起交流:抓住跟领导的学习机会,学会经常性的寻找自己的思维方式跟领导的思维方式的区别,多跟同行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可以去揣摩别人的思维方式,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


按照运营的职业发展阶段,至少可以分为入门前、新手期、困惑期和转型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面临着不同的难题,以下是我的总结。 


第一阶段:入门前


有朋友问,运营怎么入门,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怎么才能找到运营的工作。这些朋友大多是学生,或者是其他行业的从业者,都对互联网运营感兴趣,希望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种情况,就是处于典型的入门前阶段。

 

对于这些朋友来说,他们并不了解互联网行业和运营岗位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哪个行业的什么类型的运营岗位,只是停留在兴趣阶段。所以,从0到1是最难的,这一步不知道该怎么跨出去。

 

千万不要认为读几本书、看过几篇干货文章、听过几次牛人的分享、花钱参加过培训,就可以入门了。这些只能帮助你了解大概的情况,别人懂和自己体会,在运营这个领域是有天壤之别的。打个比方,即使看过几千部电影,你也不知道怎么做导演,你仍然只是一个影迷。影迷和导演的差别,就像没入行的互联网爱好者和运营从业者的差别,也是用户视角和专业视角的差别。

 

只有真刀真枪的实战,去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切的学习和感受运营。所以,别再犹豫了,别再找捷径了,别再试图学习书本上的技能了,去找一份运营的工作吧,先干起来!

 

找工作的时候,先别过于计较公司和职位,选择一个当前看来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如果你个人条件好,能找到BAT或者优秀的创业公司,那当然是最好了;如果暂时没有这个机会,可以先选择一个愿意接收自己的公司,目的是先开始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学习运营相关的知识,也可以感受自己适合哪方面的运营工作,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找准方向。而且,只要迈出了这一步,以后再跳槽就会相对容易的很多。

 

在选择新工作的过程中,很多朋友希望能考虑周全,得出所谓的最佳答案。但我觉得,在没入职一个公司之前,很难了解真实的情况,就算用再多时间,咨询再多的人,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我的建议是,设置几个决策的条件,只要这个职位可以满足这些条件,就可以考虑选择。

 

不用担心哪些选择是完全错误的,作为一个新人,去任何一个公司工作,都可以学到很多。况且,这个选择也并非不可逆,真遇到意外情况,还是可以跳槽的。这里不是让大家随意跳槽,而是想说选择新工作时没必要太纠结。           

 

第二阶段:新手期(0-2岁)


在入门之后,运营就开始了从新手到进阶的过程。但我认为,从业经验在两年之内的运营,基本上还处于新手期。因为一个完整的互联网项目,从决策立项到开发上线,再到后续的运营推广,在大公司至少需要一年。再加上前后沉淀的时间,两年是很正常的。

 

在这个阶段的运营,大部分时间都在「打杂」,也就是负责项目中非常具体的、执行层面的工作,并且非常琐碎,基本上不具备连续性和策略性。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不免就感到迷茫,开始担心每天做这样的事会导致自己没有成长,对今后的职业发展不利。

 

另外,正因为这样重复和杂乱的工作内容,会让运营从业者看不到未来,担心运营这个岗位是没有价值和前景的。再加上运营的薪水和地位普遍低于团队的其他角色,所以可能会导致士气低落,影响日常工作。

 

我认为,这些问题确实都存在,但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

 

 不要忽视身边每一件小事

 

既然是新人,工作内容肯定相对基础,首先要正视和接受这一点。但这些看起来琐碎的小事,并非是没有价值的,而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和技能积累的阶段,就像建大楼之前的打地基。

 

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涉及,是对自己运营知识体系的填充。因为只有真正做过,才知道怎么能做好、哪里容易出问题、关键环节是什么,这些都是为了以后负责整体项目做准备。所以,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并且分析事情背后的逻辑、寻找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总结规律和技巧,这些都会变成有用的经验。

 

 别认为运营地位低

 

有朋友认为,运营在团队里的地位低,尤其不如「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这个看法非常片面。


