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涨姿势!详解当下水产用药




一、当前鱼病的发展状况
(一)鱼病越来越多,而且每年都有新增病害,原因是:
1.集约化模式的改变:养殖密度越来越大;
2.池塘的老化:不能及时清塘清淤;
3.鱼种的退化;
4.病原体的抗药性:长期、大量违规使用抗生素;
5.乱用和滥用药物。

(二)鱼类为何会发病死亡,诱发疾病有哪些因素?
鱼类是一群哑口无声的冷血动物,与哺乳动物的根本区别只是变温与恒温而言。但导致他们的发病因素大同小异,无论是鱼类还是鸡、狗、牛、马,它们产生疾病的原因可归纳以下4种因素: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内在因素、人为因素。诱发鱼类发病四大因素的比例是:环境因素-40%,生物因素-25% ,内在因素-10%,人为因素-5%,综合因素-20%。

(三)正确诊断鱼病的五大步骤
1. 测水
1)水体中的理化因子
2)镜检水体中藻项
3)镜检水体中的动物
目的:完全避免不科学用药带来的损失、快速确诊病鱼死亡的类型、准确判断鱼塘的基本信息:死亡、吃食、异常、面积、规格、生长速度等。

1、水体理化因子
理化因子是养殖水体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物理、化学、底质所反应出来的一些数据,简称理化因子。水体理化因子与鱼类的生存、发病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掌握水体理化因子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诊断鱼病的关键一步。理化因子主要包括:溶解氧、PH值、硬度、盐度、水温、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

1)溶解氧与鱼病的关系
急性影响——窒息死亡
淡水池塘主养鱼类的氧气一般控制在5.6mg∕L以上,一般若低于0.1—0.8mg∕L就会窒息死亡。

慢性影响
A、影响生长和吸收,若溶解氧为3—4mg时摄食量减少一半。若溶解氧2.7—2.8mg时生长速度降低十倍,饵料系数提高四倍。

B、影响发病率,鱼类在低氧状态下,抗病力下降,发病率增高,特别是寄生虫大量蔓延,但是溶解氧过饱和时又会发生气泡病。

C、影响胚胎发育,在孵化时若低氧状态,多发生畸形甚至死亡。

D、增加毒物的毒性,其原理是在低氧状态下,加速鱼类的呼吸频率,相对增加了鱼类接触毒物的比例。

增加溶氧主要靠增氧机,但增氧机也不是开机时间越长越好,要正确对待增氧机的开机时间,遵循“三开两不开”的原则。

2)水体PH值与鱼病的关系
A、直接关系
PH过低也就是酸性水质,可使鱼类血液PH下降,降低载氧能力使血液中的氧分压变小,即使水体溶氧再高,鱼类也会浮头。鱼在水体不爱运动,新陈代谢低落,摄食很少,消化也差,生长速度降低,往往易发生肠炎病。死鱼的许多时候和PH关系很大。我们最近几年在山西河北统计发现花白鲢死鱼比例越来越大,我们经验是死花白鲢一般是细菌、真菌或病毒引起的,但真实情况是多由于PH引起的,PH已经超出了它正常承受的范围。

PH过高,也就是强碱性水质,直接腐蚀鳃组织,引起烂鳃造成窒息死亡。花白鲢死亡很大原因是PH过高引起的,许多地方都达到9.0-9.5了。我们可以看见鲢鱼死亡鳃耙发黑,这就是由于PH过高导致鳃耙功能降低引起的。PH过高首先影响鲢鱼,其次是草鱼。所以死鱼不要一直认为是寄生虫、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有时候和水质关系很大的。PH不是一直不变的,随着水温和藻类的丰富而增高的,一般是早起低,下午高。如果早起就达到8.5或是9.0,那就要注意了,可能会引起死鱼,要是下午达到9.0,那说明水没有大问题。

