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毕生用药经验】以此悼念(下)
半夏燥湿化痰,生用效果尤显。
余应用生半夏,宗仲景之法,主张久煮半小时以去其毒,并配以他药,用于多种顽症难病,颇多效验。
1.配生姜     善治胃逆呕吐
生半夏配生姜,即仲景之止吐名方小半夏汤。
生姜不仅能制生半夏之毒性,且能增加其和胃止呕之功,有一举二得之妙。
临证习用此方加味治疗胃失和降之泛恶呕吐者,疗效确切,收效亦速。
若痰湿弥漫,纳差呕恶,舌苔白腻者,每佐以玉枢丹芳香辟秽;
痰湿化热,吞酸呕吐,舌苔黄腻者,则加人左金丸辛开苦降;
中阳式微,虚多实少,症见面色晄白,四肢欠温,频频呕吐,竟无休止,舌淡脉细等,
多见于消化系统梗阻性疾病或尿毒症,单用镇逆无效,宜取生半夏为君,以干姜易生姜为臣,佐以人参、附子,更使以伏龙肝煎汤代水,取其以土厚土之意,冀脾胃之阳振奋,寒浊得除,胃气和降,则呕恶自已。
2.配竹茹     擅治湿热胸痞
《别录》谓半夏“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
生半夏味辛善开胸痞,惟气温性燥,有劫阴动火之弊,故凡治湿热中阻,气机痞塞之胸痞,每与竹茹同用,
此乃温胆汤之意,生半夏辛开通泄,功能燥湿祛痰,竹茹性凉微苦,专长轻清泄热,
两者相使而用,可使胶腻之湿热得以分离,湿祛则热无所附而自除,气机自畅,胸痞即除。
此法多用于冠心病、急慢性胃炎、肝胆病等湿热内阻,胸脱痞闷作痛者,若佐以枳壳、桔梗一升一降,以调畅气机,则收效更佳。
3.配葶苈     逐痰泻肺治咳喘
生半夏为化痰妙品,配以苦寒之葶苈子,则可制其温燥之性而发挥其化痰之长,而广泛应用于各型痰浊壅肺之咳喘证。
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白沫,形寒神怯等寒痰内盛者,习以麻黄附子细辛汤投之,附子温里散寒,制抑麻黄之辛散,使麻黄宣肺而不伤正,但对久咳痰多难化者,仅用附、麻温散,犹难中的,必须加生半夏祛逐痰浊,葶苈子直泻肺气,使大量之痰倾囊而出,方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症见咽痒咳喘,痰粘难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风燥痰热交犯者,则用麻杏石甘汤加生半夏、葶苈子,直泻肺金之痰热,一鼓而下,每可立竿见影。
4.配菖蒲    开窍化浊治癫痫
生半夏为除痰要药,若配以菖蒲,则引药人心,专化蒙闭心窍之痰涎,用于痰迷心窍所致的癫痈、神昏、谵语等,每能得心应手,奏桴鼓之效。
痰迷心窍证有热痰、风痰、郁痰之异。
若见哭笑无休,烦热不寐,口干唇燥,痰结如胶,脉洪等热痰内盛者,则佐以黄芩、胆星、莲子心之类;对于风痰所致的癫痈频作,兼有眩晕头痛,胸隔痞闷,舌苔白腻者,则加以天麻、白术、陈皮之属;
若癫妄因思虑不遂,妄言妄见,神不守舍等郁痰所致者,则参入郁金、香附、远志等品。
生半夏虽有如许妙用,但终属燥湿祛痰辛烈之品,临床应用,须取其长而避其短。
缪希雍《本草经疏》谓半夏“古人立三禁,谓血家、渴家、汗家也”,临床上虽非绝对禁用,然而诸凡阴虚,血枯、虚劳赢弱之人,仍应慎用,切勿孟浪从事。
《本草》明言乌、附反半夏,而余于临证常配伍应用屡用屡验,无不良反应。
因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之要药。
半夏辛温燥热,祛痰降逆,以开中焦气分之湿结,两药合用,同气相求,具温阳化饮,降逆散结之殊功。
1.厥逆
手足厥冷,此名厥也,《内经》所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病因不同,治法迥异。
寒则温之,临证常用附子半复配伍以治寒痰致厥。
2.痰饮
生半夏燥湿之功有余而温化之力不足,《金匾》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阳气不到之处,即为痰饮停滞之所,故配附子以补半夏温化之不逮,以治寒饮哮喘,常有桴鼓之应。
3.反胃
景岳谓:“反胃系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谷。”
故用附子领半夏以温通胃阳,降逆止呕。
古人谓附子温肾阳,岂不知胃寒得附子,尤如釜加薪,则火能生土,坎阳鼓动,中宫大健,胃之腐熟功能得复矣。
鉴于祛风解表药在治疗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中的疗效,触类旁通,
