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言文教学研究(专题)

文言文教学研究(专题)

(2012-05-24 15:17:28)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言文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难以把握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流传在学生中的三怕问题: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究其缘由,现以《岳阳楼记》的教学为例谈谈怎样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  

    如何确定文言文教学内容?新课改以后,对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实际上,它强调把文言文作为常态文本教学,遵循“知、解、体、用”为原则的文本教学规律,创设文言文的教学与应用环境,鼓励学生教学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探究性学习。认识的统一并不意味着给具体课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提供了包治万病的良药。①  

    在教授《岳阳楼记》时,确定教学内容成了摆在笔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似乎解决的路径有五条: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言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章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学性上,或把教学内容放在文化上,或是面面俱到。问题是在这几个教学内容中,那个的价值是最大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把握什么是教学内容、《岳阳楼记》是什么样的文言文。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②这就要求我们考虑:《岳阳楼记》实际需要教什么;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关于“文言”,狭义的讲就是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对初三的学生来讲,他们只需要理解就够了,对文言语法不需要作系统的掌握,只要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教辅资料是可以粗知大意的,即使是遇到比较生僻的字和特殊的用法教师在课堂上稍作点拨就可以了,所以“文言”不适合做为最合益的教学内容。  

    关于“文章”,狭义的讲主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是岳阳楼之景以及由景生发出的情,它的主旨无非是表达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就不同体式的文本而言,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不同的。对于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强的记叙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把握文章的事件,探讨写作人物的方法,从而去评价人物。如《赤壁之战》、《崤之战》,这几篇文章,都是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几个生动的故事将人物串联起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对于阐述观点的论说文,可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论说思路,论点是如何提出的,又是靠什么来支撑论点的。如《劝学》、《察今》、《六国论》、《过秦论》,这几篇文章都有明确的论点,只是提出的方式不尽相同,支撑的论据的内容不同。对于“赋”体,要让学生体会“赋”体的特点。如《阿房宫赋》、《赤壁赋》大量采用了铺陈的手法,讲述哲理,表达观点。对于“游记体”散文,章法比较自由,可叙议结合,可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登泰山记》,前两篇文章主要是叙议结合,后一篇是写景抒情。对于人物传记,要教给学生传记的一般写法,并理解人物性格。如《张衡传》、《屈原列传》,一般要介绍人物的生平及主要事迹,在事迹中展现人物的光辉。  

    一直以来,对于文言文,特别是经典的文言文,我们似乎遗忘了它的审美价值。我们习惯于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却忘记了“社会学”只是解读文本的一个角度,甚至是次要的角度。我们可能记住了“知人论世”,可忘记了把作者还原为一个不是只有政治抱负也还有儿女情长的人,我们也忘记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更忽视了作者情感的独特性;我们记住了“披文入情”,可怎么通过“文”才能把握作者情感的独特性呢,又该怎样带领学生从“文”中体悟作者的感知过程,把作者的感知一一还原,让学生从作者的感觉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让他们也能够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的心灵原来是这么奇妙呀。让他们通过走进作者的心灵进而发现挖掘自己的心灵图景,想来,这才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审美情趣”。“中学文言文教学价值才是我们认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基点”③,所以笔者以为,感悟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主要教学内容才具有最大的教学价值。  

    关于“文化”,学习文言文,首要目标是滋养精神,传承文化,提高人文素养。什么是传承古代文化?就是指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优秀作品的内容价值,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读书尤其是读古代经典作品,有“谋生”和“谋心”之效,前者可以“学以致用”,后者能“心有所安”。学习的目的是熟知经典,而传承古代文化本身就是目的。④朱自清也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如《论语》的终级“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⑤它是我们精神上的“根”,那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以经典所传达的精神来诠释自己的生命,采用“六经注我”的学习方式。再说道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想,法家所主张的“信赏必罚”的管理方略,墨家所宣扬的“兼爱交利”的精神等等,这些理念能超越时空而亘古常青,这些就是我们应该教给学生的,让他们拾起传统经典文化,给他们以思想的熏陶和人文关怀,让他们做个文化人。如传统文化中的励志诲人的、修身养性的、为人处事的、民族情感方面的、治理国家方面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等等精华,滋养着一代代后人。但如今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与文化主题与古代已有本质的不同,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不能简单回归,我们教育学生要注重文化反思,不能迷信古人,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由此,我们以为,对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要分辨出这篇文章是文学性的还是应用性的,或者主要是文学性的还是应用性的,不同的特性,教学内容的选择该是不同的;其次,尽管“中学文言文教学价值主要在于拓深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使学生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素养更加深厚”⑥,但在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还是应该分离出主要的教学内容。  

 

①黄厚江《文言文该怎么教?》,上海,《语文学习》,2006年第5期。  

②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③⑥刘梅珍《中学文言文教学价值浅论》,上海,《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第14页。  

④王荣生  倪文锦《论语文教材中的“定篇”类型选文》        

⑤于丹《论语心得》,第6页。

 

 

文言文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林承雄

    有效的课堂教学,至少应考虑两个要素:“教什么”与“怎么教”。高中语文教材必修系列中文言文阅读,由于采用主题组元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单元主题的制制约。例如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之于言”,这一单元的主题句是就所属四篇课文《赤壁赋》《陈情表》《项脊轩志》《兰亭集序》的情感内容表达的共性——真切——而言的。这种主题组元的格局,其实只是一种教材选文编组的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材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各篇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应该有哪些呢?我想可以从文体、章法、主题、语言等层面去考虑。

一、通过本单元四篇古代散文的阅读,认识“赋”“表”“志”“序”四类文体的一般特点。

二、通过本单元四篇古代散文的阅读,理解各篇的章法特色:

