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场】如何做好现场管理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现场管理和问题

        生产现场是一个动态的现场,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现场。一个人因为体力、心情等因素影响,工作质量也会有所不同;机械设备的运行参数总是在一个范围浮动,外界的影响和内部的变化,会导致设备偏离正常的浮动范围;原料也会因供方、批次、存放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加工方法、工作环境也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有变化;这些变化可能随时存在,只是他们变动的范围没有超出一定的限度,还没有导致不合格品的出现或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就认为一切都在正常运行。当这些变化达到一定的限度,就会导致不合格(原料,半成品或成品,或者是设备故障,安全事故等)的出现,这时候按通常的说法是:现场发生了问题。

        有些问题在现场是可见的,如用错包装,包装标识的错误,产品感官指标的变化(颜色、形状、大小,重量、规格等),有些问题是看不见的,如有毒有害物质和消毒剂、清洁剂的污染,营养成分的损失,杀菌不彻底,微生物指标超标等。即使可见的问题,如果现场管理不到位,也未必能够发现。

        所以现场管理的任务是随时观察各种变化因素,使其不超出正常的范围,预防不合格的发生;一旦超出,及时发现,预防不合格的进一步扩散。

        现场质量管理不是仅仅是品控部门的工作,部分企业把现场质量管理的全部职责放在品控部门是不合适。现场质量管理是生产部门现场管理的一部分,是生产部门的本质工作,品控部门在现场起的主要是监督作用。

生产部门通过管人管物来实现质量,品控通过“管事”来监督质量体系的运行,并及时提出问题采取措施,保证质量体系的运行并持续改进质量体系。

        生产部门的职责是“做好”,品控部门的职责是监督生产部门是否按要求做,并考虑如何做的更好。

二、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

        一次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起他在一家企业做带班班长的时候,工作很轻松,经常到宿舍打牌。我我对此提出质疑,不在现场如何做好管理,出现问题咋办?他回答说:没事,反正宿舍在厂内,有什么事副班长会打电话的。

        作为一名现场管理者,具体德尔职责是等问题出来以后去处理问题呢,还是随时关注过程,及时发现隐患预防问题的发生?这是一个管理水平的问题,更是管理意识的问题。

        所以说:要解决问题,先要发现问题。

        问题随时可能存在,看你能不能发现。善于解决已经发生的问题,展现一个人的应变能力,善于发现尚未造成损失的问题,防患于未然,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管理能力。救火固然有功,防火才是根本。

        一个纵火者(有意/疏忽/失职)自己扑灭了火,你说他有功还是有过?遗憾的是很多企业领导只看到救火者的功绩,而不知道这些火恰恰是因为救火者本人的管理水平、管理态度造成的;相反,那些防火措施得当的管理者,却因为成绩平平,被认为是没水平没能力。这也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扁鹊和他两个哥哥的故事的道理是一样的。

三、如何发现问题?

        1、态度问题:

        善于发现问题的管理者,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还要有专心研究问题的时间和兴趣,能够从小事做起。好高骛远,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来的人,是很难发现问题的,也许对他来说,很不屑发现这些鸡毛蒜皮的小问题。

要发现问题,就要重视现场,常在现场,能否发现微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对生产现场的熟悉程度,只想待在办公室,远离现场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要发现问题,还要有务实的态度。习惯于定势思维,或者喜欢听符合自己意愿的话,这样的习惯很难了解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真相,就谈不上发现问题。

        要有创新意识,与时俱进,善于从平常的操作中发现问题。

        经典管理小故事《不拉马的士兵》就是反映如何从看似规范的操作中看出问题的道理的。

不拉马的士兵

一位年轻的炮兵军官上任后,到下属部队视察操练情况,发现有几个部队操练时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操练中,总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原来,条例因循的是用马拉大炮时代的规则,当时站在炮筒下的士兵的任务是拉住马的缰绳,防止大炮发射后因后座力产生的距离偏差,减少再次瞄准的时间。现在大炮不再需要这一角色了。但条例没有及时调整,出现了不拉马的士兵。这位军官的发现使他受到了国防部的表彰。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很多“不拉马的士兵”——人员、动作、设备、方法,需要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去发现他们。

