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词悲秋意识的审美意象化

宋词秋意象中跃动的词人精魂多以悲秋的生命旋律呈现出来,其中男士悲秋占了主要抒情阵地,与春意象中佳人伤春形成鲜明对比。“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诗词均以传达精神为主,诗词作为艺术,“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宋词秋意象中的悲秋生命意识即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表达不能离开词中的“气象”,亦即物的艺术组合,叶芝曾这样说:“一种感情在找到它的表现形式颜色、声音形状或某种兼而有之之物—之前,是并不存在的,或者说,它是不可感知的,也是没有生气的”。宋词中的秋意象是词人在审美活动中选择的艺术世界,已成为词人自己的无机身体,因此才能感秋物而成悲,把秋意象当成真实的自我,进入了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秋天唯美意象

古人的感时哲思又驱使宋代词人去追求悲秋之美,曾几何时张衡《西京赋》中就说:“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此牵乎天者也。”注云:“阳谓春夏,阴谓秋冬。牵犹系也。善曰:《春秋繁露》曰:春之言犹偆也,偆者,喜东之貌也。秋之言犹湫也,湫者,犹悲之忧也”。宋代词人忠实地实践了哲学与艺术的转换。柳永《戚氏》词是秋意象的典型作品,词首以秋雨、秋菊、秋梧、秋云、秋阳等秋天景物打开词篇大意象的门扉,当一路走下去时,便会发现与“”有关的一道道字碑:行人凄楚、蝉吟败叶、蛩响衰草、孤馆、愁颜、画角数声残,无疑这是一幅文人悲秋图,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己。柳永创作秋意象词成功地表现了内心意绪,受到了后人好评,有人经将此词与《离骚》相提并论,谓“《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 《雨霖铃》写秋意象虽未明显露出“”字但“凄切”、“冷落”、“残月”已为“悲秋”作出层层预示。

残月

柳词成功的秋意象不久便引来好评,有人将其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位列等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亦为秋意象的典型作品,词中“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充满了对前程的失望之情,自然流露出了悲秋意绪,成为举世公认的佳构,连一贯想与柳词比高下的苏轼也称好不绝,曾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何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柳永词中的其它篇目如《倾杯》“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竹马子》“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静临烟渚”,《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算子慢》“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满江红》“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等均以秋意象传递羁旅行役悲苦之情。

秋意象

潘君昭先生看出了柳词意象选择上的特色,曾说:“柳永羁旅行役之作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很为出色,尤其擅长写秋景。他常以宋玉自比,在词中倾吐哀曲,清寂的山光水影,凝聚着他个人落拓江湖的身世之感,构成一幅秋日行吟图。”柳永以宋玉自命的心理机制是柳词选用秋意象运载悲秋生命意绪的根本动因。在柳永词中,作者对于宋玉不是单纯地把其人其事当作可资选取的素材,而且还怀有一种个人的亲近感。柳永一方面比其他词人“提及宋玉的频率要高得多,第二,柳永作品中出现的其他古人的意象,一般都只是占有非主题性的点缀地位,相比之下,言及宋玉时,则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模仿其总体风格的态势”。宋玉为千古悲秋文学之祖,又为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还是好色、美貌才子的形象,柳永在历史文化的巡视和自我心绪审视中,在宋玉身上找到了全方位的契合之点。

悲秋生命意绪

柳永能够在古文运动的复兴时期促使人们对宋玉及楚辞,和六朝文学总体评价降低,和关心日渐淡漠之时执着地追随宋玉,并予以自我默认其创作的大胆精神是值得肯定的。柳永秋意象中的悲秋意识是个体作为“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郁闷和牢骚,其感慨的心理背景和创作的意象编织场景是浅薄和狭小的,这与柳词的“浅近”总体风格具有相同之处,因此,词中的悲秋意象是单线条的,平面式的。这是因为柳永看到和遇到的是个人的危苦,而自身以外的“皇朝盛世”假象只能促使他成为太平盛世的歌手,他缺乏诗人兼哲学家的天然本能,于是柳永往往是唱完赞歌续挽歌,伤悼自身在承平时代羁旅行役,内心中的难解矛盾与痛苦倾注于词中,构成了词人的完整“心画”。

矛盾与痛苦的意境

柳永在痛定思痛之后,也把个体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比照,创思古幽情之作,以抚慰创伤心灵《双声子》便是:“晚天萧索,断篷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词作于作者到苏州游姑苏台时作,时间未必是秋天,但词首以“晚秋”作为背景舞台,目的在于以秋意象的设置展示全部创作意绪。举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复愁,词人的悲愁不仅没有因写怀古之作而消除,反倒于斜阳暮草茫茫之时,思古而铸成心中的“万古遗愁”。依此而论,柳永秋意象中的悲秋亦具有深广的吊古伤今历史感,思想深度可见斑。前人曾把士大夫文人比作国家的“肝肾”,而把他们的文学创作(“心声”)比作是国家之“声息”。

秋意象

宋代词人中,以己之言发国家民族命运之叹者,北宋时首推苏轼,苏词秋意象中蕴含的悲秋意绪已脱尽柳词偏重个体悲苦呼唤的平浅之病,带有深广的人生忧患意识,托之于词体创作之中则更具独特风貌。在苏词约四十种秋意象中,多带有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一丝淡淡的悲凉意绪萦绕在词境的各个角落。作者手笔在于能以个体悲苦入而以大于个体的广角镜审视宇宙社会的诸多方位出,小中见大,少中见多。《行香子述怀》以抒个体情怀见出对时势的关注,表面述说“几时归去,作个闲人”愿望,实则无穷的政治牢骚隐含其中。这就使苏轼词的老成和深沉度得以大力提高,揆之词人的秋意象词,处处可发现悲秋意绪的多角度延伸,具有情感立体交叉的层面叠合姿势,韵味胜人一筹。

