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评论||百定安/一种更加自在的诗歌写作——宫白云诗歌现象浅论


百定安,1962年8月生。河南洛阳人。1991年至今在广东东莞工作。业余从事创作,评论,翻译和艺术类活动。



一种更加自在的诗歌写作

               ——宫白云诗歌现象浅论  


百定安

 

 

  关于宫白云的诗歌,我已在之前的几篇短评中做过粗要的分析。在以下的这篇文字,我将围绕两个问题做出简要的表述。

 

之一:宫白云高强度创作的动能和势能是什么?

 

  一直以来,宫白云犹如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进行着只有前方、不见终点的高强度奔跑。粗略估计,她的写作速度差不多日均一首甚至一首以上。对于高产诗人,我之前总是带着一种无厘头的警觉。我认为,无论如何,诗歌的发生必定是我们对生活现实和自在精神的感知、沉淀(如同一面滤镜)和反刍(这当然需要时间和节奏间歇);无论如何,过于密集的写作多少都会造成对于有限的个体经验的重复消费;无论如何,语言的过度开采多少都会影响到语言的精致和光泽。

  宫白云的诗写实践改造了我的部分质疑。这就是:一个具备诗歌天赋、热忱饱满、感知敏锐的诗人,不但可以持续高产地从事写作,而且能够以其高质量丰富和完善自己既有的诗歌面貌。尤其在近两年,随着写作的不断深入和诗艺的反复锤炼,宫白云的诗歌进入到一种更加自信、更加自在、随心所欲的化境。所谓化境,就如精于技艺的工匠在不断向大众提供精致的做件时,人们已经感觉不到其中的技艺而只专注于做件自身完全和整体的品相。所谓随心所欲,就是诗人像一台终日不熄的发动机,一旦灵感来就会突突响起,而且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手感使这种意念得到充分的艺术外化。具体标志就是:一切皆可入诗,并通过诗歌得到圆满。这个娴熟地使用着诗歌法器的诗人,取材宏阔,漫无边界;敏感多思,使转凌厉;风格变换,多样纷呈;形而上与形而下,巨相与细微,现实与神性……源流饱满,支流丰沛,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广阔性写作。

这种开放多元的广阔性写作,就是宫白云诗写保持持久韧性与耐力的根本原因。即使同一情态和景状,她也能够通过语态的变幻和诗意的演化使其成为簇新的另一首。倘若没有对外部与内在世界的敏锐感知,或者只是固守某一类型某一风格的狭窄式写作,一句话,倘若没有对世俗与精神世界双重意义的反复追索和不断质问,这种持续高强度写作的动能和势能就几无可能。

 

之二:宫白云的诗歌写作缘何能够逐渐成为一种诗歌现象?

 

  

一方面,它首先是因为诗人对于诗歌以及诗歌界所付出的大量劳动和牺牲精神,给人留下了至深的印象。这个诗歌界的勤奋义工,密集从事着诗人推介、诗歌评论和诗歌创作,这当然需要恒久的诗歌热忱与持续的精神投放。她今年获得的中国诗歌批评奖,就是对其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一种确认。要知道,在当今诗坛,名目繁多的主义、概念倾巢而出,诗人山头林立,互为霸权甚至互相攻讦的恶劣的大环境下,要想得到一种大致的公认何其难哉。但宫白云基本做到了。学院派与民间写作、意象与口语写作、抒情与叙事为主的写作者们,在对待宫白云的写作上,竟然难得地达成了某种统一。她同时在各类报刊杂志和各大网站上都发表了大量的创作和批评作品,她采写和评论的诗人已达600人之多,刚刚出版了一本厚厚的诗歌评论集并且正为第二部批评文集积极筹划,在她的评论文本中,当下国内诗坛不同风格的诗人几乎悉数囊括,热情推荐。这种诗歌认知上的兼容并包,消解了诗坛的某些偏见和坏作风的侵蚀。

  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就是诗歌界对于她的诗写文本的普遍认同。她的诗歌呈现出的多种形制面貌,分别满足了不同诗歌理念和写作风格的诗人们的认知期待。写实主义者、浪漫主义者、神性写作者们,都能在这里找到他们共同的语言和情感通道。唯美派、意象派、禅意派、口语派诗人,也都能在其中发现或部分发现共同的诗歌美学倾向。具体讲,从题材选择到风格调式再到语言成色,宫白云的诗歌张力和内涵意蕴都能顺利地进入不同诗人。我们看到,宫白云的诗歌并不固守某种单一的风格,而是有意地模糊和消解了风格之间的某些人为边界。她杂糅地使用着中西方的诗歌传统,依靠有分寸的语言从而不使自己走向某种绝对。她经常将许多不同质地的语言圆润地并置在一首诗中,使语词之间产生某种矛盾丛生的和谐。她时而奔放时而婉约时而虚静时而写实,哪怕对同型或近似的形态与心态再写,每次也都有不同的词语迹象。在她的诗歌中,性别意识被有意弱化,使中性写作成为一种良好的写作方式。她的诗歌大境求虚,细节求准。她也使用一些大词,但很快它就会用一些精微的词语锲入其中。

塞缪尔·约翰逊说,诗歌的精华即发明。宫白云就是诗歌的发明者。她可能在一首诗中发明过一个词,一个意象,一个专属于诗人“这一个”的句子,抑或,就是一种语调。可以说,她的风格就是跨风格。她的特点就是发散和聚集。这当然不意味着她是一个诗歌的绥靖主义者,事实上,她有明确的诗歌意图和写作方向。但她知道,一首诗能够传达的,其实仅只是一种有限的个体经验(虽然伟大的诗人会有惊人的超越),这种有限性,决定了一首诗只能是现实和经验的一个剖面甚至是一种诗歌特许带来的偏见,但“艺术没有固定的文本和格式,艺术家的创作空间是无限的”。而所有的风格都有同等的潜在价值,要保持旺盛持续的创作力,就必须摒弃故步自封,追求不断变化,这种变化每一次都有其不容置疑的意义。风格就是建立,也是自我打破。宫白云的诗歌,因了这种变幻的魔法而不断吸人眼目,一次次给人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和想象期待。

2017-8-11


宫白云,女,写诗、评论、小说等。作品散见于各种报刊与选本,曾获2013《诗选刊》中国年度先锋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2015—2016)批评奖等。著有诗集《黑白纪》,评论集《宫白云诗歌评论选》。现居辽宁丹东。

诗赏读|在读与写中与您相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宫白云赏评 | 胡弦:猫
急遽多元的时代,诗人何为?
诗歌百练:登白云绝顶(刘过)
朱建业的诗(二)
好的口语诗,是诗不是“话”
《2019中国诗歌年选》徐敬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