B、间接关系
PH改变,影响许多物质的存在形式,特别是一些有毒物质,存在形式的转变,间接影响生物的生命活力,如:水体中的氨(NH4+)在PH值转为强碱性时,即氨(NH4+)转为NH3(有毒的氨氮—游离氨、非离子氨或分子氨)对鱼类产生剧毒。再如:水体中的硫(S2-)在PH值转为酸性时,即硫(S2-)转为有毒的硫化氢H2S。还有当PH值下降每一个单位,水中Cu2+ 的浓度就会提高100倍,Cu2+ 可以被鳃直接吸收,并被转移到体内产生毒害作用。因此在使用硫酸铜时要注意一下pH。

C、水体PH值与药物效能的关系
水体中的PH是随着水体肥度、温度而发生波动,然而水产药物随着PH值变化,而产生的药效也不同。

a某些碱性药物(新霉素、苯扎溴按、磺胺类)则随着PH值升高作用增强。而酸性药物(硫酸铜)当水体PH值每下降一个单位,药效会提高10倍。

b某些化学水产药物,随着PH值得变化,其产生的药效和毒性也不同,如漂白粉在碱性环境中次氯酸易解离成次氯酸根离子,作用减弱,敌百虫在碱性环境下转成剧毒的敌敌畏。

3)常见水生动物生存温度与致死温度
A、四大家鱼生存温度为0.5—40℃,低于0.5或高于40℃都会导致鱼类死亡,最适20—32℃,低于15 ℃逐渐停食,低于10 ℃鱼类进入冬眠,四大家鱼胚胎发育适温22—28℃,温度过低胚胎发育过慢。

B、部分特种鱼类生存温度与致死温度
罗非鱼:生存水温14—38℃,最适水温24—35℃,9℃为致死水温,20 ℃以上时开始繁殖 。

虹鳟:生活极限温度0—30℃,生长的水温范围为3—25℃,适宜温度为3—25℃,最适生长温度16—18℃,低于7℃或高于20℃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24℃摄食停止,以后逐渐死亡

鲮鱼:生存、最适温度与四大家鱼相似,但在水温低于7℃便会冻死 。
凡纳滨对虾:亲虾越冬水温27℃,亲虾培育水温24—26℃。无节幼体,溞状幼体、糠虾培育适温26—30℃。仔虾至成虾适温28℃左右

中华绒螯蟹:最适生长水温18—30℃,15℃时少量摄食,水温低于10℃代谢功能减弱,交配水温7—10℃。溞状幼体、大眼幼体最适水温19—25℃。

鳖:生长水温20—33℃,最适26—30℃。20℃以下摄食减少,15℃以下停食,10℃冬眠。33℃以上摄食减弱。20℃交配,交配后半个月左右产卵。孵化温度26—36℃。

牛蛙:在20—30℃摄食最旺,14—20℃摄食减少,14℃以下停止摄食,10℃冬眠,20℃以上开始产卵,最适繁殖温度24—28℃,1%的生理盐水就会死亡。

C、水温与药物效能的关系
a、大部分水产药物的药效与水温一般呈正相关,如 强氯精、苯扎溴按、高锰酸钾、硫酸铜等。

b、少部分药物与水温呈负相关,如溴氰菊酯,温度较低时药效好,温度升高会影响药效。

4)水体氨氮与鱼病的关系
A、氨氮是怎样产生的
a.残饵粪便排泄物的分解
b.动物尸体的分解
c.水体其它有机物的分解水体

B、水体氨氮长期偏高,与饲料有很大关系。尤其是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排到水体里的废物更多,导致氨氮升高。

C、水体氨氮中毒机理与危害
a.血液发生变化
b.加大肾脏的工作负担
c.降低生长速度、免疫、排毒

D、PH与氨氮的关系:通常检测水体氨氮时,常使用简易水质分析盒检测氨氮,这时测出的氨氮一般是总氨的含量,即用TNH4-N表示,将NH4+(铵离子)称为离子氨,用符号NH4+-N表示,又将NH3(非离子氨)用符号NH3-N表示。NH4+基本无毒,但NH3毒性较大。总氨的含量随着PH 值得升高——有毒NH3越高