        2、能力问题:

        一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广阔的视野和对所学科的了解,对事物规律性的掌握,经验的积累,等等,这些都是及时发现问题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这些条件的具备,一是个人本身的性格特点,二是靠不断地学习,三是在现场的经验的积累。经验的积累可以是亲身体会,也可以是对他人经验的学习,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现场经验的不足。

关于发现问题,通过日常的小事也可以反映出来一些道理,这里有一个打火机的小故事:

打火机与管理

家里没人抽烟,所以很少用打火机,冬天灶房生火,我们一般用火柴。

以前经常去饭店应酬,有些酒里附带小工艺品打火机,有时候带回家给儿子玩,儿子还养成习惯了,不过那些工艺品打火机似乎并没有多少气里面,或者密闭性差,过一段时间就打不着火了。

春节的时候点焰火,拿儿子玩的一个普通打火机用,用了两次就不着火了,打火机里有气,打火装置也打火,可就是不着。

这年头,劣质产品太多,不能用就不用了,扔一边不管了。

周末在厨房用煤气灶做饭,有个一灶头的打火装置坏了,需要人工点火。我拿着竹签从另一个灶头引火过来,拧开气阀,气嗤嗤而出,用火一点,嘭,着了。

这时候忽然想起打火原理,打火装置打出的火星,接触灶头出来的液化气,然后点燃,忽然看见冰箱上扔着的坏打火机,同样的道理啊,是不是打火装置的出火口接触不到出来的气体呢?于是拆去上面的金属保护罩,调整打火装置的出火口,然后再试,叭,着了!

在质量管理以及其他管理过程中,有些事情我们形成了思维定势,想当然地就做出了决定,而不再去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改变现状。一个打火机仅仅1元钱,在车间生产中,也许就有这样那样的1元钱,被我们不假思索地扔掉。

        实例:打火机用了两次就打不着火了,又遇到劣质产品了,反正不是很贵,不能用了就扔了吧。

        思维定势:这年头劣质产品太多了。

        实例:车间汇报,某工序的产品出现瑕疵不符合标准。回答:不符合标准就返工(报废)呗,真服了你们,怎么搞的,总是不注意!

        思维定势:品管就是裁判,车间总想偷工减料,产品不合格就返工或报废。不合格的原因有没有排除,是否考虑适当的机制提前预防;不合格品的状态是什么,如何处理费用最低,等等,诸多问题都不予思考。

        这件小事反映的问题,既能看到态度的问题——有没有责任、兴趣和心情去研究打火机的问题,也能看到能力的问题——对打火机打火原理的了解。

四、如何解决问题

        食品伙伴网食品论坛在组织做一项食品安全和质量案例征集的工作, 2007年9月份《食品质量与安全案例分析》一书已经出版,这项工作最早由论坛的网名为格格巫的朋友发起的,从2004年初有这种想法在论坛的质量管理板块发帖开始,到2006年初正式决定要出书征集整理案例,大家本着一个目的:以案例为基础,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和交流。“怎样发生,怎样思考,怎样解决,怎样改进,有什么收获”。作者总结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回顾的过程。一个案例的素材发出来,不同的人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见解。作者通过大家对案例的讨论、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对案例问题本身也有新的认识。

        案例的格式如下:背景→事件→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工作体会,现实中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一样的。

第一步,找出问题的原因——原因分析

        要想解决问题,或者预防问题,首先要找到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所以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实生产中,对出现的问题,很多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或者只是找到一个表面上的原因,只好采用“全身洗澡法”暂时解决,但这样的解决方法,同样的问题还会不定时重复出现,比如很多企业的微生物超标问题就是这样。