1.《赤壁赋》的“主客问答”与“以文为赋”的特点。

2.《陈情表》的“陈情于事、以情动人、情理交融”的特点。

3.《项脊轩志》的“以情为线,事细情深,细节传情”的特点。

4.《兰亭集序》的“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

三、通过本单元四篇古代散文的阅读,积累文言词汇与特殊句式、固定结构。

四、通过本单元四篇古代散文的阅读,理解文本中展现的作者的情感世界。

1.苏轼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李密的“孝亲”思想。

3.归有光的“悲欣交集”的身世感慨。

4.王羲之的“生死”观。

一篇经典古代散文文本,其可教的内容往往是丰富多样的。受制于课时、学生学习的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无法全部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空内呈现。因此教师是否选择确定得当,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何选择确定古代散文文本阅读鉴赏的教学内容?我想,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足四个面:文字、文章、文学、文化,这是从文本自身角度来看。

1.文字。置身现代汉语语境中的当代高中生阅读古代散文,直接面临的是文字的历史障碍。打通文字关,是基础。

2.文章。重整体阅读,重思路摄取,重章法布局,重构思技巧的研究:这是文章阅读的必经途径。

3.文学。重文学形象的解析、重文学语言的揣摩、重文学表现手法的研读,这是文学欣赏的重要依凭。

4.文化。一篇经典的古代散文文本,必然是特定时代的人类文化思想与审美风尚的浓缩,必然是特定的文本作者的道德品质、精神操守、人格志向的结晶,这是文化解读的要素。

(二)把握五个度:向度、广度、密度、深度、效度,这是从学生学的程度来看。

1.向度: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的目标方向,即所选定的点。

2.广度:文本阅读课堂教学内容包涵的要素。

3.密度: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所要呈现的内容的数量。

4.深度:文本阅读课堂教学,某一内容要素教学开发的深入层级。

5.效度:文本阅读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内,教学过程所达成的预期与实际效果。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及教学策略的选择

内容摘要  本文力图从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认及教学策略选择的角度来对当下高中文言文教学面临的困境给予重新审视,认为要走出困境,教师必须从理论上厘清并确认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分别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等各个类型的文言文教学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定篇  例文 样本 用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的状况却是,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却常常呈现出不尽如人意的一面:有的文言文教学片面追求字词句的孤立训练,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有的文言文教学片面追求所谓人文素养的拓展延伸,造成课程“非语文化”倾向;有的文言文教学贪大求全,什么内容似乎都想面面俱到,然而却得不偿失;有的文言文教学纯粹出于功利,脱离阅读,盲目追求训练,反而欲速则不达。

这些教学的旧痼和新疾加在一起,造成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前的困境,而解决这一困境,必须从理论上厘清并确认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以及选择相应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正如王荣生教授所提出的:“语文教学内容……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语文教学内容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创生。” 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诠释。

按照王荣生提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分类,教材的选文当有四种类别,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这种分类是超越了文体区别、主题区别等表面的区分标准的,是以选文功能效用的不同作为分类的标准,那么显然,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也完全可以从这四种分类开始讨论。

一、“定篇型”文言文教学

(一)、“定篇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

定篇,指的是为形成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以学术界对他们的权威阐释,简单说,定篇指的就是语文教材中需要了解的经典篇章以及相关内容。因此,对于定篇型文本,需要注重文本的原生价值,即作品自身承载的语言、文学、思想魅力。如英国教材选用的莎士比亚戏剧,中国教材的李白杜甫的诗歌、鲁迅等人的白话文著作。定篇是教材中轻易不会增减的篇目,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定篇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定为围绕着该文本的一切相关知识,文本的背景,文本的基本知识,文本的历代解读,文本的深刻含义……重点是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这种“丰厚内涵”,以最权威的解说为主,并且这些解说要想方设法固定下来,让每一批、每一代的学生都掌握。

那么,在我们粤教版中,哪些文言文适合作为定篇来进行教学呢?应该说,粤教版必修课本中,作为基本阅读的文言文都适合作为定篇型来教学,比如《阿房宫赋》、《赤壁赋》、《师说》、《劝学》这类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二)、“定篇型”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定篇型”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提供关于“定篇”的来自多位权威学者不同方面的阐释和解读,使经典自身的魅力尽量完整地让学生得以欣赏。要多方面挖掘该经典文本的全面的内涵,不妨多用一些预设的方式,也就是教师多讲一些。“定篇型”文言文本身承载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多方面的教学重任,所以教学务必求扎实,可以多花一些课时。这种处理方式的目的是“使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这种方式想生成的教学内容就是“文化、文学学者对该作品的权威解说”。

二、“例文型”文言文教学

(一)、“例文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

例文指的是用来佐证某些语文知识的选文。它体现的是例文里共同的法则(如词法、句法、章法)。因此,其选文特征着重于已经成型的知识点,而不去顾及篇内的其他方面,只把教材内容的处理重点放在特定的点作为法则呈现的例子。如某教师在讲“怎样划分文章层次”、“怎样归纳文章中心”时一节课上了十几篇课文,那么这十几篇课文就都可以看作是“例文”。

“例文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集中于文言文本身所包含的基础知识。

文言文本身的字词句的知识就不少(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再算上常见文体的相关的内容,可教授的基础知识便非常之多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将一整篇文言文纯粹作为“例文型”文言文来教学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在某些课时,将某篇文言文作为例文处理是屡见不鲜的。整篇作为例文来讲的,多出现在选修课本中,或者必修课本的扩展阅读。比如选修课本《传记选读》中的《子刘子自传》,这是一篇冗长而乏味的自传文章,即使是去拓展刘禹锡的人生境遇,讲“贬官文化”,都算不上典型,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有的教师独具慧眼,发现其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官职名称,于是在教学时将其作为系统讲授“官职名”、“官职动词”的一篇好材料来使用,教学内容找对了,学生学的很实在,课堂便取得了很好效果。某些选文的部分课时作为例文来讲的,比如《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是用来归纳“也”字用法的好机会,《师说》第二课时是学习“之”字的好时机。

