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小晴:和书法学习者说几句

本文为2016年9月10日刘小晴先生在秋海堂刘小晴书法创作研究室高研班开班座谈会上的讲话实录。




书法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1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书法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先中国人都写毛笔字,这是基本的书写工具。钢笔等传入后,书写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改革,书法的实用功能逐渐丧失了。写毛笔字的人少了,书法人才自然少了,而且一代不如一代。

        民国时,以及解放后的二三十年里,还是有一批优秀的书法人才的,包括沈尹默、白蕉先生等。后来到了七八十年代,任政、胡问遂先生这一代也是很优秀的,但比上一代稍逊。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比上一辈又是不如的。

    

书法功利,一味求变求怪

        书法人才一代不如一代,但书法家的发展机遇和生存条件和以前相比却是一天一地。商品社会为书法家带来了优越的经济条件,但也导致书法艺术的功利性。

        功利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其中一点就是急于求成。不光是写字的,也包括教写字的,等等人。大家都知道,书法学习首先要以共性的东西为根本,先求索艺术内部的客观规律,不花很多年功夫吃点萝卜干饭是肯定不行的。但是很多人急功近利,书法没写几年,基础还没打扎实,只能走“捷径”,说“捷径”是好听了。只能求风格求创新,怎么求?一种是极力夸张地变形,甚至变形到打破文字的可读性;一种是刻意追求形式,追求展览效果;还有一种是写“儿童体”,还美其名曰“返璞归真”。小孩子写字涂鸦,无法度可言,何论艺术?那个个都是艺术家了。都走这个路,肯定是完了。

    

书法的“应试教育”

        有一次我去某省担任书法国展评委。一了解才知道,为了参加国展,这个省提前一年就开始组稿。把全省的字写得好的人请到一起,召开战略研讨会。研究这次国展哪几个人担任评委,研究评委的胃口,再研究上届国展入展和获奖作品的特点,准备工作相当到位。后来各自回去搞创作,再集体讨论、修改,最后一起去参展。结果,这个省入展率也自然高一些。展览需要参加,可以激励创作,发奋学习。但一味为展览而创作的书写,我觉得已经脱离了书法艺术的根本。

        此外,我觉得入展的书法作品未必全是好的,不入展的书法作品未必不是好的。一是评委也有自身的主观局限性,比如审美偏好等。二是评选的时候,几千件作品,一件作品在评委眼里停留的时间往往一两秒钟。一开始还能严谨一些,时间久了视觉疲劳难免有出入。

        没有入展、没有成名的很多书写者,我觉得比入展的、成名的书家艺术水准还要高。所以,这不是评定艺术水准的唯一标准。但是商品社会,很多人被误导了。 


“第二视觉效果”才是真正高雅的书法追求

        书法的展览效果,也叫做“第一视觉效果”,往往追求视觉的冲击力,求变求新。现在看国展的创作趋势,一是写行草的越来越多,追求气势和章法。一是写新的或是冷门的东西,比如甲骨文、大篆、汉简,等。

        中国书法最高雅的是追求“第二视觉效果”,古代人留下来的书法精品绝大多数是小品。一幅手卷,一页手札。不适合远观,但适合近看、细品。真正追求“第二视觉效果”的,才禁得起推敲、把玩,也最耐看。


我一直主张我的学生不要把写字当饭碗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追求书法名利的同时,一定要有面对痛苦的心理准备。要一分为二看待对名利的追求,说不想追求是不现实的,这也可以激励大家发奋努力,但一定要有度。把握不好,会陷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伤身伤人。我也追求过名利,我知道其中的痛苦。现在名利都有了,可以说我已经把一切都看淡了,但是有几个人可以看透呢?

        我一直主张我的学生不要把写字当饭碗、靠写字赚钱。最好把书法当作业余爱好,以游戏三昧的心态把玩手中的毛笔。书法可以寄托人生,可以养心养气,大的不说,对身体也是有好处的。现在人生活节奏很快,压力比较大。能够静下来,焚香默坐,听听古琴。手里几本字帖翻看,看到会心处,不觉心中欲书,手也技痒,铺纸染墨,写上几行,不觉可以平心释躁。这不是很美好的事情么?


“士穷而后工”是有道理的

        抗战时期,沈尹默住在重庆郊外。正好手头有《伊阙佛龛碑》,他天天临摹,一临就是400通。那时候潘伯鹰住在旁边,天天去看沈尹默写字。写字对他们来说不为名利,是人生的寄托。想一下,一本帖一临就是400通,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你的功力怎么和沈老比?