E、氨氮中毒机理:
水体中的NH3通过鳃丝进入血液,对鱼、虾产生剧毒,轻则抑制生长,损害鳃组织,使皮肤中的粘液细胞充血,体表粘液减少,失去润滑功能,更主要的是让血液成分发生改变和红细胞受到破坏,抗病力下降,久而久之,使红细胞失去载氧能力,导致鱼虾中毒、窒息死亡。

F、氨氮偏高时应注意哪些
在养殖水体中,若水体内含氨氮2.5ml/L以上时,首先不能向池塘泼洒生石灰、小苏打、草木灰等一些碱性物质。因为水体的氨氮在碱性环境下,无毒的NH4+ 转为有毒的NH3,对鱼类产生毒害;更不能再向池塘追施一些含氮的化肥,因为含氮的化肥本身就含有大量的氨离子。当水体氨氮偏高时,除须注意以上事项外,还应充分利用增氧机曝气的作用和药物进行水质调控。

5)亚硝酸盐是怎样产生的
主要由于水体氨循环受阻而产生的。氨在正常循环中产生硝酸盐。(氧气不足时)产生亚硝酸盐。可以证明,当水体氨氮长期偏高、溶解氧偏低时,易产生亚硝酸盐。

A、水体亚硝酸盐中毒机理与危害
亚硝酸盐对鱼类的毒性较强,亚硝酸盐主要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破坏血红蛋白,将鱼体血液中正常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即使池塘中有再丰富的氧气,鱼类也会由于缺氧死亡。其主要症状是鱼鳃盖、鳍条腹部发红,食欲减退,解剖可发现肝脏呈褐色.特别是在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精养的鲤鱼池塘,易发生鲤鱼急性鳃坏死,死亡率高达90%.

6)硫化氢怎样产生的
A、在缺氧的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嫌气细菌分解而形成。

B、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体,由于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转变成硫化氢。

C、硫化氢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a.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是与血红素中的铁结合,使血红素量减少,另外,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使皮肤粘液增多或减少。

b.水中硫化物的毒性随水的PH值、水温和溶解氧含量而变。水温升高或溶解氧降低,毒性增大;反之,毒性降低。在酸性条件下,PH越低,硫化氢占的比例越大,毒性越强。由此可见,当硫化氢的发生意味着池塘处于无氧状态,又证实了生石灰是有效缓解硫化氢的特效药物。

7) 水体产生有害物质的根本原因
水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包括动植物的残体、粪便、饲料残饵等。在水中溶氧供给充足的条件下氧化分解最终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水、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等简单无机化合物。对水体水质不会产生危害。如果水体中溶氧降低时,这些无机物将进行厌氧分解,即产生有害物质,如硫化氢、氨氮、甲烷、亚硝酸盐等。由此证明,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水体溶氧有直接关系。从而也证实了有效防治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真正方法,保持池塘溶氧充足。

8)池塘的溶氧和水体中的藻类有很大关系。水体中藻类共分11个门派:蓝藻、硅藻、金藻、黄藻、隐藻、甲藻、裸藻、绿藻,以上8种藻类均为较小型藻类,红藻、褐藻、轮藻,以上3种藻类均为大型藻类。

A、蓝藻门派的特点
喜生于有机丰富的碱性水体,除此外,由于蓝藻有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功能,所以简称为固氮藻类,它在淡水、海水、沙漠、岩石、树干均可生长,镜检是一种不运动的藻类,螺旋藻和鱼醒藻是鲢、鳙鱼的天然饵料,其余大部分蓝藻门派均有毒副作用的。如:毒性最强微囊藻、隐杆藻、平裂藻、蓝纤微藻等。

根据蓝藻的特点推出以下结论
a.前段时间为肥水
b.PH值较高,一般高于8.5以上
c.不能用生石灰泼洒
d.不能泼洒氮肥
e.表面水体色浓,下层无色
f.料台附近或下风处常有不消化排泄物漂浮
g.鱼种阶段危害小,成鱼阶段危害大
h.夏季至秋季较多
i.不要加注新鲜水体
j.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B、隐藻门派特点
隐藻种类是藻类种较小的一个类群,简称二根鞭毛藻类,它在淡水、海水中都有分布,它喜生于含有大量有机物和氮的水体中,隐藻的出现表示着池水是一种肥水、好水的标志,也表示着水体的溶氧高,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