        抛开客观因素,现实管理中可能还有很多的主观因素,影响着原因的查找,如部门或个人之间的利益问题、权力纠葛、各人恩怨,等等,这些需要在原因分析过程中一一排除。

        半年前我的电脑出现故障,几经折腾才修理好,通过这件事,也反映了在问题找到真正原因的重要性,当时写了一篇短文如下:

电脑故障和质量管理

2008年7月25日

大约四月末开始,电脑会自动弹出“帮助和支持”的页面,开始也无所谓,关了照常用,后来越来越频繁,以至于不能用了,办公室的人一起帮忙,电脑上查找,众说纷纭,有的说程序问题,有的说系统问题,有的说F1键问题,有的说分区病毒……

到五月初,正弄生产许可证申请资料,直接没法用了,开机一会就死机了,查看进程,全部被“HELPCTR.EXE”占满,内存用完。

重装系统也没用,本来想出去维修,就放在那里没管它,用台式电脑去弄文件了,谁知中午吃饭前去看了一下,竟然好了,然后一直用。

期间偶尔也跳出“帮助和支持”,后来在朋友的指导下,停止了这个程序,又好了。谁知到了六月底,开始弹出“不能打开帮助和支持” 的对话框,而且越来越严重,以至于电脑不能用,后来有人说开启帮助和支持就好了,开启后电脑又不能用了,开机一会就死机了。

当时办公室有爱好弄电脑的人说,他的朋友告诉他是分区病毒,上次因为D盘和E盘的资料没有COPY出来,就没让他弄,这次资料都备份了,就让他重新分区,谁知分区以后,毫无改观,他就把“帮助和支持”停了(继续弹出“不能打开帮助和支持”对话框),从此不再问我电脑的事。

被逼无奈,前天送修,人家说键盘原因,放在那里半小时后,就让回去取。

        这两天在想:

        电脑问题正如食品的质量管理问题,尤其是细菌超标问题,原因看不见摸不着,有时也许只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原因,却被忽视,而兴师动众地去做了很多工作,而这些工作的一部分,可能刚好又掩盖了问题的真正原因,使质量问题得到暂时的缓解,让我们误以为已经解决了问题,而合适的时机,问题还会重现,其实这也是目前大部分中小型食品企业管理的现状。

        还拿细菌超标为例,如果半成品要存放一个很大的容器里,而这个容器的清洗消毒被疏忽,积垢到一定程度,导致所有的半成品在这里污染,产品大面积细菌超标。

        但查找原因的时候恰恰被忽视,对电脑来说,我们不专业,就假定我们对食品也不专业,于是我们跑到食品论坛发个求助帖子:**食品细菌超标怎么办?得到的答案很多:工人洗手消毒、工器具卫生、车间空间消毒、设备卫生、原料卫生、交叉污染……

        于是我们昏了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天天监督车间臭氧开启的时间,检查车间空气落菌数,监督工人入车间洗手消毒,监督工器具消消毒,设备消毒……

        还是没作用了阿,于是车间停产三天,对所有的设备设施大清洗重消毒,还对车间进行了熏蒸……

        开工生产,好了,没事了,一切OK(因为那个容器也被彻底清洗消毒了一次)。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那个容器的清洗方法和人员没变,积累几天后复发是必然的)

所以,出现质量问题,到网上搜索学习请教是可以,开拓自己的思路,获得一些自己想不到的思路,但是主要还要:

        1、人员是专业的。现在的企业,尤其是民营或个体的企业,为了减少管理费用和对质量管理的不重视,认为1-3年工作经验的和5-10年工作经验的没什么区别,希望干同样的工作而支付较低的薪水,殊不知一分价钱一分货,专业的网络维护人员和从公司找个对电脑有兴趣的人兼职网络维护,效果是不一样的。

        2、到现实中去找原因。现实现物现场,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别人再多的经验,只能作为参考,要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要从自己的现场入手。

        3、不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感觉还有很多问题,想到再说。

        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有的比这简单,有的比这复杂的多,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原因。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解决了一半的问题,那找到真正的原因,就解决了四分之三的问题。