        文革时我的老师钱瘦铁被打成右派,天天被批斗。我到老师家,看到他儿子把家里藏的书帖成捆地拿出去卖,3分钱一斤。对写字画画的人来说,书帖如同生命,可以想象老师那时候痛苦落魄到什么地步。但是,我每次看到老师,他都在画画、刻章或者写字,对他来说,写字画画已经没有任何功利可言,他将人生的痛苦、失意、落魄宣泄在笔下。在写字画画的时候,痛苦已经没有了。

        中国文人往往在这种状态下才能有所成就,“士穷而后工”是有道理的。


楷书和行草需同步学习,千万不要写我的字

        大家之前都学习过永字八法,也都有长期临摹的碑帖。接下来,我要指导大家进行临摹性创作,逐步培养离开帖的能力。

        大家楷书写的时间比较多,有同学问我,是不是一定要楷书写得很好了再去学行草。其实不是这样的。可以由楷入行入草,再旁通篆隶,点面逐步铺开。楷书妙在何处?在于静中寓动,正而不板。从哪里来?就是要写行草,行草的练习有利于提升楷书。学草书的也要会写楷书,草书的高妙是在使转中见点画。点画哪里来?楷书中来。还要学学篆隶,增加古质之气。

        还有一个,我一直强调的。我的学生绝对不要学我的字,你们要以古人为师。大家跟老师学习,是学方法,而不是学老师的字。如果学生写出来都是老师的面孔,那就完了。


我要先让你们“眼高手低”

        我写了一辈子字,也搞了一辈子的书法理论,写了十几本研究理论的书。我可以自豪地说,什么字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我是看得懂的。今后的学习,我首先要把理论的东西教给你们。写字是长期的事情,不可能立马就提高很快,但眼界可以先提升。

        怎么提高眼界、眼力?要多看古人的好的东西。我有一个爱好,就是收藏碑帖,家里藏的碑帖不说万册,几千册是有的。以后上课,我每次都带一些好的过来,大家欣赏,很多是大家平时看不到的。大家的学习,一定要立足于传统,而且要是传统中的精华的东西。其实艺术没有新旧之分,只有雅俗、高低之分。高级的东西,永远介乎传统和创新之间,介乎理性和感性之中。

        今后两年的学习,我要先让你们越来越“眼高手低”,然后再逐步提高你们“手”上的功夫,缩短“手”与“眼”的距离。

    

学习书法的四个阶段

        学习书法,首先要研究“形”;其次是“法”,要学习共性的客观规律,比如笔法等;第三是学“理”,理通了,一通百通。所谓“君子图本,小人求末”。学习书法的确有捷径,也不反对走捷径,但那毕竟不可能是高级的;最后是“道”。道法自然,这其实是第二自然状态,也是书法学习的最高境界。先要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最终要达到心手相忘的阶段。

        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达到最后“道”的阶段。可以随意挥洒,也就是孔子所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谓“无意于佳乃佳”。


关于书法学习的种种

        “永字八法”我都教过大家,大家也下了不少功夫。尽管很枯燥,但很有必要,对大家来说是一生受益的,王羲之攻这个“永字八法”用了三十年时间,何况我们。笔法是书法学习基础的基础,笔法掌握好了,你们今后就是离开我,也可以自己临帖,师法古人。因为笔法是相通的,掌握了用笔方法,就是用笔方法有变化,但也不外乎那些,一通百通。

        当然,书法学习,用笔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比如大家要研究方圆,用笔不外乎方圆。篆为圆笔之本,隶为方笔之本。要研究中锋和侧锋,要方者兼圆,圆者兼方。

        还要研究用笔的藏锋、露锋,曲和直,骨和肉的问题。写字要浑厚,要有古质之气。肉藏骨中。要迟涩法,也要疾涩法。

        中国书法讲究内涵美,就是内形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比如字形,中国文字的字形已经固定下来了,不要变形得面目全非。

        还要研究结构和章法,真正好的字是讲究姿态、呼应的,失之毫厘则差之千里。所有的形态的变化,都必须在笔势的管束之下。并且要合乎自然状态,不要矫揉造作。正的东西容易板,要正而不板;清的东西容易薄,要清而不薄;奇的东西容易怪,要奇而不怪……这样才是真正的高档。中国书法哲学,是动态的平衡,讲究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虚实相依。研究中国书法,归根到底是“阴阳”的问题,主要就是研究形和势。这些都是有共性规律的。比如说笔力,我们说“万岁枯藤”,是一种含忍之力,书法是不能没有“力”的。

        学习书法,路子一定要正。路子一偏,越走越远。 


书法的气与韵

        我年轻时有一次兰亭兴参观,看到一个书法家的展览。我当时是拍案叫绝!尽管看上去有点像“儿童体”,但是线条非常老辣,点画两侧不光而毛,一看就知道是从《石门颂》中出来的,非常高档!