从水体查出隐藻,可推出以下特点
a.镜检个体小,活动量大
b.低倍显微镜不宜看出鞭毛
c.鱼儿摄食好、生长速度快
d.鱼类不宜浮头、抗病力强
e.水色多为绿色或褐色

C、裸藻门派的特点
裸藻又称眼虫藻,它是一类具有鞭毛,能运动的单细胞藻类,大部分生长在有机物丰富的小型静水体中,对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也是上层鱼类的天然饵料,它是肥水、好水的标志。它与其它藻类的根本区别是个大、运动、有红色眼点的特征。

经过十余年的观察总结发现水体大量裸藻时有以下不良反应:
a.裸藻是一种有毒藻类,其毒力比蓝藻毒性还大
b.鱼儿厌食,有浮头现象。
c.少数鱼儿爬边或死鱼现象。
d.连绵阴雨天,浮头愈重,甚至泛塘。
关于裸藻在新环境下对鱼类产生危害的论据待在研究
D、绿藻门派特点

绿藻约90%生长于淡水,10%在海水生长,其门派中家族为最多的成员家庭,有运动带有鞭毛的团藻、衣藻、角藻、实球、空球藻等家族成员,还有不运动的月牙、栅藻等,总而言之,绿藻门派品种多,而且形态复杂,一时很难弄清,但我们知道它是一种好藻,是好水的标志。

E、甲藻门派特点
甲藻喜生于有机质多、硬度大、水温较高和微碱性水中,它们对水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如水温、PH的突然变化,会引起其大量死亡。甲藻在大量繁殖时,池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反映出红棕色,俗称“红水”。此藻会影响鱼类的消化,我们把它定做有害藻类。

F、金藻门派特点
金藻喜生于盐碱、低温、瘦水、透明度较大的淡水水体中。一般在较寒冷的季节宜发生,金藻大部分有鞭毛、会运动,个体较小,但通过160倍的显微镜易观察到它的结构。常有的金藻家族有硅鞭金藻、单鞭金藻、鱼鳞藻、棕鞭藻、黄群藻等鞭金藻和三毛金藻。金藻门派大部分是有益的,但三毛金藻是有毒性的,而且毒性很强,根据其藻类特点可推断出以下结论。

根据金藻的特点,可以总结出以下结论:
a.金藻为多边毛藻类,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为运动藻类。
b.此藻常发生于春秋两季,为低温藻类。
c.盐碱池塘或PH偏高的水体,易发生此藻。
d.使用硫胺或硝胺等含氮化肥效果较好
G、硅藻门派的特点
硅藻大部分在海水中生存,少数直链藻在淡水中生长。它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之一,硅藻死亡分解硅质外壳,大量沉积在海底,形成硅藻土,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因为淡水极少,所以硅藻要求大家有所了解即可。

红藻、褐藻、轮藻三种藻类均在海水中生存,淡水中只有轮藻少见,我们不一一讲解,但知道它们均是大型藻类或大型植物。

9)水体中大量轮虫的防治
近几年水产养殖中轮虫越来越多了,危害越来越大。主要是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水污染指示生物轮虫越来越多了。轮虫是受饲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因此防治轮虫我们可用药物来杀灭,还有也可以通过改变投喂的饲料来控制轮虫生长。我们发现养鲤鱼的池塘很容易发生轮虫,草鱼池塘很少发生轮虫。这是因为原生动物的生长主要靠动物蛋白。我们可以通过养鲤鱼过程中换草鱼料一段时间的方法控制轮虫。