        1、问题的来源——变化

        变是宇宙永恒的主题,不变是暂时的,变是永远的,人类生活中任何过程都会发生变化。变化大,可以看出来,变化小,无法目视判别。有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有的变化是突然发生的,突然发生的变化往往是逐渐发生的变化的积累(量变到质变——我们的职责是在量变的时候就发现并解决,预防质变的发生)。

        假如从生产线随机取出数个产品,测量产品的某些特性,如果测量仪器足够精确的话,必将发现这些产品的测量值各不相同。

        任何一个与产品有关的因素变化,产品结果也就随之变动,因素变动的大小,产品的结果也随之大小而变动。

        影响产品质量的几个因素,即人、机、料、法、环的变化,是导致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寻找问题的原因,就要从这些因素入手,当然现实中的问题往往不是某个因素那么简单,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分析问题要针对现场,了解该现场的管理状况,综合考虑。

        2、原因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1)日常经常到现场,出现问题先到现场。问题发生在现场,只有在现场才能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你听到的汇报,看到的报告,已经被加入了汇报者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而且是站在他们的视角去看的,是否有疏漏的细节,你无法知晓。出现问题能否找到真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屈取决于你对现场的熟知程度。

        2)你看到的现场是真实的吗?即使到了现场,出于各种原因,你看到的现场未必是真实的,所以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在不同时间到现场,明察暗访,亲自跟班,等等。

        这里有一个关于现场的案例,参看其中的调查与分析部分:

冷冻鸡腿肉混入木屑的调查与分析

        3)切勿先入为主,不能为个人喜好所左右。对人的印象,对事物的认识,都会影响原因分析的结果。

        4)不能被常识所左右,要展开充分的想象和假设。

        下面以一个案例,说明了先入为主、为常识所左右可能导致的认识偏差:

冷冻油炸上糠猪排混入抹布碎片的调查分析

        5)找到表象背后的实质,深入挖掘各种可能被忽略的因素。

        问5次为什么”——挖掘问题原因的方法:

“为何你将铁屑洒在地面上?”

“因为地面有点滑,不安全。”

“为什么会滑,不安全?”

“因为那儿有油渍。”

“为什么会有油渍?”

“因为机器在滴油。”

“为什么会滴油?”

“因为油是从联结器泄漏出来的。”

“为什么会泄漏?”

“因为联结器内的橡胶油封已经磨损了。”

        运输铁屑将铁屑洒在地面上和机器连接器的橡胶油封,看似不相关的两个问题,确是根本的因果关系所在,只有一步步查问“为什么”,才能顺藤摸瓜,找到真实原因。

        当初步的调查发现有很多原因当时,要使用试验法、排除法和各种QC手段找出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

第二步,制定整改措施并落实

        1、整改措施要针对原因。

        2、整改措施必须具有可行性,不可纸上谈兵,必要时要现场试行。

        3、通过良好沟通,整改措施要征得相关各方面(生产、设备、人事、采购,等等)的认可。

        4、整改措施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使之能够100%落实下去。

        5、整改措施要配套有效果验证方法、频率,并规定效果不佳的处置措施(启动新的PDCA循环)。

        这里有一个关于整改措施失效的小案例,大家一起学习分析一下:

冷冻炭烤鸡肉串中发现竹签头事件的调查与分析

        制定整改措施简单,真正落实到实处是最重要的,所以要进行第三步——措施跟踪,验证效果并标准化。

第三步,措施跟踪,验证效果并标准化

        做事要善始善终,作为现场管理者,解决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日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问题,所以对整改措施跟踪验证是必须的。

        如果经验证效果有偏差,要找到原因,修正整改措施,并进入下一循环。

        如果验证效果良好,就要纳入日常管理,合并到公司标准化的范畴,需要用制度约定的,在管理制度中加入相关规定,需要在工艺或作业指导书中规定的,提出申请修改工艺或作业指导书。

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几个注意事项

        前面已经说了,了解并与现场保持密切的接触,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所以应当成为品管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工作中应能作到如下以下几条:

