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张璁其人其事其书


     张璁《神道碑》

 

名词解释
    神道碑,指神道前的石碑,上面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立在墓道上的碑。记录帝王大臣生前的活动。神道即墓道。神道碑文原较简单,一般只称“某帝或某官神道之碑”。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记述汉杨震碑首为:“故太尉杨公神道碑铭”,则神道碑之名,汉已有之。后来纪事渐趋详细,成为人物传纪的一种变体,并多收入作者的文集。

 


    张璁画像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卒谥文忠。汉族,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瓯海区)三都人,张璁因和明世宗嘉靖朱厚熜同音,世宗为其改名孚敬,赐字茂恭,明代政治家,文渊阁大学士。
    张璁少好经学,对《三礼》(《周礼》、《仪礼》、《礼记》)造诣颇深。13岁时,题诗以卧龙自许。弱冠游乡校,督学使者惊其论议,以为前程不可限量。弘治十一年(1498)中举人,复七试不第。正德十三年(1518)在五都姚溪(今龙湾瑶溪)创办罗峰书院,有屋三间,园五亩,招收学生30余人,进行讲学。其间与王守仁有交往。
  正德十六年(1521)始登进士,年已47岁。同年三月,武宗朱厚燳病死,无子,大臣拥立堂弟朱厚熜为帝。即位后,帝欲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朝议援汉定陶、宋濮王故事,称明孝宗朱祐樘(武宗之父)为皇考,以朱祐杬为兴献帝,世宗不乐,议三上三却。璁时在部观政,七月初一上疏,认为“汉哀帝、宋英宗固定陶、濮王子,然成帝、仁宗皆预立为嗣,养之宫中”,和“今武宗无嗣”迎立“兴献王长子”,情况不同,前者属于继嗣,后者属于继统,因此力主尊本生父为皇考,世宗得疏大喜,但迫于武宗遗诏起草者杨廷和等的反对,未能更议,授璁南京刑部主事。嘉靖二年(1523)十一月,同官桂萼上疏申论继统之说,世宗心动,复下廷议。三年正月,璁再上疏斥继嗣说“宁负天子,不敢忤权臣”,于是世宗排除阻挠,诏令璁进京议礼,升二人为翰林学士。继嗣派官员在杨廷和支持下“欲扑杀之”,璁冒死面折廷臣之非,得到世宗赞同。廷和子杨慎偕翰林学士三十六人以罢退相威胁,均遭斥责停俸,月余,杨慎、王元正等又发动疏谏和撼门大哭,世宗大怒,命锦衣卫拘捕为首者,廷杖死者十七人,下狱一百数十人,史称“大礼仪之争”。从此璁深得宠信。
  四年冬,《大礼集议》成,进詹事兼翰林学士。五年七月,升兵部右侍郎,寻进左侍郎。六年,进《大礼要略》,命开馆纂修《明伦大典》,敕掌都察院事。冬,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七年正月,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七月《明伦大典》成,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八年九月,杨一清罢相,遂为首辅。十三年,进少师兼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十四年春得疾,屡疏致仕,护送回乡。十八年二月六日卒,享年65岁,谥文忠,封赠太师。今鹿城人民西路妙果寺西侧有张璁碑亭纪念其人。