曾用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之蛋白尿、病毒性心肌炎、过敏性哮喘、慢性鼻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虽然各有不同之临床表现和转变过程,
但同时也具有病变范围不定、倏来倏去,忽隐忽现、时作时休等共性,使用“风”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近更扩展应用范围于新陈代谢疾病之痛风、结缔组织疾病之类风湿关节炎,亦有弋获,个中情趣,颇堪回味。
“五十肩”即肩关节周围炎,又名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
余诊治此病主张处理好通络与化瘀、运动与休止、柔筋与壮骨之间的关系,治疗上推崇外治内服并举。
老鹤草酒
(1)内服老鹤草酒
老鹤草45,桂枝15,当归30,赤芍30,红花30,木瓜30,五加皮30,鹿角片15。浸人白酒1000ml,1周后服用,每日1次,以酒量定每次10~30ml。
(2)外擦老鹤草酒
桂枝15,秦艽9,杜红花6,当归12,片姜黄9,川芎6,羌独活各9,木瓜6,老鹤草15g,乌梢蛇15,党参15,桑寄生15。用白酒浸没药物,l周后擦拭痛处。
老鹤草一物味苦微辛,功善祛风,疏经活血,健筋束骨,通络脉、开痹闭、治麻木、疗损伤。
谢利恒评曰:此物治风疾甚效。配伍诸味多能兼顾“筋骨并重”、“刚柔结合”、“辛润相佐”。
本病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肩部大面积疼痛,痛势放射至上臂及前臂,患肢无力,肩关节活动尚无明显功能障碍,以内服药酒为主,疗效确切。
亚急性期表现为肩部酸痛逐渐局限和固定,痛点在肩峰前后侧、腋前后部、三角肌,但活动障碍趋于明显,选用外用药酒擦拭。
慢性期表现为肩部酸痛重滞,转动掣痛,有严重之肩关节功能障碍,肩部肌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痉挛和废用性萎缩,甚至强直,此时惟有内外兼修,方能见功。
桑叶清肺泻胃,凉血燥湿,祛风明目,晚清颇为盛行。
桑菊饮举为君药,成为时方要药,江浙一带治热性病喜用“霜桑叶”,
以其经霜后凉血清热之力更著,又有“饭桑叶”者,乃置饭锅上蒸制而成,去其散风之力,而取其轻清扬上,善治头目诸病。
时医多赏用之,余临床探索其奥,尚有以下妙用。
1.治疗盗汗
《医学人门》云:“思虑过度,以致心孔独有汗出者.......青霜第二番叶,带霜采阴干,或焙为末,米饮调服”。
盖“阳加于阴谓之汗”,桑叶清凉能抑阳益阴,而走表卫,故有此效,临床用之诚验。
如乡妇王氏,年六十,盗汗己二年余,询其别无所苦,饮食如常,惟觉精神疲乏,
始用益气固表,继用滋阴降火均无效,后以霜桑叶研末,米饮调服19早晚各服1次,半月已愈,终未复发。
先师秦伯未先生,亦喜以此味治头面出汗(俗称蒸笼头),皆有渊源。
2.治疗阴虚内热证
又罹新感,寒热往来不宜柴胡之辛散,先严亦鲁公喜以桑叶与丹皮同用以代柴胡,乃仿叶桂手笔。
用之每多应手,他如血家新感与经期寒热亦用此法,防止热人血室,盖桑叶清凉善人血分,携邪外出,轻清以去实,从而血络安宁,微汗而解,引为心法。
3.用作引经药
临床治脸部色素沉着,用血府逐瘀汤清荣化瘀,佐以桑叶(桑皮)引经人肺,取肺主皮毛之义,治急慢性肾炎方中,常以桑叶或桑皮为使,引经人肺,提壶揭盖,以畅水源,有利于利尿退肿。
肺与大肠相表里,治老年性便秘,用桑皮宣畅肺气,有利更衣,此法多验。
4.世传验方
经验证者如《圣济录》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
《千金方》治头发不长,用桑叶、麻叶煮泔水沐之。
《集间方》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霜叶煎汤,日日温洗。
或与黑芝麻为丸,治高血压、头晕目眩、风湿麻痹皮肤甲错等,常用不衰。
5.民间以霜桑叶阴干制枕
能治头晕目糊,安神人眠,确有效果,早开“药枕”之先河矣。
古人赞白术云:“味重金浆,芳渝玉液,百邪外御,五脏内充。”盖言其功之广。
好古则称“在气主气,在血生血,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芪同功”。
张元素称其功有九:“温中一也,去脾胃中湿二也,除胃中热三也,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和胃生津液五也,止肌热六也,四肢倦嗜卧,目不能闭,不思饮食七也,止渴八也,安胎九也。”确属经验之谈,余临床探索,亦有下列诸胜可供品味。
1.血证
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运行上下,充周四体,五脏皆受气于脾,若脾气虚弱,则不能统摄而注陷于下,或渗溢于外,多见便血、尿血或漏下、肌妞。