(二)、“例文型”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例文型”文言文,文言文本身不是重点,不是教学的中心,而文本中所蕴含的知识才是所要讲授的中心。在教学策略上要注意:1、同一个知识点,很可能涉及到许多篇文言文,所以采取多篇文章的集中归纳讲解是比较合适的。比如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一篇文言文是极难包含殆尽的,所以必须依靠多篇文言集中突破。2、“例文型”文言文的讲解由于是纯知识性的,所以必须在课堂教学上尽可能多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或让他们主动动起手来,避免“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比如某一个虚词所有义项的归纳,教师只需出示例文篇目,指导学生虚词的大致义项分类,那么找例句的任务自然可以交由学生,让他们动起来。再比如,教师讲授语法等知识的时候,应多结合鲜活的语言现象,坚决避免讲得枯燥乏味。

三、“样本型”文言文教学

(一)、“样本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

样本的功能在于提供样品,为学生读懂文本而获取一种可供使用的技能。因此,在选取教材时,它所注重的是与真实阅读相联系的样本。

样本可以理解为某种范本,比如要讲授文言文的纪传体相关知识,可以选用《廉颇蔺相如列传》、《屈原列传》为“样本型”文言文,通过这类文章展示纪传体的一般规律:一般要介绍人物的生平以及主要事迹,在事迹中展现人物的光辉。

“样本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是解决学生在理解鉴赏此文时碰到或者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读文、作文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与例文的区别是较难理解的地方。简单来说,其区别在于前者更看重“生成”,后者更看重“预设”,前者更关注在学生的动态学习中,不断产生的疑问,后者更多地把准备好的知识“转达”给学生。再举例子来说,如果要让学生知道如何阅读“表”这种文体,出示《出师表》,这就是样本。但是如果在介绍“表”的知识,出示《出师表》,这就是例文。样本解答怎么样,例文解答什么是。样本重能,例文重知。粤教版大多数文言文都可以作为“样本型”文言文来组织教学。

(二)、“样本型”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样本型”文言文教学可以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比如《方山子传》的教学,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自我阅读,分小组解决疑难,之后由组长提出本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任何种类的疑难都是可以问的,就在学生不断的提问下,由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回答中,对于这样一篇典范的人物小传,学生就可以基本解决如何阅读这种文体的问题了。

四、“用件型”文言文教学

(一)、“用件型”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认

用件的功能在于从内容上提供道德思想、科学常识,为下一步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起点。因此,其文选选择的应为道德、科学读本材料。

“用件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集中于围绕该文言文引发的语文活动。可以说,“用件型”文言文就是作为学生进行语文听说读写实践使用的材料而已,本身不是学习的目标。比如,学完了一个学期的课文了,教师组织大家进行“趣味成语大家谈”学习交流汇报会,那么平时所学的那些文言文便马上被派上了用场。《陈情表》一文中的“茕茕孑立”“朝不虑夕”“日薄西山”;《鸿门宴》中的“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等。那么这些文言文摇身一变,在此时便充当了“用件型”文言文。

不仅如此,即使是整篇的文言文,出于某种“用件”的考虑,也是可以作为“用件型”文言文来处理的。比如有的教师专门开设了“李约瑟难题”(即“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没有孕育出现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学难题。)专题讨论会,那么选修课本《传记选读》中的《马钧传》便成了最好的“用件型”文言文了。

(二)、“用件型”文言文教学策略的选择

“用件型”文言文本身不作为学习指向的目标,在使用的时候,除了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无误地引用文言原文本身之外,教师值得关注的就是学生是否恰当地引用了该文本,切不可张冠李戴,牛头不对马嘴。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四种选文类型不是简单和文言文课文一一对应的关系。不可以拿出现有教材中的某篇文本来确定它是定篇还是例文、样本、用件。应该说,文言文教学的类型分别其实只作为一种教学内容取舍的研究切入点,文言文课程的开发权利仍旧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如果能够理解乃至运用王荣生教授的四种选文类型的思想,能开发出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出有效的教学策略,那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也自然可以得以期待。

参考文献:

[l]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月版。

[3]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月版。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在乎什么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唐建新

   周二上午,听了厦门六中杨书松老师在珠海借班做课,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必修语文第三单元的第1课《寡人之于国也》。

  杨老师是一位古文修养深厚的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内容非常娴熟,也曾经出过两本文言文学习的教辅书,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文言文实词虚词的典型例句,即可以得到确证。

  课上得非常质朴实在:介绍作者、逐段抽学生读课文、正音正形13个字、范读课文、串讲疏通句子、指导学生落实“之于、于、其、之”等、翻译重要句子、积累与梳理(实词、活用、虚词、固定结构、介词后置等)、三读课文理清文脉提出核心话题(以梁王、邻君对比,以养民教民的对比,以王道之治与王道之战的对比,进行了很有启发PPT板书)。

  上课用时约80分钟。

  课堂上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学生去发现去积累去梳理。这样教学的结果,在语言基础的积累上学生的收获应该是非常实在非常有效的。

  但是,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不仅仅满足于此。

  本单元的导语是:“这个单元学习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些散文中,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培养人才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抱与睿智,我们会更加体会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宝贵。阅读这些充满智慧的篇章,还可以借鉴古人议论的艺术,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达思想和见解。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以及由此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引出单元导语,是希望我们的教学能够从文章的教学过渡到课文的教学,站在集装箱的角度来进行,以凸显和强化一段时间的教学印象,围绕一些相对集中的问题来给学生一个强烈的印记和感悟。

  课后的练习三道,分别是研讨性的对内容整体把握的题、语言上的句式对照翻译联系题以及拓展评析。

  再引出课后的练习,就是为了说明我们的教学,很多时候就使用这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课后练习就基本上完成了学习任务了。在一般情况下大可不必绞尽脑汁另搞一套。

这样来看待杨老师的课,我们可以理解借班上课必须扎实基础的苦衷,为学生文言字词积累的良苦用心。但是,还是上面的那句话,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因为字词的学习在初中就提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识字写字。本课的41个注释,应该指导学生在课前去进行预习,课上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抽检就可以了。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已经有三年文言文学习经历,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猜读的能力,不应该再在文言文虚词上花太多的时间,应该引起学生对传统经典的学习兴趣,对语文能力的学习练习提升的认可,应该对本文的特殊性的价值有深切的认同,即为什么上千年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它能够被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所称道,作为思想武器被不断传递下来。在今天它还有值得学习的价值吗?

