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学校管理,归根结底是以“价值领导”为中心 | 头条
认识自我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中,学校的管理范式要发生改变,它必须以价值旨归为导向。这种导向就是要把哲学的智慧拉进学校;而自我存在的洞悉和质疑、人生意义的追寻,就是校园生活中最接近的哲学智慧,也是学校教育的精髓所在。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伟大事业。在教育持续而深刻的影响、塑造、培育和引领下,每一个人都实现了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蜕变。成为有理想追求的的人,成为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人,这是人之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我认为,优质学校做到一定境界,好的标准和呈现方式或许不一样,但本质都一样,我们可能更多要思考人在这里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也就是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人的发展,遵循人自我发展的规律性。我理解其规律性就是:我在、我喜欢、我能行、我更好。当一件事情不需要外在的刺激、激励和控制,人能自觉自愿去做这件事情,内驱力的发展就成为管理的核心要义。“我在”,是要被看见,有存在感、有归属感;生命的自我悦纳就是生命的主动的、客观性的存在。单单是“我在”还不行,还要“我喜欢”,因为我是有意识的,我还要进行价值选择,我要有自主权。所有的学校生活的本质,就是我能否遵从自己真正的喜欢,进行选择和决策。我们看到的所有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这也是自我意识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评价准则。单单“我选择,我喜欢”还不够,因为在心理发展当中我们要被重视,这个时候不仅要有“我能行”的胜任感,还要进行自我效能评估;要有积极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更需要调动自己的意志力,克服困难,承受失败的挫折,综合地调控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追求“我更好”,是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和审视,完成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达到这个层面的学生,也是学校的榜样。他们会用自己的示范,引领每个人追求精神的自我超越,这也是每个人终身受用的人生智慧。这样一种哲学的自我洞悉,就要求我们对学校管理范式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的“领导观念”要重视学校价值理念的长期培植,形成“价值共识”。面向未来的学校管理,一定是“价值领导”,这仍然是今天有思考深度的校长要做的一件事情。要关注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关注人的心理发展需求,关注人的道德信念需求。比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站在国家意识、家国情怀的角度把人的道德培养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树立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在学校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简单的科层制管理或刚性的制度性管理。我们的“领导方式”一定是文化浸润型的,既有人文关怀,又要倡导文化理解。在学校场域中,领导者要身体力行,以价值共识培育学校的文化内核;以人文关怀,构建民主、公平、关爱、尊重、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以成长性思维激励每个人,追求更好的自己和人生意义。我们的“管理实践”要把“我”转化成“我们”,从“个体”到“群体”,形成共享价值。“共同体”的机制是我们一定要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机制设计,才能够实现现代学校治理由“一元”走向“多元”,由“自主决策”走向“共同决策”,由“控制”走向“合作”。在这样的“价值共识”形成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管理实践,才能够走向“价值领导”,实现学校治理现代化。一是管理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形成多元合作共治;运行机制从强制走向互动,平等、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的新型关系;管理过程从集权走向分权,简政放权、分权学校和社会,“管办评”分离;实施方式从控制走向合作,强调民主基础和契约精神;二是以个人、学校和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确立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融合伦理性和真理性,凝练发展愿景、形成价值共识和成长目标;以道德权威和专业权威引领学校发展;三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石,构建民主与对话的治理范式。明确诚实、善良、尊重、责任、公正、民主、包容、合作等人类基本价值和爱国、奉献、自主、创新、和谐等现代主流价值以及学校特殊价值,进行价值转化;通过环境、制度和行为等路径设计,开展智慧实践。当然,这样一些管理的要义在学校的表现就是:提炼发展愿景,形成价值共识,构建培养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体系,教育哲学体系才能够在“价值治理”过程中转化为环境设计、制度设计和行为设计。比如我们在学校看到的物理空间,是一种环境设计;看到的课程单元和教学教研,是一种制度设计;看到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丰富的实践和体验,这是一种行为设计。在这些设计的背后,教育哲学的思想引领非常重要,但这些所有实践的背后,本质上都是要促进人的发展。我们强调要从“生存”走向“生活”,要激励学生自主、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我们聚焦学生的发展,研究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规律,围绕激励自我、拓展自我和提升自我三个维度进行制度设计。科技节、戏剧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诗词大会、音乐会、关东年货节、心理健康周、安全教育周、节日主题课程、自我教育课程、红领巾课程、团校等;
学生管理委员会、值周班、礼仪队、升旗仪式、社团共同体(涵盖科技创新、传统文化、艺术体育等)、学科和跨学科主题拓展活动、校园节日活动;
博物馆、科技馆等研学和馆校共建课程、现代农业、远足和野外生存训练、高科技企业走访、社区主题系列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
学校所有活动就不是散的,而是以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成长阶段性和规律性进行组织实施,从目标到流程,从内容到策略、从实施到评价,实现价值领导的智慧实践。每一位校长和组织者都秉承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来实施学校管理,学校就会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教育生态。我们认识到人的自我发展有阶段性,在学校要选择价值领导的管理范式,这些还不是根本,哲学的意义在于把自己活出价值和意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是学校细微之处的伟大的精髓。我们都在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近代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就是说人要有意识地创造“意义”;胡适先生讲:“人生的意义全是自己寻出来,造出来的;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学生在学校成长一日,就应该体会一日的意义,这是学校的伟大所在。这种意义不是空泛的,它是一些实实在在的校园生活和清晰可见的实践路径。我们通过四个维度的“意义”来落地学校的管理实践,也就是从课程的意义、课堂的意义、活动的意义和实践的意义设计实践路径,涵盖了学校管理的核心维度。将学科知识、方法和内隐的文化价值统整于课程中;在对话、合作和深度沟通中,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意义沟通和转换。它是“知情意行”一致性的系统活动。
在意义课堂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多维协同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我经验与学科概念的意义联结,建立心理、个人和道德等多层的复杂关系,建构个体学习有价值的心理意义。
在丰富有选择的活动中感受生命的充实性和意义性;对个体有意义的生活给予滋养和护持。在多元活动中,生成、体验和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
从学校到社会,统整学校、家庭与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激励学生自主观察世界,主动体验和认识世界,促进学生个体与社会、国家和世界建立意义联结。
建立“三级七维”课程体系。在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创意、交往与合作”七个维度,构建了基础-拓展-主题课程体系,强化了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三类统整课程中的课程文化价值,从一维走向多维;
通过学校、跨校、区域、省市四级教研活动,持续开展“学为中心”单元整体教学的“意义课堂”研究;聚焦师生观念和行为改变,形成系列化的迭代研究成果,从经验走向理论;
讲师德故事、年级德育主题活动、书香校园、仪式典礼活动、校园节日活动、传统节日活动、社团活动、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家校共育活动等,从重复走向进阶;
形成序列化、主题化、课程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场馆、基地、社区、企事业、乡村等),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中,从生存走向生活。
好的教育生态,来自于校园中每个人在平凡中的拔节成长,关注每个人自我成长的发展规律性和阶段性。让温暖的关爱,逐梦星辰大海的勇气,和逆风而行的坚守,成为我们一起踏浪而行的价值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点击举报。