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崔成林: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


本文约3600字,阅读需10分钟

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新课标正式颁布,新课标严格意义上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需求或者综合提炼,对于做深度学习项目的学校或者接触过“教学评”一体化的老师来说,不属于崭新的事物,甚至某种程度上早已是教学常规。

当然,新课标实施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单靠某种课堂或某种策略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具体来说:以学业质量标准为核心来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是基于新课标的学校教学改革重点。一线教师具体如何实施教学,使新课标真正走入课堂?

01

教学设计

实施“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包含大单元设计和课时设计。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回答“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这与义教版(2022版)的理念与要求完全一致。“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充分体现了“教、学、考”一致问题。

在具体教学设计上,采用逆向设计“评价早于教学活动”。深度学习实践团队早已提出:要做现代教学设计3.0版(导学案为1.0版,“学历案”2.0版),在学习目标之后要呈现“学业质量标准”而不是仅仅聚焦“评估任务”,要实现学业质量标准“单元化”“课时化”,基于学习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学生搭建三大学习支架即“问题(任务)、活动(学程)、评价”设计,回答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问题,从而让课堂能够真正发生深度学习,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的目的。

如果教师能搭建好学习支架,课堂可以做到70%或以上的时间还给学生,70%或以上的内容学生可以自主解决,70%或以上的学生能够高质量学习……

02

课堂教学

基于新课标(义教2022版)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素养立意、深度学习,为此应该关注“三个三”:

(1)聚焦三大焦点问题

聚焦三大焦点问题——进阶式目标、真实问题解决、学习性评价。这三大焦点类似于新课程改革初期基于“三维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素养时代新课程标准(义教2022版)下的抓手。

进阶式目标——低阶学习目标,短期的学习结果;高阶学习目标,长期的素养目标。简单说来,即“掌握双基内容”和“运用双基做事”,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思维进阶式的完整学习目标,能够引领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完整的学习”。

真实问题解决,学科教学要聚焦运用知识来做事,即解决真实问题。以“真实情境融入学科素养,任务驱动聚焦问题解决,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

真实问题需要情境,但这种情境不是简单地添加生活场景,也不是为了故弄玄虚、人为设置学习障碍,而是为了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考生在场景中解决问题,并由此能够迁移到未来生活之中。

义教新课标(2022版)要求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跨学科学习”是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事实上,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当任何单一学科无法解决此问题时,需要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与方法解决它,并由此产生新的理解。

学习性评价,是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为适应新一轮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课堂评价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课堂评价实践。学习性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而不是诊断学生学习结果,除了“逆向设计,评价为先”即目标之后呈现“学业质量标准”之外,课堂教学嵌入评价量规,类似于评分标准,在思维障碍处、学习困难处搭建“问题解决”或“活动规则”评价支架,引导学生高质量“做事”。

(2)突出三大学习要素

突出“联结、生成、迁移”三大学习要素。大道至简,课堂一定要立足于“知识从何而来,又到何处而去”组织教学。联结,即新旧知识融合、新知未知的贯通;生成,即诞生新的思维成果或学习产品,学习是一种生长不是复制,建构主义的落脚点是新知识、新方案的产出;迁移,分为近迁移与远迁移,近迁移指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它情境中去。

素养立意,深度学习,需要两次问题解决历程,第一次是从旧知到新知的问题解决历程,第二次是从新知到未知的探路奠基历程。新知学习的最好的方法是从旧知走向新知,新知实质上是旧知的重新组合与创新。如果能让学生已学知识、技能、方法等入手,大部分新知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并没有那么生涩难懂。“为迁移而教”,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运用知识、思维的迁移规律,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不仅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也是素养立意“培养学生做事能力”的基本需求。为此,教学应该“基于迁移,逆向设计”,引导学生完成思维进阶的过程。

(3)深度学习的三个学习载体

深度学习的三个学习载体:大单元设计、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原则和结构化思维教学。素养也好,新课标也好,没有有效的教学载体是难以落地的。