  虽然是借班上课,但是也可以课前布置预习,按照常规是应该有早读有预习的,即使没有,在课堂上也没有必要字字落实去抠字眼,而是抓大放小,引起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再去落实一些使用频率高的实词,并由此逐步推演开来,以滚雪球的方式逐步增加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积累。

  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应该从工具性为主的语言教学转移到工具性人文性并重的内涵教学,从文章教学转移到课文教学,从字字落实的古汉语式的教学转移到提出具有激励性的思考问题来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

  我们一节课应该做的似乎太多太多,而我们能够做的却太少太少,在这样的矛盾中,进入课文(而非文章),讲求实效,尊重学生,激发兴趣,不断积累思考,文言文的教学可能会更加扎实和更有价值。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教与学

                                                          陈贤斌     

21世纪,是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中国人本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文言文,正受到世界多元快餐文化的猛烈冲击。在当今,时效性和实用性成为很多人推崇的务用理念,这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文言文也逐渐在改头换面,将以新的姿态和方式被人们所接受。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典故和成语依然在流传及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其生命力的意义是无庸置疑的,但它的传播却陷入了一个较尴尬的境地。作为肩负着文言文传播特殊使命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在遵循时代气息的基础上,以尊重学生心理、个性发展为前提,寻找一个传播传统文化和强调考试实效作用的契合点。因此,面对文言文教学的“重重阻隔”,该何去何从,如何解决则成为了我们高中语文教育者需探索的问题。在此,我以微薄浅陋的语言将从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方法、建构高效文言文课堂和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三个方面提供一些文言文教学的参考意见。

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我国当代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认为:“语文课上的‘教’,无非就是教学生读文章,把自己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教给学生。”因而,高中的文言文教学教学生怎样读文章,读文章有怎样的思路和方法尤为重要。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目前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和厌学心理相当普遍,甚至有时达到了使他们感到恐惧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认为除了文言文本身年代久远,有语言障碍之外,更大程度上也许是由我们教学文言文的传统方法造成的。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于是,为应对这一要求,几乎所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都采用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在词句串讲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但事实上,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在实际教学中却被异化成了令学生头痛的紧箍咒。教师在教学中费时费力,力求面面俱到,讲通讲透。但一篇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却被肢解的支离破碎,到了学生那里,除了令他们头晕目眩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剩下的就是要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毫无欣赏传诵千古的美文时的那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轻松、愉悦之感,从而使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的“残羹冷炙”。

那么,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这种尴尬现状呢?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经过几年的尝试,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长达几千年的可贵积淀。而选入教材中的文言文更是这份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这些文章既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集合体,更是特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背景的载体。即便是文中的某一个字、某一句话,也可能包含着一定的典故。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其浓郁的文化底蕴这一特点,通过文学常识、文化常识,或者政治、经济、军事背景的介绍,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高中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时,并没有急于进入课文讲解字词,分析文句。而是首先从“春秋无义战”说起,结合学生初中时所学习的《曹刿论战》让学生了解本文故事所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合《语文读本》中的《公子重耳之亡》让学生了解本文故事所发生的历史原因,由“秦晋之好”这一成语的由来引导学生了解秦晋之间特殊而又复杂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本文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兴趣,那么他们在学习本文时自然感觉轻松多了,有意思多了。他们自然就会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第二、重视诵读教学。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如果我们把古代私塾里文言文教学与现代几十年的文言文教学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古代私塾里不求甚解的朗读法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串讲分析法。其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古代私塾所采用的朗读法适应了文言文的音韵与节奏语境,而学生在教师的朗诵感染下体会到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了文言文的语境。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这种音乐节奏透射出的音乐美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因而笔者在从事文言文教学时,特别注重诵读的作用。不仅预习时要强调学生读书,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时同样也强调诵读。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早读课的预习诵读,从整体上了解文章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的特点和强烈的节奏感以及富于乐感的音韵。在课堂上,我又通过自己范读和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旨。课后,更是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讲解,自己去熟读课文甚至背诵文中重点句段。当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之后,他们难道还会不理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中所抒发的身逢盛世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感慨?

第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高中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如历史知识、语言知识、修辞知识及鉴赏知识等等,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新版语文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结合已有的知识,参读课文基本上能疏通文意。学生如果有了必要的参考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教师再传给他们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课堂教学完全可以做到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从而避免出现那种台上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台下学生听的昏昏欲睡的尴尬情景。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完全可以发动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通过学生的参与,自主学习,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自然增强。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了高中语文课本有这样一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史记·项羽本纪》)在课堂上,我首先渗入一点汉字学的知识(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附件)①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②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③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然后通过学生自读、置疑、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的方式,学会分析古汉字的能力,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文章注释来疏通文句,分析文意,从而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并且让学生探究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及他的现实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同样是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从而拥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继承传统教法外,还应整体处理文言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建构高效文言文课堂

文言文的教学有固定的路数,先串译,再分析,但是学生在学习时谈学习文言文的感受时,往往会感到枯燥,提不起兴趣,很多学生支撑他们学习的动力可能就是责任。只有责任,没有兴趣的学习往往也是低效的。