悲秋意绪

《南乡子·重九》和《西湖·重九》、《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均为秋意象词作,词中很少提及悲字,给人以词人虽处逆境,写秋色却无悲秋意绪的印象,更何况他还说过“不用悲秋,今年身健不高宴”(《点绛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韵》)之语。其实,苏轼秋意象中的“不悲”才是苏轼的真悲,这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才是真美的道理全同,不悲之悲是为至悲,“词之妙莫妙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苏轼可谓言“”之圣手,政治打击的遭遇,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对宇宙空间时序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思考,与词人笔触的永恒运转,驾轻就熟的创作,铸就了苏轼“”与“”的高超技巧。

秋意象

生活阅历的丰富,勤于用脑的思考,热爱生活的责任感,又使苏词的言悲秋意象词作以丰厚的韵味与世见面。《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秋意象词,作者既揭举了“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屏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心态,成为刘熙载“词以不犯本位为高”的标本,外放茕独情怀在不言悲秋的秋意象组接中悄然露出。苏轼悲秋月无知,责问为何偏偏“长向别时圆”,又何尝不是对个体之外的自然社会作出的有力警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疑是对全人类的良好祝愿,所以苏轼“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苏轼“深知身在情长在”,故此情之所触便必有所作,往往是“坐听潮声来别浦”,便生“明朝何处去”之想(《谒金门·秋感》),有所想,便有笔端行走如珠的任意挥洒,这就使苏词中的秋意象悲秋意绪传递显出了更为自然畅适开放态势。

悲秋意绪

辛弃疾也是以秋意象显示悲秋生命意识的伟大词人,其词中秋意象大约出现八十次。辛词秋意象以战场作为展示大背景,在宋词中显得较为别致。《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在秋高马壮的战场上展开意象立体图式,尾处生出“可怜白发生”之叹,悲秋意绪得以全面显露。《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上阙展示了秋日战场的雄阔场面,《沁园春·张路分秋阅》写秋天阅兵场合,生成秋意象之另一番景致,下阙悲叹不能于秋高之日重显当年英雄本色,心中苦情自在不言之中。《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与《鹧鸪天》意象结构相似,显示的悲秋精神也基本相类。上述三首秋意象词的共同点在于构设手法的近似和选择意象广景的全同,表现了作者内心小宇宙中审美图景的与众不同。

落日

稼轩悲秋之情根系二维,有个体生命的失落,更有对国运的牵挂,词人以秋意象汇聚时代和个体脉搏于一体,其创作精神与一般悲秋情感抒发不能同日而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另一种类型的秋意象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末?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此词为辛弃疾的名作,与上述几首相比,大背景从战场和练兵场挪到了远离疆域的平阔静谧楚地,但北望可见江淮前线,南望可见半壁江山,词境之阔,又是他词无法相比的。词人立于南北的交叉点上,构成了词心主骨,词人心中的悲秋情绪自不待言。

悲秋情绪意境

稼轩对故国情深,收复失地心切,胸中方略过人,但无人理会此意,造成了词人难以排遣的苦闷,在无奈之中,以秋意象传达悲秋生命意识,既是对传统审美创造的延伸,又是发抒痛苦的无奈之举。稼轩创作智慧,于此可见一斑。姜夔笔下的秋意象更多的是抓紧对“凄冷”色调的追摹,用客观的色调描绘衬托“别有伤心无数”的悲秋生命意识。《凄凉犯》“绿扬巷陌秋风起”写出了全词的萧条冷落色调,《忆王孙》“冷红叶叶下塘秋”也与之同调,《秋宵吟》“古帘空”明写“凉飔”之秋景,《齐天乐》写凄凉的秋夜所包容下的秋意象,都暗暗地流露出对人生不能如愿的深刻关注。刘辰翁是以春意象寄托故国之思的著名词人,在其笔下,以秋意象寄寓故国情怀的悲秋意绪亦可见到。

寄寓故国情怀的意境

《西江月·新秋写兴》以批评的口吻写新秋夜晚人间儿女忘却国耻而狂欢的畸形意象,对新秋的悲慨在“相思两鬓如霜”的视角转换描写中隐约表现出来,以其较少的数量有力地配合了以春意象抒亡国之情的主体创和潮流。宋词秋意象中容涵的悲秋生命意识出现在宋词的全部层面之中,不类春意象偏重表现在婉约词里,相反却以宽广无比的开放精神容纳了来自各种风格、各种题材、不同时代词人所蓄藏的血脉,使秋意象以饱满而健全的姿态出现在词体意象的舞台上。秋意象在宋词四时意象中居第二位,已成少数,但在词史流变过程中却始终荷有旺盛的生命容汇能力,成为“以悲为美”的主体支柱,这是宋词中秋意象占有重要地位的主要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三节 “诗化”革新的深化者——贺铸
古诗词日历 |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浅谈苏轼婉约词对宋词的贡献
宋词两大代表——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特点赏析
柳永流落他乡写下了最经典的《蝶恋花》,最后一句话更是千古流传!
北宋词人:柳永50岁及第,一生蹉跎,却是当之无愧的宋词大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