白术益气健脾,收敛止血,颇有殊功。
曾治大咯血气脱,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旋以白术100g,米汤疾火煎服一大碗,药后2h血止神清,肢和脉起,竟未复发。亦以之治肺结核大咯血,居经不行,每晨晚各以米汁调服白术粉一匙,一月后血止经行,体渐康复,血家当以胃药收功,土厚火敛,信而有征也。
2.便秘
人知白术止泻,殊不知白术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津润则便畅,
凡老年人便秘,以白术30g煎汤服之,可治肠液枯燥,使大便通畅。
盖脾为太阴之脏,藏精气而不泻,多脂多液,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重在生化,故凡脾土本虚,胃强脾弱,耗伤脾阴,或老年腑燥,产后体虚,皆使脾气不得敷布,失其转输之能而使脾阴亏损,症见消渴便秘,
治当补益脾阴,然滋阴之剂回补其阴液,不能助其生化,惟有白术一味,以资其化源才是治法,
《慎斋遗书》云:“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诚良言哉。
3.浮肿
浮肿之因甚多,故治法迥异,张景岳谓:“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白术一味,既能健脾制水,又能燥湿利水,故治脾虚浮肿甚效,尝与赤小豆同煎,昔在自然灾害时期,浮肿病比比皆是,投之多验。
4.小儿单纯性泄泻
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然脾运不健,又常为饮食所伤而为泄泻,故有“脾常不足”之说。张元素称白术“去脾胃中湿”。
因湿胜则濡泄,湿去则泻止。
故用生白术、生扁豆同煮元米粥,日服2次,颇效。
5.预防哮喘
哮喘日久,必有伏饮,饮为阴邪,遇寒则发。
《金匾要略》云:“当以温药和之。”
张元素称“白术温中”。
根据“冬病夏治”,“培土生金”之旨,尝于夏令以白术煎服,日服2次,常服可控制哮喘病发作。
6.耳源性眩晕
耳源性眩晕为常见之证,西医谓之梅尼埃病,症见眩晕耳鸣,如坐舟车,恶心呕吐。
《证因脉治》云:“中州积聚,清明之气窒塞不通而为恶心眩晕矣。”究其病机责在水饮痰浊上泛。
故用白术与茯苓各1 5,煎服其汁,利水化饮,潜移默化,其效堪佳。
7.保健
《神农本草经》曰:“久服轻身。”寇宗爽称:“嵇康曰……饵术、黄精,令人久寿。”
从“脾统四脏”之理论出发,嘱久病者服之,促进康复,收效颇捷。
元代朱震亨曰:“苍术治湿,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总解诸郁,痰、火、湿、食、气、血六郁,皆因传化失常,不得升降,病在中焦,故药必兼升降,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故苍术为足阳明经药,气味辛烈,强胃健脾,发谷之气,能径入诸药”确是高见。
金代刘守真谓:“苍术一味,学者最宜注意。”亦言其效验之广,余临床擅用此品,总结其用有四。
1.运脾醒脾
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皆依赖于脾胃之转输水谷精微,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故有“脾为后天之本”之说。
苍术燥湿而不伤阴,湿去脾自健,脾健湿自化。
故治慢性病,以“脾统四脏”为宗旨,习以苍术为君,振奋生化之权,起废振颓。
如合升麻治内脏下垂、低血钾、肺气肿、冠心病皆应手而效,治老年人之脾胃病,独擅胜场。
2.制约纠偏
先贤有谓,补脾不如健脾,健脾不如运脾。
盖脾运一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故先人补血用熟地常拌砂仁,宗其义,常于滋腻之大补气血方中加苍术一味,既能监制补益药物之滋腻,又能促进药物之吸收。
如常用之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皆辅以本品,服药后无中满之弊。
如曾治一“再障”患者,前医投大补阴阳之品,血象不见好转,乃加苍术一味,豁然开朗。
另用于寒凉药中,可防伤胃,均属得意之笔。
3.化阴解凝
痰瘀俱为粘腻之阴邪,故欲化痰瘀,须赖阳气之运化。
苍术运脾祛痰饮皆其所长。
化痰固须行气,然根据痰瘀同源以及脾统四脏之观点,在瘀浊久凝时亦常加苍术以速其效,事半功倍。
另如用苍术入泽泻汤治耳源性眩晕,与苓桂术甘汤防治哮喘,单味煎服治悬饮、消渴、夜盲,皆验。