学习了新课改的理念,促发我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索,反思中我意识到问题背后的实质是对教学上的基本问题还有模糊认识。一线教师在备课时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要回答:一是文言文应该教些什么;二是怎么教更好;三是为什么要这样教,这些问题想清楚了,那么在实践中我们就会感到清晰,有所支撑。

在仔细阅读了周振甫先生的《怎样学古文》一书,及褚树荣先生的《叙事主题:文言文教学的继承和创新》一文后,感到收益匪浅,经过实践,对改变文言文教学低效的问题有了两点认识。

一、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我们要确定什么是合宜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我们就必须要先回答文言文是什么的问题?依据不同的角度,答案也是不同的:①从文字角度讲,文言文是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②从文化角度看,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③从文学角度看,文言文是历久不衰的经典;④从课程教学论看,文言文是“定篇”(王荣生观点)。

从以上分析来看,那么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四个层面思考,褚树荣先生把其中文学和文章合二为一,因为这两个方面有交叉部分。从“定篇”的角度思考,定位“定篇”的文章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应该是“八面来风”,意即要把其中的诸多妙处都讲到。

如果我们把大部分的课时放在“字字落实,句句翻译”上,那就只照顾到了文字部分,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作品的文学、文化内容应该进入课堂,应该深挖,应该是重点内容。

也许有的老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篇课文所有的特点妙处都要讲到,课时不够怎么办?段力佩先生的观点或许给我们一些启示,他曾经提出过“一篇可多次,一次可多篇”的观点。这个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有两点:一是一篇经典文章的妙处可能会有很多,但不见得在一篇课文中都要点到,可以在以后的授课中再引这篇文章为例,否则就会产生“面面俱到”的问题,结果可能就是“面面不到”。二是我们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单篇教学,注意了“点”上的问题,但是对于“类”的问题缺乏关注,“一次多篇”提示我们可以进行单元教学设计,适当打破现行单元的限制,找到几篇有共性的文章进行集中学习,对单元进行重组,从而完成对“类”的问题的梳理。例如《劝谏艺术的鉴赏与运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唐诗中的音乐》《从自然中感悟生命》等,这是对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我在对《赤壁赋》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依据这些理解,做了一次尝试,有不少收获。

本单元课文有三篇,即《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教材的单元主题是山水游记,其实这几篇并不是典型意义上的游记,依此进行单元教学不顺手。我萌生要重组单元的想法。学生初中还学过《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文章,这类作品的共同之处是蕴含在文中的“山水情结”,其实这种情结是一种民族心理。“课标”中有明确要求,要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因而我把单元教学的主题定为“山水中的人生感悟”。

以单元教学的主题为视角,观照《赤壁赋》一文,就会发现这篇文章中的“人生感悟”“山水情结”都表现得极为有代表性。从苏轼的整体创作情况看,本文是他被贬黄州后的重要作品,而苏轼在黄州的许多作品都会有大自然的影子,而其产生的人生感悟濡染着中国人的心灵;因而以理解本文的文化内涵为解读重点是恰当的,在文化解读的过程中实现优秀文化的熏陶。

另外,从文体来看,本文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赋”;对“赋”的文体特点也需要了解。从阅读方法上也要有所点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解读方法。

据上分析,我把本文的文学、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定位在立意、语言、结构、特殊技巧四个维度,具体说来就是苏轼旷达的胸怀,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主客问答的特殊技巧,文章景、情、理的巧妙结合,更重要的是从人和自我、人和自然的关系角度深入探讨文章的内在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人和自然之间悦目——会兴——畅神的内在审美层次,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体会蕴含文中的作者的“山水情结”。

在精讲《赤壁赋》后,再引导学生将此文和《兰亭集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几篇文章进行联读,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进行梳理总结,完成对单元主题的思考。

这样文章的价值就被扩大,丰富,由于对学生的人生感悟有所启迪,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有乐趣,在新感悟中纷纷表达了这种思索,较之以前,对问题的思索有了一定的深入。

二、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在设计《赤壁赋》时,我将课时定位为3课时,第一节课主要要解决的是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介绍,文章的文字问题。这里要提到学案问题,学案设计中我们都有预习的环节,像作者的生平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我安排学生上网查询,然后阅读联读材料中的《苏东坡突围》,最后要简单写写自己的感想,这部分内容就渗透着“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学生完全可以完成,上课交流即可。

之后的文字的解决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发现问题,然后是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教师的力气花在解决学生疑难问题上,不要通篇翻译,这样教学效率低,当然也可以通过用原文回答问题来发现学生的文字上的困难,结合了理解来翻译也是很好的方法。对一些文字上“类”的东西,可以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归类,一些术语也不一定出现,可以待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资料后,再给出,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一些。如果学生水平比较差,可以加强课后的检测,如翻译关键语句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安排在学案里。

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不必多讲,一定要多读,甚至是当堂背诵,多多感受、体会,“因声求气”是学习古文重要的方法之一。关于知识术语,教师点到即可,不必多讲,以后还会遇到具有类似的语言特点的文章。

学生的问题也应该是我们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如何把握学情很重要,教学生不会的,教师更应该像教练,而不是队伍中的主力队员。

简单归纳,前两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应该放在作者生平,文章创作背景,文字疏通,文章结构,语言特色这几点上,方法可以很灵活,但要遵循调动学生,加强朗读背诵,重视学生问题,摸清学情这几个原则。

下面说说最后一节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立意的高妙,感受苏轼那豁达的胸怀,理解作者的“山水情结”,再结合其它几篇文章,理解这种中国古代文人普遍的文化选择。