    张璁有兄弟四人,张璁年最小,幼颖异好读书,胸怀大志,13岁赋诗,即以卧龙自许。20岁考取秀才,24岁中举人。后7次上京考进土,都未录取,于是在家发奋读书,专攻礼学。正德十五年,张璁再次进京应会试得中;十六年,明世宗朱厚熜即位,第二年改元嘉靖。璁经殿试中二甲进士,开始在礼部观政,进入仕途。时年47岁。
    世宗即位后第六天,即诏议其生父为皇考,并迎其母来京。却遭到首辅杨廷和和内阁一班老臣的反对,他们议定世宗应该认孝宗为皇考,称生父为皇叔父。世宗不同意,认为这是割裂亲情、违悖常理的事。实质上表现了权臣和年轻皇帝的权力之争。于是一场长达三年半的大礼议之争开始。张璁博学多才,熟谙史事,精于礼学,自中进士后分发礼部观政,他深感杨廷和等议礼的错误,便奋不顾身,投入战斗。嘉靖元年(1522)七月一日奏上《议大礼疏》,高举“孝”和“尊亲”的儒家大旗,对杨廷和等议论进行批驳,理直气壮,振振有辞,世宗大喜说:“此论出,吾父子获全矣!”(《明史·张璁传》)当时杨一清居家见张璁疏说:“张生此议,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明史·杨一清传》)王守仁也“心喜其说”(《与霍兀崖(韬)书》)《国史传》评论:张璁此论“出所真见,非以阿世”。由此可见张璁是以礼学的真谛战胜杨廷和等老臣的顽固守旧歪理,因而取得世宗的信服和重用,官职随之步步升迁直至内阁首辅。而那些失败者在怨恨下不断攻击张璁什么迎合帝心,投其所好,以求干进,等等诬蔑之词,不一而足。
    张璁是个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政治家。他在阁十年,任首辅六年,对社会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政绩。贪官污吏,庄田膨胀,宦官干政是明代正德期间三大弊政。经张璁鼎新革政,严以治律,为明代嘉靖年间的国泰民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中叶以来,朝廷上下,贿赂公行,贪脏枉法屡见不鲜。张璁深悉民间百姓痛恶贪污腐败,曾上疏奏皇帝,依律治罪贪官污吏。他本人以身作则。嘉靖十年闰六月,吏部侍郎徐缙因徇私舞弊经举发受都察院勘问,徐缙为求解脱,把黄金放在酒罐里,外书“黄精白蜡敬寿”六字。张璁猜得用意,当众人面敲开酒罐,立即公开暴露其行贿行为,由法司审问,依照犯罪证据的事实,将其削职为民。此事,使朝野大力震动,京官和地方官的贪污纳贿行为,大为收敛。同时,张璁还对吏治进行了整顿。如调整了内阁翰林,加强了科道官员对官吏的监督。张璁任首辅后,针对这一积弊,竭力推行廉政,加强监察权力,巡按御史与地方官员进行相互监督;不许结党营私、私下进谒、请託与餽赠。违者由缉事衙门访捕拿问。在朝九年,他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用一子侄,唯才是用。
    明代时皇宫、王府及勋戚占有大量的土地谓之庄田。一部分权贵豪奴和地方恶棍,妄指民田为官田,荒地以之进奉王府、勋戚,以结交权贵而谋私利。民田被夺导致大批农民被迫离乡背井,成为流民。为改革弊政,清勋戚庄田,杨廷和曾提出过改革的措施。张璁并不因为杨廷和是政敌而弃之。由于张璁的鼎力改革,消除了明代百年积弊的勋戚庄田,缓解了土地兼井的急剧上升,稳定社会,安定民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宦官专权乱政是明代的一大祸患。张璁生活过基层百姓,对宦官结党营私,草菅人命,甚至斥逐杀害朝廷大臣的行为,有了深刻的了解,并痛恨人骨。他入阁后便一再向嘉靖皇帝陈述镇守的流毒,请将镇守太监一律撤除。史称明朝,只有嘉靖期间,没有出现过太监弄权把持朝政的局面。
    政治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改革者不免招来许多阻力和非议。作为一个皇权统治的社会,皇帝的意志就是皇权的意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张璁的权威影响增大,嘉靖皇帝又怕他专擅而有损于皇权的独揽朝纲。这样致使张璁宦海浮沉,在入阁辅政的七年间,凡四起四落,其遭际在明代阁臣中也是少见的。嘉靖十四年(1535),张璁称病告老还乡。嘉靖十八年,病殁于家,卒年65岁。嘉靖皇帝特赐赠太师,谥号文忠。《国朝典故》云:“孚敬刚明峻洁,一心奉公,慷慨任事,不避嫌怨。果于自用,休休之量,是其所短。上亲按其古谥法,以其危身奉上,特谥曰文忠,眷顾之厚,终始不替云。”《明史》对张璁作了较高的评价,说他“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比张璁稍后的著名历史学家王世贞在所作的传记中,对他的功绩赞扬备至。明永嘉人姜准在《歧海琐谈》中说他:“刚明峻洁,一心为公,慷慨纪事,不避嫌怨”。
    后来的事实证明,持不同观点的人是有的,但没有人敢第一个站出来公开表态。与他们相比,张璁的地位最低,才是个“观政进士”,连个正式官职都没有,但他的胆子却最大。这么大的胆子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卧龙”的抱负;二、精通礼学的底气;三、对自己的才干要有足够的信心。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条件他都具备,他是栋梁之材,有一手擎天的魄力与能力。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第八册说:“张璁以进士而入居内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又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有明一代少见的阁臣。”
    张璁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化名人,遗留著作甚丰。有《礼记章句》、《大礼要略》、《金滕辨疑》、《钦明大狱录》、《嘉靖温州府志》、《罗山文集》等书行世。民国二十四年(1935),温州《敬乡楼丛书》又重印《张文忠公集》传世。温州人们都尊称他为张阁老,他是温州的历史名人,在温州留下许多名胜古迹和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温州永强张璁祖祠