        1、当问题(异常)发生时,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检查有关的物件,询问当事人和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当场采取暂行处理措施,发掘真正的原因并将它排除,标准化以防止再次发生;

        2、每当出现问题或异常的状况时,品管员应该到现场去检查,在现场对发生的情况进行检查时,要重复地问“为什么?”,并且运用一般常识和低成本的方法,就应该能够确认出问题的原因,而用不着那些高深复杂的科技。

        3、改善从确定问题开始。一旦认识清楚了,那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品管员的工作之一,应当是要经常注意现场,依照现场和现物的原则来确定问题。应用现场现物的原则及基本的常识,可以迅速地解决许多问题。仔细地在问题现场观察,下决心找出问题地真正原因,许多与现场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即时当场予以解决。

        4、问题一旦发生了,就必须去解决,并且确定不会再因同样的理由而发生,特别是大批量的发生。一旦问题被解决后,新的作业程序就必须予以标准化,接着就要进行“标准化→执行→检查→处置→标准化”PDCA循环,否则,大家整天就会忙于救火的工作。

        5、最重要的一条:不是等有问题了,才需要你去现场,虽然不要求你从车间上班到车间下班都盯在现场,但你必须对现场的每个环节(地点)、每个时机(时间)都要掌握实际情况,以及有可能发生的异常。比如你今天可以早到看看上班前的消毒情况,明天可以晚走看看下班后的清洁情况,后天可以专门看看吃中饭时候的情况,等等。

        曾经有一位品管朋友,对品控理论和法规要求非常专业,但他在这家公司工作多年,从一线品控做起,做到品管经理,竟然不知道车间使用的水中,一部分区域是自来水,一部分区域是井水,而一直认为车间用水全部都是自来水,试想他如何来控制车间用水的安全?

六、保证产品质量的要点——现场管理的目标

        1、稳定的人员:一名新员工,除了因工作熟练程度差而效率低外,还有对工作环境的陌生、对机器、工艺的不了解,对材料的不了解,对作业方法的不熟练,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不熟悉,质量意识尚未确立等太多变数存在,如何能保证他们加工的产品的品质稳定?所以相对稳定的一线人员(含一线管理人员与一线员工),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

        2、良好的教育训练:企业内的每一位员工,对于工作能更有效率及更高品质地来完成,不断地进行教育和训练是必要的。

        3、建立标准化:标准化,也可以说是种制度,或是说规定,或工作规则,更是工作方法,是保证某项或几项工作有秩序地重复进行的规定。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业内的成员所积累的技术经验,通过文件的方式来加以储存,而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整个技术就跟着流失;更因为有了标准化,每一项工作就是换了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因为不同的人,而出现太大的差异。

        建立工作标准,才是维持工作程序和效果稳定,从而稳定品质的最彻底的工作,它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管理人员和员工不稳定带来的质量差异。

        4、良好的执行力:我们看到很多公司,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第三层文件和各种制度都非常完善,但这些文件仅仅是应付认证和检查,在实际生产活动中根本没有实施或实施不彻底。

        或者企业的高层对管理说的头头是道,而基层的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高层的理念到不了基层,这样的企业,即使标准再完善,没有执行力也很难保证工作效果。

        5、消除环境脏乱现象:工作场所脏乱,代表的是效率低、品质不稳定及种种浪费,消除脏乱的良方就是推行“5S活动”。

        脏乱虽然不是影响品质的直接因素,但从实际的例子中,不得不相信它们之间有着重大的因果关系。

        6、收集现场数据,分析变异来源:每天对生产线上产生的不良品进行统计,是收集品质信息的工作之一,作为判断过程是否处于受控的重要手段。

        7、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再好的技术,再好的机器设备,假如缺乏稳定的合格原料来配合,还是难以生产出良好又稳定的产品的。频频更换供应商,或一味追求压低采购价格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原料缺乏一致性,当然品质不会稳定。