  在备课中我感到最吃劲的地方是如何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将这些内容贯穿起来,让这节课连贯流畅,这个过程有点像做一篇作文,要仔细斟酌文章的开头、展开、结尾,线索、过渡一样都不能少。经过思考我决定从探讨文章的结构入手,学生经过两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文章中作者的情绪的变化,即“乐”“悲”“喜”,在此基础上讲解情、景、理的结合也不难,学生都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我想继续深挖,结合“以意逆志”的方法,让学生探究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赋”中“主客问答”的特点,学生很快可以体会到作者在这个过程里一直是在和自己对话,接下来是探讨余秋雨先生的“伟大而艰难的超越”中的“伟大而艰难”的内涵,学生们有很多个性化的理解,有很多是教师备课时想不到的,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

对“山水情结”的引导,也是在分析深层结构的过程中点拨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把其中的景物部分去掉是否可以?说说理由”,学生的回答也是十分见水平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思维的起点,释理的载体,是不可或缺的,作者在完成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和自然对话,关键是要将大自然当作是一个有生命的对象,将自己的情感投入(会心),这样才会有进一步的思索而有所感悟(畅神),而不只是“悦目”这么简单。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对《兰亭集序》《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三篇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的分析,体会中国古代文人中普遍存在的“山水情结”,“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山山水水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这样几篇文章中的文化上共性的东西就出来了。这部分内容如果再安排一节课效果会更好的。周振甫先生曾经提过“六观说”,其中就有“观通变”一说,就是通观历代文章的变化,如果时间充分,还是可以将这些问题涉及,从词句、立意、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孙绍振先生在“名作细读”书中反复提到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更容易把握作品的特点。

有了这样一个把手,将作者的情感变化,情景理的结合,主客问答的技巧,文章蕴涵的文化都串起来,课不散,集中,比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及思考,明确了对文言文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抓住的两个基本点,如果只是一味在方法上揣摩,而忽略了教学内容上的问题,这是本末倒置的,当然方法、策略的揣摩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定是在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才能建构和谐的文言文课堂。

 

文言文教学的改革

新课程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就是依纲靠本,传授知识,学生认真听;教师能把知识讲透,学生能听明白,就达到教学目的。新课程实施两年来,给向来沉闷的高中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空气,尤其是给高中文言文教学注入新鲜的空气。为更切实地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文言教学理念,宏观设计教学流程;二是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如坐春风;三是明确高考大纲要求,归纳积累,融会贯通。

一、转变文言教学理念,宏观设计教学流程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其行为”。语文教育者首先应当认识学生,在理念上塑造自己在文言文课堂的新角色。如今的莘莘学子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在求学途中,都渴望被认可,占据主体地位,在文言课堂上更不喜欢沦为一个被接受的“装饰品”,如果教育用“抢滩”为主体,一讲到底,就容易使学生要么学得吃力,对文言文产生抵触情绪,要么反忙于“动手”——作笔记,心思却不知于何处神游,知识的掌握就势必不牢固。故而给自身的角色定位尤为重要,什么新角色?不是在讲台上一味“子乎则也”讲授的“老夫子”,而只是一个积极作指导的参与者。

新角色确定后,紧接着是在意识宏观设计文言文教学新的操作流程。“课前准备—课中发挥—课后总结。”准备是关键,包括了文言文课堂上,怎样开头,怎样结束,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学生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悍,切忌拖泥带水,文言文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都要突出鲜明,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上课是现定目标实现的“主战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教师要善于提出恰当的学生力所能及的文言问题(以学生能得到成就感为主)。并且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之后,师生一同交流、互动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交替进行,学生的思维得以充分发挥,那么文言课堂就会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了。最后则是总结经验,文言教学仍然需要及时反思成功之处和不足地方,将个别的教学经验上升为到一般的模式建构。

二、激活文言文教学,让学生如坐春风

根据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体验,以及最近取得的经验,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总体构思可表述为:“熟读之,背诵之,讨论之,领悟之,具体之,拓展之”。

1、熟读勤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通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思想,识记文言信息点,这样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诵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表述活动,可以包括两大类:一种为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和句读,整体感知文意,再读文本,教师则必须对诵读进行指导,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让学生体味文情、文趣,三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特色;四读文本,落实到知识点上,拓展延伸,五读文本熟读成诵。二种则为:在指导字音、字形和语气停顿等基础上,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分组读的形式使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感知作者的思路;再次通过精读,揣摩文章中特精彩段落,最后通过研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既能感知人文情怀,又可积累写作语言。

2、灵活处理教材,架起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文言文是古时人们相互交流,表达情感和记载事件等方面常用的语言文字手段。但由于距现今时间相对久远,缺乏使用的普及性,故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方面较难把握,再加上语言学科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质,这就使得学生在短期内较难有成效,从而容易产生厌倦,丧失学习信心。

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继承传统教法外,还应整体处理文言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首先,就文言教材的篇幅和知识的深难度而言:(1)长文短教。篇幅长的文言文虽然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因为内容繁多,占用课时多,就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困乏等强势,所以就必须长文短教。短教,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等等。(2)难文浅教。在文言文中常会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字,这类情况有时需“硬”教,然而更多的是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或用造字法解构难字义;或以现实生活常识引申到字词的理解,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自然轻松的掌握难点等。(3)浅文细教。浅文,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这就避开了为难情绪,而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文言知识的补充、迁移、拓展等,丰富教学内容。

再次,就文言文与现实生活间的沟通对话而言。现实生活中的交流讲究便捷、通畅、易懂,而文言文因其特征的缘故就相对显得晦涩难懂了,这就致使学生在理解和审美方面形成了障碍,不免容易让学生有厌烦情绪。怎样拉近两者的距离,使学生能贴近品味就成了文言文课堂 待探究的问题。而我就此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联系现实生活。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忙碌于名利的追逐,匆匆行走于充满着生硬建设的大街小巷,这种机械的生活,让人不由得畅想“兰亭聚会”,“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道,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然后发一声感慨“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反映生活的真谛所在。如此以来,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了共鸣,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也会随之主动参与,文言文就显得意趣多了。第二,走近学生的心灵,高中学生进了心智快速成长的阶段,自发或自觉的会探录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当想到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或许会感伤不已,但学到苏轼的《赤壁赋》中看待人生的“有限”和“无限”,幸许会豁然明朗,揭开雾纱见晴空。这样,文言文就真的贴近了现实生活,而学生中那份原有的距离感就少了。