 

延伸阅读(一)

    坚持人本 步入政坛
  张璁是一位具有政治抱负的人。他13岁时,便有共济天下的雄心壮志。在《题族兄便面》诗云:“有个卧龙人,平生尚高洁。手持白羽扇,濯濯光如雪。动时生清风,静时悬明月。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但是,他一生坎坷,经过七次科场拼搏之后,直至47岁时,正德十五年二月礼部会试,终于榜上有名。第二年,殿廷对策,中二甲进士,分发礼部观政,从此进入仕途。张璁人生政治命运的转折点,是在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之后。因武宗无嗣,由朱厚继位,次年改元嘉靖。厚是武宗的从弟,同祖不同父。厚想尊称亲生父兴献王为帝,却遭到朝廷宰相杨廷和等旧臣的坚决反对。于是,引发了一场大礼议的斗争。此时,张璁中进士不久,正在部观政。他博学多才,胸怀大志,平日熟谙史事,精于《三礼》之学。议大礼是他政治学术的强项。于是,为了展示自己以人为本的政治理想,张璁抓住了政治机遇,发挥议礼的学术优势,于正德十六年七月三日上疏力主尊兴献王为皇考。疏中有云:
  圣考只生陛下一人,利天下而为人后,恐子无自绝其父母之义。故在陛下谓入继祖后,而不废其尊亲则可;谓为人后,以自绝其亲则不可。夫统与嗣不同,非必父死子立也。
  奏疏正合嘉靖皇帝的心意,他看了奏疏大喜,说道:“此论一出,吾父子获全矣。”
  大礼议从表面上看,是一场政治学术争论,似乎是嘉靖皇帝为了将自己已故的生身之父兴献王朱佑杭为皇考,母蒋氏为皇太后的称谓问题。但深层次的政治内核则是嘉靖要捍卫自身君主的绝对专制权力,而杨廷和则希望制约皇权的过分膨胀,提高和巩固阁权,实施统治阶级的集体专制。这样,从嘉靖刚当上皇帝到嘉靖三年,经过几场大礼议“文明辩论”之后,终于发生了一场政治流血事件。嘉靖皇帝开始了“文攻武卫”的战略。
  在这场政治学术论战的背后,是皇权与相权的激烈较量。天下公器的学术,一旦成为权术效应的武器,必将会造成一场政治灾难。世宗一手持着张璁大礼议的学术理论依据,一手持着皇权实力,开始与杨廷和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嘉靖三年(1524)二月,杨廷和被免职。同年七月,杨廷和之子杨慎和两个内阁大臣纠合官员200多人,在京城左顺门举行声势浩大的“哭谏”,自晨至午时不散。这下可激怒了世宗,他下旨逮捕为首者下狱,四品以上官员夺俸,五品以下官员杖责,被杖责者有近200人,受杖创先后死者17人。可见这场大礼议论战之残酷激烈。
  这场斗争从深层次去分析,与学术思想斗争也有着内在联系,是杨廷和封建社会儒家居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与张璁倡导新兴的王阳明“心即理也”论述的一场学术思想领域的斗争。张璁认为:“《礼》曰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礼,时为大,顺次之,不时不顺,则非人情矣,非人情,则非礼矣。”(《张文忠公集·奏疏》卷一《正典礼第一》)
  张璁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反旧制、重人伦,从人性人情出发,在当时封建社会的特定环境里,难能可贵。通过这场“大礼议”的激烈斗争,张璁受到了嘉靖皇帝的赏识,从此步入仕途,飞黄腾达。