        8、完善的设备设施保养制度:产品靠机器生产,机器有精度与寿命,机器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平常要注意保养,身体不保养健康就差,同样机器不注意保养,机器精度及寿命跟着就下降,甚至在生产中出现故障,产品品质就没有保障。

七、处理问题

        解决问题是保证同样的问题不再发生,但现实中仅仅解决问题可能还不够,还有一个对人、对事、对物(不良品)的处理问题,我们这里称为处理问题,以和解决问题区别。

        问题处理的好,得到相关人员的认可,问题的纠正措施就容易落实,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甚至不相关的人也会受到教育;反之,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逆反情绪,挫伤相关人员的积极性,甚至纠正措施都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1、处理问题“三不放过”原则:

事故原因没有查清楚不放过;

责任人和周围人员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没有落实有效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以上三不放过为安全事故处理原则,这里借用为“解决问题原则”。

        2、处理问题的思路:

        问题发生是因为没制度规定此事——制定制度以预防在发生;

        此事有制度规定但出现特殊情况,制度中未涉及——完善制度以约束特殊情况;

        此事有制度有规定,未执行——追究当事人责任,并举一反三,杀鸡骇猴。

        这里有一个因处理和供应商的关系不当,导致产品在客户处出现问题的案例,可以参考一下:

冷冻油炸鸡腿纸箱变形案例

        因为问题处理不当,导致更大的问题发生的案例,应该是比比皆是,曾经有一次,因为订单急,任务重,车间连续加班,部分员工因为瞌睡时导致次品增多,车间根据相关的处罚条例进行了罚款,导致发生该工序员工集体提出辞职并立即停工,后经三天的说服和沟通,大部分员工收回辞职并复工,但客户的订单也只能推迟了。

        更有个别领导和一线管理人员,处理问题时不敢面对自己的错误,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掩盖事实真想,把责任都推给下属或员工,必然会带来员工的不满,给以后的工作开展带来难度。

八、一些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1、解决问题的九个要素(5W3H1S)(来自海尔公司培训课件)

What: 何项工作发生了何问题?

Where:问题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When: 问题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Who:  问题的责任人是谁?

Why:  发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How:  如何解决?

How much:同类问题发生有多少?

How much cost:造成多大损失?

Safety:有无安全保障及可靠性保障?

2、某公司培训课件——5W2H1S

What:做什么——正在做什么?做什么好?有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浪费?

Why:为什么——为什么此人做?为什么做此事?为什么在那里做?为什么在那时做?为什么那样做?为什么有浪费?

Where:何处——在何处做?正在何处做?在何处做好?有何处能做?何处该做?何处浪费?

When:何时——何时做?何时正在做?何时做好?何时能做?何时该做?何时浪费?

Who:何人——何人正在做?何人做的好?有何人能做?该由何人做?何人浪费?

How:如何做——如何去做?如何做好?没有其他方法吗?没有其他该做的?如何浪费?

How Much:成本多少?

Safety:风险性多大?有无保障措施?有无安全隐患?

3、三现:

现物:不良品的实物。

现状:不良品的状况。

现场:发生不良的地方。

4、5M1E:

人:(人员Man)

机:(机器设备,仪器Machine)

料:(物料,原料Material)

法:(作业方法Method)

管理:(现场管理Manage)

环:(作业环境Environment)

5、三个不同层面的管理:

事前管理:通过预测、预知、计划及标准化等事先管理,预防可能发生的问题——质量计划,预测问题。

事中管理:通过监督控制,消除引发问题的原因,防止问题的发生——高境界的现场管理,发现隐患,预防问题。

事后管理:问题发生后处理问题,及时发现问题或异常,及时实施处置,解决问题——一般境界的现场管理,出现问题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选自食品论坛食品大讲堂《劳动密集型食品企业现场质量管理》,有编辑


食品伙伴网,网聚食品人。(http://www.foodmate.ne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NO.648 如何实现审核问题整改的“闭环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整改措施及原因分析
干货|不符合项的整改指南
做好4个管理,保证质量整改措施有效落地!
CAPA 主题词更新:逻辑图,数据,模型和案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