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觉得一件事很“难”,不敢去做,这几个方法让孩子摆脱畏难情绪

最近,闺蜜和老公在辅导孩子学习上存在分歧。

闺蜜老公认为闺蜜对孩子的学习参与过多,每天坐在孩子对面盯着孩子,事无巨细地帮助孩子的学习,让孩子对她有依赖,背一首诗也需要她陪一起背。

闺蜜觉得老公大撒手,什么都不管,就让一个5、6岁的孩子自己完成,孩子总是磨磨蹭蹭说太难,就不愿意做了。畏难情绪本身是因为任务有太多步骤,孩子开始时候无从下手,就干脆放弃不做。

其实,他们两个人的方法都不对。闺蜜的错误是“授人以鱼”,没有“授人以渔”。她没有告诉孩子如何分解任务的方法,而只是帮她完成任务,没有交给他方法,所以他离开我的帮助就无法独立完成。

闺蜜老公的错误是没有给孩子予以帮助,他总是希望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就完成任务,可孩子年龄还小,不具备独立完成的能力,因此孩子会有畏难情绪。

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

这也是很多父母的问题,经常听家长说,我家孩子还容易觉得一件事很“难”,一开始就不敢去做,有畏难情绪。

比如,孩子拼图一错就放弃;搭积木一倒就哭;背诗就挑短的背;读英语就选熟练的读等,其实,孩子有畏难情绪,是正常现象。仔细想想,我们大人不也一样,也喜欢待在舒适区里,不喜欢走到一个陌生的领域。

1、缺乏成功经验的积累

孩子在生活挑战中,由于自身经验或能力不足,导致做事情常常碰壁失败。生活中也缺少被父母表扬被鼓励,孩子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体会不到凡事只有尝试和坚持才会成功。平时多找孩子优点,正向鼓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走向独立,自己勇于面对困难。

2、父母没有教孩子方法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父母往往过度关注结果,如果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就会给予孩子负面、不恰当的评价。慢慢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关注结果,因为害怕失败,所以不再大胆尝试。

不管是在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家长都要适当对孩子放手,但放手一定要有过程,有计划一点点引导。

3、父母包办,孩子替代性思维强

父母对孩子生活包办过多,给孩子制定很多生活规则限制孩子自我发挥,使得孩子自主性逐渐削弱。凡事都需要先得到父母同意才可以做,降低孩子行动力,增强孩子畏难情绪。

有的父母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不让孩子“为难”,从而养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缺乏主动性,事事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解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父母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怎么走出舒适区,孩子长大也就更可能迎难而上,接受挑战。

 

父母该怎么引导孩子呢?

1、调整应对难题的心理状态

儿子刚开始学珠心算的时候,就觉得“太难了”,练着练着就会发脾气,甚至想放弃了。其实,这“难”不仅是指学习新技能时的不适应,更“难”在克服遇到新问题时的畏难心理。调整应对难题的心理状态,比难题本身要困难得多。

陪孩子“深呼吸,想一想,再行动”,或许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了!

2、不要用强硬方式逼孩子

于是先来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从而彻底击垮孩子的心理防线,企图用“激将法”让孩子重振士气。

在最后还是期望父母当再次看到孩子想要逃避困难的时候,不要着急,也不要用一些有些强硬的手段去逼孩子。

当孩子表明他不愿意尝试时,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给孩子指导,鼓励他去做,给孩子一个尝试的空间。即使他尝试失败了,也不会有太多的挫败感,他会仍然愿意继续努力。

 

3、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从态度来看,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给孩子贴上“不自信”的标签,会孩子很受伤也很尴尬,我们越觉得孩子没有信心,孩子就越会在我们眼中表现出不自信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当我们更多地关注和发现孩子“做”的事情,并帮助孩子建立信心时,孩子会越来越自信。

4、分解难题,逐个击破

任何困难的事情,都是由一个个小难题组成的,因此首先要分解难题,

比如孩子觉得学钢琴很难,那具体是手腕力量不够、听不懂音符,还是上课时坐不住呢?如果孩子专注力不够,不能专心的听老师上课,那就可以把问题细化,重点解决,孩子也就不会再害怕了。

难题分解得越详细越好,如果碰到觉得困难的小问题,那就再分解成小小问题,直到让你或孩子觉得,分解后的小问题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完全没有难度。这就没什么好害怕的了,就算没完全解决大问题,也能部分解决,而且没有了畏难的情绪。

5、父母放下过高的期待。

很多父母本着对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常常在“起跑线”上就为孩子制定了很高的目标,这种不顾孩子自身条件,只知道“攀高枝”的做法往往会让孩子只能望着目 标兴叹,却很难尝到成功的喜悦。从未被成功鼓励过的孩子往往会经常有挫败感,信心不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为孩子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让孩子不断 地在实现一个个小的目标中受到激励,受到鼓舞,孩子的自信心就会不断滋长。

5、要善于使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相对于“舒适区”的一个概念。在舒适区里,孩子做什么事都比较熟练,游刃有余;而在“最近发展区”里,要学习的任务或知识要难一点,孩子一开始没办法独立完成,如果没人帮忙,他可能有畏难情绪,就不去尝试了。

但是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指导下,他自己坚持努力,能够得着目标,在这个区域学习,最适合孩子的发展。

6、父母陪孩子一起打败困难

家长要发挥陪伴作用,陪着孩子一起应对困难,先跟孩子一起做一次,然后让孩子自己尝试一次,慢慢孩子就会成功地克服“畏难”情绪啦。

著名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到另外一个名词:心理免疫力。

我碰到这个困难,解决了它,下次再碰到相似的困难,我就有信心解决掉它。

翻越困难,孩子才会真正有信心。

所以,当孩子回来跟你说我不要做、我很沮丧的时候,我们别急于宽慰他,我们帮孩子看看他想要什么,如何能够帮他做到。

end

干货/有料/有用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
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摆脱畏难情绪
“妈妈,我不会!”:孩子“畏难”情绪怎么办?优秀的父母这样做
孩子今年6岁,遇到一点困难就生气,哭,不想做,怎么开导?
孩子害怕学习,习惯性退缩?——原来是畏难情绪在作祟
孩子有畏难情绪怎么办?——困难都是纸老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