  勇于改革 敢为人先
  张璁少年时,以卧龙自期,入仕后以身许国,务求匡时清世,拯救百姓民众水火之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政治改革,成效卓著。
  “大礼议”的斗争,使张璁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为他入阁后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铺平了道路。比如:明代时皇宫、王府及勋戚占有大量的土地谓之庄田,一部分权贵豪奴和地方恶棍,妄指民田为官田,以之进奉王府、勋戚,结交权贵而谋私利。因民田被夺,导致大批农民被迫离乡背井,成为流民。为改革弊政,清勋戚庄田,杨廷和曾提出过一些改革措施。张璁并不因为杨廷和是政敌而弃之,由于他的鼎力改革,消除了明代百年积弊的勋戚庄田,制止了土地兼并的急剧上升,缓和了社会矛盾,解决了国计民生,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皇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张璁在基层百姓中生活了近半个世纪,是一位布衣出身的首辅。他对宦官结党营私,草菅人命,甚至斥逐杀害朝廷大臣的行为深恶痛绝。明代时,宦官专权乱政是一大祸患。为了政局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他入阁后便一再向嘉靖皇帝陈述镇守的流毒,请将镇守太监一律撤除。史称在明朝,只有嘉靖期间没有出现过太监弄权把持朝政的局面。
  贪官污吏、庄田膨胀、宦官干政是明代正德期间的三大弊政。经张璁鼎新革政,严以治律,为明代嘉靖年间的国泰民安作出了贡献。他还改革了乡试的科举制度。经他改革的科举制度,终明世不变,到了清代仍继续奉行,一直沿用了400来年,对革除科举弊端、
  公正取士起到了积极作用。
  张璁是一位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政治家,勇于改革,敢为人先。他在阁10年,任首辅6年,对社会变革有着不可磨灭的政绩。但是政治改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改革者不免招来许多阻力和非议。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张璁的权威影响增大,嘉靖皇帝又怕他专擅而有损于皇权的独揽朝纲,致使张璁宦海浮沉,在入阁辅政的七年间四起四落,其遭际在明代阁臣中也是少见的。

