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经典怎样消除隔膜?

阅读经典怎样消除隔膜?

(2012-09-08 10:01:49)

我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托,独立编写了教材《中外文学作品导读》,最近由外研社正式出版。这本教材主要是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考生编的,但一般大学生也可以参考。我编这本教材想努力打破一般教科书陈旧的套式,重点放在文学审美上,激发阅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审美能力。所以在导读方面还是下了一些功夫。下面转帖这本教材的前言,里边谈到如何阅读文学经典,也可以供一般读者参阅。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是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文科组考生的选考课之一。我受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托,编写了《中外文学作品导读》这本教材。

小学老师有相对的专业分工,无论那个专业,都应当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包括审美感悟能力和鉴赏评论能力。这些素养能力的养成,别无他法,只有靠大量的作品阅读,加上适当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学习。由于课时有限,不可能分头开设文学史、文学理论等课程,因此这门课就带有一定的综合的任务,在较短时间内,引导学生阅读中外较有代表性的文学经典,由点及面,对中国古代、现代文学及外国文学的历史有轮廓性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激发学员阅读的兴趣,养成读书的习惯,提升语文素养及文学修养。

要在四十万字左右一本书中囊括古今中外代表性的作品,并非易事,也颇费斟酌。我们确定的作品编选原则有三,一是经典性,所选篇目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二要深浅适度,适合我们这个专业学员学习;三要文字精美,是适合“悦读”、又能启迪心智的“美文”。四是本教材选文尽可能不和中学语文教材(特别是流行的版本)的选目重复。这是阅读型教材,为方便学员自学,采取作品、导读与文学史概说三部分结合的方式。

全书分三编: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按照文学史上大致的文类分为15章,其中古代文学8章,现代文学4章,外国文学3章。每一章等于一个单元,开头是本单元的 “概说”,简要介绍文学的源流与发展,以及各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为阅读本单元作品提供知识背景。对本书无法收录的长篇名著,也叙其梗概。每一篇作品都附有导读,主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对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做简要的评述,激起阅读兴趣,引发问题与思考,学习基本的文学鉴赏与评论方法。学员们可能比较关心课程考核问题,在“概说”部分用黑体字标示知识点,“导读”部分也会说明每一篇作品阅读时所必须注意的知识点与思考题,大家还可以同时参照书末附录的考核大纲。考试不会超出大纲的要求范围。

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如何从中精选最优秀而又适合当代青年阅读的部分,通过一本教材有限的篇幅呈现出来,这的确是很难的事。常用的办法就是以文学史为线索,按照一般文学史公认的经典标准来选编。这种办法的优点是线索较清楚,但照顾文学史的框架要纳入的内容太多,面面俱到,很琐碎,考生更难掌握。其实对于一般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依照文学史的线索系统地学习。所以这次修订不再采用文学史的框架,而大致以文学史的文类分若干单元,在单元中选读相关的作品。比如大家都约略知道“诗骚”“唐诗”“现代诗歌”之类概念,现在就按照这些概念的分类,相对集中阅读一些作品,可以加深对这些文类的感受与了解,以点带面,也会对中外文学史有些感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作品阅读上,而相对弱化文学史的线索,也是可行的,值得的。所谓“导读”,就应当把“读”放到最重要位置,真正提升作品阅读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顺便和学员说说如何来学这门课。

选考这门课的学员都是在职学习,工作忙,学习时间少,资料收集不容易,考虑到这种情况的,教材编写尽量简明,重点突出,一册在手,就可以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也会考虑本专业方向学员普遍的知识结构特点,让大家学了这门课,的确有所收获。学员最关心的可能就是考试问题。这里先帮大家卸个包袱:只要按照大纲掌握基本的文学史知识,读完教材中选收的主要作品,并在导读的启发下有所理解与思考,就可以考出好的成绩。考试是很现实的目标,但建议大家不要满足于此,最好取法乎上,对自己要求高一点。既然已经花了很多力气,何不在通过考试的同时,让自己的文学素养得到更多的提升?