        学书法,一定要研究“气”。首先是笔势,是点画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行气,是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我们说行草书有行气,其实楷书也有行气;接下来是气势,一幅字,字与字,行与行,以及点画之间的关系,涉及到很多方面。光是如何“贯气”,就有18种方法;我们还要学会“养气”。在创作之前,先构思,或酝酿情绪。在最佳的灵感和情绪之时下笔。

        我们还要讲究气息。不同的字,会有不同的气息。比如,有的字有山林野逸之气,有的是书卷气,有的是江湖气,有的是金石气,有的是霸悍之气,有的是脂粉之气。能够把草书写得平和简静了,就高档了。

        再说“韵”。提到韵,大家都会提到“晋人尚韵”。“晋韵”是怎样的?晋朝是了不起的,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男人只有40岁,战争,灾害,疾病,饥荒,当时的文人超然于名利之上,以游戏三昧的心态对待艺术,所以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书法也在晋朝达到了最高峰。

        尚韵,是最高档的。唐以后以书取仕,书法带上了功利色彩。宋人尚意,其实出发点也是想尚韵。“韵”,是书法的最佳状态,一种风度,最和谐的节奏。用笔的轻重徐疾,点画的曲直藏露,行气的伸缩疏密,都达到了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在法度之上的第二自然状态。

    



以下为学生提问,先生回答。选择其中几个习书者常见的问题。


问:都说“帖教人看,不教人临”,但是古人的碑帖不是真迹,怎么看?怎么临?

答:读帖非真迹不可。看碑,看不出墨色浓淡,看不出笔意。比如欧字,后人临的,没有一个是一样的。要想恢复其笔意,有一个办法,就是读近代名家临写的字帖,从他们的帖中,跳板到古人中去。比如你临孟法师碑,可以参照沈尹默先生临的,不是要你临近现代人的,是要你从中得到启发,最终还是回到古人的。


问:古代书论很多,都是文言文,有些实在无法准确理解。有些关于笔法的,不知道具体在书写时如何处理。怎么办才好?

答:古代书论可谓汗牛充栋,非常浩瀚。可以看一看我写的书——《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再版过七次了,据说又卖光了。这是我当年花了十年时间写成的,我将历代书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且有注释,便于大家学习。

(笔者注:《中国书学技法评注》是解放后中国书法技法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国内书法教育者必备的参考教科书,也是书法学习者必备的专业学习指导工具)。


问:我现在遇到一件痛苦的事。临的帖很多,也都很喜欢,但是却没有了方向,感觉很迷茫。我该怎么办?

答:帖教人看,不教人临。古人的碑帖实在太多了,根本临不过来,一个人往往一生只能临好几本帖。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比如你现在写唐碑,基础打好了,可以继临北碑。如果要写行书,可以从行楷入手,理想的有李北海的《麓山寺碑》,陆柬之的《文赋》,还有赵孟頫的《胆巴碑》等,也可以临《兰亭序》《集字圣教序》,等等。接下来可以下探宋元。觉得自己的字单薄了,可以加一点苏字的厚重。一定要学会有所取舍,扬长避短。人生是有限的,不可能把什么都学好。


问:我之前写《多宝塔》,现在写《阴符经》,越来越觉得有点乱,接下来怎么办?

答:颜字和褚字完全不同的风格流派,同时学路子乱了。颜字是开派的,是新的一路。写颜字,要盯着颜字,要先抱定一家。历代大家写颜字的很多,包括钱南园,包括谭延闿,都可以借鉴。颜字是从隶书中出来的,可以写点隶书。


问:我写《倪宽赞》,如何过渡到行书?

答:那就写帖学一路,写王字一路,是相通的。宋四家,赵孟頫,文征明,都是可以的,可以先临这些人的,再上溯到二王。


问:老师您常常对我们说,写字没个几十年是写不出来的。我现在年龄也不小了,想有更大的提高,有什么什么好的办法?

答:字是写出来的,靠积累的,其实是没有捷径的。但是有一个方法,其实不叫方法,就是找准一个点,有所专攻。比如你写黄山谷的,就把黄山谷的字吃透,弄精;你写颜字的,就把颜字吃透。不要今天写这个,明天学那个。对于年长的人来说,时间是宝贵的。有一点有所突破,有所成就,也是可以的。吴昌硕专攻石鼓文,一样有了成就,而且成就还很大。




【秋海堂】

     秋海堂,缘起并蒙恩于海上两位重量级艺术家——书画艺术大师陈佩秋先生,和海上著名书法家刘小晴先生。“秋”字,即自佩秋先生之名;刘小晴先生字“一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胸怀精神实如江海,“海”字取其意。

       秋海堂文化艺术中心坐落于上海衡山路上优秀的历史建筑——凯文公寓内。结缘于大师级艺术家与衡复文化风貌区,秋海堂自诞生之日起便定位于“海上名馆”——

       这里是陈佩秋先生书画艺术指定展览传播平台之一;刘小晴先生在此设立“刘小晴书法创作研究室”,开坛设教,栽桃育李;集聚了海上一线书法大家的海上兰亭书法院将秋海堂定为院长会议点,“兰亭笔会”定址秋海堂; “海上名家书画展”聚焦海上一线书画名家和优秀青年书画家,是秋海堂的另一张文化名片;秋海堂文化艺术中心是海上书画名家及各类文化艺术名人的雅集之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字道:书法绝句四十三首
白砥 | 碑帖融合——赵之谦、沈曾植、陆维钊书法之比较
书法教程:书法知识问题大汇总(14)
小楷技法指南---刘小晴(下) - 风清云淡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孟会祥 | 帖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书法玉律十四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