  奉公廉洁反腐倡廉
  张璁出身布衣,13岁便有了“清风明月只在动静间,肯使天下苍生苦炎热”的济世理想。他对民间疾苦洞若观火,深知老百姓痛恨官场腐败。
  清人曾唯辑的《广雁荡山志》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刘提学要游雁荡。当官要游雁荡,雁荡山百姓为凭空增加负担而发愁。作为一介书生的张璁,愿意为百姓分忧,写了一首婉言劝说的诗文,打消了刘提学游雁荡的念头。诗云:
  海内衣冠集雁山,草茅无路得追攀。山中定扫豺狼道,天下谁当虎豹关?王辇奚从瞻乐地,金樽未许破愁颜。江湖廊庙心相似,莫道樵渔尽日闲。张璁作此诗时,还是个诸生(秀才),后来,他做了高官时,更加关切天下百姓的疾苦。在他50岁时有诗云:“一饭还三叹,黎民正阻饥。”(《元日》)“有雪未为瑞,凶年正可悲。流民几行乞,粒米不成炊。”(《对雪》)“年饥难独乐,官冗得偷闲。”(《游蒋山》)。
  张璁的政治改革,坚持以澄清吏治、严禁贪污、减轻人民负担为出发点。他深悉民间百姓痛恶官吏的贪污腐败,曾上疏奏皇帝,依律治罪贪官污吏。嘉靖十年闰六月,吏部侍郎徐缙因徇私舞弊经举发受都察院勘问,徐缙为求解脱,投书行贿于张璁之门。张璁立即公开暴露其行贿行为,由法司审问,依照犯罪证据的事实,将其削职为民。此事使朝野受到震动,京官和地方官的贪污纳贿行为大为收敛。同时,张璁还对吏治进行了整顿。如调整内阁翰林,加强科道官员对官吏的监督。在他掌都察院时,严监察制度,重法司之权。他先后两次罢黜、更替了不称职的御史和巡按御史25人,并申明宪纲规定:都察院按察司堂上官及首领、各道监察御吏、吏典,但有不法等事,许 互相纠举;监察御吏巡历所至,不许地方官出郭迎接;巡按不许带人 马随行,凡设彩铺毡无名供馈之属一切不用等等。
  张璁奉公廉洁,严于律己。他在位时,一再告诫家乡族人不要因他在朝做高官,便倚势凌人干不法事。他居朝十载,不进一内臣,不容一私谒,不滥荫一子侄。
  由于张璁一生做事刚毅果敢,不畏权势,廉洁自敛,深得后人好评。明史有载:“孚敬刚明果敢,不避嫌怨。”“持身特廉,痛恶赃吏,一时苞苴路绝。”(《明史·张璁传》)今人蔡美彪在他主编的《中国通史》中,称张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明代一少有的阁臣。”

  创办书院培养人才
  张璁一生十分重视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建设,培养文化人才。正德十三年(1518),他在七应礼部试,铩羽而归之后,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建立在为家乡培养人才的事业上。他在大罗山的东麓瑶溪创办了罗峰书院,他常常带着一些青年学士,到大罗山的瑶溪、茶山、仙岩等地进行游学,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读张璁当年写下《建书院告山灵》一文时,就能发现他创办罗峰书院的心迹:
  孚敬顽钝无成,苦无肄业之地,托址溪山,建兹书院,将率学徒讲学其间。窃念武夷、白鹿之胜,固地灵而人杰也,今兹地灵矣,其人杰固有所待者。
  据记载,罗峰书院有学生数十人,都是青年学子,有族侄,也有远近慕名而来的学生。讲学内容,大抵属儒家经典、名家诗文和时务政书之类,而以礼学为主。《礼》是历代典制和人伦规范的经典著作。在张璁看来是为政的根本,为人的基础。由于张璁的悉心培育,明代的永强出现了一批文化人才,将永强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在张璁之后,永强又出现了众多佼佼者,有嘉靖年间任广东参政的项乔(1493—1552)、天启年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张天麟(1586—1639)等。
  张璁到了晚年一直没有忘记家乡的教育与文化建设,当他在嘉靖十年七月第一次归田时,便将旧时的罗峰书院扩充建设,于书院内外更建御书楼、来青园、富春园、栏杆桥、万竹亭、留胜亭、观荷亭,使嘉靖七年(1528),世宗皇帝为之敕建赐名的贞义书院更具规模。