三、明确高考大纲要求,归纳积累,融会贯通

高考大纲对文言的知识要求是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六个、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状后置句,成分省略句、词类活用。

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归纳和积累是极必其要的。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和典型句式,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把握知识点。首先,教师点明知识要点,从文章整体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查阅工具书,议论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梳理,然后依据一定的顺序和类别进行一定范围和一定量的归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保持记载的求知欲,在日积月累中完成了文言知识的积累。再次,着力于提练知识点的积累技巧。譬如,文言文中的“匝”学有多个词义,怎样让学生不去机械记背而将其掌握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个圆,并说出这就是“匝”字的基本词义了,学生即会投来专注的目光,然后教师指明:一个圆,像月亮,而且是满月,月总环绕着地球转。那么就请记住“匝”字的基本词义就是“圆,满,环绕”的意思。这样课堂就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活”起来了。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时代特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彰显其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而作为语文教育者的我们应该让文言文教学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无它法”,力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让他们亲近文本,感悟明理,心灵得以濡染。

 

 

                     贯彻新课程理念,改革文言文教学

                                                                作者:唐俊

随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颁行和新编语文教材文言文比重的增加,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若干需要解决的新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确定和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本文对此试作探讨。

一、文言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的宏观策略

 在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既存在着老矛盾,又面临着新要求带来的新问题。扼要说,有以下几点。

老矛盾主要有两个:第一,虽然教材的“编者说明”已将每篇文言文讲读课文的课时比现代文多安排一节,但很多教师感觉课时不够。由于新编语文教材明显加强了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分量,这个矛盾更加突出。第二,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动力不足,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

新要求带来的新问题是:第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的要求,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价值追求?

第二,2002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几乎有“言”无“文”。如何解决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的矛盾?

在“言”上多化时间,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独立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在“文”上少化时间,又不利于学生认识古代社会、了解传统文化。总之,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长期未能很好体现是不争之事实。由于现在教材中文言文分量加重,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文言文教学中的课时紧张、重言轻文等问题从根本上讲主要是教学定位不当、教师取舍不当问题,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策略问题。

要从根本上改变文言文教学重“言”却低效、轻“文”实无益的现状,就必须转变观念,调整策略。

从宏观上说,文言文教学改革的策略就是:有为有所不为,引导学生善为自能;学古不囿于古,帮助学生鉴古知今。

所谓“有为有所不为”,主要指教师不能狭隘的理解文言文教学中的“字字落实”。实际教学中,在方法指导、语言知识教学和人文精神教育并重方面教师应当“有所为”;在“字字落实”方面教师应当“有所不为”,逐字解释、逐句翻译、逐段讲解,不仅费时,而且常因形式单调导致学生心理疲劳,有的文言语法现象(如古今字与通假字区别问题、特殊句式等)专家尚有争论,何必多加解释。

所谓“学古不囿于古”,有两个意思,一是落实《大纲》说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要求;二是在教学中,打破现代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的壁垒,或在教学安排中相互穿插、或在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和渗透。

 二、文言文阅读教学及其改革的方法探讨

“引导学生善为自能,帮助学生鉴古知今”是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及其改革中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和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有为”之处。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打通古今内外,激发学习兴趣

 打通古今指打破现代文教学和文言文教学的壁垒,在教学中改变只在文言文教学时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观念和做法;打通内外指在教学需要时补充课外材料。打通古今内外主要就是采用各种迁移阅读形式来调动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其具体形式有比较阅读迁移、延伸阅读迁移、背景阅读迁移等。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中,学生对“将相和欢”以后廉颇蔺相如二人的情况很感兴趣,对蔺相如所说“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的话也想知道可以验证的实例。因此可以从《史记》中选出几个相关片段进行延伸阅读,开展迁移训练。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

 赵王因以(赵)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通过延伸阅读,学生对廉颇蔺相如二人“将相和”对赵国的重要作用以及蔺相如的政治远见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同时通过迁移训练,进一步掌握了“居、拔、将”等实词的用法。

在教学《口技》(林嗣环)时,可以选用《聊斋志异·口技》(文略)进行比较阅读。

通过迁移,学生不仅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而且提高了对写作手法的鉴赏能力。

在现代文教学中,有的涉及古代历史的时代背景介绍也可以直接选用古文材料,如《内蒙访古》教学时选用《史记》中有关“胡服骑射”的记载。等等。

另一方面,在文言文教学中,也可以选用现代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作品的思想或文学价值。例如《病梅馆记》批判了封建社会束缚思想、压制人才的现实,教学时选用鲁迅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封建社会弊端的认识。

(二)注重科学积累,培养古文语感

 文言文教学中词语教学和学生的词语积累仍然是教学的重点,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据有人统计,“四书”“五经”总字数为262395字,如果加上《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过去学子诵记总量是很大的。注重诵记以积累词语、培养语感、提高语言文字修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需要继承;但现实告诉我们,完全照办又是不可能的。在今天,诗文的适量诵记和词语的科学积累应是可行的对策。

 关于诗文的适量诵记,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已有明确要求,这里就指导学生进行词语的科学积累略谈几点意见。

 第一,科学的积累首先是一个词汇量的适度问题。1990提版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为340个左右,而2000年版人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则为120个。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命题实际看,后者显然要求低了。

第二,科学的积累还有一个掌握词义的方法问题。

首先,讲清流变,有序积累。汉字作为意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意义系统,因此借助汉字的字形分析,讲清本义和引伸义、比喻义等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文言文中难解难记、易误写误读的词,提高词语教学的效率。