刚入行的产品经理每天做的事情是很细节的非重要需求,有时甚至就是填坑。好容易涉及到核心功能,自己也不能拍板,还是要听上级的,没什么存在感。也就是说,无论产品还是运营,在新人阶段都无法避免这样的基础工作,别盲目崇拜产品经理的光环,现实并不是那样。

 

不过团队中各个角色的话语权确实不同,这和公司或创始人的基因有关,很难改变。选择了公司就相当于选择了相应的环境,努力去接受和适应,尽量发挥自身最大价值就行。


 即使公司不够好,也不影响个人发展

 

不用因为公司或项目不好,担心自己没有学习的机会。我认为,参与过一个失败的项目反而是庆幸的,因为你知道一个项目是怎么死掉的,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经验,是非常有价值的。

 

如果你所在的项目很成功,从一个新人的视角来看,可能每个决策都无比正确,就好像这是「本来就该发生的」,但是决策的过程和老板的视野是你完全感受不到的。当你独立负责项目或创业时,会发现这些成功经验其实没用。因为成功是需要很多前提条件的,而这些前提条件不可能全部复现在你身上。

 

总之,作为一个从业经历为空白的新人,还不到查漏补缺的时候,所有经验应该照单全收。尽量把精力都专注在自己的工作上,公司的战略或发展方向了解一下就行,不用替老板担忧了。


 不管BAT还是创业公司,适合自己最重要

 

对新人来说,大公司和创业公司哪个对职业发展更有利,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我曾在三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就职,所以各种环境我都有亲身经历。

 

创业公司的工作状态更鸡血,不强调分工和流程,谁行谁就上,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新人在这个环境里,涉猎的工作范围更广,可以学到更多东西,工作能力更全面,抗压能力强。

 

BAT这种成熟的大公司,可以学习系统化的工作方法,可以掌控的资源更多,内部培训也很多,身边的同事都是顶尖的人才。在这样的公司做两年,可以迅速达到职业生涯的新高度,公司的品牌也会为你背书,跳槽的时候会更容易。


当然也有缺点,适应了大公司的年轻人,出来以后可能会不适应新环境。

 

大体的情况就是这样,选择哪一类公司,需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喜好。如果有选择的机会,我建议先去大公司镀金,以后可以视情况再做打算;如果暂时去不了大公司,选择创业公司也没问题,三年之后,你的发展不一定会差,到时可以再去大公司镀金。

 

第三阶段:困惑期(3-5岁)


处于困惑期的运营从业者,大多状况并不差。他们是团队里的中流砥柱,是上级的重点培养对象,也是新人工作的榜样。

 

让他们困惑的是,自己似乎没有一技之长,还在一线做执行工作,而且没有开始带团队。虽然自己明显比新人更有经验,地位也更高,但从实际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来说,差别却不大。就好像在参加马拉松比赛,虽然自己是先起跑的,跑着跑着却发现,和后来者在一个方阵里,并没有拉开距离,所以不免对前景感到迷茫。

 

其实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时间或长或短而已。对处在困惑期的运营从业者,我有以下5点建议:


 提升看问题的视角

 

建议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先要做好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再多去关注这些事背后的逻辑,试着思考上级要求做这些事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通过这样的思维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看问题的视角和大局观,也可以很好的了解项目全局。

 

比如,你所在的产品是一个UGC平台,用户运营是工作的重点。有一天,上级让你去接洽多家第三方内容提供方,促成资源共享的合作。在接到这个指令之后,首先,要想办法完成这个任务,列出所有满足条件的第三方机构,然后设计合作方案并推进完成;其次,也要分析为什么上级会有这样的决策,是不是公司认为用户贡献内容不可行,而是希望转型为第三方机构贡献内容。

 

这就让自己从执行视角,提升到决策视角,更有利于让自己看到事情的全貌。这些信息都可以通过与上级沟通获得。本来也不是机密,只是如果你自己不追,上级可能不会主动说出来。


 在一个公司至少做2年

 

项目是有完整周期的,从调研、立项、开发、上线、开始运营,再到后续的迭代优化。虽然互联网是快字当先,但完整的项目周期其实并不算短。当你加入项目时,可能处于某个中间环节,没办法宏观的感受项目全貌,接收到的信息量比较小,直观感受会很片面。

 

