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姜自申:好诗是怎样“炼”成的

纵观古代诗词,一些名篇佳作吟诵起来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皆因这些作品写得非常精到,尤其是其中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写得更是绝妙,至今传诵于世,很多被当做励志格言置于案头,也常落毫于书画大家的丹青墨宝。那么,远离我们的古代诗人又何以能写出这么精妙的诗歌来呢?

一、注重诗歌语言的提炼

诗歌语言,不同于我们平时说话,也不同于其它文学语言,每一句、每一联都要经过反复严苛的提炼,使之达到高度“诗化”,变得既十分精粹又极富有意境。唐代诗圣杜甫在诗歌创作中,一生笃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誓言,每联诗句都要反复提炼。在其佳作《春夜喜雨》中,第一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巧妙地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春雨就像一个“知”时节的人,正当春旱少雨、春耕待播的时候,它悄悄来到人间。第二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个“潜”字一个“细”字,把夜间降临的、滋润大地的春雨写得惟妙惟肖。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杜甫对诗歌语言尽善尽美、辞必达意的追求。贾岛提炼诗句,也是到了“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痴迷程度。他的佳作《寻隐者不遇》,就充分体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执着和功夫。全诗仅仅20个字:“松下问童子”,问什么“提炼”掉了。妙就妙在接下来一句“言师采药去”,既说明了贾岛在问“师父在吗”,又写明了童子回答说“师父采药去了”。接下来贾岛应该问“到哪里采药去了”,但诗里又省略了,而是用童子的话“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把贾岛要问的和他要回答的全概括了,甚至把贾岛寻隐者不见的失落情感也清清楚楚地表露了出来。本来用一二百字才能写明白的事,只用了20个字就表达清楚了,可见贾岛是多么注重诗歌语言的提炼,其功夫又是何等老到。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的李贺同样如此,他身背锦囊,骑着毛驴四处漫游,偶得一句立即写下来,装在背上的锦囊里,回来以后便字斟句酌地提炼苦吟,用他母亲的话说,简直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所以,他才能咏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雄鸡一声天下白”、“黑云压城城欲摧”、“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绝唱。有些名句,毛主席在他的诗词里都有引用或点化。贺知章在诗歌语言提炼上功夫同样深厚。他存世诗作只有十几首,但首首都提炼得十分精到。像他写的《咏柳》,就是其精品中的精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歌颂春天的诗,但作者没有泛泛写春天景色,而是把春天的勃勃生机浓缩在柳树上,着力吟诵春天用碧玉将柳树装扮得满树泛绿,枝条变得像丝绦一样柔软,给人一种“春归送绿柳先得”(笔者语)的鲜明感触。提炼得更加精绝的是下一联,作者先是设问: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接着,作者颇富想象力地把二月春风比喻成“剪刀”,做出了十分形象的回答,让读者很快便能想象到,手拿这把“剪刀”的自然是春天。这种景色我们在初春都能看到,但能提炼出这么令人叫绝的诗句,恐怕唯贺知章是瞻了。诗词语音的提炼,是诗词创作的基本功,就像沙里淘金、蚌里取珠一样,只有学会语言的“淘金术”、“采珠术”,才能从要表达的千言万语中,提炼出像金子和珍珠一样精粹而闪光的诗词语言。

二、“炼句”功在“炼字”

爱好古体诗歌创作的朋友,恐怕都知道“推敲”这个故事: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路上他骑在驴背上反复大声吟诵“鸟栖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这句诗,还不停地用手比划“推”、“敲”的姿势。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到底用那个字更精美传神,一直拿不定主意。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地冲撞了他的仪卫队,被随从人员推拥着带到韩愈面前。贾岛说明事情的缘由,并当场吟出那联诗,请韩愈指教。韩愈驻马沉吟良久,对他说道:“还是用‘敲’字好,这样显得对主人更尊重些。”就这样,一字“敲”定,使贾岛这句诗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推敲”也成为人尽皆知的典故。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古体诗歌创作在“炼句”,“炼句”功夫在“炼字”。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深刻论述。宋代胡仔在《苕溪渔潭丛话后集——孟浩然》中说:“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也。”正因为如此,古人在诗歌创作中非常注重“炼字”。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一诗中写道:“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唐代诗人皮日休也有“百炼为字,千炼成句”之说。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写《泊船瓜州》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先后改过十多遍,用过“到”、“过”、“满”、“入”、“吹”等字,最后定下来用了“绿”字,一下把春天带给江南岸的蓬勃生机给写活了。确实,在古体诗歌里一个字提炼得好,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作用,足以把一联诗乃至全首带活。宋代诗人苏轼写的《有美堂暴雨》一诗:“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一个“底”字吟出了雷电裂地的雷势,一个“拨”字吟出了厚云低垂的云势,一个“立”字吟出了风吹浪举的风势,一个“飞”字吟出了暴雨斜倾的雨势,读后立马让人感到自己同诗人一样,就处身在这场雷电风雨交加的险境中。宋代诗人陆游写的《游山西村》中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疑”字、一个“又”字,不仅把上下两句紧密地联系起来,还将诗人感觉前方已无路可走的迷茫彷徨心理,突然又看到有几间茅舍的小村的兴奋愉悦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至今,人们还常常用这句诗来激励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悲观失望,要看到前途和希望。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游园不值》中“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则用一个“关”字和一个“出”字,把充满勃勃生机的春色给写活了。每当吟咏这句诗,总会感到浓浓的春意正扑面而来。这些都告诉我们,要写一首好的古体诗歌,必须发扬“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精神,一个一个字地推敲,力争从浩若瀚海的字词中搜出最贴切、最生动、最出彩的字来。