例如李白诗“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不讲“班”字是会意字,本义是“以刀分玉”,学生就难以由其引申义“分离”来记住“班马”即离群之马的意思(反而常误写成“斑马”)。

其次,说明类型,归类掌握。虽然汉字形体的演变使汉字“以形表义”的功能大为降低,但是依然有迹可寻。如果在词语教学中说明清楚汉字部首或构字部件的本义,将同部首或同部件字归类集中说明,就有助于学生提高掌握词语的效率。

1、明部首本义助掌握词义。

众所周知,大量的形声字、会意字的存在使得许多汉字的偏旁部首是相同的。明部首本义有助于推断、掌握词义。

 例如,部首“耳朵旁 ”(在左)指地势较高的地方 ,在右则表示众人聚居的地方。

 讲清这一点,学生对下列字为何以它们为部首、偏旁,就感到好理解了。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朱子治家格言》“除”即台阶)

 [2]木落,星队。(《荀子 天论》“队”后来写作“坠”,从高处落下)

 [3]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本义为堤岸,有“防”水即止住,引申为防止)

 这样,下列阶、陡、陵、陨、降、陟的意义以及邦、郡、邸、郊、都、邻等字为何偏旁相同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2、明部件本形助掌握词义。

许多汉字其使用的构件是相同的,同样因为形体演变不易看出,教学时可以归类点明。

仅举“手(爪)”和“双手”及其变形为部件构成的字为例。

以它们为部件构成的字很多:爬、抗、受、祭、妥、秉、举、承、丞、及、急、敝、殴、暴、学、兴,等等。

 明白这些字是以手或双手为部件构成的字,学生起码知道这些字的意义均与手有关。这样,学生对“抗之则青云之上”一句中“抗”为“抬举”、“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一句中“秉”为“拿着”的意义均易理解。

 总之,科学积累词语是知识建构的必要基础。

(三)指导知识建构,帮助掌握学习

 近几年,国外的建构主义理论对我们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不无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他要对外部信息作主动的选择与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关于知识,建构主义者认为,尽管通过语言符号赋予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为什么学习了形声字知识后有的学生仍然写错别字?为什么学习过的词语换一个语境有的学生就不会理解或运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的知识并没有真正建构起来,从而不会灵活运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除了前面科学积累词语部分已经介绍的以外,我在教学中借鉴其他老师的成果,总结出文言词义“形—位—性—义”四步推断法。

由词和短语的构成方式推断词义,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看字形,初步确定其词性;

第二步,根据该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判断其所充当的成分;

第三步,结合对字形和成分的考察,进一步确定其词性;

第四步,根据该词或短语的结构特点,结合其与其他词语的关系考察,推断其词义。

上述四步,即文言词义“形—位—性—义”四步推断法。

 例如对下句中的“吊死问疾”这一词语意义的推断。

 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史记·吴太伯世家》)

 首先,由“问”推知“吊”亦为动词;再由动词常带名词宾语推知“死、疾”皆为名词;最后,由“问疾”可能为“慰问生病的人”推断“吊死”为“安慰死着的家属”。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古人比较讲究词语的锤炼、句子的修饰,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大量的使用排比、对比、对偶、反复、互文、避复等修辞手法所构成的句子在表达上发挥作用,也给引导学生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其推断步骤、原理与由短语构成方式推断基本相同。如以下数例:

 [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对偶句)

 由“而”知“以”亦为连词,由“始”知“向”亦为副词(“向”有“正”的意思)。

 [2]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对比、对偶句)

 由“敬”为“尊敬”,知“慢”也是动词,词义为“怠慢”。

 除了教给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外,教师还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建构条件。

 总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是对“引导学生善为自能”目标的具体落实,也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价值追求。

(四)运用现代观念,落实人文教育

“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是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体现。

本来,在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继承文化遗产方面文言文教学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教师有责任运用现代观念,“帮助学生鉴古知今”,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人文教育的任务。

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现代观念、落实人文教育似乎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观念层面——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关注人的价值和人的生存意义,追求真善美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内容层面——了解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正确地继承或扬弃。

方法层面——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合作互助的教学方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其角度和形式是多样化的,从角度说,就有正向、侧向、逆向思维等多种。

在《促织》一课教学时,在学生了解小说通过描写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地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的主题后,我们避开传统教学关于小说宣扬因果报应思想的局限性的讨论设计,另外设计了“成名妻子形象认识”专题讨论活动。这是一个与小说主题无关的“侧向思维”问题,由于角度新颖,学生兴趣很大。

大家再次研读小说,根据材料合理推想,积极参加讨论,最后形成这样几点共识:

[1]在成名“薄产累尽”时,他的妻子没有嫌弃他,很有情意。

[2]在成名“郁闷欲死”时,他的妻子关心开导他,很有见解。

[3]在成名“惟思自尽”时,他的妻子能够“具资诣问”巫婆(成名已经破产,“具资”之艰难可想而知),其生存意识和能力之强远在丈夫之上。

总之,这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古代劳动妇女形象,虽然她并非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她的悲惨遭遇以及她在成名发达后未必能过上幸福生活的命运同样使学生更加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

这次讨论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古代劳动妇女的认识,同时从她身上学生也会获得诸多启迪,至少会领悟到人的尊严和价值,人的自由发展如果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社会制度一切将无从谈起。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有的事情引导学生自己去做,有的事情留给学生课外去做,那么教师就会赢得师生共同发展的时空。

    

(本文系安徽省级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主体报告,200610月获芜湖市首届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发表于《学语文》2007年第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专辑】
学习文言词汇其实很容易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冷思考”┃大单元教学┃​2023年6月10日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
听王君聊课(21):又一次执教蒲松龄的《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