  诗词文章寄情抒怀
  张璁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而且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大量诗文,留给后世一份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弘扬。作为布衣出身的宰相,在温州民间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在瑶溪创办书院,去过茶山、仙岩、江心屿等地,对这里的人民与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并留下许多赞美诗篇。
  在张璁笔下有罗峰书院的风景:“卧龙潭下书院成,白鹿洞主惭齐名。松菊已变荒芜径,壑更添吾伊声。”(《罗峰书院成》)有茶山的秀美风光:“我有山东一亩宅,还忆山西五美园。落日放舟循桔浦,轻霞入路是桃源。”(《游五美园》)有仙岩的奇美美景:“落日在招提,山深藏古洞。水落正石出,穿岩入其空。绝壁合欲倾,观天如望。飞流泻中潭,山根似浮动。”(《仙岩洞》)有江心寺的江浪景色:“烟波渺天际,孤屿天悠悠。浩荡疑非世,登临况属秋。霞标双塔迥,浪挟众山浮。露白蒹葭老,凌风生我愁。”(《江心寺》)
  张璁热爱故乡的一草一木,他曾描写瑶溪的山居生活:“自汲龙潭水,长烹雁荡茶。客来无一物,篱豆始开花。”“自分布衣久,为园种木棉,山妻听蟋蟀,抒袖夜无眠。”(《山居二首》)在他的诗里,使我们体会到诗人寄情山水草木,激情抒怀的美感:“寒枝自许风霜傲,细蕊惟堪晚节香。”(《观菊》)“碧桃红杏不须猜,雨露无私次第栽。玉蕊芙蓉带甘菊,也应无日不花开。”(《种花》)“两山夹深谷,溪流到处闻。登高息川上,尊酒此乐群。”(《川上吟》)
  从张璁的诗里,我们还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政治抱负与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感。当他在“大礼议”初期受阻时,发出长叹:“独怜知已少,只见直躬难,若问唐虞治,终期白首看。”(《赴南京留别诸友》)在创办书院时寄托情怀:“苍生有望山中相,白首愿观天下平。青衿登进乐相与,日听沧浪歌水清。”(《罗峰书院成》)“信是此行天下独,只因日月卧云根。”(《游五美园》)张璁毕生好学,撰著颇多,存世的有《礼记章句》八卷;《周礼注疏》十二卷;《仪礼注疏》五卷;《杜律训解》六卷等著作。嘉靖十六年,他还独力编纂《温州府志》。从这些著作中,我们了解到张璁的生平、性情、学问和功业,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张璁《恭和圣制诗二首》

 


    张璁《观荷亭记碑》

 


    张璁《金陵秋兴诗八首》

 


    张璁《兄弟岩碑》

 


    张璁《叶氏圹记》(局部)


延伸阅读(二)
张璁“大礼议事件”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七月初三,当时还是新科进士的张璁上疏支持明世宗朱厚熜,认为世宗即位是继承皇统,而非继承皇嗣,即所谓“继统不继嗣”,皇统不一定非得父子相继不可,而且汉定陶王、宋濮王都是预先立为太子,养在宫中,实际上已经是过继给汉成帝和宋仁宗,“其为人后之义甚明”。张璁建议朱厚熜仍以生父为考,在北京别立兴献王庙(兴献王为明宪宗次子,明世宗父)。世宗见此奏章后大喜,称“我父子得以保全了”。但张璁人单势孤,难以动众,世宗唯有先行妥协。
  三年之后,世宗的地位已稳固,试图为父母封号加“皇”字。这时已被贬至南京刑部主事,与桂萼、胡铎等相互考证经史的张璁,与同僚等揣测帝意,纷纷上书重提旧事。嘉靖三年,张璁受杨一清帮助,得以奉召赴京,获世宗重用,委为翰林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专负责礼仪事项,官至内阁首辅,世称“张阁老”。并迫使杨廷和辞职,而其他反对者都被下狱、贬官夺俸。张璁和桂萼等在朝廷中形成了“议礼派”,支持、奉迎皇帝,将议礼当作起家的政治资本,因此酝酿了一段时间后,又重新挑起了议礼之争。张璁上疏列举礼官欺妄十三事,力挺世宗,曰:“《记》曰:‘礼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失。’故圣人缘人情以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

 


    张璁《致同年周黄门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璁
明朝传奇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偶像,从入仕到做首辅只用了八年时间
明朝历史上的改革家,张居正的偶像,嘉靖朝的首功之臣——张璁
(2)明朝首辅(27)
《风水故事》——给皇帝和宰相看风水的奇人
大士门、三牌坊……这些地名都是为了纪念一个人——明代温州第一官张阁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