4.治肝取脾
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治脾以防治肝病,亦颇所获。
忆1962年秋,余肝病急发,除输液外,复投保肝一类滋腻品,造成湿困成饮,白沫痰盈碗,转氨酶高至50OU/L,乃按土壅侮木例投苍术合五苓散,一月而瘥。
旋悟保肝不如健脾之义,历年来遵此旨治疗肝病多例,如沪上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之际,对出院病人皆以苍术片预后,疗效满意。
苍术之施用,应善于配伍,对寒湿重者常与附桂同用;
湿热交困与甘露消毒丹、黄连并投;
伤及胃阴与石解、玄参.、麦冬配伍;
湿热流注经络则与石膏.、桂枝齐施;
肝阳挟湿,目糊便燥常与黑芝麻入煎;
气虚者益以黄芪、升麻等等,习为常度。
《本草纲目》引(圣惠方》以焦豉末,治口舌生疮,含一宿即瘥,和《葛氏方》以豆豉煮服,治舌上出血之记载。
余乃以豆豉研末外治口腔炎,疗效满意,对小儿尤佳,试用于霉菌性口腔炎,亦有显著疗效。
另介绍一则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方:
豆豉9,桅子9,小麦30
石膏30,地骨皮9,茯苓9
淡竹叶6,,胡黄连4.5,凤凰衣6
橄榄苗7茎。
高血压为常见病,而较理想的降压药尚缺少。
车前子疗效确切,作用温和,有效率达82.5%,尤其是在改善浮肿、眩晕、头痛、目糊、失眠等症状方面疗效显著。
而且,车前子不降低正常血压,对于血压偏低者还能起到升压的调节作用。
这些特点是其他降压药物所不能比拟的。
服法为每日9g,经治1月不效,则加至30g,水煎服。3个月为1疗程。其中对舒张压降低特别具有临床意义。
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常随水肿的消长而进退,最常用的方剂为黄芪防己汤。
某些病例消肿后仍有蛋白尿者,则多认为脾肾两亏,有失封固,主黄芪建中汤。
在使用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后,情况比较复杂,联合疗法固佳,但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和复发率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临证习用益气化痰法,因久病患者,其气必虚,久病入络,滞积为瘀,虚实挟杂。
益气治本,化瘀治标,对加强及巩固治疗效果,减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均胜人一筹,重用黄芪,屡经验证。
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以黄芪为帅,用量每达60g,盖取其清三焦之源流,壮营卫之气血,
《别录》云:“行营气,逐恶血”。
阐明其内涵,更添“发卫气,举清阳”之效能。擅在固本清源之法则中起废振颓。
虎杖一味,近年颇为医者赏识,不仅以其具有广谱的抑菌作用,且有降血脂,通络止痛,以及排石,止血等效用。
余历年来有意识对虎杖作了系统观察和分析,发现虎杖还具有平衡周围血象之升降的作用。
初在感染性疾病的治则中恒加虎杖,
如治肺炎、胆囊炎等疾患,确能使白细胞总数下降,后即在血液病的治疗中作临床检测,屡有所得,
如用治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血象明显左移、血小板减少等等,调节作用令人满意。
之后又用治非感染性白细胞升高皆效,包括血小板、红细胞不正常,用虎杖作为主药,参伍活血化病之味,多能应手。
虎杖调整血象的特性,明显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实验证实单用虎杖苷减少白细胞总数的结论似乎不能说明问题,必须重视其有效成分的分离。
通过临床论证,庶可揭开虎杖功能之秘。
虎杖合升麻具有刺激骨髓之作用,伍强肾益髓之品能改善细胞空泡变性;
参活血化疲药物能加强抗凝和纤溶,促进代谢和免疫功能。
I
I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颜德馨 毕生用药经验
首届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毕生用药经验】以此悼念!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原创 ▏古今常用药对汇聚
《医学传心录》
一见能医 清·朱时进 用药须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