学习这门课,要把读作品放到最重要位置,在这方面多花点功夫。教材每一编前头的文学史“概说”,是让大家大致知道有哪些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思潮、现象,这是相对稳定的基本的知识,有大致的识记掌握就可以了。这部分的考试也只是作为知识性的考查。“概说”篇幅有限,介绍很简要,就如同给大家一幅地图,接触作家作品时大致知道其所在方位。作品导读课,定位在“读”,主要精力应当用来读作品。

如何去读?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要获取整体感受,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导读中所点拨的意见不能代替自己的阅读感受,但可以给自己提示、启发,最好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做些比较,看是否吻合,并从中引发某些思考。读完作品,再围绕思考题来展开一些探究,将阅读的感受、体验上升到理性层面思考,这多少就是鉴赏与评论。还可以按照导读以及概要的指引,找相关的研究成果或者作品来参考,做拓展性的学习。在一个单元(比如唐诗、戏剧小说、外国现代文学,等等)的学习结束后,做个总结,结合作品分析,理一理文学史的线索,思考一下作品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上自己有哪些心得。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员自学,都要注意结合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处处强调发掘与培育对文学的想象力、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要重视和相信自己的阅读感受,注意积累不同的阅读体验,善于对不同的艺术风格做比较;对经典作品思想内涵的领会,要有一定的历史感,善于体验那种古今中外可能相通的情思与价值;不要“直奔主题”,也不要什么都用某个固定的概念与思维模式(例如“反封建”、“通过.......反映..........”)去简单“套解”,必须在阅读作品有了自己的艺术感受的基础上去思考分析,把握每篇作品的艺术个性,把思路放开。

阅读作品时放松一点,不要一门心思总想着考试,想着问题和答案。导读中某些指引可以帮助展开思路,但那并非“标准答案”。文学属于精神生产,而精神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文学分析也有多种可能性,不一定非得掌握什么“标准答案”,也不要求读一部作品全都能“通透理解”。读过一篇作品只记得几条干巴巴的主题意义之类,最没有意思了。感受、体验与思考,在不断阅读中不断积累,也不断提升文学素养,这比什么都重要。学习过程有时会留下某些一时仍不太懂、需要进一步探究的课题,很自然的,不求一步到位。

这门课所需要的是个性化的阅读和浸润式的学习,要发挥自己学习的自主性。在应试教育覆盖下的那种一切指向“标准答案”的学习,在我们这门课中是要努力避免的。学了这门课,对中外文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接触了许多经典,引发了阅读的兴趣,提升了自己的文学素养,甚至阅读写作能力也长进了,那么考试“拿分”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才真是一举两得甚至一举多得的好事。

这门课学的大都是文学经典。经典是经过历史筛选沉淀下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年轻时多读一些经典,可以为精神成长打底子。当代青年接触经典会有隔膜,包括语言形式上的隔膜,这时很自然的。这门课就是力图打破隔膜,让学员走近经典。阅读经典需要沉得下心来,需要“磨性子”,是一个涵养过程。现在那种颠覆经典的东西太多,包围了青少年,他们不可能靠这些“文化快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除了应对考试,读书其实很少,对经典作品接触相当有限,即使有所接触,也不见得是经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 “恶搞”的文字,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想影响,而且把阅读品味也败坏了,这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我们当老师,是“化育”人的职业,要求学生读经典,有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自己必须先要有这种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我们的习惯行为,将是引导学生的最好的教材。所以学习这门课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可以把这门课当作是阅读经典的课,精神成长的课。

在一门课中能阅读那么多中外文学经典作品,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是多美的一件事情!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温儒敏主编,外研社2012年7月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学啦!5种书帮你学好古诗文
中文之美,你被震撼了吗?
北大新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面世
第2808季【狗尾草专栏】朝花偕趣夕拾香——《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设计
真正的语文:系统学习经典文学的重要性
茅盾形象的传播与再建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