三、“炼功”源于阅历学识渊博

那么,古体诗歌语音提炼的功夫从何而来呢?总结古代诗歌名家的经验,大抵可概括成三条途径:首先,要拥有渊博的学识。纵观古代,大凡诗歌创作颇有建树的诗人,都是勤奋好学的人。唐代“诗仙”李白从小就爱读书学习。他“五岁诵六甲(道教编的《六甲天书》),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论著)”,“十五观奇书”,“轩辕(上古)以来,颇得闻矣”,并经常动笔模拟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绚丽的辞赋,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奠定了雄厚的学识基础。宋代诗人陆游从小就勤奋好学,在他的屋子里堆满了书,有的书放在书架上,有的书摆在书案上,有的书堆在床上,室内没有不放书的空间,所以他住的屋子被称作“书巢”。 他的饮食起居都和书在一起,只要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去看他,就手不释卷。他读起书来精神特别专注,屋外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竟一概不知。由于他勤于读书、学识渊博,一生写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诗人。古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提高诗歌创作水平,提炼出优美的诗句,就要多读书,积累丰富的学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却是诗歌创作成功者的必经之路。那么,要多读哪些书呢?古诗词是一定要读的,喜欢写现代诗的也要读一些现代诗;还要多读一些游记类、抒情类的散文;各种知识类的书籍应广泛涉猎,以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写诗时涉及到某方面的知识,轶事典故也好,历史人物也好,山水花鸟也好,自己又不具备不熟悉,起码要到网上查一查,以弥补自己有关知识的缺失,开拓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其次,要具备丰富的阅历。诗歌本身就是借物(事)咏志、借景抒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可以说,有阅历方有诗歌,没有阅历就没有诗歌。很多人都知道,曹操写过一首气势磅礴、想象丰富的写景诗《观沧海》,但却鲜有人知道这首诗的来历。公元207年,曹操(魏武帝)为了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北方,亲率大军远征乌桓。当年秋天,曹操彻底歼灭乌桓主力,班师归来时特意登上我的故乡的碣石山,面对“众水朝宗来眼底”的雄壮景象,他吟出了《步出夏门行》(又名《碣石篇》)组诗,《观沧海》是这一组诗的第一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如果曹操没有这次阅历,他能吟唱出这么美的诗赋来吗?“诗圣”杜甫一生写诗1400余首,与他人生阅历丰富是分不开的。他在青年时代就曾数次漫游。19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20岁时,用几年时间漫游吴越;24岁时,开始齐赵之游,可以说他游遍了华夏的名山大川;走上仕途以后,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他,一直因受朝中奸臣排挤而不得志,亲眼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和民间的疾苦;他到中年,又恰逢安史之乱,国内烽火四起,一直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深深感受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沉重负担。这些都给他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绝不能把游山玩水的旅游和人生的肤浅经历与阅历等同起来;只有把握景物特质和社会人生本质的亲身经历,才称得上阅历;也只有具备这样的阅历,才能写出真实反映景物和社会人生的诗歌来。韩愈吟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就是很好的例证。其中首联“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得尤其精彩逼真:初春的毛毛细雨,就像酥油一般滋润;刚刚泛绿的小草,远看是绿色的,近看却没有颜色了。是啊,春天刚刚降临人间,小草开始冒头返绿,站在远处看一片草地,视觉上会感觉到浅浅的绿色,但当走近细看时,每棵草颜色就大不相同了,有的初呈鹅黄色还没返绿呢。你看,韩愈对景物的观察多么仔细独到!这才叫阅历,有这样的阅历,才能“提炼”吟哦出好诗歌来。每位古体诗歌创作的爱好者,应该认真汲取古人的这些经验,通过山河游历、为人处世,不断积累自己真正的阅历。再次,要懂得语法修辞。要把诗句“炼”得很精到,就必须懂得语法修辞。尤其是每句诗歌的谓语,在字词的运用上,要特别注意推敲和“提炼”。不论是动词做谓语,还是名词、形容词做谓语,只要一字用好用巧,就可以把一句诗乃至全首诗带活。唐代诗人王维吟的《观猎》一诗 ,是写一位将军在渭城(渭水北岸咸阳故城)狩猎活动的。其中第二联“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写得尤其精彩。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赞道:“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这两句诗,每一句都是“主谓主谓”结构的复合句,第一句“草”(主)“枯”(谓)“鹰眼”(主)“疾”(谓),第二句“雪”(主)“尽”(谓)“马蹄”(主)“轻”(谓)。两句中的四个谓语字“枯”、“疾”、“尽”、“轻”,提炼得确实令人叫绝。“枯”和“尽”字,把渭北初春新草尚未萌发、积雪刚刚融化的景色,描写得非常贴切到位;“疾”和“轻”字,则把“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障的狩猎声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鹰发现猎物、马追逐猎物虽然隐而未写,但因“疾”字和“轻”字用得俱妙,这层意思已经跃然纸上,且显得诗味更加隽永、意境更加耐人寻味。这也正是遣词造句在古体诗歌创作中的魅力所在。

(作者系人民武警报社原社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表现技巧以及体现立意的方法
别裁异说:无稽的诗话(徐景洲)
史上最笨的诗人,三年憋出两句诗,却被后人封为经典
推敲了千年
诗人中的“炼字”狂人,只为一个“推敲”,炼出一段千古名句
贾岛这首五绝,前两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后两句名气就小多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