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岁的苏轼已经锋芒毕露,写下一首词,最后7字大家风范

苏轼二十一岁进京应试那年,他的才气便已经锋芒毕露。他清新豪健的文风,震动了当时的主考官和小试官,即身为文坛领袖的欧阳修和诗坛宿将梅尧臣。欧阳修更是对苏轼一再称赞,说他“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每有新作,就会传遍京师。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词《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便是当时苏轼的新作之一。嘉祐四年(1059年)十一月,也就是苏轼二十三岁那年,他守丧期满,从家乡四川眉山一路沿长江回京,快到荆州的时候,因见到了长江两岸的深秋景色,便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一经传开,便引起了很多人的称道。尤其是最后7字,意境开阔,尽显大家风范。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

词的开篇两句“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苏轼便以清新、凝练的语言,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大概意思是说:纵横扩展的苍翠山色,沾染着长空中的斑斓晚霞,长江上风平浪静,岸边的菊花正在绽苞开放。这里的“湘川”,指湖北古荆州地区的那段长江,不是湖南湘水。“寒花”,泛指在寒冷天气里开的花,古诗词中多指菊花。

紧接着一句“远林屋散尚啼鸦”,依然是对深秋景色的描写,不过从视觉角度转到了听觉角度上。意思是说:极目远望,远处的村舍散落在茂盛的树林中,忽然传来了晚鸦的阵阵啼叫声。同是写景,这句的气氛已经有了一种秋天萧瑟寂寥的感觉。加上到了傍晚时分,又是晚鸦飞归故巢的时间,此情此景,自然会勾起苏轼的无限思乡情感。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下片开始,苏轼便直接抒写了心中离别家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意思是说:已经不知道离开家乡有多少里程了,只记得在梦中走遍了家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道有天涯隔阻。“天涯”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会提及,比喻距离很远。而苏轼距离家乡越远,心中的那份思乡之情便越浓。

最后一句“月明千里照平沙”,即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这一句可以说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意境开阔,还表达出了苏轼将心中的思乡之情寄托到了明月之中的豁达。大有一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似乎在说我与家乡同处一片月,即便相隔天涯,也仿佛就在眼前。词到了这里便戛然而止,但很明显它具有着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综观苏轼的这首词,一个“望”字贯穿了整首词,从开始他远望山色,到仰望空中晚霞,再到近望地上寒花,进而平望远林村舍,以及最后的南望故园。可以说是思乡之情,在层层递进,最终变得悠悠绵长。即便单从写景来看,这首词也是美得令人心醉。你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思乡之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你知道“中国诗词大会”武亦姝在“ 飞花令”中战胜对手的最后一句诗吗?
苏轼被严重忽视的经典《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最后7个字够惊艳
苏轼人生中的第一篇词作,如行云流水,已具“坡仙”风范
苏轼的一首秋景宋词,写深秋长江景致如行云流水一般悠远绵长
谈苏轼词《永遇乐》之五 认识自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