2.目检
用眼睛观察水生动物体表有无明显的病症或病原体,如鱼类烂鳃、肛门红肿、鳞片脱落、体表出血等。

3.镜检
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或解剖镜,观察病鱼,用肉眼看不到的病原体或体内发生异常病变组织,如鳃部及体表感染较小的车轮虫、指环虫、三代虫、小瓜虫,又如血液内的红细胞与白细胞的比例不适,特别是白细胞家族中的某些细胞增多,可表示疾病的发生。比如:
A: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时,一般是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B: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多是细菌性疾病
C: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时,考虑病毒性感染的疾病
D:血液白细胞减少时,意味着将要死亡

4.解剖
当通过目检和镜检未能确诊的情况下,需经解剖查找病因,也就是采用目检和镜检结合的方法,对内脏进行检查和分析。如查看内脏各组织有无病变或有无比较明显的病原体,如:脂肪肝、肝坏死、肠道出血、肠道寄生虫等。

5.问诊
问诊的目的:
1)有效提高对症用药的准确率
2)更关键的是检验自己诊断鱼病是否正确


二、正确对待当前部分疑难鱼病
(一)鱼类脂肪肝病是如何产生又如何防治?
1、肝脏的功能
A.肝细胞分泌胆汁,送到胆囊贮存,经胆管送到小肠,使脂肪乳化,以利于脂肪酶的分解;
B.合成糖原调节血糖平衡;
C.分解有毒物质,具有解毒功能;
D.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尿素排出体外;
2、脂肪肝病形成的原因
A.养殖密度过大、水体环境恶化
B.饲料氧化,酸败、发霉、变质
C.饲料配方不合理
D.抗脂肪肝因子缺乏
E.过量或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药物以及杀虫剂等

3、脂肪肝病的发病机理
A.营养过剩
过量的脂肪酸进入肝脏,超过肝脏氧化、利用和合成子蛋白的能力,造成中性脂肪在肝细胞内蓄积,而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B.配方不合理
缺乏蛋白质、辅酶A、维生素B6、B12以及叶酸等,也可影响子蛋白合成,或影响脂肪酸氧化而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C.疾病与中毒
机体患各种急性传染病,中毒及缺氧时,由于肝细胞内发生物质代谢障碍,造成酸性代谢产物,大量蓄积,引起线粒体膨胀崩解,使线粒体中与蛋白质结合的脂肪发生分解,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

4.鱼类脂肪肝病的防治
A.查清脂肪肝病的类型
B.对症用药,从根本治疗脂肪肝病
C.药物治疗:首选氯化胆碱、Vc、B6、B12、叶酸等。

(二)草鱼病毒性出血病
1、草鱼出血病的基本常识
A.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及一足龄的青鱼
B.症状分为三型:红肌肉型(5—10cm的草鱼种)
红鳍红鳃盖(10cm以上大规格)
肠炎型(各种规格均有发生)
C.流行季节:5—9月份水温20—30℃(28℃为高峰期)
D.草鱼出血病病原:呼肠孤病毒(GCRV)或草鱼出血病病毒(GCHV)
E.该病是农业部于2008年(公告第1125号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2、为什么草鱼易发生病毒性出血病
A、自身免疫
B、溶氧低下
C、水质污染
D、劣质饲料

3、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的处理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是无法治疗的,根据国家要求一旦发现草鱼出血病是要做无害化处理的。目前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三)无鳞鱼(黄颡、泥鳅)为何易发生烂皮烂身
1、了解无鳞鱼的生理特点
无鳞鱼和有鳞鱼的区别在于能用鳃呼吸外,还能利用皮肤和肠呼吸。因此当鱼体鳃组织出现问题时,它可以利用皮肤继续呼吸。
2、硫酸新霉素对烂鳃、烂尾、烂皮为何无效
因为硫酸新霉素肠道无法吸收,因此内服的话起不到杀菌目的。

(文章来源:水产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夏交接草鱼大量死亡?慎防池塘“隐形杀手”,一文带你了解气泡病的危害与防治!
水产动物厌食或食欲不旺的原因分析
钓鱼技巧之天气
亚硝酸盐反复偏高,是因为你没了解这个方法!
溶解氧在对虾养殖中的重要性(附高清图)
干货 | 水质浑浊怎么办?2个方法分享给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