因此,建议在一个公司至少做2年。否则你会发现,经历的项目由于时间太短,缺失的信息太多,导致连一个项目总结都很难写出来。更重要的是,经验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是感性的,要去亲身感受才有收获。

 

除此之外,经常跳槽还会让自己陷入困惑。短时间内做了很多不同的事,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和印证,导致不知道哪一件是自己擅长的、喜欢的。


 找到自身价值,培养一技之长

 

在这个阶段的运营同学,已经入门,并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找到自身价值、培养一技之长就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这里的特长是指在某方面能力突出,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亮点和标签。

 

对于公司来讲,对一名员工委以重任,需要有足够的理由。互联网公司可不会因为你从业时间长,就给更好的职位和更高的薪水,而是希望用你的特长为公司出力。


你可以是特别擅长沟通合作、人脉广泛的商务型人才,也可以是嗅觉敏锐、文字优美的内容型人才,还可以是有很强组织和规划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只要有特长,就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抛开公司职位来说,这个阶段也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做什么、机会在哪里,再努力去突破。


 增加跨行业交流

 

与传统行业不同,互联网行业很多时候是没有成熟经验去借鉴的,大家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向前跑,比如前两年的O2O。在这个过程中,谁也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唯一合理的,所以需要多和朋友交流、互换思路、碰撞火花。

 

这里的交流,不应只局限于同行业和同类型产品,建议去做跨行业交流。比如你是做互联网社区的,可以向传统商业的朋友请教。因为做shopping mall和做互联网社区有相通的地方,都是拉新和留存的那些事。这样的朋友与你的知识重合度低,能为你带来更多的思路。


第四阶段:转型期(6-10岁)

 

处于转型期的运营从业者,大多是大公司的中层或者小公司的高层,有着不错的薪水,带团队,不再做一线的执行工作。在上级明确方向的基础上,他们可以独立指定目标、规划策略和组建团队,并保证最终效果。这个角色的价值,就是可以将公司的决策推动落地,负责把计划实现。

 

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中高层人群年龄在28-35岁左右,已经脱离主流互联网从业者的年龄,再加上大多已经结婚生子,有了家庭负担,所以晋升的愿望就更强烈。但是中高层管理者再晋升的难度会更大,去往金字塔尖的路上,被淘汰的肯定是大多数人,所以总会有一批从业者会遇到晋升天花板。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从业者,有两个建议:


 关注传统行业,为转型做准备

 

如果你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过,很可能不了解传统行业。运营好一个实体,比运营互联网产品要复杂的多,对运营者能力的要求也更高。

 

从目前互联网发展的走势可以看出,以后会更多的和垂直行业深度结合。


互联网的角色更像是服务用户的方式或渠道,背后真正有价值的是传统行业的服务提供方,纯线上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以美团和滴滴出行为例,都是用线上产品的形式,整合了传统行业资源。做这类产品的运营,不仅要具备互联网方向的业务能力,还需要了解餐饮或出行领域的行业知识。

 

在这个模式里,互联网人才依然非常有价值,因为这是传统行业所稀缺的。但更有价值的人才,是能把两个行业更好结合的人,这是转型期的运营从业者最好的发展方向。选择这条路,这意味着不再吃青春饭,突破了以后可能遇到的年龄瓶颈,完全可以将事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打造个人品牌

 

在转型期这个阶段,不仅要看业务能力,个人品牌也很重要。通过个人品牌的影响力,可以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的话语权,也可以调动和整合更多的资源。所以,可以尝试投入一部分精力在这件事上,积累一段时间之后,收益就会非常明显。

 

打造个人影响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微博和知乎等社交平台发表观点、在公众号和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分享经验、参与线下聚会或分享会,慢慢积累人脉,逐渐树立自己在线上线下的知名度。

 

当然,做这些事的前提是自己真的有料,比如系统的方法论、典型的案例分析或者对行业的深刻见解。打造个人影响力的过程,本质是一个向外分享的过程,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或吹嘘夸大的成分。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先不要尝试了,否则带来负面的品牌效应,就得不偿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运营怎么做
谈谈对房地产计划管理的误解
品书香,润心灵
货代从业者的三重境界
风险究竟如何归类?关于风险分类的一些问题思考
拒绝机械重复!HR需要提升战略思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