大单元设计,内在的逻辑关系是结构化,操作精髓是“课程生本化开发”,需要把教材单元变成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课程,即有目标、情境、任务、活动、评价、成果、反思的学习载体,两个组成部分:单元教学规划,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规划强调整体性,课时教学设计则强调具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即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教学原则,这是教学设计与组织的本质,同时又可以以此搭建“驱动性问题”“挑战性问题”和“嵌入性评价”三大学习支架。

结构化教学,高度重视教学结构化,体现学科逻辑和思维进阶,是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结构”“联系”和“迁移”是大观念内涵的本质,即在认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基础之上,以结构化的模式构建各种具体内容。

03

观课议课

“循证医课”源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循证实践”或“证据为本的实践”概念。它是一种强调学校听课观课者将前期的教学研究、教学经验与授课人的实际状况和需求结合起来,聚焦学习目标,制定统一标准进行观课议课,并通过课例研究以解决课堂现存问题的听评课方式。

“循证医课”基本方法和流程,一是从学习者角度走进教室,聆听观摩;二是从探寻者角度对话课堂,循证问道;三是从研究者角度望闻问切,教学诊断;四是从实践者角度对症下药,拿出方案。

“循证医课”的关键是,循证——“基于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原则”,从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出发听课观课以及分析教学表现;医课——拿出对策,拿出可行的替代方案(到底应该怎样做)。

具体表达方式为:(1)优点(案例) +  教学原理(理论依据)+  提炼为操作程式(策略);(2)问题(细节) + 错因分析(判断根据)+  有效的修改方案(建议)。

让观课、听课者从课堂观摩与评判者,变为一个教学诊断与开处方者。这需要观课、听课者:有较高的教学理论基础;洞悉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对课堂有高屋建瓴的认识;听课前的认真准备和研究……从而建立起真正的教研共同体。

04

作业设计

体现“结构”“进阶”“支架”三大特征。以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体现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学习需要和能力基础,精准把握“已做、新做、未来做”的作业梯度和作业难易程度,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丰富作业类型,提高作业设计品质。

结构——实施单元结构化作业设计,以整体设计减少重复性作业和机械性作业。“单元”本身就是依据统摄中心,按学习的逻辑组织起来的、结构化的学习单位。单元结构化作业是指以教学大单元为基础,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整合、重组,有层次地设计单元作业群,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结构性、系统性、关联性、序列性的作业系统。单元结构化作业整体设计,需要围绕单元主题(或大概念、内核知识)目标,把一个单元所有作业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起来,同时对单元内的各时段作业进行统筹安排,探索各种类型作业的合理搭配,在保障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从知识到素养的进阶。

进阶——重视复合思维作业,减少单一思维作业,以输出驱动输入,以高阶带动低阶,从掌握知能、理解意义到实现迁移。单元前置作业、过程作业(课时作业)、后置作业以及课时预习作业、随堂作业、课后作业应系统构成,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实现“掌握知能、理解意义、实现迁移”的思维进阶,积极探索学科融合或跨学科融合作业。

支架——以教学评一体化为载体,为作业提供“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路径和评价标准,聚焦学生“不想做、不能做、做不好”问题解决。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和作业行为,在作业设计中给予资源、路径、要求、提示支持,嵌入评分标准,帮助学生能够跨越障碍,高质量的“做事”和解决问题。

《中小学老师参考》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成立的教育领域新媒体,专注于基础教育领域,聚焦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方向,为中小学老师群体提供最前沿的信息与知识,引领大家关注最新的教与学模式,让改变从课堂发生!

联系我们

孙文敏:主笔/内容老师  

张沉浮:主编/总负责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大维度助推素养落地,核心概念统领下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升级?
崔成林:基于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聚焦深度思维课堂 呈现教学评新样态
新课标即将出台,如何破解“大单元”教学的难题?
应对教育新趋势,如何让思维成为学校卓越发展的“助推器”?
深度学习学科新课标自测题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